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下军阵 > 发掘始末

  [下一记录]

秦俑坑概况

陕西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陵的三个陪葬俑坑正当陵园东门大道的北边。一九七四年三月,临潼县晏寨公社杨村的社员打井时,首先发现了一号俑坑。经陕西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很快瞭解了一号俑坑的范围和内部埋藏文物的大体情况;接着于一九七六年夏天,又在一号俑坑的北侧20——25米处探出了二号和三号兵马俑坑,并先后进行了试掘(在二、三号俑坑之间还探出一个未建成的俑坑,即坑已挖好,但未放陶俑,因而计算俑坑时通常都不把它算在内)。通过勘探和试掘,发现一、二、三号兵马俑坑的规模宏伟,埋藏的文物丰富,出土的陶俑、陶马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这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个伟大发现。经国家拨款,在一号俑坑的上面建筑了长230米,跨度70米,高22米,总面积16,000平方米的遗址展览大厅,把一号俑坑全部罩在大厅内。
  二号和三号俑坑试掘后已回填。一号坑已出土的千余件陶俑、陶马,经修复后已放在原处陈列。那一列列、一行行的高大兵马俑,神态各异,气势恢宏,使人感到一种巨大的气魄和力量。 
  一 秦俑坑的建筑结构
  一、二、三号兵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一、二号俑坑因经火焚早已塌陷;三号俑坑系因棚木腐朽自然塌陷。塌陷前曾遭人为的严重破坏,陶俑、陶马被打碎。项羽入关时曾“燔其宫室营宇”,始皇陵园内的许多地面建筑物此时均被焚毁,至今瓦砾、灰迹、焦土等犹在。因而推测俑坑可能是被项羽焚烧的。
  一号俑坑呈东西向的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俑坑的东西两端和南北两侧各有五个斜坡门道。两端的门道宽大(长15—20米,宽3.8—6.6米);两侧的门道较小(长12米,宽1.6—4.8米),当为偏门。坑座西面东,东边的门当为正门。进门后,坑的东、西两端各有一条南北长60米、宽3.45米的长廊;坑的南、北两侧各有一条长约180米、宽约2米的边廊。在四面环廊之间有九条东西向的过洞(每个过洞长180、宽3.5米),过洞与过洞之间以夯土墙相隔。四面廊房内排列的是步兵俑,过洞内是战车和步兵俑相间排列。
  二号俑坑位于一号俑坑的东端北侧,两坑相距20米。坑的平面为曲尺形,东西最长处124米,南北最宽为98米(均包括门道在内),深约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坑的东、西两边各有三个斜坡门道,北边有一个斜坡门道。俑坑内部的结构是依据兵种的不同而精心设计的。大体可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位于坑的东北角,即曲形顶端的斗子部分,平面近似方形(26.6×38米)。其四面各有一条宽约3.2米的环廊,中部有四条东西向的过洞,长廊内放置的是立射式的弩兵俑,过洞内是蹲跪式的弩兵俑。第二单元,位于坑的右半部,平面近似方形(52×48米)。其东、西两边各有一条南北向长廊,中部是八条东西向过洞。长廊内没有俑,过洞内排列的全是战车,是个方形的车阵。第三单元,位于坑的中部,平面呈长方形(68×16米),东端有一夯土墙与第一单元相隔,墙上闢门,以便相通;西端有一边廊,中部有三条东西向过洞。过洞内是战车、步兵、骑兵混合编组的长方形军阵。第四单元,位于俑坑的左侧,平面亦为长方形(50×20米)。其东端与第一单元以墙相隔,墙上闢门,西边有一边廊,中部有三条东西向的过洞,过洞内排列的是骑兵俑,是个长方形的骑兵阵。以上四个单元相对来说是各自独立的,合起来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
  三号俑坑位于一号俑坑的西端北侧,两坑相距25米。坑的形制比较特殊,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17.6米,南北宽21.4米,深4.8米,面积约520平方米。坑的结构复杂,东边有一斜坡形门道,进门后正面有一车马房,内放战车一乘。车马房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南北向长廊。长廊的西边各连接一厢房。南厢房由甬道、前室、后室三部分组成;北厢房为东西向的长方形(8×4米)。北厢房的入口和南边长廊的北口各发现门楣朽木一条。长廊北口的门楣上有等距离的带柄铜环四件,说明原来悬挂有帷幕。长廊和南、北厢房内有武士俑六十四件,作夹道形排列。武士俑手执仪卫武器铜殳,由此可知这些武士的身分是担负警卫的卫兵,三号坑是军队的指挥部(古名军幕)。
  一、二、三号兵马俑坑的构筑方法,是先按照坑形挖成深约5米的土圹,在土圹的四壁镶筑夯墙,土圹的中部夯筑成一条条过洞与过洞之间的隔断墙。在坑的四周及隔墙的左右两边每隔1.4米立一根木柱。木柱的下端以长方木作地栿,上端承托着纵横的枋木,从而构成井口枋形的木框架。在木框架及隔墙的上面密排着棚木。棚木的上面依次覆盖着席子、胶泥土(或红土)、黄土,形成坑顶,坑顶高出原地表约2米。坑的底部以青色条砖铺地。从砖地到坑顶的内部空间高度为3.2—3.8米。把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即把四面的门道用立木封堵,这就变成了封闭式的地下宏伟建筑。
  古代军队驻扎的地方称作“壁垒”,简称曰“壁”。因而一号俑坑可视为右军的“壁垒”;二号俑坑是左军的“壁垒”,三号俑坑是统帅一、二俑坑的指挥部。古代军队的编列一般分为左、中、右三军。这里唯缺中军。而那个未建成的俑坑,位于一号俑坑的中部北侧,即二、三号俑坑之间,面积为4,608平方米(96×48米)。其位置正处中军部位,这当是拟建的中军俑坑。坑内已填满淤沙,没有发现砖地和木构遗迹,也无陶俑。这个坑没建成的原因,当是由于公元前209年周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打到了骊山北麓的戏水河附近,俑坑的工程被迫停工造成的。
  这一组兵马俑坑,建筑规模之大在中外考古史上可谓仅见。其占地面积总计约为两万平方米。仅挖坑一项的土方工程量就达十万余立方米。所用的木料均为巨大的松柏木,根据遗留的木槽看,有的棚木直径为68厘米、长达10余米。初步计算,一、二、三号俑坑共用木料八千余立方米,棚木上铺的苇席和竹席一万八千余平方米,铺地用砖二十五万余块。加上七千余件大型陶俑、陶马的制作,其工程量和所耗费的人力、物力都是十分惊人的。
  建造这么大的俑坑,绝非短期可成。那么俑坑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共用了多长时间?史无记载。根据俑坑出土兵器上刻辞的纪年看,最早的是始皇“三年”,最晚为始皇“十九年”。这说明兵器放进俑坑的时间最早不会超过始皇“十九年”(前228年)。此距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六国相距七年。《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可见秦始皇陵的大规模修筑是从统一后开始的。结合兵器刻辞分析,秦俑坑的修建工程有可能是在统一前后不久开始的。直到公元前209年被迫停工,前后大约费时十年左右。
  在一号俑坑的填土中发现有修俑坑工人用的铁锸、铁釜,在一号坑的南边发现有工人住的大片窝棚遗址。修俑坑的土木工程用的当是大批刑徒,塑造和焙烧陶俑、陶马的人,从俑身上的陶文看则是征调来的陶工。这些地位卑下的人即是秦俑坑的创造者。
  二 秦俑坑在秦始皇陵园中的地位
  秦始皇生前住的咸阳宫和咸阳城是有军队守卫的。京师的军队大约可分为三类:一是皇帝的侍卫军,主要由郎充任,职责是在殿中侍卫、守卫宫殿掖门户,出充车骑,由郎中令统领。二是宫门外的屯卫兵,由卫尉统领。三是京师的屯卫军,是征调郡国的材士充任。《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世立,“尽征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藁,皆令自齎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可见咸阳驻屯的军队数量是很多的。这支军队的作用,平时用以保卫京师,战时可以派遣出征。始皇陵园的勘查工作目前尚未结束,属于第一、二两种卫队,现在还没有发现,而位于始皇陵外城东门大道北侧的一、二、三号兵马俑坑,应是象征着驻扎在京城外的军队,即守卫京城的宿卫军。用三军保卫京师,以维护其“千古一帝”的无上权威。这当是秦俑坑的设计意图。

秦始皇陵兵马俑/陕西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