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长兵器所反映出的信息
张 涛
秦俑手上所持的长兵器,主要类型为戈、矛和戟。提起长兵器,首先使人想到干戈,“干戈”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对兵器的总称。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出现了“干”和“戈”字。《尚书·说明中》已“干戈”连言,《诗经》中出现“干”和“戈”的频率更不算低。但是,它的正式出典得推《礼记·檀弓下》中的记载:当时鲁国少年汪踦与邻人一起上阵作战,为捍卫鲁国而英勇地牺牲了,按惯例应对汪踦举行国殇,但鲁国人认为汪踦只不过是个孩子,不必对他举行如此隆重的葬礼。孔老夫子知道这件事后,感慨地说道:“汪踦虽是个孩子,但他能执干戈以卫社稷,为什么不能用国殇的葬仪?”打这以后,“于戈”一词就长期沿用为兵器总称了。
“干”和“戈”究竟分别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呢?
“干”,最初是分叉的木干,用来抵御野兽与敌人的进犯,是人类最早的防御武器,也是打猎用的猎具。
“戈”最初是一种在木杆上绑上石刀用以打击猛兽的猎具。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用于勾杀或啄击的兵器。
《史记·王父偃传》诗云:“干戈寥落四周星”,这里“干戈”便已成为战争的代称而出现于史传和诗文中。类似的情况古代典籍中不胜枚举。时至今日,尽管干戈之类的兵器早在战场中消失,但“大动干戈”、“化干戈为玉帛”之类的成语仍在人们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中流传不绝。
秦戈,在各地考古中多有发现。秦俑坑目前仅一号俑坑内出土铜戈1件。这件戈长胡四穿,弧援无脊,刃内,内上有条形穿一,阑两端有上下齿,未发现柲迹。这和其它几种长兵器数量相比,至少说明戈在秦代兵器中地位已不像商周时那么重要了。这件戈首通长26.8厘米、援长16.4厘米、胡长12厘米。与秦戈相比,胡部长度增加,胡上的穿孔加多,这样戈头更加牢固地结合在柲上。另外秦戈的援的上、下刃和前锋更加锐利了。
矛是古老的兵器之一,用于向前直刺,其使用时间可能比戈还要早。远古时代,人们将兽角或尖状石镞绑在木杆或竹竿上,用来猎捕陆上野兽或水中鱼鳖,这就是矛的雏形。夏代是否有铜矛,至今还没有出土文物可以证实。但是,殷墟出土的商代前期青铜矛不仅制造工艺精致,而且类型很多,可以推测商代青铜矛在军队中已被大量使用。周武王伐纣大军所使用的主要兵器就是戈与矛。西周的铜矛分为酋矛、夷矛二种。酋矛柄长二丈,是步兵使用的武器。夷矛长二丈四尺,是车兵使用的武器。周代的尺较今市尺为短,一周尺折合公尺为23厘米左右,折合后代的尺来计算,约在一丈八尺左右。这是有关古代“丈八矛”的一种说法。
在商周,格斗兵器中矛的重要性仅次于戈,矛是用于冲刺的兵器。商代的青铜矛常常铸成具有长“骹”和宽“叶”的形状,在“骹”部两侧带有半圆形的双环,既可以把矛头更好地固定其骹上,又可以垂挂漂亮的矛缨。秦俑坑目前已出土矛10件,9件为青铜矛,1件为铁矛。从数量上相比,它从侧面透露出秦代矛作为常用兵器,其地位已取代了戈而上升为主要的冲刺性兵器。所以数量多且分别用青铜和铁铸造。这些矛又可分为二型。一型通体宽扁且直,体的中部起脊,脊的两侧各有一道风槽,直刃前锋聚为锋。椭圆筒形骹,骹之两棱同锋刃对直,两侧有钉孔。制作规整,骹表面光洁,刃锋锐利,泛青黑色。通长15.4厘米、叶长10.7厘米、宽3.2厘米。另一型则通长17.6厘米、叶长11.6厘米、宽3.6厘米。骹上刻有“寺工”二字。秦矛与商周时代的扁平矛相比,体内中空,使柲的安装更为牢固。矛刃锋利规整,血槽较深。
秦俑坑中出土的另一种长兵器是“戟”。戟是一种在戈的顶装置有矛形尖刺的兵器,少数戟是戈和刀的复合体。戟兼有戈、矛两种兵器的优点,可以刺,可以勾,可以斩,是一物而具有三用的兵器,威力较大,为冷兵器家族中的佼佼者。在藁城台西的商墓中,发现了一柄铜戈的柲端装有铜矛头,它是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戈矛合一的“戟”。戟在战国时代又有改进,缩小了直刺部分。戟内加长有刃,增强了杀伤力。秦俑坑目前出土铜戟4件,戟头由一矛一戈联装而成。内部刻有“三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等铭文。戟柲通长2.88米,较战国时期长了60厘米,成为所有长兵器中最长的兵器。戟是一种攻守结合的兵器,唐代凡官、勋、阶都是三品的,均可立戟于门,所以又称显贵之家为“戟门”。
秦俑秦俑百谜/张涛.—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