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地宫何时开?
张 涛
秦始皇陵在中国,但它的研究者却遍布世界各地。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三名科学家,在1984年10月出版的第九号《谈论》杂志上,出人意料的发表了一封建议信,对秦陵地宫的发掘提出了全新的见解:
我们建议成立一个多学科的工作队,不用物理发掘的方式,而是使用现代的非破坏性技术,勘测和探查位于中国西安骊山的秦始皇陵。具体地说,我们想安置一个大型感应线圈和一个电动发电机组,钻探一些干“油”井,在这些“油”井里和骊山上安置磁场仪和其它电子装置。
……
在这样的探测中,我们是很有兴趣的高能物理学家。因此,我们愿同中国的考古学家、地理学家和其它愿意被邀请的人一起讨论我们的想法。
尽管我们目前不可能发掘秦陵地宫,这对秦陵地宫来说却是一件好事。从我国近几十年考古发掘诸多文物古迹可以看出,文物的破坏损失令人震惊和悲叹。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震惊了世界,同时也给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难题:在墓主人棺椁之间,陪葬了大量的水果和碧绿的竹、叶、籽。令人惊奇的是,这些随葬品与它们的主人一样完好如初。但是当把鲜桃、鲜藕等果品拿出来,仅仅是准备照相机和灯光设备的这几分钟时间里,它们竟然全部化成一滩清水。1957年,河南信阳发掘楚墓。墓道打开了,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堆堆泡在水中的竹简,竹简上刻满了文字。可是,等到把竹简放在桌子上,照相机正在拍摄时,竹简开始卷边了,并迅速变黑,不一会儿,竹简上的文字开始模糊。1958年以来,我国文物考古部门曾有计划地发掘了明定陵,出土了几百匹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纺织与刺绣艺术水平的织锦布料,专家们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保护方法希望能够把这些布料永久地保存下来。可是出土不久几乎全部损坏、变质。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赴陕西视察时,陕西省曾提出发掘唐代乾陵和其它帝王陵墓的设想,但末得到批准。周恩来总理引用定陵发掘织锦损坏变质的教训,解释了不予批准的理由后,又郑重而风趣的指出:“目前我国还没有足以使出土文物不受损失的科学保护方法,祖宗留下的遗产还是让土地神多替我们保护几年吧”。目前,世界上对有机物文物保护技术还不过关。一件件稀世珍宝的损坏,使中国和世界考古工作者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是继续发掘,还是让它们沉睡?
秦兵马俑自1974年脱离了土地神保护才20余年,破坏的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有的秦俑刚刚出土之时,身上的彩绘还绚丽多彩,可是出土不过数天,彩绘全部脱落,有的周身已生出绿毛。出土的金属兵器,也不同程度地染上了绿锈,青铜一旦被氧化即变成氧化铜,原有质地将不复存在。秦俑的保护已刻不容缓,经中外文保专家十余年的努力,近年才探索出一套保护彩绘秦俑的办法。秦陵地宫一旦发掘,将出土更多的稀世珍宝,如何保护这批珍贵文物不受自然破坏更是最为困难。所以说,发掘秦陵地宫最为困难的是文物保护技术跟不上。
秦俑秦俑百谜/张涛.—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