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初露头角是在何时
惠焕章,杨婧
李氏父子是以武力而夺取天下的,李世民是李渊诸子中最为精明能干的一个,他能征善战,机智勇敢,所向披靡,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孰不知,李世民在18岁的解雁门之围的战役中,就已经初露头角,尽显他“玄签深远,临机果断”的军事才能。
突厥是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西魏时期,势力逐渐强大,“其地东自迈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至隋朝初年,突厥不断侵扰隋朝边境,后来又分为东西两部,在西面的为西突厥,在东面的为东突厥。自从分裂之后,势力衰落。然而到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用兵,国力逐渐衰败,于是东突厥乘机强大起来,成为隋末北方的严重隐患,经常骚扰北方边境。
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八月,隋炀帝巡视北方边塞,突然遭到突厥始毕可汗数10万骑兵的袭击。雁门郡共辖41座城,就被突厥攻占了39座,仅剩雁门(今山西省代县西)和崞县(今山西省代县西南)没有被攻破。隋炀帝龟缩于雁门,城中军民15万之众,存粮仅只够供应半个月。面临万分危急的形势,隋炀帝接受了大臣樊子善提出的“未若守城以挫其锐”的建议,把诏书系在木头上,投入滚滚的汾水,顺南而下,征四方兵前来援救。隋炀帝一面慰劳、犒赏守城将士,一面等待救兵。此时的李世民刚年满18岁,应募入伍,隶属于屯卫将军云定兴营中。他向将军建议说“始毕敢举兵围天子,必谓我仓猝不能赴援故也。宜尽则旌旗数十里不绝,夜则征鼓相应,虏必谓救兵大至,望风遁去,不然,彼众我寡,若悉军来战,必不能支。”由此可见,李世民善于分析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对比,审时度势,提出虚张声势,多设旗鼓为疑兵的退敌策略,这是一个既大胆又可行的正确策略,把他善于谋略的军事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旧、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云定兴采纳李世民的计谋,就此作了部署,突厥兵看到旌旗动,听到征鼓声,真以为“救兵大至”,便赶紧引兵北还。看来,史书把解雁门之围描绘成李世民的功劳,很可能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事实而言,当时齐王杨柬率军保护崞县,而云定兴军隶属于其下,只能自保,并未能赴援。由于其他原因,东都及诸郡援兵及时赶到,突厥始毕可汗于九月间撤军后退。在解雁门之围的战役中,李世民虽没有亲自作战,但他初次从军,提出正确的退敌策略,第一次展示了他机智灵活,出奇制胜的军事才华。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