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当代修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标志雕塑设计方案


  1 主题构想
  (1)华夏的原始先民认为:天地初始前,混混沌沌如一巨卵。其后阳气上升化为天,阴气下凝结为地。这种天地混沌如卵的古老观念,在世界各国其他民族的先民中多有同见。令人惊叹的是这种古老的天体形成观竟与当今最科学、最权威的天体形成理论超长距、跨时空的一致。“卵生文化”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与此不无关系。
  (2)“皇古荒昧,孰启鸿濛?”
  黄帝是也!创造文字,发明舟车……教民种禾,引导社会由渔猎、采摘、游牧走向农耕定居;由蛮荒、蒙昧走向初期文明,“功莫大焉!”故被后世子孙尊为“人文初祖”。
  (3)桥山周围、沮水及其支流两岸已查明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48处。桥山南麓唐坊州古城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纹样属龙山文化前、仰韶文化期的庙底沟类型,其考古年限与史学家推算的黄帝氏族先民的生息时代相符。而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典型彩陶是“鹳鱼石斧”纹样。考古研究认为该彩陶器属当时的氏族首领所有。
  入口广场的标志雕塑由以上三点立意,首先从“第一古远”着眼,紧扣黄帝氏族繁衍生息的时代和黄帝在中华民族人文史上的地位,确定了“石破天”的主题。
  2 造型构思
  一巨型天然卵石五裂破开,四裂在外,一裂居中。形如华(古汉字中“华”即“花”也)蕾初绽,势在破土而出,其根深植于丰存的黄土地上。外围四裂与裂间四隙构成四实四虚的“十”字格局,以应四面八方;南北两隙连线与陵轴线重合,居中一裂上部的“石斧”高出外围四裂之上,相对高度设计为12~14米。
  (1)外围四裂:外形保持天然卵石较规整的弧形圆面,体现自然发展规律的“天然有序”;其内形凸凹杂错,呈“天然无序”状,象征上古社会以前的鸿荒蒙昧。
  (2)居中一裂:形如花心之蕊。其下部为天然无序、团块错叠的裂石,其上部渐变为巨型石斧。斧柄似从杂乱无序的裂石上长出,上升之势尤存。
  (3)石斧造型参照新石器晚期遗址出土的实物,以具象写实的手法刻意追求刃部人工精心磨制的视觉效果,以驾驭自然的“人工有序”象征人文初创。
  斧形方向与陵轴一致:背朝桥山南立面上陵道起点的功德坛,刃对印台山,既可进一步点醒并强调规划结构的主轴线,示意出黄帝陵寝的方位,又可使东西两个方向来的谒陵人第一眼便看到石斧的完整形象——能充分体现石斧造型特征的侧立面。
  3 内涵寓意
  (1)“同音同义”是古汉字造字规律之一。据此可知“斧”字初造之时含有“父”义。
  (2)春秋战国时的古汉语中“斤”即是“斧”。“斤”上加“父”之“斧”是男性力量与权势之象征显而易见,史载:“执斧钺以王天下”的古代帝王礼仪便是佐证。
  (3)石斧是新石期时代中、晚期生产工具的代表。以此点出黄帝开创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时代、“天下第一陵”的“第一古远”以及“人文初祖”时“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的身份和在后世子孙心目中的至尊地位。
  (4)斧的功能是砍和劈。巨雕石斧的方向,寓意由黄帝开创的华夏文明将由其子子孙孙面对历史的未来继续开拓前进。
  4 材质与色彩
  (1)选用黄色或红色花岗岩石材。
  (2)人工仿造黄色或红色花岗岩石材。
  黄色喻意“黄帝、名轩辕,北斗黄神精”。“以土德王也,时有黄星之祥”。“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等传说和古籍记载。红色是中华民族喜爱之色,充满生命活力。
  石材追求永恒,且具古朴、粗犷、坚实、厚重的审美特质。永恒,象征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繁衍不息,开拓不止;古朴、粗犷、坚实、厚重象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品格。 
  (设计者:程征 王宁宇 郭德茂等 撰文: 蒋逸公) 




祖陵圣地——黄帝陵 历史·现在·未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帝陵基金会编.—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