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秦陵风貌 > 建筑概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始皇陵的建造

徐卫民


  秦始皇陵的修建从秦王政刚一即位就开始了,前后修了近40年时间,从公元前247年至公元前208年。在近40年时间里,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建期,从公元前247年到公元前230年,这个阶段修建规模较小。第二阶段为扩建期,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这10年时间正是秦大刀阔斧地对外进行统一战争时期。当时的秦国已经非常强大,无论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都是雄厚的,因之在修陵中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规模较前扩大了。其显著的标志是公元前230年“秦置丽邑”,有了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修陵工作。但这一时期秦仍把统一战争作为主要目标,因而规模较之以前扩大,但较统一后的规模要小。第三阶段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8年,这一阶段是修陵规模最大的时期。因统一战争已告结束,秦把人力、财力、物力大部分用在了修建陵墓上。据晋代人计算,汉朝天子即位一年后,即开始修寿陵,其费用要用掉全国贡赋的三分之一,其他两份用作宗庙和宾客。汉武帝茂陵是西汉十一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修建时间最长的一座。汉武帝在位54年,陵修了53年,因此当汉武帝下葬时,封土上的树木已可以合抱,其陪葬品已放不进去。当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打开茂陵的羡门,成千上万名起义军兵士搬走陵内陪葬品时,虽搬了几十天,但“陵中物不能减半”。由此可见茂陵陪葬品之多。
  秦始皇陵是由于秦始皇的猝死而停建的,秦始皇一生都在寻求长生不死药,从来也没有想到自己只活50岁便死了,因此可以讲整个秦始皇陵的工程并未尽善尽美。二世虽然作了一些扫尾工程,但由于农民起义军的来到又被迫终止了。《汉书·楚元王传》云:“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史记·秦始皇本纪》也云:“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奈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反映出秦陵工程被迫停修的事实。
  秦始皇陵修建最多时动用劳动力七十余万人,这还不算当时要为修陵者运输粮食的人。动用如此多的人来为自己修陵确实是亘古未有的,正如日本学者曾布川宽先生讲的:“修秦始皇陵用的劳力和财力都是天文数字”。据袁仲一先生计算,秦始皇陵的修建“仅土方工程一项就费工一亿七千零一百三十余万个工日,全国两千万人左右的人中有劳力也不过四百万,每个劳力平均要服役四十余天。土方工程仅是陵园建筑中的一小部分工程,另外还要从北山运石、蜀荆运木,以及烧造砖瓦、修建地上和地下的建筑,制作大量的陪葬品等等。这些工程量比土方工程恐怕要大二三倍乃至数倍。就以二倍计,那么每个劳动力平均要为修陵服役一百二十余天”。①
  动用如此多的劳动力,必定会有一套严密的控制机构,当时的修陵总指挥是谁呢?是当时的相邦。先后主持这项工程的有吕不韦、昌平君、李斯等。《汉旧仪》云:始皇“使丞相李斯将天下刑人隶徒七十二万人作陵”,而由九卿中的少府具体负责。要指挥众多的人在这里劳动,没有严密的管理方法及制度是不行的,据传说,在骊山下,有专门指挥上下工的击鼓坪。
  关于秦始皇陵的建造,还有许多问题需深入研究,如秦始皇陵的建筑有没有设计蓝图?是谁主持了这一宏大的工程?秦始皇陵究竟有多深?秦始皇陵的墓穴结构是怎样的?
  秦始皇陵究竟有没有设计蓝图,从史书上记载:“使丞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来看,秦始皇陵的修建是按设计图修的,绝非任意修建,这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建造史上也是一个规律。又从《吕氏春秋》所云:“世之为丘垅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其设阙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以此观世示富则可矣,以此为死则不可也”。即秦始皇陵的建造是仿照都城的形制设计的,这一点符合古人“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即生前所有死后也要有,把自己生前用过的、看过的都随葬在陵园中。目前在秦始皇陵园中发现的六百多个陪葬坑、陪葬墓就是按其生前的要求建造的,既有表现生前军队的兵马俑,表现其车驾巡行的车马坑、生前狩猎的珍禽异兽坑,又有供应其膳食的飤官,供祭祀用的寝、便殿,用来养马的马厩坑等。其地宫中更是豪华无比,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真是生前所有、所看的东西都跟随他进入冥国。
  是谁主持了秦始皇陵的工程,据《汉旧仪》云:“使丞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说明是当时丞相李斯亲自主持督建这个浩大工程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河北战国中山王陵发掘的情况得知。从出土的铜版兆域图所知:“王命*(左贝右用)为逃(兆)乏(法),阔*(外门内夹)(狭)少(小)大之(制),又(有)事者官*(图)之……”*(左贝右用)是当时中山国的相邦,说明由相邦*(左贝右用)主管王陵的督造,这在战国时期大概是通例。
  由丞相主管皇陵工程,但具体操作者应为少府。少府为秦的九卿之一,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汉承秦制,由将作少府(后改为将作大匠)负责宫室陵墓工程。《通典·凶礼》云:汉代“每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少府是主管建筑的,国王陵墓的营建当由其管理。当然最高的管理上级还是丞相,只是丞相日理万机,由少府具体操作办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少府一官是秦统一后命名的,在统一之前有无这一官职无从考证,但无论有无,肯定有一种机构管理宫廷的土木建筑工程,可称之为司空。
  秦始皇的陵墓修了近40年,而秦的丞相又不只有李斯一人,因此在李斯之前,还应有人主持陵墓的修建工作。而吕不韦在秦始皇即位后曾担任过秦的丞相,且当时秦王政年幼,“委国事大臣”,因此,秦始皇陵从开始的选择墓地到后来的修建,吕不韦当是主要的决策者,而吕不韦的观点是主张薄葬反对厚葬的。因此,前期的秦陵工程规模肯定不大。吕不韦被罢官后,还应是丞相主持这一工程,只是史书未有记载。
  秦始皇陵的主要修建时期应在统一后,而这时的李斯势尊位重,他参与了秦始皇时期的一系列土木工程,如修阿房宫、筑驰道等,《史记·李斯列传》有云:“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偏天下,明年,又巡守外攘四夷,斯皆在力焉”。因此,秦始皇陵的整个修建工程,李斯是出了大力的。
  秦始皇陵究竟有多深?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史记·秦始皇本纪》说是“穿三泉”,《汉书·楚元王传》说是:“下锢三泉”,《汉书·贾山传》说是“下彻三泉”,《汉旧仪》说是“已深已极”、“深极不可入”。那么“三泉”的含义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多层地下水。根据秦始皇陵周围的水文地质材料,第一层地下水距地表约为16米,而第二、第三层地下水距地表有多深还无从知晓,况且两千年前此地的地下水位与今天又不相同,因而对于秦始皇陵地宫的深度目前的观点不一样。有人认为秦陵地宫不浅也不深,书中提到的“三泉”只是个形容词,正像人们经常说的“九泉之下”一样。根据《吕氏春秋》记载:“浅则狐狸*(左扌右日)之,深则及于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因此古代要在泉水地下施工是太困难了。而且若地宫位于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的长期渗透作用,定会使潜水浸入地宫之内,这样一来,地宫在地下水长期浸没、淹没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物理化学作用下,宫内的建筑物、文物宝藏,就会受到浸蚀破坏,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设计者是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点的。
  有一些人则认为比较深,其理由是当时能解决地下水的排出问题。早在战国时期的湖北大冶铜绿山的古铜矿竖井深度已达50米,并解决了通风排水问题;秦时巴蜀人清是开矿采丹的,肯定会把地下水的排除问题介绍到秦始皇陵工程的,因为他备受秦始皇的关怀。遇到地下水,采用石塞铜锢的办法。《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下铜而致椁”。《史记·集解》徐广曰:一作“锢”,锢,铸塞,是采用冶铜铸堵渗水之处。《汉旧仪》云:“锢水泉绝之,塞以文石,致以丹漆”。涂丹漆的目的是为了防潮,综上所述,对地下水的处理办法,是先用冶铜锢其内,再塞文石,其次涂漆,最后涂丹。此外,秦始皇陵地下水还有可能采用排除的办法,即修水道向低处排去。近年,考古工作者已在封土堆南和西发现很深的排水渠,最深处达39米余,当是用来排除地宫周围和地宫中的水。渠底下为十多米厚的青膏泥。
  目前对秦始皇陵地宫的钻探已达地下26米深,仍然是夯土层,未进入地宫,说明地宫是比较深的。我们推测秦始皇陵的地宫深度在50米左右是比较合适的。
  陈明等三位科学家根据汉代龙首井的深度,推测秦始陵地宫深度可达500米-1500米,这个结论是难于成立的。
  秦始皇地下墓穴的结构如何呢?大多数人认为是斗室墓形制,这可从发掘的秦公1号大墓、汉代的马王堆汉墓看得出来。这些墓葬的形制和秦始皇陵一样,规模都比较大,这些墓穴都是呈阶梯状的斗室墓穴。也有人认为是洞室墓,因为秦时出现了洞室墓。在秦始皇陵东侧的上焦村就发现了六座洞室墓,且《汉旧仪》记载:修秦始皇陵时“旁行三百丈乃至”,因此李鼎铉先生在《秦始皇陵考古谈片》一文中认为:洞室结构比竖穴结构是一个进步,是先进事物,它在战国晚期的出现必为统一六国后的秦始皇所重视采用。他要把生前的宫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带到地下世界去,非广阔的墓室面积是不能容得下的,而旁行三百丈的洞室可以绰然利用。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这里的羡门既有中羡、外羡,想必肯定有内羡门。这已表明地宫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闭在中羡门以外的地方,内羡门以内才是秦始皇棺椁的置放地,如此长的墓道也非一般竖穴墓所能具有,证明了三百丈洞室的存在。他认为秦始皇地宫的洞室就在现在人造封土以南直达骊山中心主峰——望峰之下。
  秦始皇陵的建造是以劳动人民的血汗为代价的,为了修建秦始皇陵,他们被从四面八方征集而来,活着时累断筋骨修陵,死后则埋在秦始皇之旁。在陵园西侧的赵背户村,发现了一批修陵人墓地。同时,在姚池头村北也发现一处修陵人墓地。两墓区相距仅500米左右。
  赵背户村墓地,也有人称之为刑徒墓地,因为为秦始皇修陵的人中,很多是刑徒身份;秦时由于大兴土木,戍守边疆,因此徭役繁多,但让劳动者服役太多,必然会引起不满,遂有许多工程让刑徒参与劳动。那么众多的刑徒从何而来呢?秦代的刑法十分苛刻,轻罪重判,连顺便往路上弃灰也要处以重罚。正由于此,很多人稍不注意便触犯刑律,即被判为刑徒,从而在秦形成“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现象(赭衣:犯人穿的红黑衣服。囹圄:犯人)。其意即为当时的犯人多得已堵塞了道路,监狱多得像市场一样,反映出当时的刑徒确实很多。这些刑徒被发配到全国各地服徭役。当然有不少的刑徒在秦始皇陵从事修陵工程。
  修陵者中除了刑徒外,还有一些技术工人及一些用徭役来抵偿债务的人,这些人大多从事技术性的工作。
  这些修陵人虽然从事长时间的服役,夜以继日地修陵,但仍遭到非人的待遇。其最终结局令人难以想像。有技术的工人,在秦始皇陵最终封墓口时,害怕他们出来泄密,全部活埋在里边了。非技术性的工人死后被随意埋掉。
  赵背户村西的墓地,面积约8100平方米,探出墓103座,对其中的32座墓进行了清理。墓穴为长方形土圹,大小不一,非常简单。小型墓坑最多,大型墓坑中往往又挖成若干小墓坑。
  已清理的32座墓内挖出入骨架100具,其中仰身直肢葬4具,其余均为蜷曲特甚的屈肢葬。多数为侧身屈肢,少数为仰身屈肢及俯身屈肢葬。尸骨放置的头向不一。一个墓坑内埋有多具尸骨,有的平放,有的叠压,有的仰身,有的侧身,有的俯身,说明埋葬非常草率。除一个残板瓦片砌成长方盒状的瓦棺外,其余均无葬具,也没有陪葬品。
  经过对100具人骨的鉴定,其中有女性3人,其余为男性。6至12岁的儿童2人,其余均为二三十岁的青壮年。100具中有94具骨架基本完整,死因不明。其余6具,有的下肢残断;有的腰部残断,头骨上有刀伤痕迹;有的身首异处,四肢骨与躯干骨分离叠压。由以上可以看出,二三十岁的青壮年夭折,要么如所云是死于非命,要么是残酷的徭役迫使青壮年劳累过度,早早死亡。可见秦陵工程是何等的艰苦。尽管如此,这些劳动者死后仍然得不到好报,甚至连一张席子也没有。
  在这些尸骨上放置着刻有瓦文的残瓦片,共计有18件,其中一瓦片上刻着两个人的名字,所以共有19个人的名字。内容是:
  1.东武*
  2.东武*(遂)赣榆距(倒书)
  3.东武居赀上造庆忌
  4.东武不更所
  5.东武东闲居赀不更
  6.东武宿契
  7.博昌去疾
  8.博昌居此(赀)用里不更余
  9.杨居居赀大(教)
  10.(杨)民居赀公士富
  11.杨民居赀武德公士契必
  12.平阴居赀北游公士滕
  13.平阳驿
  14.赣榆得
  15.闻陵居赀便里不更牙
  16.(邹)上造姜
  17.(居)赀囗囗不更囗必
  18.觜……(不)更滕(筒瓦正面)
  凿(筒瓦背面)
  瓦文说明了死者的籍贯和姓名,有的还注明了爵位和服劳役的名称——居赀。这些劳役者来自全国各地,来自三晋地区的有东武、平阳、杨民、平阴、武德等;来自齐国者有博昌;来自楚国有*陵、邹、赣榆;大部分来自秦。②100具人骨中有这么多地方的修陵者,那么七十余万修陵者,肯定会来自全国的各个地方。19人中有10人是服居赀劳役,所谓居赀是指以服劳役的方式来抵偿因故而被罚令缴纳钱财的人。
  这100具人骨中,仅有19人有刻文瓦志,而大多数则无瓦志,反映出有瓦志者的地位较高,他们人身自由,而无瓦志者可能均为刑徒了。
  从这批瓦志中使我们对秦始皇陵的修建者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为我们研究秦代历史提供了鲜为人知的资料。墓地出土的瓦文墓志可以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墓志铭,为研究中国墓志史增添了新材料。瓦文的字体为小篆,但草率,不规整,有的字勾连变化,变异较多,对于研究我国的文字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近年在秦始皇陵封土以西2公里的五砂厂东侧又发现一处修陵人墓地,比赵背户、姚池头修陵人墓地级别要高,发现墓葬220座。墓地南北长80米,东西宽50米,从初步勘探资料分析,葬具有砖棺、瓦棺、木棺三种,个别墓葬还发现了陶质随葬品。
  注解:
  ①《从秦始皇陵的考古资料看秦王朝的徭役》,《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1983年第5期。
  ②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刑徙墓地》,《文物》1982年3期。
  

秦公帝王陵/徐卫民著.—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