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徒相继送经骊山,许多修墓者造反
秦始皇帝陵志
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后,一面进行各项统一,一面注视东方六国,连年出巡山东等地,又将修陵的工徒分一半去咸阳修阿房宫。骊山陵园又由江苏、山东一带动员工徒,前来修墓。当时在沛县任亭长的刘邦,也带上工徒数百人,起程前来骊山,可是在中途路上天降大雨,不得已而误了到工地的日期。秦代的法律极严,凡误期到达者,要受刑事处分。有的鞭打,有的要砍头。鉴于此种情况,工徒们个个担心,许多工徒忧心重重,向刘邦建议,若到骊山是死,不如半路造反为好。在工徒们的众议下,大胆的刘邦,即和工徒们一起数百人,砍竹竿为兵器,一头削成马耳,在煮煎的油中一蘸,当作兵器,举起造反的旗帜。在这以前陈胜也是带数百人前往渔阳屯军,也是路遇大雨,误了到达日期,于是在大泽乡,举起造反大旗,揭竿而起了,那时才是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后,没有多长时间,各国诸侯的旧势力,还没有清除干净,楚国的项羽也组织起军队,各国的旧臣也都寻空子参加起义。加上秦朝法律很严,人民群众受不了秦法的约束,敢怒而不敢言,有人举起造反大旗,许多农民也就参加了。这样各地农民军起义,如遍地的星火,烧遍南北各地,而秦始皇帝刚愎自用,总以为这些不足以成大事。而是不断地出巡,立石颂功,又求长生不老的药,派徐市带数千童男女入东海求药。
另一方面集调到骊山的工徒们,不只是生活艰苦,而在工作中经常遭监工官吏的打骂,含恨在心,日夜盼望着秦王朝垮台,使他们得到解放。在此情况下,工地上的工徒暴动事件常有发生,任你秦朝的严刑苛法也不能阻止。骊山刑徒中有一个会稽郡的人,名叫黥布,由于他在家乡打了官吏,面上被刺上了字,发往骊山修墓。他被发骊山也是面从心违,到了工地后,结交工徒们,互相串通,纠集了数十人,瞅机会揭竿而起,窜入南山为盗,揭开反秦大旗。后逐渐向南方窜扰,成为反秦的一支起义军。经过数十次大战,人马达到数千人。到秦亡汉兴时,黥布改名为英布,成为汉朝刘邦麾下的一员大将,也曾被封为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名讳。
秦始皇帝陵志/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