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隍壕到高大的城垣
徐卫民
为了保护秦公帝王陵的安全,遂在陵园周围修建了保护性的设施。最早是在陵墓以外修建隍壕。隍壕作为防御设施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半坡遗址中就有发现。凤翔雍城秦公陵园中的隍壕有外、中、内三重。外隍壕是指整个陵地外的围沟,中隍是几座陵墓组成的分陵园的围沟,内隍是某一个陵墓自身的围沟,有的在四边均留有缺口通道。隍壕的横剖面呈槽形,宽与深均在3至4米。对其局部进行解剖,发现板瓦、筒瓦、盆、罐等残片。可分为双兆型、单兆型、组合型三种。
双兆形,即以马蹄形的内兆围绕中字形主墓,再以中兆环绕主墓、附葬墓及车马坑等;单兆形即有中兆而无内兆;组合形,共用中兆及陵中套陵的特殊类形。
外兆是整个雍城秦公陵区的外围保护设施,囊括面积达21平方公里。经钻探发现北、西、南三条均在南指挥乡境内。外兆的地势最高处是它的西南隅,又以其西南角为最高点,由此向北、向东展开即西兆、南兆。西兆全长2170米,北至太尉村又东折形成北兆,北兆全长1530米。南兆绕过Ⅷ号、Ⅻ号陵园的部分兆沟,向东折而南行至塬楞,全长3320米。将雍城秦公陵区的外兆、中兆、内兆连接起来,总长度可达35公里。
秦东陵也发现了壕沟,有天然的,也有人为的。一号陵园的隍壕由东边的人工壕沟与南北西三面的自然壕沟组成,东壕沟通长1800米,最宽处上口为10米,深6.2米。南、北、西三面均借用天然沟道,也可能经过人工整修,沟壁陡直,围护性能好。二号陵园南北两面的天然壕沟至今仍保留完好,沟深一般在7米左右,上口宽15米左右,也系利用自然条件加人工修葺而成。三号陵园西、北两侧,利用自然沟壑为隍壕,东、南两侧为人工开凿隍壕。
到秦始皇陵时,由地下隍壕变成地面上城垣。现在明显能看到的城垣有两重,即内、外城垣,成“回”字形,还有一道城垣在外城垣以外,文物工作者曾在兵马俑坑以东的代王镇发现过双门阙遗址,疑是第三层城垣的遗迹。
秦始皇陵的内城南北长1355米,东西宽580米,周长3870米,其中内城南墙一段仍高出地表1米-3米,其余部分仍存墙基,墙基宽8米左右,采用夯土筑成,夯层厚6厘米-8厘米。墙基距现地表10厘米-100厘米不等。内城的中部有条长约330米、宽约8米的隔墙,将内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外城垣周长6230米,亦为夯土筑城,夯层厚5厘米-7厘米,南城垣中间的一段仍高出现地表1.5米-2.5米,其余部分仅存墙基,基宽8米,外城垣的四面各有一门,门的基址上堆积着瓦片及灰土遗迹,在外城东门遗址上曾出土有石柱础、门蹲石及大量的板瓦、筒瓦残片。还在北门内侧一石板下出土刻有“北门钥”的铜钥一件,外城垣西门的基址现仍高出土表约50厘米,说明原来城垣有门阙、角楼建筑。
秦公帝王陵/徐卫民著.—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