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公帝王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一节 千古一帝秦始皇

徐卫民


  秦始皇陵是为秦始皇建造的,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正月,因出生在赵国,故名赵政。又因其祖先在伯翳时被赐姓嬴,所以又称作嬴政。
  关于秦始皇的出生至今还是一个谜。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是一个私生子,他并不是其父亲秦庄襄王的儿子,大臣吕不韦才是秦始皇的真正生父;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非也。之所以会出现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是因为秦始皇的父亲是一个为质于赵国的落难王孙。
  秦庄襄王原名异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后来的孝文王的儿子。异人有兄弟二十多个,他自己又不是长子,亲生母亲夏姬失宠,所以被秦王送至赵国作人质。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互相制约的一种办法。但这些人的命运难卜,随时有“身为粪土”之可能。异人也不例外,况且当时的秦赵两国都是大国,互不服气,随时有发生战争的危险,因此异人的生命危在旦夕。恰在这时,具有政治头脑的大商人吕不韦遇见了异人,吕不韦深知异人的境遇及秦国国内统治集团的内情,认为“此奇货可居”,便与异人结好,费千金把他送回秦国,通过各种办法使安国君和华阳夫人把异人作为嫡嗣。为了讨得华阳夫人这个楚国人的欢心,遂改异人名为子楚。
  公元前251年,秦昭王去世,安国君继承王位即孝文王。而当时的孝文王已53岁了,先服丧一年,然后正式即位,即位后第三天便离开了人世,异人便成为国王,而吕不韦因为有功,遂被封为秦国丞相,从一个大商人变成一个政治家。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当吕不韦在邯郸经商时,由于腰缠万贯,娶了一个能歌善舞的绝世美人,并与之同居,且有身孕。而在一次与异人饮酒时,异人一眼便看上了这位赵国的美人,请求吕不韦把这位大美人让给他,吕不韦当时虽然不高兴,但为了以后达到政治上的目的,只好忍痛割爱把这位绝佳美人送给了异人。但当时异人不知道这位赵国美人已有身孕,过了十二个月,便生下后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这段记载实质上是在讲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
  公元前247年,当了3年国王的庄襄王驾崩,吕不韦拥立刚13岁的嬴政作了国王。年轻的秦王称吕不韦为“仲父”,让他执掌国政。到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已22岁,举行冠礼。就在这9年国王见习期间,秦王政渐渐成熟起来,对朝中政事耳濡目染,有所了解,更对其母亲与吕不韦、嫪毐的私通了如指掌。由于宫闱事发,嫪毐在秦王政举行加冕礼时,发动叛乱,先发制人,秦王政率兵平息了这场判乱。嫪毐兵败被夷其三族,参与叛乱的主要头目卫尉竭、内史肆、左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余人被枭首,与叛乱有牵连的人、官吏被削职爵者达四千家。
  嫪毐是由吕不韦推荐从政的,按照秦律,任人而不善者受罚,吕不韦也受牵连。遂被革除相职,并流放偏远地区,最后置于死地。实质上秦始皇13岁即位以来,一天天看见吕不韦尾大不掉,成为自己政权的最大威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寻找机会欲铲除这一毒瘤。通过这个事件,秦王政削了吕不韦等的势力,夺回了自己应得的权利,牢牢地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秦王政亲政后,加速了统一全国的过程,广纳贤士,为己所用,在此期间,他任用于尉缭、姚贾、李斯、王翦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这些人士在秦的统一过程中,为秦王政出谋划策,能征善战,在国家统一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公元前230到公元前221年,前后用了10年时间,秦军南征北战,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雄,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诸侯割据、战乱频仍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为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安定的局面。
  秦王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皇帝”,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皇帝。与此同时,他实行中央集权统治,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三公九卿和郡守、县长都由皇帝亲自任命,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从上而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金字塔式的封建官僚体制。
  为巩固统一的成果,秦始皇在全国实行了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道、直道等工程,推行“令黔首自实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革。秦始皇实行的以上各种政策和措施,不仅影响到以后的两千年封建社会,即“百代皆行秦政事”,而且有的措施迄今仍在发挥作用,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这些统一的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对旧制度的修正,它不仅改变了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而且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成果实行了不少有益的措施,同时又干了不少残暴的事情,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13岁时刚一即位便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统一后加紧了修筑的过程,为了自己奢侈豪华的生活,在全国修建了众多的离宫别馆,包括“规恢三百里”的阿房宫及绵亘数百里的上林苑,形成“关内三百、关外四百余”的规模。在北方为抵御匈奴的南侵,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加以修葺,连接起来,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据史书记载:当时修秦始皇陵和阿房宫的劳动者最多时达七十余万人。秦当时全国约有两千多万人口,而参加各种劳役者达二百多万人,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使大量劳动力从事这些奢侈性建筑而脱离了农业生产,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秦统一全国后,由于连年的战争和长期的混乱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理应与民休息,恢复生产。而秦始皇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当时全国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用在了大兴土木上,从而造成“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①,“力役三十倍于古”的局面。这等于是雪上加霜,更使已经萧条的经济再度衰败。
  在大兴土木工程之时,为了加强思想和文化上的统治,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愚蠢政策,造成了一次对文化的严重摧残。由于他实行法家的严酷刑法,使天下“赭衣塞路,囹圄成市”,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劳苦大众已忍无可忍,一场酝酿推翻秦王朝的农民起义正在进行着。
  更为可悲的是,秦始皇非常迷信,受五行学说的影响很大,不相信科学和自然规律。他知道得来的江山不容易,希望二代、三代……万代传下去,但非常害怕死,十分相信方士们提出的“长生不老”的邪说。他后来率领百官群臣到泰山封禅,五次大规模的出巡,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劳民伤财,虽有巡幸全国以达威慑之目的,但到东海寻求长生不死药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为了求得长生不老之药,他多次上当受骗。焚书坑儒这一文化史上的悲剧正是寻求仙药酿成的恶性悲剧。徐福带领五千童男童女东海求药不还,去了日本。秦始皇自己还亲自出马,到东海中射鲛鱼,充分体现出他求长生不老的急切心情。为了求得长生药,他在东海边一住就是数月,但这些都是徒劳的。长生药未曾找到,反而因多次出巡,长途颠簸,劳累过度,而加速了秦始皇死亡的过程。在第五次出巡的路上就离开了不愿离开的人世,结束了他只有50岁的生命。
  由于秦始皇一生最害怕死;所以当第五次出巡的车队行至平原津时,秦始皇虽已重病缠身,群臣也没有一个敢对秦始皇说死字。然而事实无情,秦始皇的病情有增无减,秦始皇自己也知道日薄西山,活不了多久。他这时想到了死后皇位继承问题,想起了老成持重富有政治头脑的长子扶苏(因提出反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而被派往北方监军),想让扶苏继位,于是让随侍的中车府令赵高赐公子扶苏书信,叫他速回咸阳,守候丧葬。书信封好后,赵高迟迟不发出,藏在手中,当出行的车队到沙丘(今河北鹿县东南)时,秦始皇就断了最后一口气。
  秦始皇死后,丞相李斯害怕国无君主,若贸然宣布死讯定会引起大乱,因此决定秘而不宣。当时知道秦始皇已死的人只有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及宦官赵高,他们把秦始皇的遗体载于可调节温度的辒辌车中,每日照常送饭食,而百官奏事及决断都由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及丞相李斯传诏。与此同时,一个篡权阴谋由赵高、胡亥、李斯共同进行。由赵高、胡亥商议,密谋立胡亥为皇帝。李斯在赵高的诱惑下,利欲熏心,狼狈为奸。他们将秦始皇原来的诏书篡改,派使者赐剑给屯守北边的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命他们自杀。因为当时的扶苏为人正直,又有才能,受老百姓的拥戴,是他们篡权的最大障碍,而蒙恬当时带领数十万大军在北方防御匈奴。因此,胡亥要夺得继承权,必先除掉这两个核心人物。
  传达被篡改的诏书需要时间,因此为了等扶苏、蒙恬的死讯,拉秦始皇尸体的车队故意从北边绕一大圈,从井陉绕道九原再向咸阳折回,当时正值七月,天气炎热,秦始皇的尸体虽置于辒辌车中,仍开始腐烂发臭,赵高等人为掩人耳目,让车载一石鲍鱼紧随辒辌车后,以假臭掩真臭。当车队行至咸阳时,扶苏、蒙恬自杀的消息传来,李斯、赵高、胡亥等才公开发丧,九月将秦始皇的尸体埋葬于始皇陵中,即现在临潼县以东5公里处的大封土下面。
  秦始皇万万没有想到他这么快就离开人间。也万万没想到他死后,赵高、李斯等发动政变,篡改诏书,使他想立为皇帝的扶苏被赐死,而胡亥当上了皇帝,成为秦二世。胡亥从小娇生惯养,无政治头脑,根本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因而大权被赵高独揽,遂演出了历史上有名的,“指鹿为马”的闹剧。二世胡亥虽然不理政事,但骄奢淫侈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使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很快席卷全国,并迅速摧毁了秦王朝的统治。
  从以上的介绍来看,秦始皇既是一个杰出的对中国历史有很大贡献的政治家,但他又是一个暴君,他实行的残暴统治很快结束了秦王朝的统治,对后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至于后代的唐甄讲道:“自古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注解:
  ①《汉书·食货志》。
  

秦公帝王陵/徐卫民著.—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