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段清波


  秦始皇帝陵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史称“丽山园”。陵区所在地域在商为丽国,在周为丽戎国,在秦为丽邑,在汉为新丰,隋因之,唐为昭应县辖地。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取围绕县城之临水、潼水为名,改称“临潼”。元沿袭,属奉元路,明、清属西安府,中华民国仍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归渭南专署管辖,1983年划归西安市至今。
  秦始皇帝陵园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和问题极其广泛,在时空范围的框架内应当包括其在所有秦陵乃至中国古代陵墓发展史中的位置、特点等,还包括秦始皇陵本身从选址、组织机构、建造过程、建造周期、建陵人员与人数、范围、内涵等问题的探讨,更包括对由这些内容所反映出来的陵园建设设计理念的研究。本文所探讨的内容并没有涵盖上述所有的问题,这是因为其中有的问题经过前人的研究已经解决,而有些问题就目前的资料和认识水平还无法进行有效的探讨。
  本书采用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涉及秦始皇帝陵园制度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综合分析,并由此得出相应的结论,解决和探讨了一些在历史上久已存疑的学术难题,推进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研究的进展。书中涉及一些和研究有关的基本概念,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看,有的概念从现在的研究进展和认识水平来看显然已经不能概括所涵盖的内容,或者一定程度上容易使人产生误判,如“陪葬坑”、“过洞”、“防洪渠”、“马厩坑”等概念,但这些有明确所指的、学术界约定俗成的概念我会在行文中适当的地方予以注解,不在此作特别的说明。而秦始皇陵(秦始皇帝陵)、秦始皇陵园(秦始皇帝陵园)、秦始皇陵区(秦始皇帝陵区)、秦陵等几个基本概念,由于它们彼此对应着不同空间的文物遗存,研究者在使用时会经常互换这些名词,容易造成概念和内容之间存在不对应性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予以界定说明。
  公元前221年秦帝国统一后,秦王嬴政所作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为帝国首领寻求一个名副其实的称呼,博采众长之下,遂有“皇帝”之名。为了建立尊卑有序的政治秩序,秦王废除传统以来的谥法,自定为“始皇帝”。从司马迁开始,便有“秦始皇帝”、“秦始皇”和“始皇”这三种称谓①,而秦朝的臣下对秦始皇帝多称“皇帝”②,后来人们为行文的方便简洁起见,通常会用“秦始皇”一词,本文涉及秦始皇帝本人时采用“秦始皇帝”这种全称。
  秦始皇陵(秦始皇帝陵) 特指秦始皇帝陵墓,包括地上的封土和地下的墓圹。
  秦始皇陵园(秦始皇帝陵园) 指以秦始皇帝陵墓为中心、由内外两重城垣围成的陵园范围,外城垣西墙长2188.378米,东墙长2185.914米,北墙长971.112米,南墙长976.186米,面积为2.135平方公里,包括陵墓、城门、陵寝建筑、园寺吏舍及陵园内的陪葬墓等。
  秦始皇陵区(秦始皇帝陵区、陵区) 指秦始皇帝陵园之外,包括已探明的属于陵园制度内容的遗存和与陵园建设有关的文物遗存区域以及可能埋藏有文物的区域。和陵园建设有关的内容包括陶窑、秦井、修陵人墓地、五岭遗址、建筑遗址、作坊遗址等,面积约60平方公里。
  秦陵 为使行文方便起见,本文中的“秦陵”特指秦始皇帝陵,不包括西垂陵区、凤翔陵区和芷阳陵区等地的秦国陵墓。
  陪葬坑 秦陵陪葬坑指埋藏在陵墓墓圹以外的地下建筑物,该类建筑物内以陶俑等为主要埋藏内容,由此构成了秦始皇帝陵园的外藏系统,从用词上讲,采用“从葬坑”似乎更为合理些,但考虑到学术界约定俗成的原因,本文依旧采用“陪葬坑”这一概念。
  “秦始皇帝陵”和“秦始皇帝陵园”两个词组本来有范围不同的指向,空间位置上前者涵盖在后者之中,但在研究者行文时经常会有互用的现象,有时也会出现以前者或以秦陵代替后者的现象,客观上容易造成一定的误会,这是需要特别指出的。
  ①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秦始皇帝”、“秦始皇”,“始皇”三种称谓。
  ② 秦始皇帝东巡时所留下的刻石文字有“皇帝临位”、“皇帝作始”、“皇帝之功”等刻辞,说明当朝的臣子称秦始皇帝为“皇帝”。

秦始皇陵园考古研究/段清波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