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公主李仙蕙墓
刘向阳
李仙蕙(685~701),字秾辉,是李治和武则天的亲孙女,中宗李显(哲)与韦皇后之嫡女。仙蕙幼年端庄秀丽,“慧志罔渝,韶音允塞。”久视元年(700)九月,被封为永泰郡主(时李显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食邑一千户,嫁于武则天的娘家侄孙魏王武延基(武承嗣之子)。大足元年,因与其兄邵王重润(懿德太子)、婿武延基窃议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得幸武后事,“九月壬申(初四日,701年10月9日),太后皆逼令自杀。”(《通鉴·则天顺圣皇后》卷207)年仅17岁。当时葬于河南洛阳。中宗李显复位后,于神龙元年(705)下诏追封为“永泰公主”,令有司备礼改葬。神龙二年将其尸骨由洛阳迁来长安,与驸马都尉武延基合窆于奉天(今乾县)之北原,陪葬乾陵。
永泰公主墓承恩特葬,号墓为陵,规模宏大。墓地西北距乾陵2.5公里,西(安)兰(州)公路从墓园西侧围墙内穿过。墓四周原有围墙已毁,仅四角残存约7米高的土堆。据勘测,陵园南北长363米(围墙南北长275米),东西宽220米,占地面积79860平方米。南侧围墙外残存“双阙如翼”,另有石狮1对,石武侍卫(翁仲)2对,石华表1对。如此陈设具有陵的规模,因而曾被误认为是章怀太子李贤之墓,发掘后出土的墓志铭,方证实是永泰公主和其夫武延基的合葬墓。墓冢封土堆呈覆斗形,夯土而筑,现高14米,长宽各56米。1960年8月至1962年4月,陕西文物部门科学发掘,是建国后陕西发掘的最大的一座唐墓。该墓地下部分呈南北走向,由墓道、过洞、天井、壁龛(便房)、前后甬道、前后墓室等六部分组成,全长87.5米。墓道开口宽3.9米,墓室最深处距地表16.7米。墓道呈18度斜坡状,过洞五个,每两个过洞之间开一天井,各洞高2.1米,宽2.7米,第一至第四个过洞的前后出入口用一层平卧砖和一层立砖相间砌成,呈券拱形,砖的大小不一,一般长0.42米,宽0.20米,厚0.09米。有一层为生坯砖。天井六个(前甬道上的两个天井下部为砖砌券洞,未发掘,内部填土均用夯筑),一至四天井东西壁基部设置的8个小龛(便房)内,陈设着各种三彩生活器皿、陶俑、彩绘骑马俑等随葬品。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均用砖砌筑,方砖铺地。前甬道南端原有木门一道,发掘时木门已朽,遗留有铁锁、铜泡钉等物。在木门之前约1米处东壁上方发现盗洞一个,洞口长0.65米,宽0.50米。其下有尸骨架一幅,倚洞壁站立,其周围散落金银饰品和铁斧一把,尸骨头部有斧子伤痕,疑为盗贼自相残杀所留。后甬道设有石门,门上刻有生动的动植物花纹,门楣左侧三分之一处被盗贼打坏。前墓室位于前、后甬道之间,平面呈方形,四壁向外略有弧度,穹窿顶。室内东西5.45米,南北5.3米,高5.5米,南壁偏东券有门洞。后室西部放置石椁,由34块青石板构成,长3.62米,宽2.70米,高2.0米。椁顶由五块巨大石板雕刻成庑殿式屋顶形,最南一块被盗墓人向南移开0.45米。椁内随葬品被洗劫一空,仅遗留部分残骨。发掘时后室东半部中间留有一残方石座,上刻莲瓣形,并有粉彩颜色,座的中央是一圆柱,上残缺不明。这类石座共有4个,在前甬道中还有3个,均残缺。
此墓虽经被盗,但仍出土文物1340余件和大面积壁画,有陶俑、三彩俑、木俑、石刻、陶瓷器及各种金属随葬品等。壁画在该墓中占有重要地位,墓道、墓室及所有墓壁都绘有重彩壁画和藻井图案等。每幅画内容各有不同,主要是人物。墓道上部画有巨大的青龙、白虎图,下部两侧绘有对称的阙楼、仪仗、骏马、戟架图。仪仗队由穿紫、红、绿和白袍的武士组成。武士均头戴黑色软角幞头,除袍色彩不同外,均为圆领右衽开襟戎袍,腰束黑带,上有贴金装饰,脚穿黑色软底靴,左身后佩宝剑,左手握剑柄,右手握拳抱于胸前,最后两个武士牵着白色骏马,他们威严地排列在阙楼和插有六杆兵器的戟架前。过洞和前甬道顶部为宝相花和海石榴纹图案。下部为男女各半的侍从。前墓室以侍女为主,体态丰盈、线条流利,色彩鲜艳,表情各异,栩栩如生,是唐墓壁画中的杰作。著名人物画大师叶浅予先生欣赏后赋诗赞曰(《记永泰公主墓》载《大公报》1962年8月7日):
公主长眠宫女在,壁上着意塑粉黛;
口角眉间似有情,是喜是忧费疑猜;
长安人家掌上珠,一入宫门去无来;
赢得诗人多少墨,写向深宫幽处哀;
画工自有生花笔,不学文章枉弄才;
妙得容颜刻芳华,曲尽风姿写仪态;
寂寂廊下亭亭立,楚楚神态激人爱;
妙手到此功已毕,留得余思动尔哀。
后墓室西壁为石椁所挡,现存壁画亦如前墓室,但画面粗糙、人身比例不当,形体笨拙,构图亦不如前室,墙皮虽脱落不多,但画面退色严重,多数人物五官模糊,手内执物亦难看清。
石质文物有石门、石椁和墓志铭等。石门每扇面上雕有阴线纹莲花形门钉五路,并雕一执笏躬身男侍,着幞头、长袍高靴,腰带上挂有摺巾、袋子类的各种东西,门钉多被遮没。门的其它部位上雕有宝相花、回折海石榴、番莲、卷草、狮子、凤鸟、兽面等纹饰。石椁由34块石板组成,顶为庑殿式,雕屋脊、滴水、瓦当等。石椁底部南北宽3.9米,东西进深2.8米,厚0.265米。石椁内外各壁面上阴线雕刻有门、窗、鸟兽、花草等纹饰和各式供奉人物,加上倚柱画面16幅,窗饰—对,共33幅。在前甬道南口第五过洞下出土墓志铭一合,志盖每边均宽1.19米,厚0.25米,盖顶篆书阳刻“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铭”9字,三行,行3字。四边阴线雕宝相花饰,四斜刹雕十二生肖间回折花,侧帮雕宝相花。铭文阴刻,约830字,徐彦伯撰文,为四六骈偶体,词藻华丽。志文楷书,笔画工整秀美。志石四侧阴雕异兽十二,间以回折花枝。出土陶俑中有男女骑马俑、胡人骑俑、武士俑、镇墓兽和各种动物俑等。其中三彩俑和三彩生活器皿在造型和色釉等方面,反映了唐代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此外,出土的金、玉、铜、铁、锡等文物,造型精巧,雕镂细工,花饰华美大方。
该墓发掘后,为了保护文物,在墓园遗址上设立了乾陵文管所,1978年8月更名为“乾陵博物馆”,现有基本陈列“乾陵文物精华”展、“乾陵陪葬墓壁画、线刻画”展及修葺后的永泰公主墓道,常年对外开放,供研究者和中外游客参观。
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
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