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秦始皇帝陵园城垣遗迹调查勘探简报/四/(一)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四、主要收获
(一)城垣修筑前后地貌环境的变迁
陵园城垣修筑前地貌
秦始皇陵修建前,这一地区已表现出较为发达的山前洪积地貌景观。从陈西村村西的大口井表现出的地层结构看,在生土层下仍有较深的砂石层堆积,而生土层仅有1米左右的厚度。另外,段清波先生提供的资料也显示了同样的信息,他们对秦陵封土东部、南部区域的地层勘探发现,在距现地表2.6米、5.7米、11米、14—17米、24.8—25.4米以及28.1—29米等深度分别发现了六层淤砂石层,砂石层的厚度分别为0.3米、0.25米、0.3米、3米、0.6米、0.9米。这些发现证明早在修陵前或人为活动前,此处的洪积活动已较为发达。
虽然陵园所处区域山前洪积地貌较为发达,但是仍有大量的自然地层堆积未被破坏。如外城南门以东区域城垣所处区段是整个陵园中地势最高的部位,在这一区域墙垣下依次为深褐色土层、棕红土层、生土层,说明墙垣修筑于当时的自然堆积层上。类似的地层结构在外城东墙也发现有多处区段。
陵园修筑后环境变化
调查勘探以及发掘资料表明,始皇陵园后来受到严重的山前洪积活动的影响;由于陵园修筑时在山前修建有防洪大堤,这种洪水冲击破坏应该是在防洪大堤失去作用后造成的后果。
据目前的调查,在陵园南部后期的自然破坏主要来自多条河道。
其中一条位于外城南门及以西区域,早期的调查认为该河道与霸王沟的河道有关,原来东西流向的洪水改变了方向,沿着骊山北坡顺流而下,直到内城南门,由于内城南墙的阻挡,洪水又沿着内城南墙外侧向西流去,到外城西墙内侧受阻后,又向北流动,至内外城西门之间受夯土建筑的阻碍,洪水折而向西将外城西墙冲毁倾泻出陵园。
另一处位于外城东南角,该河道自外城东侧进入陵园,冲刷破坏了陵园外城的东南角,并进入陵园东部,沿东内外城间向北倾泻而下。这条河道对陵园东部区域遗迹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从地理位置判断,这条河道的洪水来自骊山北麓最大的山口——大水沟,防洪堤修建的目的就是将这条水口的洪水引向东流;但是随着后期的破坏,陵园还是毁于大水沟的洪水。
在陵园的中北部区域,可能还被来自东侧的洪水冲刷,也有一部分区段迹象显示园墙内侧曾被洪水冲刷浸泡。内外两部分洪水的共同作用使外城东墙的大部分区段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外城东北角区域破坏最为严重,大量的洪水将东北角冲刷殆尽。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