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旁落
王晓如,樊英峰
历史上高宗一直不被史家重视,认为他掌权时间短,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水徽之后,实际权力就落在武则天手里,武则天从655—705年即握有实权,到她离世,前后专权50年。这种通行的说法对高宗而言不公平。据《资治通鉴》记载,高宗在永徽之后656—660年仍掌实权,611—683年,应该说一切举国大事仍由高宗决定。至于高宗权力旁落,应该说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高宗身体有病,而客观上作为女流之辈的武则天确实有治国的才干,最终导致其掌握实权,成为唐朝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史书多次提到显庆(656年)以后,高宗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经常头疼,视力也逐渐变坏,“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多苦风疾,百司奏事,皆委天后详决”。高宗面对自己带病的身体开始有意让武则天帮助整理公文,从归类材料到批阅大臣奏折。武则天生性聪慧机敏,又涉猎文史,处理政事得心应手,令高宗满意,对她的建议也很少驳回。在高宗病重时,武则天更是担当了理政重任,开始由一个贤内助的角色逐渐从后台走向前台,成为参与政事、肩挑国政的人物。高宗在位期间,武则天的许多政绩都是得到高宗首肯和支持的。如武则天建议改革唐宫迁官制,改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尚书省为中台,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仆射为匡政,左、右承为书机,尚书为太常伯,侍郎为少常伯等。由于高宗的支持,武则天在唐中央的地位日益重要,权利也不断增长。
660年,高宗的头痛病时轻时重,严重时双目不能视物,而太宗留下的一批文武大臣,也被武则天通过高宗之手一个个除掉了。如在立武则天为皇后一事上,由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反对,毕竟按其身份,她曾是太宗的才人,应该说是高宗李治的母亲。但这些开国元老都成为武则天报复的对象,最后都惨遭杀身之祸。支持武则天的许敬宗、李义府等人诬告长孙无忌谋反,致使无忌死后十五年,高宗才知道其冤情真相,下令为无忌平反昭雪。
武则天有了实权后,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他高高在上,想管理国家但又因病心有余而力不足,身边需要有能力效忠于他的人,而武则天应该说是比较理想的人选。另一方面,想要展露个人政治才华的武则天因其身份不能直接参政,只好在高宗的大伞保护下,进行朝廷参政工作,因此,在羽翼未丰满之前武则天处理政事是不敢按自己的意志决断的,凡事要问过高宗,以示自己的忠诚,即使亲手处理的事,也尽量揣测高宗的心意,办得让高宗称心。即所谓“处事皆称旨”。但是,随着武则天权力不断增加,即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逐渐露出政治野心。高宗身体好时,想自己直接管理朝政,这样则妨碍了武则天干政,于是,二人产生了矛盾,高宗也常对武则天“不胜其忿”。武则天身边有两个她亲手提拔起来的心腹——李义府与许敬宗,由于他们在前面为武则天摇旗呐喊使武则天虽在后台,操纵政权却游刃有余。高宗对此事也心知肚明,自然不能受他们摆布,于是他利用李义府与杜元纪微服出城,观古冢,望气候之事,以他们“阴有异图”之罪,革去职务,流放外地。
宰相上官仪对高宗说:皇后骄横,天人共怨,以臣之见,莫如将其废掉,以安人心,永保社稷。高宗认为他言之有理,并当即让上官仪起草废皇后武则天的诏书。可是诏书还没有发出,即被武则天知道,武则天大动肝火。不久,上官仪被许敬宗诬告谋反被杀,他的儿子上官庭芸及其他受株连的一些人全被杀,孙女上官婉儿被黥而罚作奴婢。这件事后,每日临朝,武则天都垂帘于后,政事无论大小,均由皇帝、皇后决断,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都由武则天决定,天子形同虚设,群臣朝谒,万方奏表,都呼为“二圣”,出现了“二圣临朝”的局面。
上元初(647年),高宗的病愈来愈重,经常头晕、恶心,走路都需要人扶。这时他基本上已不太处理朝政,只是在后宫静养,有时在禁苑中射猎。此时,高宗已准备让武则天执掌朝政。但是很多宰相大臣不同意,中书令郝处俊说:“常闻礼经云:‘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则帝之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于阴,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违反此道,臣恐上则谪见于天,下则取怪与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后尚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何遂欲躬身传伦于天后,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利于后族,伏乞特垂祥纳。”此事在大臣反对下只好作罢。武则天此时虽拥有实权,但在她面前还有一个高宗做挡箭牌。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目眩不能视物,屡医无效,身体更加虚弱。年底十二月初四,高宗在洛阳更改年号,大赦天下。当时高宗想上则天门楼宣布赦令,因气喘不能乘马,便召集百姓到殿前宣布。这天夜里,召裴炎入宫,接受遗命,辅佐朝政,高宗遗诏说:“七日而殡,皇太子即位于柩前,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高宗又问侍臣:“民庶喜否?”回答说:“百姓蒙赦,无不感悦。”高宗叹道:“苍生虽喜,我命危笃,天下神祇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这天晚上,高宗在贞观殿驾崩,享年56岁。第二年八月,高宗灵柩遵其遗嘱从洛阳运至陕西,埋葬在武则天钦定的奉天县(今陕西乾县)梁山墓室,名为“乾陵”。
乾陵/王晓如,樊英峰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