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穆宗光陵 > 光陵简介

  

唐穆宗光陵

刘向阳


  光陵,是唐穆宗李恒的陵墓,在关中唐十八陵中居第十二位。光陵位于蒲城县城北10公里的尧山。据宋敏求《长安志》卷十八记载:“穆宗光陵在县北尧山西案岭宁康乡普济、延兴二屯,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陕西通志》所记与《长安志》相同。尧山西案岭,即今之尧山西岭,宁康乡即今之翔村乡,普济屯不知今之何村,延兴屯即今之延兴村。经笔者1994年实地调查,光陵实际地处今之翔村乡、上王乡及东党乡三乡的各一部分山塬地带,延兴村、新村、窦家、沟北村、上沟北村、辛子坡、唐陵畔、盖盖村、槐树村、唐陵村、乔家沟、狮子坡、种家村、凹里、蟠桃山、北窑村、皇边村及张家沟等都在陵区范围之内。尧山海拔1091米,光陵所在西岭海拔1000米。尧山是关中东部黄河西岸渭河以北的最高峰之一,南与西岳华山遥遥相对,山势蜿蜒崎岖,峰峦挺拔峻峭,山上松柏参天,竹林成片,山下沃野阡陌,花果飘香。尧山西岭独秀,岭之南麓形如凤凰身躯,岭之东南和西南二余脉犹如凤凰双翅,从远处眺望这里地形地势好像是一只凤凰正在翱翔,从“风水”角度看,这里真是无限美好的风水宝地。穆宗光陵正在此地,玄宫即开凿于岭之南麓,陵区其它设施都在尽善尽美的位置。光陵陵区北部陡峭,南部坡缓,东西尽为沟壑。陵园东距唐玄宗泰陵20公里,西距宪宗景陵3公里,距睿宗桥陵8公里,距西安118公里。
  李恒,又名李宥,中兴皇帝唐宪宗第三子,母懿安皇后郭氏。贞元十一年(795年)七月,出生于长安大明宫别殿。820—824年在位。初封建安郡王,后徙封遂王,兼新义军节度使。元和七年(812年)立为皇太子。元和十五年(820年)其父暴死,中尉梁守谦与宦官王守澄等拥立其即帝位,时年25岁,次年改元“长庆”。穆宗登基伊始,尚能努力改变其父宪宗晚年的弊政,加强法制建设,为刑部制定办案章程,提倡“寓礼于法”、“慎刑”、“宽简”的原则,起用大批执法严明的官吏。严肃处理了科举考试的作弊案、营建景陵使的贪污案等,充分发挥了法律的威慑作用,有利社会稳定和发展。同时实行宽松的经济政策,减轻水旱灾区及兵燹地区的赋税,免除地方陈欠,禁止地方官进奉,严惩贪污腐败官吏,加强盐务和茶叶管理,改变钱重物轻,完善两税法的实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等等。这些措施对缓和唐后期的经济危机,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发展经济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穆宗李恒并不是一位勤政有作为的皇帝,而是一个嬉游无度、庸碌无才,驾驭不了朝中局势的昏君,致使朝廷宦官专权,朋党相争,藩镇割据愈演愈烈。这种社会危机是中唐以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穆宗李恒采取上述措施所能解决的问题,它是唐代社会的必然产物。穆宗李恒荒淫无度的生活,是他的致命弱点,他身为皇帝,玩物丧志,胡作非为,纵情嬉游、贻误政务。元和十五年(820年)二月,朝廷内外正忙于宪宗丧事,他却率领随从宦官,悄悄出宫,到丹凤门前观看百戏(杂技)。同年五月,宪宗丧事刚刚完毕,他却按捺不住内心的焦急,跑到城外打猎去了。同年十一月,正是唐与吐蕃关系十分紧张的时候,他仍不顾国家安危,悄悄地去华清宫游猎。宰相和朝中大臣劝说,谏官进谏,仍是不知悔改。长庆二年(822年)十一月,他又和宦官、禁军在禁中击鞠(打马球),两队争夺激烈,忽然一官员因疲劳昏倒马下,穆宗紧跟其后,过度紧张,差点栽下马来,众人扶住,罢鞠升殿,“遽足不能履地,风眩就床”,太医诊断为中风病。穆宗从此之后,再也没能下床走路。同时他又重蹈其父求长生不老之药的覆辙,服用方士炼制的仙丹,使病情愈加严重。《新唐书·敬宗本纪》载:长庆四年(824年)正月因服用长生药中毒死于长安清思殿,十一月庚申葬光陵,时年30岁。谥曰睿圣文惠孝皇帝,庙号穆宗。
  光陵的营造制度是“因山为陵”,陵区各项设施与“因山为陵”的先祖诸陵类同,即在山体南坡半腰处开凿墓道,于墓道北端断面向山体内开凿玄宫,于玄宫四周围筑陵墙,陵墙东西南北四面各开一门,南为朱雀门,北为玄武门、东面为青龙门、西面为白虎门。四门前面两侧均有门阙和石刻。陵墙四隅有角阙,朱雀门南有广阔的南神道,神道东西两侧排列着雄伟高大,气势磅礴的石象生,计有华表、翼马、鸵鸟、仗马及翁仲等。玄武门外有北神道,神道两侧有3对仗马及1对小石狮布置。四神门外都有石狮1对。南神道南还有乳台、鹊台建筑。陵园西南有下宫,东南有陪葬墓。
  光陵虽说是建于晚唐时期,国势渐衰,但对陵区的管理,仍大体沿袭既有的体制,仍由“陵台”这一机构具体负责。后来的文宗大和年间、武宗会昌年间、宣宗大中年间及懿宗咸通年间都曾加强对诸陵的管理和保护,或植柏或修缮、或祭谒等都采取过一定的措施,使陵区设施不致有严重破坏,光陵自然也在其中。唐亡后,战争兵燹连年不断,唐陵绝大多数被盗和破坏,光陵也不例外,玄宫被盗,陵园建筑毁坏殆尽,石刻残损严重。据文献记载,五代时梁太祖朱温对历朝帝陵进行了一次浩劫,使多数陵园变成废墟。朱温部下温韬更是严重,将关中十八个唐陵除乾陵以外全部盗光,光陵自然也难以幸免。北宋统一全国以后,于建隆二年(961年)和开宝三年(970年)两次下诏修葺被盗掘或破坏的历代帝王陵墓。开宝六年(973年)对蒲城四唐陵进行修缮。修缮完工以后,各陵都立有碑记一通,据《蒲城县志》卷三记载:“光陵在尧山西岭延兴村,北宋开宝间所创庙碑尽为牧竖毁”。泰陵、景陵宋立的维修碑记至今犹在,仍然矗立于二陵下宫门前,可惜光陵的宋碑早已被无知“牧竖”所毁。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陕西巡抚毕沅下令保护名胜古迹,对历代帝陵亲自书写墓碑,由各县负责镌刻立石。蒲城县令冯方邺对县内诸帝陵修筑围墙,加以保护。据《蒲城县志》卷三载,这次在光陵下宫修筑的情况:“周围墙垣通长一百丈,高六尺,厚三尺,前门一,于乾隆四十年新修”。民国初年军阀混战,陵区设施毁坏殆尽,林木被伐,陪葬墓被盗。群众反映,文革期间,附近修铁路,公社向每户社员,按人口算,每口人摊有碎石0.5立方,限期交齐,人们害怕上交误期,上山采石困难,便就近取材,砸光陵石人石马,很快砸了许多,有识群众敢怒不敢言,为抵制乱砸,藉口石刻在地里影响耕作,将石刻深埋地下,予以保护。文革后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文物保护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县文物主管部门在各陵所在乡、村建立文物保护组织,1985年成立桥陵文物保管所,兼管景陵和光陵,使光陵的保护落到实处。
  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90年代,中央和地方的文物考古部门曾多次对光陵做过一定程度的调查,初步掌握了光陵地下遗迹和地面文物的存留情况。
  光陵玄宫位于尧山西岭之阳,即选择西岭南麓半山腰坡度较缓的地方,先开凿墓道,再于墓道北端凿一断面,从断面向山腹开凿涵洞,在涵洞内修建墓室。玄宫是整个陵园的主体,是奉安皇帝的墓室,所以也是营建山陵的主要工程。光陵墓道方向正南北,其北端即玄宫口处海拔800米,墓道长42米。墓道口从整体看和山体坡面平齐,只是局部略有沉陷。墓道口范围内的草色青绿,而山体坡面的草色干黄,范围内外清晰可辨。光陵玄宫,墓道的具体位置,墓道北端距朱雀门址1200米,距清立墓碑500米。墓道口保存现状基本完好,看不出有人工扰乱的痕迹。
  光陵陵园范围,据《长安志》载:“封内四十里。”前述陵区范围地跨3乡18个自然村,从鹊台到玄武门,从东华门到西华门,这样的一个范围实际上超过了40里。古人所记应是大概数字。《长安志》在记述唐代各陵的封内数字时,均非详指,均系大概,有的比记数字小,有的比记数字大。光陵的封内数字,实际要比文献记述的范围大一些。
  为保护玄宫,在玄宫周围筑墙(或称神墙),在整个陵区北部形成一个距高临下的庞大山城,犹如长安的宫城,即陵区的内城。光陵内城的城垣因山势制约,极不规整。北部山阴为陡坡,东北部和西北部山高沟深,岭崖崎岖,沟壑纵横,仅南部多修筑在缓坡或平地上。整个城圈基本上是围绕西岭主峰爬岩跨涧修建,呈不规则的方形。南墙长2350米,西墙长3100米,北墙长3920米,东墙长2500米。四面墙总长11870米。城墙结构和建筑方法,于土层较厚地段,先挖基槽,在陡坡岩面地段以石块砌筑墙基。基槽宽度各墙段不一,较规整的墙段3米左右,不规整的墙段较窄约2.5米左右,修在岩面上的墙基更窄约1米左右。基槽挖好后垫土、夯实、以土筑墙,层层夯筑。墙体高度不详,平地墙段可能有一定标准,山坡缺土处可能较矮,现有个别墙段高近2米。墙体顶端施墙盖,用板瓦铺成两面坡式,用筒瓦和脊瓦压缝,以防雨水损坏。墙面均抹草泥面、白灰面二层,白灰面上涂朱红色颜料。调查时,沿城墙走向地面遗有大量唐代砖瓦及白灰墙皮残块,墙皮上有红色颜料。
  内城四隅原都有角阙建筑,现仅有西南、东南和东北三处角阙遗址,西北角阙原建在蟠桃山西端岩面上,此处没土,可能以砖石为建材,后来为不肖者拆走它用。
  内城于东西南北四面墙的中部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南北二门及东西二门均斜向对称。地面建筑均不存,地下遗址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惟东门基址保存完好如初。四神门处各有门阙1对,阙址均在,有的破坏严重,被农民耕地蚕蚀,有的保存较好。东、西、南、北神门外各置石狮1对,8件石狮均在,其中7件完好,1件仅存残块。
  光陵献殿位于朱雀门内以北约20米处,有夯土基址残存。献殿是陵园内的重要建筑之一,是后世皇帝祭陵的活动场所。唐代各陵献殿建筑的规模不一,有的较大、有的较小。光陵献殿与四神门一样,都显得规模较小,这是晚唐国势渐衰的反映。 
  光陵鹊台位于朱雀门以南2500米处,原有1对,现存西鹊台,而东鹊台于“文革”中夷平。东西二鹊台间距180米。鹊台是进入陵区的第一道门阙,是陵区的重要标志性建筑,除初唐的献陵、昭陵外,自乾陵开始各陵都有鹊台设置。
  光陵乳台位于朱雀门以南600米处,原有1对,东西对称,间距160米。现存东乳台破坏严重,西乳台于六七十年代夷为平地。乳台是进入陵区的第二道门阙,是进入神道的重要标志。
  神道也称司马道,是陵园中的重要设施,关中唐十八陵除昭陵因山势朱雀门前无平地而不设外,其余各陵均设神道。朱雀门外为南神道,玄武门外为北神道。南北神道东西两侧均有石象生布置,南神道品类、数量较多,北神道较少。光陵神道地貌,石刻破坏严重,是诸唐陵中少见的。南神道位于朱雀门正南,门阙至乳台间,长530米,宽60米。两列石刻从南到北,原有华表2件,现存1件完整,1件仅存残块;原有翼马2件,现存2件微有残损;原有鸵鸟2件,现全缺失;原有仗马10件,现8件缺失,2件仅存残躯;原有石人20件,现存7件(1件为残块)。北神道位于玄武门正北,与景陵地势相仿,都因坡度较陡,没有更多的缓坡或平地可用,不得不将神道开辟在二门阙之间。南北长90米,东西宽50米。两列石刻,原有仗马6件,现存6件但残损严重;原有小石狮2件,现存1件完好,1件仅留残块。
  下宫遗址位于朱雀门西南1800米处,东南距鹊台遗址400米,东距陵区中轴线300米。《长安志》载:“下宫去陵五里。”这只是大概里数。遗址为正方形,东西及南北均长200米。下宫遗址所在地,地势平坦,现为窦家村边耕地,只是近年来村民栽种果树挖坑有所破坏,挖出的砖、瓦铺垫路面约长200米,有拉几卡车的数量。
  据《唐会要》卷二十一载,恭喜太后王氏和贞献太后萧氏陪葬光陵。1994年笔者实地调查时,于下沟北村之东北约100米处发现唐墓1座,规模很大,据群众反映,原有碑记为王皇后墓,墓冢早年已平,1991年墓室被盗,县文物部门填封。另一座调查时尚未发现。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光陵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尧山西岭主峰最高点向四周延伸300米内;一般保护区为:东、西、北各至门前石狮,南至朱雀门前华表;建筑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200米内。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巩启明
  参考文献
  1.《旧唐书·穆宗本纪》。
  2.宋敏求:《长安志》卷十八。
  3.《蒲城县志》卷三。
  4.《唐会要》卷二十一。
  5.巩启明:《唐穆宗光陵调查测绘报告》(待刊)。 




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

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