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锅盔馍的来历
王晓如,樊英峰
凡是到乾陵参观的人,在当地小憩就餐时,每每都要在饭桌上品尝乾县特有的锅盔馍。馍又酥又脆嚼后甘美香甜,且外表黄白相间,内瓤起层,形呈圆状、纹似菊花具有久存不坏、便于外出携带等优点。乾县能有这种优质的精品馍还与武则天有关呢。
据说当年在修造浩大的乾陵工程时,集中了约两三万能工巧匠和民工,每个民工头上都戴了一顶起安全作用的锅盔帽。如此众多修陵的人,给吃饭带来了困难。监工在无奈中将面粉发给民工,令民工自行用锅盔烙馍,解决饮食问题。有一天,武则天带人到梁山脚下察看工程质量,时逢吃午饭的时侯,她看到工地上炊烟袅袅,民工们正三五成群地做饭。只见民工将铁盔帽当做锅在烙馍,工地上传来阵阵飘香的馍味。武则天令人查看,观者随口品尝了一片烙馍,觉得又香又酥,便拿去给女皇品尝,武则天尝了一小块后赞不绝口,询问该馍的制作方法,当监工告知了锅盔馍的做法后,武则天说其做法简便,应该人人都学会做这种好吃的锅盔馍。修陵后,锅盔馍的做法传到了民间,后来不断改进,成了今天用平底锅烙的锅盔,在乾县风味小吃“四宝”中,锅盔名列头榜,也是最令人回味的乾县小吃。在文学作品中人们又将乾县锅盔演绎成安全帽、安全盾等防身卫体的吃食,使乾县锅盔名扬天下。
乾陵/王晓如,樊英峰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