童昏、逃难的唐僖宗—李儇
刘向阳
唐僖宗李儇(862~888),是唐懿宗李漼的第五个儿子,继懿宗为唐代第十九任皇帝,公元873~888年在位。咸通三年五月八日(862年6月8日),其母惠安皇后王氏生于长安城东内大明宫。初封普王,名李俨,在宫中被称为“五哥”。咸通十四年七月戊寅(十六日,873年8月12日),懿宗病危,十八日,左军中尉刘行深、右军中尉韩文约欲专威权,伪造诏书,以普王“孝敬温恭,宽和博厚,日新令德,天假英姿,言皆中规,动必由礼”而拥立为皇太子,“权勾当军国政事”,并改名为李儇(《旧唐书·僖宗本纪》卷19下)。是月十九日,懿宗去世(《通鉴》卷252);二十日,李儇于懿宗柩前即皇帝位,时年12岁,成为唐代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次年十一月,改年号为“乾符”。
李儇幼弱荒嬉,他即位后,宦官刘行深和韩文约“居中执政,并封国公。”不久,又被宦官田令孜玩弄于掌股之间。田令孜本姓陈,咸通(860~874)中随义父入内侍省为宦官,遂冒姓田,懿宗时官至内司之小马坊使,负责御马的管理工作。李儇为普王时,由田令孜负责照料和陪伴,俩人感情相当深厚。及即位,使知枢密,擢升为左神策中尉,人称“东军”。田令孜实际上集军权和政权于一身,操纵着李儇在位期间的所有朝政。
李儇是一个相当聪明、接受能力颇强的少年,加上他又是个被宠坏的王孙,荒嬉无度。《通鉴》(卷253)载:“上(李儇)好骑射、剑槊、法算(算术),至于音乐、蒱博(赌博和下棋),无不精妙;好蹴鞠、斗鸡,与诸王赌鹅,鹅一头至五十缗。尤善击球,尝谓优人石野猪曰:‘朕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对曰:‘若遇尧、舜作礼部侍郎,恐陛下不免驳放。’”听到如此明白的讽喻,李儇不过是笑笑而已,彻底误入了玩物丧志、荒废政事的歧途。后来,他甚至荒唐到以赛球的胜负来决定节度使官职授任的地步。广明元年(880)三月,田令孜看到黄巢起义军北上,唐军节节败退,便暗中盘算不得已时要走唐玄宗的老路,逃入蜀中避难,便向李儇奏请从自己的兄长左金吾大将军陈敬瑄和心腹左神策大将军杨师立、牛勖、罗元杲等四人中选择出任三川(指剑南东川、西川和山南西道,辖境大致包括了唐朝西北和西南的大部分地区)节度使的三个人选。对这三道军政合一的长官的选授,李儇竟视同儿戏,叫他们击球相赌。结果陈敬瑄得了第一,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牛勖、杨师立分任山南西道和剑南东川节度使。
年少贪玩的李儇把政事交给田令孜处理,称田令孜为“阿父”。田令孜“颇知书,有谋略”,为了专权,他投李儇之所好,诱导他热衷于吃喝玩乐,昵狎游戏。他每次去见李儇,常自备两盘果食,与李儇相对而食,聊天一阵就离去,根本不谈论国事,就像哄小孩似的。他见李儇不关心政事,遂大胆招权纳贿,公然卖官鬻爵。唐朝五品以上高官可穿绯、紫色的官服。田令孜敢于擅自任命五品以上的官员,事前事后都不向李儇秉报。李儇又经常与内园小宦官亲昵戏耍,赏赐乐工、伎儿,费用动辄上万钱,致使朝廷府藏空竭。为供李儇挥霍,田令孜竞下令抄掠京城东、西两市商人的珍宝财货,输入内库,“有陈诉者,付京兆杖杀之,宰相以下,钳口莫敢言。”(《通鉴》卷252)
李儇即位时,国家土地兼并已相当严重,无田农民四处流亡,苛捐杂税繁重,“甸内(京兆府)逃亡人户,尚征税物。”关东、河南、关中等地相继出现水旱灾害和蝗饥,而统治集团仍横征暴敛,奢侈无度,根本不顾农民的死活。广大农民身罹天灾人祸的摧残,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终于激起了王仙芝(?~878)和黄巢(?~884)领导的唐末农民大起义。乾符元年(874),濮州(治今山东鄄城北旧城)人王仙芝首先在他的家乡濮阳县率众起义(见方积六《黄巢起义考》,中国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其众三千,剽掠闾井,进陷濮州,俘丁壮万人。”(《旧唐书·僖宗本纪》卷19下)次年,曹州(治今山东曹县北)冤句(今山东荷泽)人黄巢聚众响应。就在王仙芝和黄巢发动农民起义期间,浙西通州(治今江苏省南通市)狼山镇也爆发丁由朝廷军将王郢等发动兵变而发展成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攻陷苏州和常州,“乘舟往来,泛江入海,转掠二浙,南及福建”。与王、黄领导的农民起义形成了南北响应之势。
由于宰相卢携等隐埋消息,到乾符二年(875)五月时,农民起义的浪潮才惊动了僖宗朝廷。李儇诏命淮南(治今江苏扬州)、忠武(治今河南许昌)、宣武(治今河南开封)、义成(治今河南滑县)、天平(治今山东东平西北)等五个军镇的节度使、监军“亟加讨捕及招怀”(《通鉴》卷252)。同时命福建、江西、湖南诸道观察使、刺史训练士卒,令天下乡村各置弓箭以备群“盗”,并以平卢(治今山东益都)节度使宋威为“诸道招讨草贼使”,统一指挥镇压起义军。但是,各地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对镇压起义军,相坐观望,使起义军得以迅速发展。李儇曾制敕提出“赦王仙芝、尚君长罪,除官,以招谕之”的诱降方针,但未奏效。此后,李儇集团不断撤换围剿起义军不力的将帅,四处调兵遣将,加紧了围剿步伐。同时采用诱降活动,分化瓦解农民起义军的力量,使王仙芝、黄巢义军发生内讧,分兵作战。在蕲州的黄梅(今湖北黄梅县西北)之战中,王仙芝战败而死,其余部众由尚让带领重新与黄巢部汇合。
乾符五年(878)二月,黄巢自称黄王,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署置官属,决心推翻李唐王朝的统治。他率领起义军沿黄河西岸流动作战,并不断调整战机。乾符六年(879)六月,黄巢攻占广州,十月发动了直捣京都长安的北伐战争。由于他军纪严肃,“整众而行,不剽财货”(《旧唐书·僖宗本纪》卷19下),得到沿途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迅速壮大,号称百万。同时,他对唐朝各路藩镇展开分化攻势,散发文牒警告他们:“各宜守垒,勿犯吾锋!吾将入东都,即至京邑,自欲问罪,无预众人。”(《通鉴》卷254)沿途州县的官吏闻风而逃。黄巢义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广明元年(880)九月,黄巢率领大军渡过淮河,十一月十七日抵达洛阳。东都留守刘允章不敢抵抗,率官吏投降。黄巢在洛阳补充军资后继续向长安挺进。十二月二日攻占潼关。潼关失守,长安门户洞开,田令孜害怕僖宗责怪自己,便归罪于卢携。四日早朝,李儇下诏将卢携罢相贬官,任命王徽、裴澈为宰相后,乘天色微明,带上福王、穆王、泽王,寿王等四个儿子及妃嫔数人,由田令孜率500名神策军扈从,从长安城西面的金光门逃离长安,经咸阳、凤翔、兴元(今陕西汉中市东),艰难跋涉,昼夜奔驰不息,到中和元年正月二十八日(881年3月2日)到达成都,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蜀中生活。号称“天府之国”的剑南地区,地理环境独特,农业生产发达,官府库藏充实,所以,从唐朝建立以来一直是朝廷一块富饶的财赋供应地。加上僖宗到达成都后,各地贡赋不绝,其财产足以支持入蜀避难的小朝廷的生活。
广明元年十二月五日(881年元月8日),黄巢义军占领长安,没来得及逃离长安的尚书左仆射兼左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文武官员数十人到灞上向黄巢投降,迎接黄巢进京。十三日(公历元月16日),黄巢在大明宫含元殿登基,建立大齐政权,改年号为“金统”,以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以赵璋兼侍中。同时任命了一批唐朝降官,宣布“唐官三品以上悉停任,四品以下位如故。”由于僖宗偷偷出逃,未通知朝官,留在京城的公主、丞相及其他官员多被黄巢处死。唐朝统治集团遭受到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元气大伤。
僖宗逃入蜀中后,积极组织官军反攻起义军,以收复长安。尤其是与唐朝中央政权关系比较密切的关中附近地区的一些藩镇,更是不甘心失败。《旧唐书》(卷182)载,义武军节度使(治今河北定县一带)王处存,“世隶神策军,为京师富族。”他一听到长安陷落、僖宗出逃,痛哭流涕,不等收到诏令,即派二千兵卒去护卫僖宗,自己亦亲率禁军进逼长安。投降大齐政权的不少藩镇,对黄巢政权也是“貌奉而心图之”(《旧唐书·杨复光传》卷184),一俟时机成熟,就会公开向义军反攻倒算。唐朝与大齐政权在关中开始了新的一轮较量。
广明元年十二月,王重荣首先在河中(今山西永济县)公开起兵抗拒大齐政权。黄巢闻讯,即派其弟黄邺率军从华州(治今陕西华县)、朱温率军从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合兵数万进攻王重荣,结果被王重荣打败。王重荣缴获大批粮食和兵器,军威益壮,并与王处存结盟,屯兵于渭北,成为长安义军在东北面的一支劲敌。
经历了弃京出走、寄住巴蜀磨难的李儇,此时也感受到了切肤之痛和震惊。他身在成都,心系长安,“每北望山河,东瞻陵庙……未尝不当寝震惊,临食吁叹。”(《全唐文·赐薛应辞诏》卷87)他在蜀中不断地向各路藩镇封官许愿,调兵遣将,加紧部署收复长安,镇压大齐政权。中和元年(881),李儇任命坐镇扬州的高骈为京城四面行营都统,宦官杨复光为京西南面行营都监,宰相郑畋为京城西面行营都统,与黄巢义军在关中一带打开了拉锯战。经过一番军事的和政治的激烈争斗,到中和二年,唐军逐渐在关中地区占据上风。
中和二年正月八日(882年1月30日),僖宗又以宰相王铎代替高骈出任诸道行营都统,以太子太师崔安潜为副都统,并允许王铎自己选任将佐。王铎经过一番部署,很快对长安义军形成了一个新的军事包围圈。由于黄巢数十万大军处于唐军的军事封锁之中,又遇到了自然灾害,很快就陷入粮草极度匮乏和军心不稳的困境。《旧唐书·僖宗纪)(卷19下)载:“天下勤王之师云会京畿,京师食尽,人食人。”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下,黄巢义军内部发生了将领动摇和投降事件,特别是同州防御使朱温降唐和华州刺史李详的亲信王遇发动兵变,作为长安重要屏障的同、华二州先落入唐军手中,唐军与义军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李国昌、李克用父子率领的沙陀军的到来,增强了唐军取胜的信心。
中和三年二月至三月,以沙陀兵为首的唐军在华州城西的梁田陂(今陕西华县西南)和长安东北的零口(今陕西临潼东)与黄巢义军进行了两次重大战役,结果义军节节败退。四月初八日,李克用率军自长安城北的光泰门攻入京师,黄巢义军力战不胜。四月十日(883年5月20日)晚上,黄巢带领15万义军在夜幕的掩护下撤离长安,从蓝田(今陕西蓝田)遁入商山,向东退去。遂后与唐军在河南一带展开流动作战。中和四年六月十五日(884年7月11日),黄巢义军在莱芜(今山东莱芜西)再次战败,部众丧失殆尽,遂与亲信数人退入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十七日,黄巢见大势已去,遂白刎身亡。长达近十年的唐末农民大起义失败了。但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狂飙在席卷大半个中国的过程中,敲响了唐王朝灭亡的丧钟。
中和四年(884)十月,关东藩镇上表请僖宗还长安。次年正月二十三日(885年2月11日),僖宗车驾从成都动身回京师,三月十二日(885年3月31日)回到长安。次日,李儇重新登上宣政殿,大赦天下,并改年号为“光启”,五月,群臣上尊号曰“至德光烈孝皇帝”。但是,重返长安的李儇在看到长安城内百业俱废,“荆棘满城,狐兔纵横”时,心中凄然不乐,虽然山河依旧,但他君临的帝国在农民大起义的猛烈抨击和藩镇纷争加剧的情况下已是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了,他一筹莫展。
僖宗朝廷回到长安后,立即陷入财政危机之中。而这时各路藩镇纷纷截留赋税,河南、河北、江淮等财赋之地不再向朝廷上缴,朝廷财源枯竭,专靠向京畿、同州、华州、凤翔等数州征调赋税,但亦无法维持朝廷的正常开支。为了寻找新的税源,宦官田令孜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因争收安邑、解县(今山西运城盐区)的盐利,引起武装冲突。光启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886年元月31日),王重荣与李克用合军进逼长安。二十五日夜,田令孜挟持李儇从长安城西的开远门(长安城西面北数第一门)向凤翔逃去。长安城再次遭到王重荣、李克用等乱兵的焚劫,几成废墟。
僖宗再度出逃,罪魁祸首为宦官田令孜专权擅政,矫旨行事。其时,僖宗随着年事的增长,对此也已有所不满,但他无计可施,史称:“令孜益骄横,禁制天子,不得有所主断,上患其专,时语左右而流涕。”僖宗被迫逃到凤翔后,李克用和王重荣联合上书,请僖宗诛杀田令孜。在这种形势下,僖宗为了加强与田令孜的抗衡,便下令起用宦官杨复恭为枢密使。光启二年正月八日(886年2月15日)夜,田令孜又以武力挟持李儇逃往宝鸡。由于事起仓猝,只有宫廷卫士和宦官数百人从行,宰相萧遘、裴澈、郑昌图等文武百官都不知道,滞留凤翔。三月十七日(公历4月24日),僖宗一行进入兴元(今陕西汉中市)。节度使王重荣、朱玫、李昌符联名上书要僖宗诛杀田令孜,宰相萧遘也率领百官揭发田令孜及其党羽的罪状,请求僖宗诛杀田令孜。在强藩和朝官的共同反对下,田令孜自知不为天下所容,只好推荐枢密使杨复恭为左神策军中尉、观军容使,掌管禁军,而给自己加上剑南西川监军使的头衔,逃入成都投靠其兄陈敬瑄。
其时,肃宗的玄孙襄王李煴在跟随僖宗出逃途中因病落入叛将朱玫手中。四月三日(公历5月10日),朱玫威逼在凤翔的百官奉李煴“权监军国事”,公开抛弃僖宗,朱玫自己兼任左、右神策十军使,控制军权。李儇的帝位已岌岌可危。但是,以朱玫为首的反僖宗军事联盟由于种种原因很快破裂。此时已升任宰相的杜让能向僖宗建议,利用枢密使杨复恭之兄杨复光与王重荣在平定黄巢义军中私交亲善的关系,下诏书说服王重荣归顺朝廷。王重荣接受了诏书,即奉十万匹绢运往兴元,并表示将举兵讨伐叛将朱玫。是年十月,以朱玫和宰相萧遘、太子太师裴璩为首的长安百官拥李媪即皇帝位,建立伪朝廷,并改元“永贞”(《通鉴》卷256记作“建贞”),遥尊僖宗为“太上元皇圣帝”。十二月十日(888年元月7日),朱玫大将王行瑜率领部众被唐军击败后,返回长安,乘朱玫不备擒而斩之。裴澈等率百官200余人奉李媪逃往河中,王重荣诈为奉迎,执李媪杀之,百官死者过半(《通鉴》卷256)。
文德元年二月七日(888年3月23日),身心憔悴、郁郁寡欢的僖宗身染重病,可能他亦有所预感,到二月十四日病情刚有所好转时,便踏上归途,回銮长安。二十日(公历4月5日),李儇御承天门,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文德”。宰臣韦昭度率文武百僚上徽号曰“圣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三月初五日,李儇病危,初六日(公历4月20日)制立其弟寿王李煴为皇太叔,勾当军国事。是夕,李儇崩于武德殿(《通鉴》卷257记为大明宫东内苑灵符应圣院之灵符殿),年27岁,群臣上谥号曰“惠圣恭定孝皇帝”,庙号“僖宗”(《旧唐书·僖宗纪》卷19下)。其年十月辛卯(二十七日,888年12月4日),葬于京兆奉天县东北十里之鸡子堆(今陕西乾县铁佛乡南陵村村东),曰靖陵(《通鉴》卷257)。
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
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