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祭——黄帝陵祭祀空间的创造1
本设计以“龙之祭”为主题,试图塑造今日的黄帝陵祭祀空间。
(1)总平面构思要点。
a.面山拜陵,净化中湾区。
桥山南面的中湾区,应突出自然景色,不宜有大范围、大体量的建筑出现。因此,在保持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进行整修治理,完善设施,促使黄帝陵圣地感的形成。
依地形分析,桥山龙脉与凤岭支脉之间,轩辕庙西与庙轴垂直方位的区域为极好的面山拜陵场所,从祭陵空间的组成与路线安排上也符合祭陵者的行为特点。应作为祭祀主空间的首选地点。
b.陵区划分为桥山主体形成的谒陵扫墓空间和沮水冲面构成的祭祀空间。
黄陵现状为左庙右城,庙与城皆在山下,位于沮水的冲积平原上,形成了周围山体环抱的祭祀空间,桥山主体(墓冢)是历史上形成的谒陵空间,在设计中应明确二者的关系。体现出“山下拜山,山上谒陵”的功能。
c.现存庙院的功能。
新的祭祀空间将取代现存庙院的祭祀功能,其空间形态也与原庙有所不同,因此需在设计中明确现存庙院的作用与地位。整修设计中,现存旧庙可作为历史的见证,起到对祭陵者认识的深化作用,旧庙也是对祭祀主空间环境的铺垫和渲染,起到对祭陵者感情激发的作用。
d.祭陵路线的组成。
顺应山势,以祭祀主空间作为中心,取龙脉走向为谒陵神道,凤凰岭支脉走向为陵道,构成谒陵环路,并保留原县城上山陵道组成完整道路系统。
(2)祭祀空间的选址。
在具体设计中,如何确定祭祀空间的位置和方位是很重要的事,也是黄帝陵整修中的难题。通常采取延续旧庙轴进行新的祭祀空间设计,这是符合传统的典型布局,容易形成序列,但缺点也是明显的,如,谒陵方向与祭祀方向相离,无法体现面山拜陵的原则;建筑型制受旧庙影响较大,而且基地的纵深度有限,有局促之感;或者,对上述方案作一些改变和处理,在新的祭祀空间与旧庙之间设转折的过渡空间,将谒陵流导向陵道。尽管如此,仍无法体现面山拜陵的原则,同样面临纵深度有限的问题,而且空间概念不易划分。
本设计采用的做法是在旧庙后,沿着垂直于庙轴的方向,在龙脉与凤凰岭之间的台地上布置祭祀主空间。该台地开阔,有一定容量,可形成面山拜陵的格局,并将祭祀空间与桥山融为一体。祭祀主空间的主题建筑黄帝明堂布置在祭祀主空间的最西端桥山山腰处,以桥山山体为背景,面朝东方日出之处,在东端以火坛为收头,这样可构成气势宏大的面山拜陵的空间意向。
(3)祭祀主空间设计。
a.火坛:火是文明的象征,它是人类从蒙昧中走出来的钥匙,在中国远古时期,火祭是很重要的祭祀活动。汉代的太一祭典就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官方礼乐,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汉武帝要在冬至之日“郊拜太一”,其仪式就是“烈火荡坛”,火祭的目的就是增强太阳的光辉。
b.农田的回忆:自从黄帝部落从游牧业走向农业,也就是中华民族走向进步的开始,农业又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在祭祀空间的创造中引入了农田的痕迹。
c.日晷:日晷置于旧庙轴的收头,既引喻旧庙作为历史见证之意,又暗示出时间的延续。在日晷后立“黄帝陵”碑于山脚下,以示桥山即黄陵。
d.积石墙与巨石文化:依台地的自然线势设置由石堆砌的挡土墙,刻上中国早期的图腾纹样,以增强黄帝陵祭祀空间的原始气氛。
e.在祭祀主空间轴线中间与两侧设置碑刻,供重大祭祀活动和祭文的记载,使祭陵活动得以历史的延续。
f.恢复旧庙中的碑亭,以示对历史的尊重。
g.将保生宫遗址开发为一般旅游性设施,达到利用性保护古建的目的。
(4)祭祀空间的主题建筑——黄帝明堂的设计。
据《管子》记载:“黄帝有立明堂之仪”,由此可见明堂在古史中就流传为黄帝所建。这里,以明堂作为供奉黄帝的灵堂有以下三点原因。
a.明堂在中国神话哲学中为黄帝自身形象的表述。传说中黄帝为“四面一心”。而明堂的结构是“四达自中”的“下方”形式,“四达”即分别指向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自中”即中央的“太室”将四方太庙联结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在形象上的引喻,明堂即黄帝庙是以黄帝自身的形象为范本的。
b.明堂是中国历史上祭祀等级最高的建筑。历朝各代,明堂均作为祭天拜祖的最高等级建筑,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一般殿宇。
c.明堂是中国上古建筑中最富有象征意义的建筑。明堂暗示着中国神话哲学中自然宇宙模式的缩影,其字面的含义就是明亮的大房子。据汉代李左的《明堂铭》记载,布政之室,上圆下方,体则天地,在国正阳,窗达四设,流水洋洋。
以明堂作为供奉黄帝灵位的灵堂,置于桥山之前,反映出黄帝陵祭祀型制的等级之高,区别于其他的祭祀空间类型,强调黄帝陵祭祀空间自身的特征,将其作为主题建筑置于祭祀的焦点之上。
黄帝明堂置于一高台之上,高台沿用昆仑虚(注:虚即丘)的特征,平面四方,起名为灵台。平面也为四方形,周围以圆形石呈放射状铺砌,以象征大地四方,周围环海。明堂中心为下沉式圆形坑,以象征原始建筑中的火塘,中间刻画出隐隐约约的太阳纹样。
黄帝明堂四面无壁,一方面创造空灵、通透的感觉,一方面可将黄帝图腾柱显示出来。并以覆斗形屋顶形式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但不引用传统建筑的构件符号。明堂由四根钟形大柱支承,以引喻古代祭祀中的明器,柱下设四鼎,象征黄帝造鼎、治理中华的伟绩。
明堂屋顶中空,由一圈石梁围成,将内外空间在垂直方向联成一体,与四方形地面构成天圆地方之势。火塘中心,立黄帝图腾柱,柱上用钟鼎文刻“黄帝”二字。火塘外缘立环状十二根黑象柱以象征十二方位神拱立于黄帝四周,又象征一年中十二月和音乐中十二律。
在祭祀空间四周散植树木,用以规制祭祀空间的界,加强祭祀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融合。同时以自然手段将黄帝陵祭祀活动的今天传讯给未来的人们。
(设计:宋昭清 欧阳文 吕勇 指导:周若祁)
祖陵圣地——黄帝陵 历史·现在·未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帝陵基金会编.—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