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参考书架 > 兵马俑真相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始皇拔不出长剑的妄言

陈景元


  2004年前后,中央电视台反复播出了一部名为《复活的军团》的纪录片。其中说:燕国荆轲刺杀秦始皇,秦始皇三次拔不出剑来进行还击,这是他的佩剑太长的缘故,“青铜剑普遍宽而短,0.60米似乎是青铜剑的极限,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剑,长度超过了0.91米。因此,当年秦始皇身上所佩的剑,肯定就是这类长度为0.91米的铜剑!”按照常理来说,如果要认定秦始皇的长剑,长度不超过0.91米,而且还一定是铜铸的,至少应该弄清以下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在战国时期各国生产不出长度超过0.91米的铜剑;二是,秦始皇时期不存在长度超过0.91米的钢铁之剑。
  对于佣坑出土0.91米铜剑的研究,秦俑馆考古学家是下了很大工夫,作出了最权威结论的。他们说,秦俑坑出土的青铜剑,反映了秦代青铜兵器按标准化生产,从而把兵器研制、发展到了它的高峰,这是世界冶金史上的一项奇迹,是对世界发明的又一伟大贡献。俑坑0.9l米铜剑的存在,暗示着秦军对格斗技巧的认识,有了重大的突破,这是青铜铸造工艺达到顶峰的表现。俑坑0.91米的铜剑,被抬到“世界冶金史奇迹”的高度,说它是铜剑铸造技术的“顶峰”,这就意味着俑坑0.91米的铜剑,是无人能够超越的,它当然也就是秦始皇佩剑长度的最大尺寸了!
  这一种说法很快就被否定了。而对它进行否定的,不是别人,也不是外人,而是近在咫尺的秦始皇陵封土边上、铜车马坑中的御手俑!御手俑在大声疾呼:我和这里的铜车马一样,都是按照二分之一比例制作而成,我身后的这柄剑,根据秦俑馆正式发表的《铜车铜马发掘报告》中可以知道,长度是0.608米。如果再将它放大1倍之后,那么此剑的原型尺寸,就要变成1.216米了。不是很多人一直在说,秦俑坑出土的剑,是“冶金史上的奇迹”和“铸剑技术的顶峰”,这难道是公平的吗?应该说,只有我这一柄长剑,才有资格称为“奇迹”、称为“高峰”啊!
  紧接着,一连串的问题就涌现出来了:如果御手俑的佩剑是铜剑,并且是秦始皇时期铸造的话,那就意味着秦俑坑里出土的那么多铜剑,它们的制造年代必须向前推移。因为铜剑长度从0.60米,加长到0.90米左右,前后用了好几百年的时间,假设长度0.90米左右的铜剑,是秦始皇时期铸造的话,除非能够拿出确凿可靠的、令人信服的技术依据,否则要在秦始皇极短的当政时间内,去完成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上的“大跃进”,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应该说,要将用于实战的铜剑长度,由0.90米向1.20米的目标推进,这是一个铸造技术上不可能达到的“奢求”。
  铜是一种柔性金属,加上一定比例的锡之后,就变成坚硬的青铜。这一软一硬的特征,决定了它在社会生活中,可能具有的实用价值。青铜的特点是,锡加多了就变硬变脆;青铜剑的特点是,剑身越长就越容易折断。也就是说,青铜剑作为一种兵器,是利于向前冲刺,而不利于横向砍劈的。俑坑0.91米长的剑,一直被认为不容易拔出使用,如果再加长到1.20米,情况岂不更糟!另外,将剑身加长之后,剑的宽度随之增加,剑的厚度相应增加,剑的重量急剧增加,再要去单手挥舞拼杀,就显得非常的笨重和不便。所以,无限加长青铜剑,对于实战是毫无益处的。
  很多人一直在说,秦始皇本人的身高在1.90米左右,这样个头高大的人,按照正常的体态尺寸,手臂也会相应伸长很多,所以那种“秦始皇拨不出0.91米铜剑”的说法,本来就是没有多少合理性可言。说来说去,无非就是通过这种不实的材料宣传,吊起人们的胃口,将秦始皇和青铜兵器捆绑在一起,将秦始皇和秦俑坑扯到一起,因为只有在秦俑坑中才有这最长的0.91米青铜剑啊!实际上,长度超过1.00米,甚至超过1.50米的剑,在战国的末年,几乎是非常常见的,但它们是轻便、锋利,能弯曲的“神奇”钢剑,不论它有多长,都能够从剑鞘中轻易地拔出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制造超长铁剑的技术,已经完全成熟。这种铁剑的制造,不仅有大量史料记载,也有众多出土文物作为实证。比如,陕西凤翔秦公大墓出土的铁剑,长度已达1.05米,湖南长沙秦墓出土的铁剑,长度达到1.40米。秦始皇本人佩的是什么剑?史料上一直就有明确的记载,如《史记·李斯列传》上说:“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陛下,指的就是秦始皇,说秦始皇“服”的是“太阿之剑”。“服剑”就是“佩剑”的意思。《史记索隐》又记载着:“楚王召欧冶子、干将作铁剑三,一曰干将、二曰莫邪、三曰太阿。”
  由此可见,秦始皇佩的是“太阿”一类的铁剑,而绝对不是所谓的0.91米长的“铜剑”。至于荆轲刺杀秦始皇的情节,史料上也是有具体描写的,《史记正义》说:“秦王召姬人鼓琴,琴声曰‘罗縠单衣,可掣而绝,八尺屏风,可超而越,鹿卢之剑,可负而拔’。”这里说的是,当年在秦始皇遇刺的紧急关头,琴师提醒秦始皇可以拔出身后的“鹿卢剑”进行抵抗!那么这一柄“鹿卢剑”,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剑呢?《盐铁论·论勇》上说“荆轲怀数之谋,而事不就者;秦王惮于不意,介七尺之利也。”可见,秦始皇身上所佩的,竟然是一柄长度为七尺的“利剑”。
  秦时“七尺”就是现今的1.62米。而“利剑”就是锋利无比的铁剑!《盐铁论·论勇》中说:“吴楚之士,舞利剑,蹶强弩,楚郑之棠溪、墨阳非不利也。”意思是,鹿卢和棠溪、墨阳一样,属利剑之列。而棠溪、墨阳,从《战国策·韩策一》记载“棠溪、墨阳、邓、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的名剑来看,又是和太阿同类。由此证实,秦始皇击败荆轲的“鹿卢”,确实是一柄长度为1.62米的钢铁之剑,而不是当代一些考古学家所臆断的长度为0.91米的秦俑坑这样的铜剑!应该说,这里对秦始皇佩剑长度的论证,是非常准确、经得起检验的。

兵马俑真相/陈景元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