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秦始皇帝陵考古的历史、现状与研究思路/二/(四)
曹玮 张卫星
(四)封土与墓室
封土与墓室的规制
《史记》的记载本无明确的说法。《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条记有穿三泉;《御览》五六零引《皇览》:穿地洞三泉。据这一记载学者多认为可以折算出墓室的深度,并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于封土高度与范围,《汉书·刘向传》:“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丈,周回五里有余。”《集解》引《皇览》:“坟高五十丈,周回五里有余。”《御览》四十四引《三辅故事》:“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丈,周回七百步。”郦道元《水经注》:“旁行周围三十余里,斩山凿石,下锢三泉。”杨守敬《水经注疏》对这些数据也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刘向传》,坟高五十余丈,《史记·始皇本纪·集解》引《皇览》同。《类聚》八十四引《三辅故事》则云,高五十丈。又《博物志》作高数十丈。《御览》五百五十九引《关中记》同。足征非五丈,亦可为此有十字之证。”关于广度的周回五里余,杨守敬指出:“《刘向传》、《皇览》并云,周回五里余。《博物志》、《关中记》作周回六七里。”此外凌义渠《湘烟录》一引蔡质《汉仪》:“其旁行三百步乃止。”
从上述记载看,规制方面的文献内容主要有深度、高度、范围。近年学界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封土高度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圆满解决。虽然封土的高度是个客观事实,但是由于所处的测点不同,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因而导致了对封土高度不同的认识。对于文献记载与测量的不同结果,学界主要有三类不同的解读:测点不同说,主要论述见袁先生《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献错误说,“五十丈”应是“三十丈”或“十五丈”(王学理、刘占成);工程未完成说,五十丈为原设计高度,现今的秦陵封土高度站在陵墓北侧平台勘测是51.4米(段清波)。
实际上现存封土海拔高程为531米,而外城北门处的高程为435米左右,袁仲一先生曾判断刘向测量之处应该在北门之处。近年我们在北门外到吴西村一线,发现一系列夯土建筑遗存,高程也在430米左右,这也说明从陵园北侧仰视,大致符合坟高五十丈的记载。这也是当年刘向等人判断郦山之高的依据之处。
始皇墓室深度,《史记》记载为“穿三泉”,《刘向传》提出下锢三泉的概念,也为后代所沿用。刘云辉先生认为穿三泉即掘到第三层地下水,这个深度至少在50米以下。[1]
陵墓的范围,文献上有三组数据记载,一是旁行三百丈,二是周回五里余,三是《水经注》的周回三十余里。杨守敬在《水经注疏》就曾分析,旁行三百丈指圹内的广度。近年,国家863秦始皇陵物探项目对墓圹内的大型地下空间进行了科学工作,得出的初步结论,周回五里指坟外的圆径。目前封土的底边大致呈方形,边长为350米左右,据上世纪初足立喜六的记载,其周边边长大致为500米,这组数据与“周回五里”的记载相互印证。对于《水经注》的周回三十余里,目前还不知其所指。这组数据最有可能指的是两重城垣的周长,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内城东垣和南垣地面尚存有城垣墙体的部分遗存,《水经注》成书时期地面墙垣应该基本保存完好,1999年勘探陵园外墙总长6312.6米,内城总长3870米,其和大致相当于周回三十余里。
《汉书·贾山传》还记载了封土上部的形状及中成观游。文曰:“下彻三泉,中成观游,上成山林。”封土的形状至今仍有保存,但是目前还不知文献所指“中成观游”的具休内容。
葬具
始皇的葬具有铜椁说、石椁说、木椁说三种主要的说法。《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的记载有两处:一是三十五年条的“发北山石椁”,二是三十七年条的“下铜而致椁”,但是后者前面有“穿三泉”三个字。对于后者有不同的理解,《集解》引徐广曰:“一作锢。锢,铸塞。”否认铜椁说。《水经注》认为是以铜为椁,杨守敬作疏时更指出:“盗贼销椁取铜,此以铜为椁之据。”清顾炎武《日知录》还指出:“阖闾冢铜椁三重,秦始皇冢亦以铜为椁。”支持铜椁说。《刘向传》仍认为有石椁,原文作“石椁为游馆”,至于石椁内部的情况,则有不同的认识。李奇曰:“圹中为游戏之观也。”师古曰:“多累石作椁于圹中,以为离宫别馆也。”杨守敬解释:“盖椁非一,或正椁用铜,余则用石也。”王望生认为石椁为游馆指的是墓内由石条垒成折曲状。[2]其实早在《贾山传》中就有将二者调和的趋势:“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桼涂其外。”并“被以珠玉,饰以翡翠”。袁仲一先生认为下铜而致椁的真正含义,是以铜饰件或构件装饰木椁。[3]
863项目的考古探测证实封土下有一个巨大的石质空间,这给石椁说提供了一定的材料支持。
墓室的内容与结构
地宫相关内容最先出现于《史记》的直接记载中,原文作:“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是关于秦始皇陵的记载中最为详尽的部分,但也是后世文献中发挥最多的部分。
关于宫观百官,国内外学术界亦多采用张守节的注释,认为“百官”即文武百官的位次,或言有一百个官员的位次。袁仲一先生认为从考古资料来看,未见在陵中置有文武百官的位次,或用文武百官俑的形象来陪葬者。“百官”,应作“百馆”。秦始皇陵墓中的所谓“宫观”当指的是正藏椁所藏内容,而“百官(馆)”指的是附藏椁。[4]
而地宫内其他内容的记载则更复杂:
《汉书·刘向传》:“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增加了“黄金为凫雁”这一内容。
《水经注》则对前二者的记载又进行了变通:“上画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器珍宝,充满其中。令匠作机弩,有所穿近,辄射之。以人鱼膏为灯烛,取其不灭者,久之,后宫无子者,皆使殉葬,甚众。”
《书钞》九十四引《三辅故事》:“始皇葬骊山,以明月珠为日月,金银为凫雁,金蚕之物三十余簿。又刻玉石为松柏,即所谓奇器珍宝也。”
清代张澍《三辅故事》(《二酉堂丛书》本)引《太平御览》:“秦始皇葬骊山,起高陵五十丈,下以水银为泉,以明珠为月,中多文贝。”另引宋敏求《长安志》:“以明珠为日月,人鱼膏为脂烛,金银为凫雁,金蚕三十箔,四门施徽。奢侈太过。”
孙楷著、徐复订补《秦会要订补·礼六》:“始皇冢中,以夜光珠为明,殿悬日月珠,昼夜光明。”
研读以上文献,则始皇墓室内所藏内容的本来面目及演绎的过程与细节大体可知。袁先生曾评价:在司马迁的《史记》之后,到刘向时增益了“黄金为凫雁”;北魏郦道元增益了“五岳、九州”;晋代的王嘉又推演出江河大海中有舟楫、凫雁、龟鱼、鲸鱼等奇珍异宝。而始皇陵内是否以水银为江河大海,虽有一些科学探测,尚有待于始皇陵的正式发掘予以验证。
注释
[1]刘云辉:《秦陵地宫之谜》,《文博》1987年第1期。
[2]王望生:《始皇陵园石质文物综合研究》,《秦俑秦文化研究——秦俑学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3]袁仲一:《关于秦始皇陵原始文献解读的若干浅见》,《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一辑,三秦出版社,2002年。
[4]同[3]。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