俑坑的马是一些什么马鬛?
陈景元
没有马就没有“车战”,没有马就谈不上有“骑兵”,不论是在车战风靡一时的年代,或者是在骑战兴盛的岁月,都和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章潢在《马政叙》一书中所说的那样,“阵马之勇,势比风樯,甚言马之有益于国也”;《后汉书·马援传》上也说,“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兵甲之本,国之大用。”古代用于战车和骑兵的马,都是一国之内品质最为优良的马。因此,并不是随便什么马都能用于战车作战和骑兵作战的。在秦俑坑几个坑里,有那么多的马,是不是都能够作为古代的战车用马或者是作为当时的骑兵用马呢?答案是完全否定的。
秦国是名马之乡,《史记·秦本纪》记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周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在《汉中志》里也有“武都出名马”的记载,可见秦国本身就拥有各种用途的良马。什么样的马,能称为良马呢?《史记·张仪列传》记载:“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腾者不可胜数。”马首高昂,马腿也长,腾跃之时,前后蹄的跨距亦大,在腾空向前飞奔时,自然也就快捷如飞。苏轼在《三马图赞并序》中说:“元佑初,时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凤膺,虎脊而豹章,振鬛长鸣,万马皆瘖。”这是对良马的“外在”评判标准。
中国的军马,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上、中、下三个等级,这种等级最早出现在《史记·孙膑列传》的记载中,它说:“马有上、中、下三辈。”在《马寮式》中有“细马十匹,中马五十匹,下马二十匹”的记载。在《明洪武实录》中有:“上马给茶80斤,中马70斤,下马60斤”的记载;在《雅州府志》中有:“上马换茶240包,中马换茶160包,下马换茶80包”的记载;即使在《陕西通志·茶马》中,也有“上马给茶12篦,中马给茶9篦,下马给茶7篦”的记载。由此可知,包括陕西在内的全国各地的马匹,几千年来一直都有“上马、中马、下马”的区别。
辽宁省沈阳市有上马家、中马家、下马家的地名;河北省赞皇县有上马村、中马村、下马村的地名;浙江省临安县有上马岭、中马岭、下马岭的地名;四川省大昌县有上马渡、中马渡、下马渡的地名。有这么多的“上马、中马、下马”落户全国各地,足见它们和中国的社会生活,有着多么密切的联系。所谓上马,就是最优等的马,也称善马、良马、细马;所谓中马,就是中等级别的马。《史记·大宛传》记载,“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三千余匹”。所谓下马,是指最次一等的马。除此之外,当然还有更多的、不能直接用于作战需要的以及其他用途的马匹。
军马之所以有“上马、中马、下马”三个等级之分,主要是因为有不同的军事用途,而需要具有不同奔跑速度的马匹。比如:在古代的车战中,战车车体很重还要高速奔驰,要求战马高大而且具有很好的耐力;用于骑兵作战的马匹,要有疾驰如飞的超高速度,所以对马蹄间尺寸的要求很高;国君帝王的仪仗队伍、出巡的御用车队,要体现出威严的气势,必须选用体型骠健的高头大马。所有这些都需要集中选用国内最好的上马。对于王公、大臣的车驾以及非紧急用途的马匹,自然只能用中马。对于后勤支持、担当辎重任务等的马匹,允许使用位居三等的下马。
上马、中马、下马的主要用途知道了,那么衡量和区分上马、中马、下马的具体标准又是什么样的呢?从已经收集到的材料来看,划分军马类别的标准,可分两个阶段:一是,入选标准,也就是军马场在收购、征集军马时的入场标准;二是,经过严格、系统地训练之后,正式投入到军队的服役标准。杨时乔在《马政记》里明确地说:明代“所属州县验马尺寸,四尺(1.25米)以上者为上等,三尺九寸(1.21米)者为中等,三尺八寸(1.18米)者为下等,京师买马,照此尺议价”。据《清文献通考·马政》看,清代对于军马入选的体高标准,仍然掌握得非常严格。
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在收购或者临时征集各类军马时,历代掌握的标准是很不一致的,上马的收购标准,有的为1.25米,有的为1.34米,有的为1.41米,有的为1.63米。那么,正式投入到军队服役的上马、中马、下马,必须达到的马高标准又是什么样的呢?从《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车舆部》的有关材料来看,在周秦时期,经过军事训练之后,最终达到军队服役规定的“上马、中马、下马”三个等级马匹体高的标准是:八尺(1.85米)以上的,称为上马;七尺(1.62米)以上的,称为中马;六尺(1.39米)以上的,则称为下马,每个等级马高以0.23米递增。
根据《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车舆部》有关记裁:上马又称国马,等级最高,用于车骑仪仗;中马次之,用作战骑或者田猎;下马又称骀马、驽马,用于军事后勤支持。三个等级的马匹又是怎样评判的呢?它说:“马有高下,故车轮亦有高下,马之高者其轮高,马之下者其轮卑。……国马之高八尺者,故轮六尺六寸,田马之高七尺者,故轮六尺三寸。”这是古代一直沿用下来的一种军马的使用制度,均以马高的尺寸作为首要衡量标准。应该说,这是按照帝王不同用途而规定出来的马高标准尺寸。骑兵部队马匹,首先选用上马,其次选用中马。
袁仲一先生似乎并不赞同这种观点,他在《秦俑学研究·代序》一文中,告诉人们:“古代骑兵用的战马,……有一定的标准。秦简《秦律杂抄》说,‘蓦马(供骑乘的军马)五尺八寸(1.33米),不胜任,奔挚不如令,县司马赀二甲,令、丞各一甲。先赋蓦马、马备,乃粼从军者,到军课之;马殿,令、丞二甲,司马赀二甲。’由此可知,秦国挑选骑兵所用战马的标准,是马高1.33米以上。……古今测量马的高度,都以至鬐甲的高度为准,不能以马头为准,因为马头的高低难定,秦俑坑出土的骑兵马,至鬐甲的高度正好为1.33米,与秦简的记载完全相符。”
兵马俑真相/陈景元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