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统一事业,规划陵园建设
秦始皇帝陵志
时已至秦始皇二十七年,六国统一,秦王更名秦始皇帝。文字一律采用秦彖,然后对各国的货币进行统一,都用秦国的半两钱,加用黄金,计算方法最高为镒。又统一法律,再统一车轨,直至历法、衣服都进行统一。将全国划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官吏都由中央直接管理任命。分有亭长,下设三老,即啬夫、有秩、游徼。这一系列的组织,强化了封建制度。
命蒙恬以30万众北逐匈奴,并修长城,将原来赵、燕、魏国的部分长城连接起来,再加秦筑的部分成为万里长城,北防匈奴。开发长城以北44县,这样北边就更加稳固。秦始皇帝就考虑规划陵园工程。让丞相李斯再行重新设计,通盘规划,在陵园工程中,新增加了马厩坑,珍禽异兽坑,兵马俑坑,并有打石场、鱼池遗址等项工程,这些大都在陵园外城以外。按新的规划施工,人力不足,就从楚、齐、魏等地调集了大量的俘虏和能工巧匠,参与造陵园的工程。大量的工徒有的是来服刑,有的带着妻儿老小,骊山下的住处便紧张起来。各地来的工徒日渐增多,就连今之华县、渭南一带都住有刑徒。他们的工作是进山伐木,那时的秦岭山上森林茂密,采伐木料需用大量人力。住在陵园近处的人,就修马厩坑、珍禽异兽坑、塑跽坐俑。另外还集中了许多工徒,挖掘兵马俑坑并雕塑陶人、陶马,这些陶人、陶马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仿佛。开始有些工徒们不知如何塑造,请来专门烧陶器的工人,一个个地去教,先是造形,说来容易,做起来较难。先塑造,塑造后面形不好,打烂从来,逐渐摸到了一些规律,然后入窑焙烧,一次不成,二次再来,也逐渐地掌握了火候。现在我们看到的陶俑、陶马,不知费了工徒们的多少心血。制作陶俑、陶马,开始就地泥打面过筛和泥,然后造形塑造,造型塑好,入窑一烧,不是断裂,就是炸开,或者烧不透。后来在骊山下挖土选用沉泥,打面过筛,然后造型,特别是陶俑的面部,有时造得不像,就在秦兵中选择模特儿,照人面去造型,因此就将陶俑的头和身子分开去作,头难度比较大,身子比较容易,但上身的衣服及铠甲,依然不易制作。经过反复实验,做得比较好些,现在仍在俑坑里看到的陶俑、陶马中发现,还有没有烧透的,或者有的在焙烧变了形的。在分段制作中,把一个陶俑,大体分为几段,脚和足踏板,腿上的短裤为一段,上身衣服铠甲或战袍及臂膊为一段,头为一段,做好后身子和腿粘在一起,阴干待黄红时入窑焙烧到1000℃。头和身子有的粘结在一起,有的烧好后另安。这样才算造型和焙烧好一个陶俑、陶马。
再就是兵马俑坑上的棚木,全为木檩作屋架,密密排过,然后在上铺上芦席,上垫土。木料的砍伐,三个坑共需8148立方,用人工在南山砍伐,若各人砍一立方料,这些木料,也要用33000多个劳动日。所以说陵园工程是千百万人的劳动结晶,也是秦始皇帝对劳动人民群众剥削和压榨的见证。
秦始皇帝陵志/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