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秦始皇帝陵考古的历史、现状与研究思路/一
曹玮 张卫星
一、秦始皇帝陵考古历史
关于秦始皇陵的最初记载应该见于秦朝的秘档。《汉旧仪》载:“使丞相李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三十七岁。”可见当初修建陵园时是以事先规划好的设计章程来施工的。汉代时,我们现在看到的关于秦始皇陵的文献基本成形,太史公遍览前朝遗书,他在《史记》中对秦始皇陵的记载应该以某些秦王室档案为依据;其记载的准确性已为现代考古发现所逐步验证。而《汉书》的一些内容又对《史记》记载进行了补充。《史记》、《汉书》基本奠定了关于秦始皇陵文献记载的基础,因而汉代是秦始皇陵文献的形成期。东汉以后至近代,文献中对于始皇陵的记载多多基于前代文献,以考证、轶事居多,是秦始皇陵文献的积累演变期。现代则是文献材料与考古资料的结合扩充期。
一般认为带有学术色彩的秦始皇帝陵考察首推明代的都穆。都穆(1459—1525),字玄敬,明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一生好学不倦,曾奉使到秦川,访求山川形势、故宫遗址、金石遗文,致力摹拓缮写。他所著的《骊山记》曾描述了陵园内外城、门址,其文曰:“秦始皇陵,内城周五里,旧有四门,外城周十二里,其址俱存。自南登之,二邱并峙。人曰:此南门阙也。右门石枢犹露土中,陵高可四丈。昔项羽黄巢皆当发之。老人云:始皇葬山之中,此特其虚冢。其言当必有所授也。”都穆以及其他学人的考察记载虽然提供了秦代以后始皇陵遗迹的记载,但总体上这些考察有一定的局限性,文学性大于科学性。
晚清时期,中国门户洞开,西方列强涌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对中国古代遗迹的考察特别是对中国西部地区的考察在西方形成一股热潮。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末民初“游历”、“探险”、“考察”于陕西来自西方的主要有法国人沙畹(Chavammes)及弟子伯希和(Paul Pelliot)、法占(Gilber de Voisins)、拉狄格(Jean Latirgue)、色伽兰(Victor Segalen),日本的有关野贞、伊东忠太、橘瑞超、吉川小一郎、足立喜六、松吕正登、田资事、福地秀雄、常盘大定等人。[1]其中有不少人考察过秦始皇帝陵。比较著名的有足立喜六、关野贞、常盘大定、伊东忠太、法国的维克多·萨加伦(也译为色伽兰、谢阁兰)等,由于这些人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采用现代记录手段,留下了一批难得的陵园原始资料。国人中的学术精英如美术大师王子云(考察记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其《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图版89为始皇陵出土的大型瓦当)、郑振铎(见陈直《<史记>新证》的记载)等在解放前考察过始皇陵或研究过始皇陵遗物。
足立喜六1906至1910年被日本帝国教育会选拔来清朝陕西高等学堂任教,授课之余,对西安附近的历史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足立氏最早使用近现代先进的仪器去测量、研究关中古代遗迹,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他所著的《长安史迹考》记载:“实测陵高25丈,中部稍平坦且有台阶;顶上广阔平坦。陵基略呈方形,东西约1600尺,南北约1700尺。在陵基南700尺及东西各350尺的地方,残存着数尺高的围墙,围墙与墙基平行,呈长方形,东西2300尺,南北2700尺,周长可达万尺。陵南与周垣中央有南门遗址,高达丈余,散布瓦砾。”[2]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秦始皇帝陵园科学测绘记录。他的考察成果中还有关于秦始皇帝陵封土最早的一批照片记录资料。
其后,也就是在上世纪20年代初,日本的东洋建筑史先驱者伊东忠太及关野贞等也来到中国,实地考察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成果颇丰,他们的研究奠定了日本东洋建筑史研究的基础。他们的考察中也包括一些对秦始皇帝陵的客观记载,伊东忠太曾记载和转载了他和关野贞测得的始皇陵封土数据。“始皇陵今仍巍然耸于平野之上,其轮廓之一部已崩坏,创建时之规模已不能明。今踏测之,其形式为方形,其一边之长,据关野贞博士调查为一千一百三十尺,据余之调查则约千尺许,其高度现在不足百尺,由全部之配置考之,创立时殆为百尺左右。其形为阶级式方锥形,但其确实之轮廓,已不可知。石兽及其他仪饰,今虽不留片影,然若发掘之,恐项羽运剩之几多明器类,仍可采集若干也。”[3]
民国六年(1917年),法国人维克多·萨加伦等三人也考察过始皇陵。他们测得“封土方350米,自基至顶高48米,自外层地平至顶高60米。其体积土量有50万立方米,若合地下人工掘动之土量计之,其数当更多也。陵东南土台之外,有高五六米的土堆,似非偶然有之,盖周陵周围亦见有之,汉陵周围亦有之,其神道之中皆有建阙之基之迹”。[4]另外王学理引用的外文文献提到:“它有150英尺高,底座四边,每边有1000英尺长,外形有高低三层,设计良好,整座坟像是三座小山重叠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他第一次观察到封土外形有高低不同的三层台阶。[5]他的考察成果还包括一批详细的秦始皇帝陵封土早期照相资料。
真正科学意义上的秦始皇陵园考古活动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60年代。迄今为止,秦始皇陵的考古经过了大概三个阶段。
注释
[1]罗宏才:《百年陕西文物流失之痛》,《文物天地》2005年第1期。
[2](日)足立喜六著、王双怀等译:《长安史迹研究》第73—75页,三秦出版社,2003年。足立氏采用的是日本曲尺度量长度,1曲尺约为0.303米。
[3](日)伊东忠太著、陈清泉译补:《中国建筑史》第99—100页,上海书店,1984年。
[4](法)色伽兰著、冯承钧译:《中国西部考古记》第74—76页,商务印书馆,1930年。
[5](法)维克多·萨加伦:The first emperor's army China's incredible find,《National geographic》,Vol·153·N0.4:“在中国所有现存的古冢之中,这是最突出的一座。它有150英尺高,底座四边,每边有1000英尺长,外形有高低三层,设计良好,整座坟像是三座小山重叠在一起。”转引自王学理的《秦始皇陵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3页表内容。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