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鞠迷唐敬宗—李湛
刘向阳
唐敬宗李湛(809~827),是唐穆宗李恒的长子,继李恒为唐代第十四任皇帝。公元824~826年在位。其母恭僖皇太后王氏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六月七日(809年7月22日)生于长安东内之别殿。穆宗长庆元年三月戊午(二十二日,821年4月27日)封为景王。长庆二年十二月丙午(二十日,823年2月4日),在宰相李逢吉和左仆射裴度的再三请求下,穆宗御宣政殿册立为皇太子。长庆四年正月,穆宗驾崩,癸酉(二十三日,824年2月26日),李湛于太极殿前即帝位,时年16岁。次年改元“宝历”,群臣上尊号曰“文武大圣广孝皇帝”。
唐朝自玄宗后期“安史之乱”后,朝廷即深受藩镇割据和宦官干政之害。此后居君位的肃、代、德、顺、宪、穆六宗,既无尧、舜文武之德,又无汉武、唐宗之才,甚至不及前朝中平之君。所以,穆宗时,朝廷之患不但未见铲除,反有加剧之势。至敬宗即位时,朝政实际上控制在宦官王守澄、梁守谦和宰相李逢吉、牛僧孺手中。敬宗是一位不懂国计民生,却忝(tian)列高位的少年天子。他不懂政事也无心问津,终日沉湎于击球、手搏、游艺和嬉乐之中。时穆宗尸骨未寒,梓宫待安,他即“御中和殿击毬”,不久又“击毬于飞龙院”。坐朝听政之事,在群臣五上章疏之后才勉强从之,但也是日晏而起,常常让大臣们在朝堂上久等。左拾遗刘栖楚进盲曰:“宪宗及先帝皆长君,四方犹多叛乱。陛下富于春秋,嗣位之初,当宵衣求理(勤于政事);而嗜寝乐色,日晏方起,梓宫在殡,鼓吹日喧,令闻未彰,恶声遐布。臣恐福祚之不长,请碎首玉阶以谢谏职之旷。”(《通鉴》卷243)遂以头叩宫殿台阶,血流不止。敬宗不但不听劝谏,反将刘栖楚赶出宣政殿,待罪于殿前金吾仗中。
敬宗即位后,朝政荒疏,国柄倒持,社会动荡,致使河朔三镇(成德、卢龙、魏博三个藩镇)相继背叛朝廷,占据一方。兵连祸接,人民反抗时有发生。就连宫中染坊工役也谋划暴动。《旧唐书·敬宗本纪》 (卷17上)载,长庆四年四月十七日(824年5月19日),染工张韶与卜者苏玄明联络染工无赖者百余人起事,张、苏二人扮作车夫,让其他人藏在给宫中送紫草(其根可作染料)的车子中,企图混入右银台门,“伺夜作乱”。守门军将发现草车可疑,上前盘查,被张韶杀死。众人从车中跳出,“挥兵大呼,进至清思殿,登御榻而食,攻弓箭库。”时敬宗正与宦官玩球,闻变后仓皇逃入左神策军营中。左神策军兵马使康艺全率兵入宫,讨平了叛贼。这件事对敬宗虽有一定刺激,但他并未从中汲取教训,过后仍然我行我素。
敬宗的游玩方式多种多样,但尤爱踢球和徒手格斗。他常让各地臣僚进贡击球好手,并让内侍高价招募力士与太监格斗。有些太监因体力不支,时常被摔得碎首折臂。他又喜好深夜亲自去捕狐狸,宫中谓之“打夜狐”。宦官侍从稍不尽力,轻则捶打,重侧削职流放,连家人也不能幸免。结果宦官和力士对他都很怨恨。宝历二年十二月八日(827年1月9日)深夜,敬宗“打夜狐”回宫,与宦官刘克明、田务成、许文端及击球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定宽等28人饮酒作乐。敬宗酣醉后,入内室更衣。刘克明熄灭灯火,苏佐明趁机闯入内室,将敬宗杀死,谎称李湛暴病而亡。李湛在位两年,死于宦官和力士之手,年仅18岁。群臣上谥曰“睿武昭愍孝皇帝”,庙号“敬宗”。唐文宗大和元年七月十三日(827年8月9日)葬于京兆三原县(今陕西三原县)西北五里之土塬,曰庄陵。
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