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沉睡了2200多年吗?
张 涛
时至今日,关于谁首先发现秦俑的问题仍被各种传媒炒得十分火爆。本来很清楚的问题,竟让不熟悉情况的人们炒的是是非非一片茫然。
秦兵马俑坑距离现地表一般5米左右,并不太深,在2200多年的岁月里,按理说很容易被人们触及或发现。但是古老的历史,并没有全部记载在史书里,秦俑坑在浩瀚的史料里没有一个字的记载。秦俑坑发掘之后,我们才发现在1974年3月秦俑坑被发现以前,秦俑坑曾多次被人们触及,却始终未能公诸于世。
根据现在的发掘情况我们知道,早在西汉后期兵马俑坑上部已经荒芜,地下兵马俑坑已不为世人所知。在一号兵马俑坑的隔墙上,发现一处西汉前期墓葬,墓中出土的“五铢”钱币,形制属汉武帝时期,这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一座后期墓葬。在一号俑坑前半部的几座后期墓里有的挖出了陶俑,有的一直挖到砖铺地。还有一座明代嘉靖年间的夫妇合葬墓一直挖到坑底,甚至将砖铺地都挖穿了。在二号俑坑上方也发现了汉代墓葬2座及5个灰坑和12座现代墓葬。在二号俑坑内发现了一口年代约在明末清初至民国末年的一口水井,井深10米。井内堆积着大量陶俑、陶马碎片及少量瓷片。由此可以推知,当时人们在挖这口井时,兵马俑已被人们触及。
秦俑坑上方的其它墓葬是明末清初以后的,因为从那时起,这处砂石堆积之地成了村民们的墓地。直到发掘秦俑坑时,此处还在埋葬死人。当地村民世代相传,他们的祖辈在挖墓时,曾看见过当时叫不出名字的“怪物”。这些墓穴里都发现有陶俑碎片。
最为有趣的是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明末崇祯年间,当地村民在打井时就打出过“瓦神爷”。当时一位进过学堂的老人曾在日记中这样记叙:“大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初七,民于村外掘井,三日,乃水出。是夜,则水失而不得倒桶。众人见状,无不称奇。一后生缒井而下,随恐嚎而昏厥。姜汤灌之,后生乃不知井下何者也。另有壮士提刀复入其井,壁塌,见一怪物如真人,咄咄作噬人状。生骇极,举刀砍之。怪物乃不倒。村人闻呼将生提出,生乃久昏不醒。吾闻之,告不宜动土也,复平之,呜呼,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信诚然乎。”
当年西杨村村民打井挖出了“瓦神爷”,这也和历代村民打井或打墓一样只是触及了秦俑,他们并不了解秦俑内涵,他们也仅仅触及一号俑坑。随即考古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勘探和发掘。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工作,发现这是一座大型的兵马俑坑(编号为一号俑坑),里面埋藏着陶俑、陶马约6000件。随后,考古人员在一号俑坑的北边又发现了二、三号俑坑。三个俑坑共有真人、真马大小的陶俑、陶马约8000件。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墓的一组重要陪葬坑,这时才算基本了解了秦俑坑的内涵,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发现了秦俑坑。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村民打井挖出“瓦神爷”的功劳,如果没有他们的打井,秦俑的发现肯定要推迟;如果没有房树民先生报告和赵康民先生的修复,蔺安稳先生也不可能写出文章;如果没有蔺先生的文章,秦俑坑发掘也不会那么快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如果没有考古学家的艰辛努力,秦俑也不会以其发掘和研究成果傲然于世。所以说秦俑的发现是一个连续过程,中间如果缺少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推迟秦俑的发现和成名。
所以说当地有秦俑,当地历代村民已略知一二,只不过不知其名字、范围和数量罢了。他们或视秦俑为“怪物”或尊其为“瓦神爷”。虽然多次见到或触及,却终未探索其究竟,这就是秦俑深埋地下数千年,而始终不被人们所知的原因。随着人们对文物保护知识的了解和对文物价值的重视,加之新时代农田水利建设的迅速发展,最终历史把发掘这一人类历史魂宝的殊荣,留给了我们这一代人,等待着我们去探寻。
秦俑秦俑百谜/张涛.—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