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鄭安慶
我作為博物館的書畫工作者,有一種宣傳秦兵馬俑的使命感。數年前就萌發了用中華民族獨特而古老的篆刻藝術形式,向中外尚古尚藝者宣傳介紹秦兵馬俑的想法,由于種種原因,雖經數度起草文稿,總覺不盡己意,直至前年年初才定稿,去年冬刻就。
運用篆刻形式,系統、簡明、生動地表述一個博物館的全部文物,這在篆刻史上尚無先例,有諸多的技術和理論問題值得探討。我自知才疏學淺,斗膽嘗試,貽笑方家。刻此拙作,我的構想是:一、以秦篆和秦璽漢印印風、印式為基調,突出秦文化。二、盡量使印式與被表述的文物形狀相呼應,讓讀者由印思物,產生印外聯想。如三個俑坑、履、筆形器、長褲、鼓迹、磚、盾、車窗等,我就配以與物形近似的印式。三、着意章法的處理。用具象拓出意象,誘發讀者思緒,觀印若觀景。如魚池、車馬、珍禽獸坑等印。四、用甲骨、金文象形字體入印,讓讀者觀印若觀器,認識漢字的起源。如戈、鉞、弓、菔等印。五、在印側邊款上鐫刻文物的典型形象,以具象充實意象,來加深讀者的印象。六、既弘揚祖國篆刻藝術,又宣傳秦俑文物知識。力求印文、邊款,質樸易識、雅俗共賞。
拙作問世,是與館領導及同志們的支持和幫助分不開的。其中前任館長吳梓林副研究員,現任館長袁仲一研究員,更是鼎力。袁先生尚在省考古所任副所長時,曾在百忙中撥冗逐條審訂文稿,書成撰序;張文立和王學理二位副研究員及秦陵考古隊的數位專家,提供資料和科研成果,撰寫部分款文;西安書法藝術博物館館長、終南印社社長傅嘉儀,在住院中審訂印稿并撰序;西冷印社沙盂海社長、錢君匋副社長賜簽;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省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劉自櫝翁、西安美術學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王崇人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吳三大先生等題詞;福州楊文繼翁題詩。外文本的英語由張光倫、趙利成、盧強偉三人翻譯,王引擎副教授審校。日語由王宏彬和黄雪美翻譯。在此謹向以上諸位表示衷心的感謝。受學識所限,疏陋舛誤,在所難免,敬請專家、讀者賜教。
巴山樵夫謹識于觀驪軒
一九九〇年二月
秦兵馬俑印譜/鄭安慶著.—深圳:大中華文化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