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秦文化的实行性/三
汪红梅
三、如何认识秦文化的实行性
综上,秦文化因为有了很强的实行性,所以秦文化能够硕果累累。大至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小至陶俑列阵,震惊世界,种种成效,不胜枚举。但我们该如何看待秦文化的实行性?同时也应该探究一下为什么其他文化实行性不足甚至根本没有?
还是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起。这是一个很感人的理念,也是儒家文化中有代表性的人生观。但我们仔细推敲,会发现它虽然是有追求的,但追求的却是工作态度、工作过程而不是工作结果,如果说最后的结果,就是“尽瘁”和“死”,“死”就是终点,死了一切也就“已”了。于是,这一命题又转化为一个道德命题:只要你奋斗了,“尽瘁”了,你的人生就完美了。然而,若从动机与效果统一论的角度来看,诸葛亮化身为忠臣与道德的典范,却不能为蜀国带来最后的胜利;道德目标不能取代现实目标,如军事胜利、富国强兵等等,这样,将伦理道德的社会秩序作为主要追求、理想主义的儒家文化就很难转化为现实的成功、胜利,其实行性自然不强,于是它在列强纷争的乱世就难遇知音,即使有人卖力地推销也是枉然。进一步,我们统观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的文化实行性,发现它们有的是把伦理道德或精神层面的东西当成追求目标、有的是追求过程而不追求结果、有的是将手段和目的倒置或错乱、有的是目标虽好却缺乏执行手段,还有的是其他方面不配套而影响达成结果,纷纷扬扬,最终都如前引吕思勉先生之说,“卒不得其当也”,表现出文化实行性的不足。
对比之下,秦文化始终都是将现实目标做为第一追求的,而且从来没有将道德目标当成主要追求;秦文化始终是将“结果”置于“过程”之上的,从来没有本末倒置;秦文化中很明确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同时很注意为实现目标而配置必要的手段和措施,有时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程度,因此,秦文化表现出最强的实行性。
但是,由于道德因素的缺失,由于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秦文化的实行性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秦人的道德评价不高,秦国被称为“虎狼之国”;秦国的社会结构脆而不坚,一遇震动很容易垮塌;秦文化愈来愈趋向于专制,以至于焚书坑儒一家独大;秦文化最终因缺乏长期效应而经不起历史考验,很快被摒弃……。反倒是曾经被压制的儒家文化,在汉代能够卷土重来,并取得主流地位,成为中华文明的基石。
再做一个对比:秦汉之际独树一帜的秦文化,虽然实行性很强,但因自身的种种不足和缺陷而沉沦,成为历史的弃儿;但魏晋南北朝时的胡族,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同样有着很强的文化实行性,却因为能同汉族的儒家文化融汇在一起,将实行性同汉族文化、外来佛教文化的思辨性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新的中华文化,并直接导致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隋唐王朝横空出世,将古代中国推向历史的巅峰。诚如陈寅恪先生所说: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并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1]
两种实行性很强的文化,其最后的结局差别如此之大,除令人感慨外,也发人深思: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某种文化本身的评价上,还应探究其有无实行性并能否取得最终的结果,以及对其结果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做出评价。
关于文化实行性还是一个新话题,值得深入进行,由于初次尝试,不足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注释
[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第30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