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青铜、冶铁技术发展情况概述/一/(一)

袁仲一


  一、秦对前代青铜器制作技术的继承与发展
  (一)秦对西周青铜技术的继承与发展
  秦在建国前,为周王朝附属的一个部族,居于今甘肃天水一带。公元前770年,西周受犬戎之乱灭亡时,秦襄公救周及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襄公于是始建国。秦建国后,占有西周故土,接受周遗民,大量、全面地吸收周文化。近世人把西周故土岐、沣一带称为西周灿烂青铜文化的故乡。秦人占据此地后自然继承了青铜制作的技艺,进而发展成为具有秦民族风格的青铜文化。
  从考古资料来看,秦最早的一件青铜器是秦庄公(名其)时的“不其簋”。此器约铸造于公元前822年之前不久,是秦建国前唯一存世的秦器。其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与西周晚期青铜器的风格完全相同。[1]说明秦在建国前已吸纳西周青铜的制作技艺,也有可能是利用西周的技工铸造。
  秦建国后,春秋时代的青铜器出土的数量较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两座秦公大墓(多数学者认为是襄公和文公墓),出土的大批青铜鼎、簋、壶、盘、钟、镈等。许多器上并有铭文,如“秦公作宝用鼎”、“秦公作宝簋”、“秦公作铸尊壶”等。[2]2006年,大堡子秦公陵园的一大型乐器坑内出土铸有“秦子”铭文的成套青铜钟镈11件(其中镈3件、钟8件)。[3]1978年,陕西宝鸡县太公庙出土秦武公及王姬青铜编钟、镈8件,并有长达135字的铭文。[4]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陕西户县的两座秦墓(74M1、82M1)出土鼎、簋、壶、盘、匜等青铜礼器30件。[5]上述几批铜器的时代均为春秋早期。其器形和纹饰承袭西周晚期的风格,如垂鳞纹、波带纹、窃曲纹、瓦棱纹、重环纹等的布局、结构,是西周晚期纹样的模仿。除钟、镈的铸造比较精致外,大部分器物在铸造技术方面较周器仍有差距,有的器形欠规整,器壁厚薄不均,纹饰较粗疏。
  春秋中晚期一些中型秦墓内大都有青铜器出土,数量众多。器物的类型,礼器有鼎、簋、壶、盉、尊、盘、匜、甗等,另外还有大批的车马器和兵器。铜器的纹饰开始流行蟠螭纹和蟠虺纹。铜礼器的铸造较粗疏,器型变小、变薄,逐渐明器化。西周青铜礼器的凝重、典雅、精致的风格已丧失。推测其原因,是因为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礼器的神圣地位衰微的反映。
  从春秋战国之际开始,各种生活日用铜器发展起来。其造型精巧、轻便;在纹饰方面出现了多彩多姿的反映自然或社会生活的清新活泼画面。在技法方面,出现了阴线刻、金银错、镶嵌、鎏金、彩绘等许多新工艺的装饰手法。从考古资料来看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例如:陕西淳化县出土的“禽兽纹铜壶”(春秋战国之际),壶上有盖,通高11厘米,最大腹径9.5厘米。壶体外侧用阴刻细线刻有长颈鸟、高足鸟、麋鹿、象、牛、骆驼、狐狸、蛇、龙、猪、狼、豹、兔、犬、鸡、鼠、鱼等禽兽六十余种。构图不分界格,采用散点式,自由活泼;形象和神态各异,蛇身卷曲,象鼻高翘,麋鹿昂首奔跑,长颈鸟展翅飞翔,多彩多姿,是幅十分罕见的百兽图画卷。[6]
  陕西凤翔县出土的战国中期的“射猎宴乐纹铜壶”,带盖通高40厘米,腹径23厘米,肩部有兽首衔环一对。盖上有鸭形纽三个,并刻有涡纹及异兽纹。壶身有用金属片镶嵌的图案花纹四层:第一层位于颈部,有习射图三幅;第二层位于肩部,有弋射图三幅;第三层位于腹部,有宴乐图三幅半;第四层位于腹下部,有狩猎图两组,生动地再现了高级贵族射猎、宴饮的宏大生活场面。[7]其制作工艺,是先在铸造成型的铜器表面刻出浅槽形图像,然后以赤铜片镶嵌于凹槽内,再经过捶打、锉磨、抛光,制成剪影式的图像。
  金银错技法是战国时期广泛流行的一种青铜装饰工艺。关于此类器物出土的数量和种类众多。如各种各样的错银铜带钩、错银器物的口沿、错银铜器物的底座、错银铜镦和铜軎、错金银铜犀尊、带有错金银文字的铜虎符,以及各种各样的错金银铜盖弓帽、铜泡、铜饰件等等。特别引人瞩目的是1971年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出土的一件战国时的错金银带盖铜鼎,通高13.7厘米、腹径16.8厘米、口径11.9厘米。鼎盖、鼎腹、鼎耳、鼎足等处饰满一组组的错金银的变相的勾连卷云纹、蕉叶纹、团花纹等,构图饱满而又空灵,光彩夺目。[8]这与传统的铜礼器纹饰完全不同,是个崭新的创举。金银错的制作工艺与镶嵌法近似,也是在铜器的表面铸出或刻出图案花纹的浅槽,然后将金、银丝或金银条嵌入凹糟内;再经捶打、锉磨、抛光而成,花纹金光灿灿,绚丽多姿。
  鎏金亦是战国时比较流行的青铜器装饰工艺。其鎏金技法:是用金、汞合金制成的金泥涂饰器物的表面,经过无烟的炭火温烤,使汞气蒸发而金固着于器物的表面。这样铜器变得金光夺目,好像纯金制造,十分华贵。
  综上言之,各种新装饰技法的出现,使青铜器纹饰突破以往的图案性质和单一的素面色调,出现直接描绘大自然及社会生活的多彩画面。在构图方法上也打破了以往的严谨和规律化,出现了不对称、不均齐的散点格调,富有绘画的风韵。这说明秦国的青铜装饰艺术获得巨大发展,并提高到崭新的高度。
  注释
  [1]王辉:《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图三、图四,三秦出版社,1990年。
  [2]礼县博物馆、礼县秦西垂文化研究会:《秦西垂陵区》图版十二至二十四,文物出版社,2004年。
  [3]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祭祀坑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11期。
  [4]卢连成、杨满仓:《陕西宝鸡县太公庙村发现秦公钟、秦公镈》,《文物》1978年第11期。
  [5]《秦汉文化史大辞典》第162—163页,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年。
  [6]咸阳市文物局编:《咸阳文物精华》第42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
  [7]韩伟、曹明檀:《陕西凤翔县高王寺战国铜器窖藏》,《文物》1981年第1期。
  [8]同[6]第44页。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