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俑学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历届秦俑研究学术讨论会


  秦俑研究第一届学术讨论会 秦兵马俑发现后第一次全国性的关于秦俑研究的学术讨论会,1984年10月23日到10月26日在陕西省临潼县召开,由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主办。参加会议的有北京、西安及本省部分地区的学者96人,收到论文38篇。这次会议,初步总结了秦俑发现10年来的科研概况,有些论文对秦俑的属性、秦俑坑中的军官衔级、爵级等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使秦俑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会上,学者们提出,秦俑研究工作必须加强,应有研究组织、研究人员及阵地。
  秦俑研究第二届学术讨论会 1986年11月10日到11月13日在陕西省临潼县召开,会议主题是讨论三个专题,即秦俑的主题,秦俑的军事内容,秦俑艺术。参加会议的代表有北京、西安、江苏、湖南、甘肃、江西等地的专家学者共90余人,收到论文57篇。会议由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主办。会议除围绕三个专题充分讨论外,与会学者还对当时的一个热点问题,即江苏省陈景元发表在当年《大自然探索》上的一篇文章《秦俑新探》,认为秦俑的属主不是秦始皇帝而是宣太后的观点,进行热烈讨论。学者们从秦俑坑出土兵器铭刻的时间、宣太后陵的位置、历史背景等多方面提出论据,认为秦兵马俑的属主是秦始皇帝,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俑坑,会议期间,还成立了中国秦俑学研究会,顾问为石兴邦、林剑鸣、李学勤、刘士莪、汤池、庞齐、霍印章、何正璜、杭德州,理事有吴梓林、何清谷、袁仲一、韩养民、刘云辉、王学理、王丕忠、吴晓丛、张文立、聂新民、张仲立、程学华、赵康民、张占民、刘占成、韩伟、尚志儒、陈国英、雒长安、卢桂兰、王兆麟,研究会的日常工作由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办理。
  秦俑研究第三届学术讨论会 1990年6月19日到6月23日在陕西省临潼县召开。这次会议是由秦俑博物馆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召开的。会议主题是讨论:秦俑与秦文化。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国内北京、江苏、湖北、湖南、山东、广西及台湾,国外代表有日本,共计136人,收到论文89篇。会议大会、小会集中讨论了秦俑与秦文化的关系,标志着与会代表及学术界将秦俑纳入秦文化的范畴进行研究,使秦俑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起点。会议期间,选举了秦俑学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同时成立了陕西省秦文化研究会。
  秦俑研究第四届学术讨论会 秦俑研究第四届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8月16日至8月20日在陕西省临潼县召开。这次学术讨论会是继前三次秦俑研究学术讨论会后的又一次关于秦俑与秦文化研究的盛会。它是纪念发现秦俑坑20周年、秦俑博物馆开馆15周年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
  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共109人,有日本学者3位,中国台北学者3位,以及北京、上海、江苏、四川、湖北、山东、广西、陕西等省市的学者103位。其中有教授及研究员33位,副教授及副研究员21位,二者合计54位,约占代表总数50%,其中有不少是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学者。会议共收到论文95篇(其中有会后收到的4篇)。这些论文涉及到秦俑、秦文化研究的许多层面。
  会议开幕式上,秦俑博物馆副馆长吴永琪副研究员致开幕词。姜信真副省长代表省政府欢迎来自海内外的学者,并对会议寄托了殷切的希望。他提出要深入研究秦俑,认识它的文化价值,要使研究工作贴近现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张廷皓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秦俑研究的深远意义及艰巨的任务。日本茨城大学文学部鹤间和幸教授对会议表示祝贺,并说今年九月在日本也要召开一个大会,他将把这次会议的盛况,原原本本地带到东京去。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研究员、西北大学党委副书记余华青教授等,也在开幕式上讲了话。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葛剑雄教授代表与会的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的其他三位副会长(刘修明、熊铁基、黄今言)对会议表示祝贺。还有20多位海内外的学者及学术团体向会议发来贺信、贺电。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政府领导及海内外学者对会议的殷切期望和热情关注。
  会议期间,秦俑学研究会召开了常务理事会及会员代表会。秦俑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文立研究员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这个工作报告。会议增补雷玉平、郭宝发为秦俑学研究会理事,增补雷玉平、呼林贵(原理事)为秦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增补韩伟(原常务理事)、吴永琪(原常务理事)为副会长。秦俑学研究会会长袁仲一研究员作了重要讲话,希望研究会加强团结,多作实事,把秦俑学研究继续推向深入。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