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咸阳陵区 > 咸阳东陵区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号陵园

徐卫民


  陵园依山坡而建,地势东高西低,前濒灞河,后依骊山。其范围:南至小峪沟,北到武家坡村南的无名沟,西至洞北村西的小峪河,东达范家庄的人工壕沟。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000米,南北宽1800米,面积72万平方米。
  一、墓葬形制
  陵园的主墓是两座并列的亚字形大墓。墓顶上有封土堆,现存高2米-4米,东西长250米,南北宽150米。表面呈鱼脊形。两墓的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南北并列,相距40米。
  M1东西通长220米,南北通长128米(均包括墓道)。墓室略呈正方形,南北58米,东西57米。四个墓道均为斜坡状,前窄后宽。东墓道通长120米,其后壁在距东端69米处有一耳室。西墓道通长43米,北墓道通长42米,北墓道右壁在距两头的5米处亦有一个耳室。在耳室内1.6米-6.7米之间钻探出土鎏金铜片、鸟骨、兽骨、木迹、漆皮等。说明此耳室曾被扰动过。南墓道通长28米。
  M2东西通长220米,南北137米,墓室亦近似方形,东西58米,南北56米。东墓道通长122.5米,东墓道右壁在距东头72.5米处有一个耳室,在耳室内钻探出土朱砂、木迹等。西墓道通长40米,北墓道通长42米,北墓道右壁距北端5米处亦有一个耳室。北耳室在距地表80厘米深处钻探出马臼齿、铜片,1.9米处发现骨饰,3.4米处发现彩绘漆皮等,说明北耳室被扰动。南墓道通长37米。
  考古工作者在M2墓室中心打了一个剖孔,深22.2米至椁室顶部。层次从上往下依次为:农耕土0.4米,封土4米,夯土13.9米。夯层上薄下厚,夯土之下为3.2米厚的灰膏泥,灰膏泥之下为0.4米木炭,木炭之下探出3厘米木迹,似为椁木顶盖。
  二、陪葬坑和陪葬墓
  两座陪葬坑(P1、P2)分别位于M1和M2的右上方。
  P1呈凸字形,东西长81米,南北宽10.5米。凸出部分长0.5米,宽5.2米。依山坡地形,陪葬坑亦分成两台,坑底高差70厘米。坑壁略有收分,无二层台。在P1中钻探出土马骨、木迹、漆皮、骨珠等。
  P2呈长方形,东西长80米,南北宽8.6米,深4.6米-6米,自西向东39米处依山坡地形筑70厘米高的台阶。P2中钻探出土马骨、木迹、漆皮、骨饰等。
  一号陵园共有两处陪葬墓区。Bm1位于M2东南方向约300米处。目前已钻探出竖穴壁龛墓3座。
  Bm3位于M2西南方向大约250米处。分布在东西长130米、南北宽25米的范围内,共发现墓葬8座。其中Bm3∶1为长方形竖穴壁龛墓,南北向,长5米,宽3米,深6米。在底部东南角有一个壁龛。出土文物13件。其中陶鼎2件、大小陶罐7件、蒜头壶2件、陶敦2件。Bm3∶2和Bm3∶8是甲字形墓,墓道均暴露在地面上。Bm3∶2为南北向,墓室3.5×3.2米,墓道长4.5米。Bm3∶3为东西向,墓室3×3米,墓道长3米。Bm3中的其余墓葬为正方形和长方形竖穴墓。
  三、建筑遗址
  一号陵园内有地面建筑基址四处。由于在农田基建过程中遭破坏,现仅存夯土残迹。
  d1位于M2南40米处,据参与农田基建的村民回忆,大约有夯土基础40×100米。现残存18×44米的夯土台基,台高出现在地表1.8米,在原地表下60厘米处有大约30厘米厚一层红烧土和瓦砾堆,地面随处可见有板瓦、筒瓦、砖、瓦当等残块。
  d2位于M1北40米处,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全部毁掉。据回忆,总面积也大约为40×100米,在该遗址边沿的渠上现还可看到大量瓦砾,有板瓦、筒瓦残片以及残瓦当等。
  d3在M1东200米处的隍壕内侧。宽16米,长24米。此遗址亦遭破坏,残存部分夯土。
  d4在M2东200米处的隍壕内侧,现仅探知宽为16米,长度因平整土地破坏而不明。在原地表下80厘米处有一层厚30厘米的瓦砾烧土堆积,有砖、板瓦、筒瓦、瓦当残片。
  四、隍壕设施
  第一号陵园的隍壕是由东边的人工壕沟与南北西三面的自然壕沟组成,东隍壕西距M1和M2的墓道220米,南北走向,南接小峪沟,北接无名沟,通长1800米。在断面上发现有秦代瓦片、云纹瓦当等。
  南、北、西三面均借用天然沟道,亦可能经过人工整修。沟壁陡直,围护性能好。南隍壕即小峪沟。沟水流至洞北村西改为北流。北流的小河峪即为一号陵园的西隍壕,河岸东壁陡峻,西岸低矮。北隍壕即无名沟,东起三冢坡,西至武家沟村与小峪河(西隍壕)交会。这种利用自然地形和人工修筑壕沟组成的隍壕设施,其形制与凤翔秦公陵的隍壕设施基本相同。
  五、王路
  在Ml和M2西墓道以西各有一条长315米、宽1.5米的鹅卵石铺筑的道路,当地村民称为“王路”。这两条道路已被破坏,鹅卵石已被探出,散堆在地埂和道路之旁。鹅卵石直径一般在10厘米以上,最大的30多厘米。据村民讲,他们在挖王路石头时,发现路旁也有少量瓦砾、同时还发现有用瓦箍成的水道。
  在钻探中发现文物46件,可分为铜器、铁器和陶器三大类。其中有铜盖弓帽、铜带钩、铜环、铁镈、陶罐等。其中有三件陶罐上钤有“芷”字印记。
  一号陵园内两个大墓的形制结构规格略同,且又东西并列于一个陵园之内,但它并不像是王与后的合葬陵园。按照记载,虽然秦自昭襄王以来,已有了王、后合葬之制。如《史记·秦本纪》载:“昭襄王死,太子即位,尊唐八子为太后,而合葬于先王”。《史记·吕不韦列传》亦云:“孝文王后曰华阳太后,与孝文王会葬寿陵。……始皇十九年,太后死,谥为帝太后,与庄襄王会葬芷阳”。所谓合葬、会葬应与合茔有别,如汉高祖的长陵就是合茔而不是合葬,同时结合凤翔秦公陵园一园内有几个主墓情况,初步判断,这两个主墓可能是先后的两个不同茔的秦王陵。①
  注解:
  ①关于一号陵园的具体情况,见程学华、林泊:《秦东陵第一号陵园勘查记》,《考古与文物》1987年1期。
  

秦公帝王陵/徐卫民著.—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