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秦始皇帝陵园城垣遗迹调查勘探简报/四/(三)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四、主要收获
(三)城垣平面形制的收获
此次勘探在以前数次勘探、发掘的基础上,重点对遗迹的现存状态进行了勘探工作,为遗址公园的建设与文物保护提供了基础材料。我们还在此基础上对以城垣作为载体的陵园平面形制有了一些新的收获。
实际上学界对内、外城垣本体以及其所反映的陵园形制的认识就是随着城坦遗迹的不断发现而趋于成熟和完善的。在上个世纪60年代对秦始皇陵的首次考古调查中,就发现了陵园的内、外城垣,但是当时对内城垣的认识有误。上世纪70年代中期,袁仲一先生调查发现了内城的北城垣,学界才认识到内城的范围远远不同于原来的认识,随着内城北墙、内城南北向隔墙以及内城六座城门的发现,人们才得以认识到内城形制的本来面目。但是当时对内城北墙、东西向隔墙上的几处城门的位置、规制仍有相当多的误解,导致陵园形制的一些基本问题无法解决。截止到上世纪末,通过对内外城垣的调查、发掘所形成的对城垣本体、城垣的结构等方面的认识并没有对陵园形制研究促成实质性的进展;长期困扰学界的问题是外城北门、内城北门等问题。针对以上认识,我们在2009—2010年的工作中,首先重点解决前期工作中没有解决的城门的问题,其次是解决城门间的附属建筑问题。这次调查勘探除发现了陵园北部四座城门的确切位置外,还对这些城门的形制、结构以及与陵园其他遗存的关系进行了勘探,此外,我们还发现内城的两处北门之间(即内城东区北门与东西向隔墙北门)存在着与东、西内外城门间类似的道路与附属建筑。附属建筑以西侧的内城南北向隔墙和东侧新发现的窄墙作为界标,与此类似的建筑此前也被发现于内城东区北门与外城北门之间。
综合以上工作,我们在新的材料基础上,结合以前的勘探、发掘成果及研究收获形成了一些对陵园形制方面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关于陵园的形状
由两重城垣所界定的秦始皇陵园区域从平面上表现为长方形,其南北向长度远大于其东西向宽度。陵园的外城东西墙长约2187米,南北墙长约972米;内城东西墙长约1337米,南北墙长592—598米。秦始皇陵园表现出的这一特点与秦国的陵园传统有一定的渊源,也与战国中晚期关东地区的国君陵墓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秦东陵已发现的4座陵园平面均呈长方形。一号陵园范围南至小峪沟,北到武家坡村南的无名沟,西界洞北村西的小峪河,东达范家庄的人工壕沟;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000米,南北宽1800米,面积720万平方米。[1]二号陵园东自北沟村、西到枣园村,南至三塚村北无名沟,北达武家沟,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总面积150000平方米。[2]三号陵园西、北两面利用天然沟壑为其兆沟,而东、南两面兆沟则为人工开凿;陵园现存部分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80米,面积48400平方米。[3]四号陵园东、西、南三面均是利用了原来的自然沟壑。陵园范围的平面形状接近东西向的长方形,东西长960米,南北宽500米,面积48万平方米。[4]而在战国中晚期,关东地区的陵园分为方形与长方形两种形状。辉县固围村墓地广袤约为600米,中部隆起而成平台式高地。东西宽为150米,南北长为135米;它实际是一座以岗坡为墓地、略加人工修造而成的“回”字形陵园。基地中心有3座东西并列的大墓。中间的M2规模最大,两侧有规模较小的M3和M1,西侧还有2座似用来附葬的小墓。该墓地被认为是战国中期的魏王室墓地,附近的琉璃阁遗址还发现有大型的战国时期的车马坑。[5]河北平山中山王陵园从出土的兆域图看,两重陵垣构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区域,与辉县固围村魏王室墓地及邯郸赵王陵的墓地形状有一定的差异。[6]综合战国晚期关东各地的陵园制度,可分为长方形与方形陵园,而长方形陵园对秦代陵园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秦始皇陵园表现为长方形这一特点,学界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以东向为正方向,陵园表现为一种横长式结构,而这种陵园形状与中山王陵园形制相同;如果以北向为正方向则陵园表现为纵向式结构特点,表现出由北向南递进的关系。[7]前一种认识得到学界大多数学者的赞同。但是秦始皇陵园的这种长方形结构的形成与中山王陵园有着根本的不同,需要进一步讨论其分割组合关系。
分析秦始皇陵园内城以内的封土与陵寝建筑、墓园等遗迹的位置关系,可以看出陵园虽然在丧葬礼制意义上表现出以封土、地宫为核心,但是在上述三处主要遗存的占据位置的安排上还是有所差别的。这种差别表现在内城从平面上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半部分基本上为封土、地宫以及地宫周边的外藏设施,而北半部分则为陵寝建筑、道路、墓园。从占地面积算,内城北半部几乎与南半部相等。正因为内城垣内如此的布局,使得内城平面呈现出南北向的长方形。
前述关于陵园长方形形状的解释其实是基于发现遗迹的被动分析,至于这种形状的形成原因,目前学界的解释有限。有些学者从李斯的奏章出发,认为陵园的向北延伸与旁行三百丈有关。《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四引《汉旧仪》:“使丞相李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三十七岁,锢水泉绝之。塞以文石,致以丹漆,深极不可入。奏之曰:‘丞相臣斯昧死言:臣所将隶徒七十二万人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止。’”多数学者认为此文意所指为地宫的施工,旁行的主体为地下墓室。还有些学者指出旁行的主体为陵园,陵园进行了相关的移动;但是三百丈折算下来为690米左右,而内城北半部南北为630米左右,约合270丈,远小于三百丈。
我们认为这段话最重要的意义,指出了秦始皇陵为一种横长形的结构。旁行,在当时指的是向侧方横向移动的方位关系。在陵园内城垣以南半部的封土为尊位,在陵园以东为正向的基础上向左,也就是向北横向拓展,形成了目前的内城形状。而拓展的这部分陵园与封土所处的区域也有一定的分隔标志,揭示两部分既属于一个整体但又有主次的差别。
2.关于陵园的两重城垣
上世纪60、70年代的考古发现已表明秦始皇陵园由内外两重城垣构成。秦始皇陵园的两重城垣是对秦国传统陵园制度的变革。从前述的秦东陵的材料看,东陵的大多数陵园的外垣以自然或人工壕沟为茔域标志,仅在墓葬的外围以城垣作为更进一步的界标;东陵葬制中的这一因素又是来自雍城秦公陵园的丧葬传统。也有学者指出秦始皇陵的两重城垣因素也与关东诸国的陵园制度有关,特别是中山王陵园、赵王陵、辉县固围村魏王陵等表现出的地面上的两重城垣制度,对秦始皇陵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但是与其他地区两重城垣的陵园相比较,秦始皇陵的两重城垣并不是规整的,主要表现在内城垣所包围的陵园空间还有更细的分隔与组合。如前所述内城垣内还有标志内城南北分隔的东西向城垣,即便是在内城北半部,还有分隔东、中、西三部分的城垣设施,这也可看作是一些相对的分隔标志。
3.关于内外城的空间关系
由于陵园设有两重城垣,那么这两重城垣的相对空间关系也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两重城垣的相对空间关系从数据上分析,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内城位于外城的中心部位。虽然两重城垣均为长方形,二者大小相套,但是二者并不是随意进行空间配置,而是内城处于外城的相对中心。这主要表现在内城南北墙分别与南北侧的外城墙保持相同的距离,这一数据为420米;同样的,内城的东西墙也分别与对应的外城东西墙之间的距离基本相同,约为185米。
第二个特点:外城是内城同比例放大的结果,这表现在城垣的规格与所占用的空间上。外城东、西墙长度约为2187米,内城东、西墙长度大致为1337米,其比例系数约为1.635;外城南、北墙长度约为969—972米,内城南、北墙长度为591—598,其比例系数为1.625。外城总面积约2125800平米,内城总面积约799500平米,其比例系数2.658,约为前一个比例系数1.63的平方。所以可以看出,外城垣基本上为同向的内城垣同比例放大的结果,放大的比例系数约为1.63。至于这一系数的意义需要从相关的文献与遗迹入手作进一步研究。
4.关于城门的设置
由城门所体现出的陵园形制特点,袁仲一先生曾以轴线入手进行过相关讨论。他认为以始皇陵地宫为中心、东西向延伸和内外城垣的东、西门及东、西两边的司马道构成一条比较清楚的轴线。但是由于当时没有陵园北部城门材料,他认为南北构不成一条顺畅的轴线。[8]实际上从这次勘探的城门材料看,以地宫为中心,陵园的南北向毫无疑义地可形成一条比较清晰的轴线,这条轴线在封土的南侧连结内外城南门,北侧连结了内城中部隔墙的门址、内城东区北门、外城北门。
秦始皇陵同城门的设置与这条轴线有相当大的关系。从遗存特点显示出的两条轴线属于陵园设计理念方面内容,与城门遗存是两个层次的内容;这两条轴线与城门的设置是否有主次关系或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还需要进行讨论。但就目前的发现看,陵园城门设置特点表现的已很明确,就是设置在与封土(地宫)中心相对应位置上的城垣;无论是在外城垣,还是在内城垣或内城的东西向隔墙上均为此种设置方式。由于陵园平面呈南北狭长型,因而在封土的南北侧为居中设门,而在东西城垣则受封土位置的限制,并不表现为“中垣设门”。
外城北门东端距外城东墙445米(以外城东北角相对位置计),距外城西墙414米,基本处于中间部位;内城东区北门东距内城东墙265米,距内城东区第二南北隔墙21米,西距内城西墙268米,距内城东西区间隔墙19米;内城南北区之间的隔墙门址距东内城墙266米,距西内城墙269米;内城南门以现存的地面残存建筑边缘计东距内城东墙272米,西距内城西墙265米;外城南门东距外城东墙459米(以外城东南角相对位置计),西距内城西墙470米。从以上数据看,内城的南北墙垣上的各门址比较严格的遵循居中设门的规则,而外城的南北门则大体上遵循,总体上可认为是“中垣设门”。
而在东、西内外城门的设置上则以封土(地宫)中心为参照,在各城垣的相对应位置上设门。由于目前我们还不确定地宫的绝对中心,仅以封土中心的平台来作为相对参照区。我们以城门在城垣的相对位置数据为例首先可以说明,内外城间的东西门在比较规整的直线上。外城东门南端距外城南墙内侧749米,距外城北墙内侧1345米;内城东门距内城南墙内侧324米,距内城北墙内侧919米;内城西门距内城南墙内侧324米,距内城北墙内侧918米;外城东门南端距外城南墙内侧749.5米,距外城北墙内侧1345米。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内外城东西门设置时经过统一度量,四座城门位于一条虚拟的东西直线上。再结合这条直线与封土、地宫的相关位置,很显然这条比较规整的直线通过了封土的中心,形成了东西向的轴线。
附记:参加工作的人员有张卫星、陈治国、王煊、吴学功、陈军、和友利、董育锋、张碧超等技工;绘图吴学功;电脑制图张卫星、何雅维;城垣遗迹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陵文管所测绘完成,底图参照国测一大队测绘资料。
执笔:张卫星、陈治国、王煊、张立莹。
注释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文管会:《秦东陵第一号陵园勘查记》,《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4期。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文管会:《秦东陵第二号陵园调查钻探简报》,《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4期。
[3]王学理:《咸阳帝都记》,三秦出版社,1999年。
[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陵工作站:《秦东陵第四号陵园调查钻探简报》,《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3期。
[5]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第14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995年。
[7]王学理:《秦始皇陵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8]袁仲一:《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