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陵文典文物卷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二编/第五章/第一节 黄帝庙碑刻

《黄陵文典》编纂委员会


  第二编 馆藏文物
  第五章 石刻
  第一节 黄帝庙碑刻
  历代保护维修记事碑
  1.宋嘉祐六年和元泰定二年圣旨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阴阳之额,均书“圣旨”。碑文楷书,由成善璋书丹,书法俊美。通高2.6米,宽0.82米。碑阳录元泰定二年(1325年)禁伐黄帝陵树木的圣旨。碑阴录宋嘉祐六年(1061年)命令在黄帝陵栽种松柏的圣旨。此碑当立于元泰定二年。宋嘉祐六年圣旨系重录。此碑对研究黄帝陵有极重要的价值。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知坊州王扬庭奏:伏睹先天记,具载圣祖天尊大帝,再降为轩辕黄帝。按《图经》,有桥陵,黄帝葬衣冠处。及唐大历中,置庙于州北桥山下。开宝中,移。取索到本州界小松柏一千余棵,共会价钱拾贯足。上栽植,欲乞特降指挥施行。栽了日,许坡近便,中等已下不栽。
  敕旨
  右奉圣旨,宜令坊州,依所奏施行加栽种数目。户内差叁户巡守。扎付坊州。
  嘉祐六年正月二十八日
  本州已依项圣旨,指挥差人,栽种到松柏树木大小一千四百一十三根。差寇守文、王文政、杨等三户巡察,仍免差役,并免粮税。圣祖道士任维素、常切,举照管及具状申报。
  朝奉郎、守尚书都管郎中、知坊州军州、管内农事军赐。
  (以上碑阴)
  皇帝圣旨:陕西等处中书省,据道人罗德信状告,(延)安路中部县住持道人,伏为状告,本县东古迹保生宫轩辕黄帝殿宇一处,并北山桥陵一所,迄今异代,每年春秋,官降钱等。不畏公法之人,执把弹弓、吹筒,辄入本宫,采打飞禽,掏取雀鸟,将飞檐走兽损坏。又有愚徒之辈、泼皮歹人,赍夯斧具,将桥棱所长柏树林木砍伐等事,乞禁治。得此检会到,钦奉圣旨,节该和尚,先生也里可温答失蛮人等,祝延圣寿。但属宫观、寺院里底田地、水土、竹苇、碾磨、林解、典库、浴堂、店栋甚么,差休要者铺马,只应休着者,地税、商税休与者,咱每明降下圣旨,无得推称。着诸色投下气力要呵,休与者别了的人,每不怕那甚么钦除钦遵外,今据见告省府,今给榜文,当川张挂,禁约无得似前骚扰。如有违犯之人,许诸人捉拿到官,痛行断罪,施行须议给者。
  右榜省谕
  各令通知
  榜示
  泰定二年 月 日 西蜀莹明子成善璋书 白水县樊裕刊
  2.金明昌六年雷公寿堂记和元至正七年罗公道号记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阳额篆“雷公寿堂之记”。碑阴额篆“怀玉”。通高2.24米,宽0.82米。碑阳行草兼之,录金明昌乙卯岁六年(1195年)“冲和大德雷公寿堂记”。王昌期撰文,程之奇篆额,李善治书丹,彭彦通刊石。碑阴楷书,录元至正七年(1347年)“罗公道号之记”。王士弘撰文,铉吉祥篆额,成善璋书丹,樊亨刊石。此碑对研究黄帝陵庙有重要价值。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冲和大德雷公寿堂记
  余释褐调彭城,簿政隙,登彭祖楼,观览河山之形胜。退而询却诸父老,乃曰:昔,钱铿分封大彭国,餐云母之饵,习诎信之术,因而得道,享年八百。此郡,坟井存焉。后人思之,坟上增土为城堞,堞上构木为楼榭。郡守葺为燕斋馆。余以谓彭□(祖)之得道,岂止服食药饵,炼于诎信而已。盖当殷、周之际,列为诸候。当有大功德于民,其英风教(?)化,久而不泯,故徐方多黄□(冠)名流,渐染其都,寿考满百者,间或有之。既而秩满,复调中部令。
  公余,陟桥陵,眺望山溪之雄概,归而诘诸左右,乃曰:昔黄帝受法于玄女,铸鼎而已。远而隆古以来,列为三皇,尝有大功德于民生,余休遗烈,远而愈光。故坊郡多羽衣□(高)□(寿?),沾丐其泽,寿考满百者,亦岂无之?今则雷公大德,乃其欤!
  公讳致虚,字守静,中部东川谢里人。自童稚出家,师张道崇。□(皇)统二年,试经为道士。宫观遭宋齐兵火之余,垣颓舍倾,刍牧蹂躏。大师经营修治,甚有力焉。而又屡设无上之醮筵,敬持正一之法箓。行事之际,或阴霾廓开,或神光下烛。疗疾之时,疲瘵者顿愈,颠仆者复苏。职道正服,劳则朝省。旌衣紫衣,助国用纳贿,则阙延加之德号。所得十方净施,不贮私囊,散为常住之资,大众罔不欣怿。暨逖远漂泊道侣,视其匮乏者,悉皆周给。
  大定年间,京师闻其名声,如置天长观住持。久而厌都邑纷华,求隐山林,洒扫黄帝陵庙足矣。有司许之。士庶伺其来,迎迓途路者,骈肩累踵;候谒斋寝者,接绶联裾。呜呼,可谓淡寂有道之士矣!度高弟六人,曰苏善信、曹善胜、王善行、安善隐、郑善基、李善治。
  大师行年八十,精力爽健,气宇冲融。涉危覆险,足如羽翰。一日,李士惠然遏余,求为寿堂记。且辞且喜,曰:余前所谓雷公大德,沾丐黄帝之渥泽,仍有功德于龙坊之人,故得膺以眉寿,渠不信乎?晋葛洪求为勾漏令,寻访丹砂,以驻流年。余登第后,撮历二任,俱适仙迹最佳处,意其天之卑矜,有入道之渐,故乐为之书篆。夫堂隍丈尺之阔,工匠土木之费用,姑略而不录。
  时明昌乙卯岁季秋中浣日谨记。
  学正程之奇篆额;门人、前管内威仪李善治书丹;里人彭彦通刊
  道友党琮、董椿、李秉、阎彦、党治、董静、王仲基等助缘
  道友、保义校尉刘济,保义校尉柏重、进义副尉雷仲、忠翊校尉杨伦等施石
  门人苏善信、郑善基、李善治,法孙种惟静、韦惟仁、李居静等立石
  (以上碑阳)
  罗公道号之记
  逶佗逶佗,瞻彼山河。山河奚尔,道德渊峨。潜光兮英华发外;蕴秀兮意气□瑳。朗耀中心无价宝,清辉冷淡乐婆娑(?)。道体真为本惟君,真秀多秀气还□(遏?)。在还中有异科还,将人众比还众比。君何智仁兮隐璞波,圣义兮省琢磨,□润兮有中和。会中和淳一,意无他意。情能造化,坚久不削。稽首神仙会,□同会首哥(歌)。试阅神仙道,神仙身姓罗。要知神仙号,一首怀玉歌。
  西江月□(令):腹隐天真大宝,一生道体无虚。包藏秀气性温余,方寸一疵不许。开卷□(胸)中异象,能分物外何如。宜将怀玉号名誉,不脱神仙道主。
  又赞曰:胸襟洒落几人同?善掌玄(?)门日益功。事云腾朝圣祖,声名碑近(?)保生宫。道心怀玉归清路,应向悬珠化碧空。□行久常□(余?)姓号,百年世序仰遗风。
  铉公又赞,西江月:可叹怀玉妙理,遗风千古□(几)人?名扬四海揪宸宫,谥号无(?)终(?)有□。应和异(?)常玄逸,镌留百(?)代兴隆。终身道真效功崇,果证蓬莱三洞。
  本县王村守坟儒士王士弘撰,白水县伏蒙村石匠提领樊亨刊
  郡西崇都讲主铉吉祥篆额,西蜀道士、礼善大师成善璋赠并书丹
  时大元至正七年岁在丁亥,孟夏中旬有三日,本宫门徒、知官惠思仁等立石
  (以上碑阴)
  3.张三丰谒桥陵诗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通高1.74米,宽0.73米,厚0.19米。系清康熙二十一年重立的元至正庚子年(至正二十年,1360年)道人张三丰谒桥陵诗碑。碑文草书,书法俊逸,是难得的佳品,且诗文也堪称上品。现存黄帝庙碑亭。
  录文:
  重修(碑额)
  张三丰诗
  披云覆水谒桥陵,翠柏烟寒玉露轻。衮冕霞飞天地老,文章星焕海山清。巍巍凤阙迎仙客,渺渺龙车驻帝城。寂寞琼台遗汉武,一轮皓月古今明。
  时至正庚子仲夏,樵溪幕左道人
  康熙二十一年夏四月,西湖金兰芝重立
  4.明嘉靖四十二年免除黄帝庙税粮记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通高1.84米,宽0.62米。碑文楷书。共20行,满行43字。碑文记述了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免除黄帝庙税粮一事。碑文由刘仕撰写,刘光升书丹。碑现存黄帝庙碑亭。
  录文:
  黄帝庙除免税粮记
  黄帝庙,旧址在北城外,桥山之西麓。然地势甚隘,弗便于尊崇。乃移于桥山之东,则保生宫火烬之余基也。保生宫有道官,有□□土田,不啻数十顷。古碣剥藓,不可稽矣。国朝以来,官田俱废,只余庙内若干亩者,亦输税于公家。
  一日,与平章侯公出是郡,路经敝邑。邑侯雷公请谒于□,询及道者□(韩)教鸾曰:此地不多,何以资口食奉香火乎?教鸾曰:地内尚有公税。二侯相顾而笑曰:田□而尽□无谓哉,况黄帝庙乎?当为之处也。既而登桥陵,陟仙台,四望则群峰列戟,一水环带;俯视则千松沐雨,万□含烟。羡曰:奇观也。遂有“鼎留湖上龙先化,桥压云根水未通”之句。次日,章侯行。雷侯即命教鸾曰:地内之税□□尔除之。教鸾戴二侯之仁,将欲传之不朽。请余为文以记之。
  余曰:黄帝乃开先立极之君,其功业文章,与天地相为终始者也。故春秋有时祭,三年有大祭。其追崇之者,至矣!二侯有追崇之心,然后有蠲(免)之举也。嘻□哉。二侯之政,岂但是哉?
  往,余入乌延,晤雷侯,观风肤施,归而叹曰:三晋人豪施为。自别后,果迁吾邑,为□(县)□(令)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增新学校,构焕庙宇,见敬神育才之政;修葺公署,创建城池,见事上卫民之政;编查民丁,均平粮税,见轻徭薄赋之政;执法秉公,节欲省费,见廉民惠爱之政。风雨调顺,鸡犬宁息,而百姓以安。清曰:岂弗君子,民之父母,雷侯之谓也。进昭章侯于龙坊山居,一见如旧。然聆其言论,接其奕采,即知其为□□之循良哉。观政有奇绩,集名五喜,如祷雨而即雨,祈晴而即晴,雩雪而即雪,岁罔夭寝,河不泛涨。名其衔田五侯。所居之位既同,则所存之心亦同:所存之心既同,则所为之事也同,猗与休哉!二侯之为政,岂可改哉?小即除税之一事,而并经为政之大绩,将垂之永久,以为来世之鉴耳!
  章侯名平,西蜀之遂宁人,号斗扬。雷侯名咸(?)东,三晋之汾阳人,号岱峰。马幕名大廒,晋之赵城人,号奇山。
  嘉靖四十二年岁在癸亥,仲冬望后三日
  赐进士出身、奉政大夫、刑部云南清吏司郎中、邑人鄜南刘仕撰,庠生刘光升书,住持道人周道玄(立石)
  5.明天启元年祭黄帝陵及重修黄帝庙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阳额篆“御制祝文”及“重修庙记”。碑阴额篆“亿万斯年,寿我家邦”。通高2.64米,宽0.84米。碑阳用双线刻栏界隔,上部录明天启元年(1621年)祭黄帝陵文。下部录是年“轩辕黄帝庙重修记”。碑阴录是年寇永清记修黄帝庙诗文。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天启元年岁次辛酉,十一月戊戌朔,越初四日辛丑,皇帝谨遣锦衣卫、加正一品俸、都指挥使侯昌国,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于维圣神,挺生邃古,继天立极,开物成务,功化之隆,利赖万世。兹予祗承天序,式展明禋,用祈歆鉴,永祚我家邦。尚飨!
  (以上碑阳御祭祝文)
  轩辕黄帝庙重修记
  臣如芬,自天启辛酉之秋,来令中部。甫莅任,遂拜帝陵于桥山顶上。既而从陵东下,省帝庙。臣步谒之,仰瞻庙貌,式圮几□,臣为之恻然。
  夫以今上嗣位改元,必遣御祭,以告□(灵)□(祀)。而凌颓若是,岂所以对扬休□(命),而所□□□者乎。于是请议留(?)道,求大木,酌价值,索琉璃。诸匠纠宜洛两邑民众,朝夕□之。及礼殿才成,而御祭果临。斯时,栋宇辉煌,牲牷修洁,真可以对扬□已王休,仰荐馨香矣。
  越明年之春,□庙制东西长廊,并内外诸户,竖碑亭,更□亨□。各所一切告成,环堵□妍,府□□□。且帝象聿新,风牧诸臣俱烨然。□□□□,垂旒正笏。臣每一谒之,仰在上质在旁。不惟庇吾皇万年之长,即微臣之籍余庥以□,□□其庆,泽当何如?
  功毕日,郡庠学臣张□(范?)元,砻石庙右(?),征记于臣,以勒□(贞)□(珉)。臣□周视古碑,知帝庙始肇桥山之北。宋开宝中敕移于兹,元至正中重修者,一;至我天启元岁重修者,二焉。他若铸鼎神绩,髯龙故事,开草昧,造文明,诸碑已悉谈之。臣何复喙?
  大明陕西延安府鄜州中部县知县事□□窦如芳谨薰沐顿首撰
  县□□□黄一鹏
  儒学教谕□□□秉元
  典史□□方继□立石
  龙飞天启元年辛酉
  恩选国子监生、邑人寇永清书丹
  (以上碑阳)
  轩辕圣祖庙,颓于万历庚申之秋。其功博,难以座举。迄次岁辛酉,天启改元。会邑侯窦公为部令。甫下车,谒帝庙,眷视其旁,愤愤不乐,日夜靡宁。每食,什箸□(而)嗟曰:苟□(可)□以□□,吾愿毕矣。因捐俸金,曲为计处。诸凡为土木谋,周而且收臧。
  越明年之春,一切告成。令侯欣然曰:□□□,是可以记。遂命工砻石,撰勒其事。以书丹之责属之予。永清不能书,亦何敢辞□□焉。还无□□□□讯也。书罢,恭笔一跋,随颂其不朽,曰(诗文略)
  6.重建轩辕黄帝庙碑
  通体圆首,额篆书“重建轩辕庙记”。金刚座。高1.96米,宽0.7米。碑文楷书,共26行,满行54字。碑文由杨素蕴撰写,寇一清、郑居广书丹。碑立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记述了黄帝庙创建、维修及重建之经过。对研究黄帝陵有很重要的价值。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重建轩辕庙记(碑额)
  重建轩辕黄帝庙碑
  轩辕黄帝,葬中部桥山,因庙于其地,祀之,以圣人功在万世,不可忘也。旧庙,坊州城北门外。宋乃徙城东,即以保生宫更置为庙。或曰保□(生)□宫,曰玉清观。宋以前碑尽蚀,弗考创修。元人张敏记,略述始末,今其碑存。明益廓其制,周垣可里许,为殿、为亭、为塾、为门、为厨舍、库□□□□楹。
  祀典,隶太守封内,有司春秋岁祀。三岁,则太守亲将祀事。刺史与洛、中、宜三邑之令长百执事,以秋八月上甲祭。先期斋(缺5字)天子遣专官,亦届时至斋,各以其地。其日明,生徒鼓众,太守沐冕,对越使臣,敬致御帛祝香,太守在前,燎辉氲芬,左右斋稷,俨天子躬禋祀,帝陟降而韵焉。
  顺治辛卯,我世祖皇帝亲政,遣少宗伯王公铎来,盖天子御极,必特祭告始也。自此三岁祭典。旷门塾圮,弗葺,又屡岁大雨,庙欹漏颓矣。
  巡抚都御史贾公,檄郡邑重新。而役重费繁,罔克兴□。□(公)莅我延,过庙俯仰者久之,慨然而叹曰:事不可以诿难。于是集令长、群吏,议兴役事也。又谋之乡耆父老,乃众弗欲兴役事。佥曰:□□□典,废而不庙,而犹主封内山川,以福我民者乎,费将不可以已也。矧今之举,固费省乃众,弗欲兴役事,佥曰:疲矣!吾鄜,若洛、若中、□(若?)□(宜?)□□也,例役一州三邑之人,王公曰:嗟,吾不忍苦而役。佥曰:禀其有余粟否,或币多羡金,若犹未也,其何以兴役事?王公曰:诏禄二千石□□□,佥又以土木之功,稽察匪易。王公又曰:刘晏修隍,胡多其资?吾期集事而已。
  于是,请于都御史贾公,与河西副宪鲍公。两公皆稔知□□□即卢公新制秦晋,并允所请。于是,庙之役作。而司李刘公,亦咸襄厥事,广资于文武之事延土者。然后,专责中部县尉汪兆炎□□□□则勾稽有簿。工弗集,请于太守,太守计日之财用靡。继请于太守,太守以时捐发。砺锻、材木、砖石、木炭、胶漆、颜采弗备,请于太口(守),□□□复时时檄督劳之间,亲临程其工。
  大殿成,两门继。门既,亭乃作,唐、宋、元、明碑,序列其中。然后周垣墉、兴閟宫官、实枚门,宇辉然(缺7字)黄帝,垂拱六相,屏肃伟哉!足严祀事,光大典矣。然费弗民病,役罔民劳,计之费省而役少,是何也?举度鲜不中程,惟太守贤也。
  工始于(缺4字)成,太守王公书遗素蕴记焉。素蕴谓:天子主百神,取功德在民者,著之祀典。饬有司点垩庙宫,将以神人受职,课百辟绩。神之不享,民必罔治。
  是役也,官维人也。百神怀(下残)王维后也。卢公讳开茂,长山人。贾公讳汉复,曲沃人。鲍公讳开茂,长山人。王公讳廷弼,三韩人。刘公讳翊圣,介休人。鄜州知州刘,讳(下残)陈,讳艺衡,福建人。中部县知县曾,讳陪,晋江人。宜君县知县周,讳之简,仁和人。
  是年,会皇上亲万几,将祭告古帝王山川。素蕴幸逢其盛,敬作记焉。
  时康熙六年岁在丁末,十月之吉。
  赐进士出身、四川分守川北道布政使司右参议、前四川道监察御史、玉华杨素蕴盥手谨撰。
  禀生寇一清、郭居广书丹
  7.清康熙二十八年记祭黄帝陵事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额篆书“碑记”。通高1.52米,宽0.62米。碑文楷书。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御祭黄帝陵,改在二十八年正月祭祀事。碑现立于皇帝庙碑亭。
  录文:
  维康熙二十七年岁次戊辰,孟冬之吉,文太皇太后升袝太庙礼成。皇帝命大鸿胪刘公、礼部笔帖式马公,祀我中部轩辕黄帝之陵,于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三日辛卯致祭。
  肃持帝命,祗荐馨香,民用又安,鸡豚无扰。父老子弟,思其德而追颂之。颂曰:于皇大清,继天绍祚。孝治克光,明命諟顾。惟文太后肇膺历数,功德茂隆,三朝永固。龙驭忽遐,普天孺慕。岁在戊辰,孟冬升袝。命大鸿胪,光我中部。明明黄帝,陟降在天。仰彼桥畤,俎豆万年。刘公至止,肃事孔渊。筮吉辛卯,乃祓乃蠲。将愉穆穆,神歆告虔。是日之吉,和风载輧。金支翠旗,詹安连蜷。猗欤刘公,邦之司直。哀我人斯,亦孔之棘。肃肃邕邕,俎豆是饬,惟不扰民,民怀其德。聿光大典,翼我黍稷,清懈戒途,回相恭默,与天无极。
  中部合邑绅衿耆庶公立
  8.清雍正十二年重修轩辕庙碑
  螭首,碑额刻“重修碑记”。龟座。通高3.3米,宽0.86米。碑阳为正文,碑阴为监修官员姓名。碑阳18行,满行63字。碑文楷书。李如沆撰写碑文。此碑现存黄帝庙碑亭。记载了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黄帝庙的史实,对研究黄帝陵庙有重要价值。
  录文:
  轩辕黄帝庙重修碑记
  皇帝御极之七年,圣德覃敷至治,远超隆古。府修事和,庶绩咸熙。乃诏天下郡邑,有皇古圣帝、哲王寝陵庙貌,悉修勿缺。费资皆取给公帑。
  我鄜所属中部县之桥山,有黄帝轩辕氏陵庙,遂从兹焕然一新矣。山形萃葎,势若龙蹲,象偃众山,环朝星拱。古柏万株,苍郁窈冥,实为洪荒以来,九域中第一区。庙当山麓,邑治之左。历朝遣官致祭,丰碑林立。虽规模宏阔,而榱桷黮闇,殿宇萧条。
  于是,邑令何君上其事于州,余为请之当道各宪。估其工值,详为校勘,鸠工庀材,求大木于险远,召良匠于他州。登登冯冯,弗胜鼙鼓。碧瓦凌空,金茎耀日。盖兴工于十二年二月二十八日,至九月十八日而竣厥事。竖碑以记其成,而余为之序曰:
  圣人之道,诚而已矣。宗庙何以立?人祀何以修?政教何以明?礼乐法度何以彰?祸乱干戈何以戡?赖有大圣人以作之始,尤赖有大圣人以继其成。虽数千万年之远,而道统心法,默相契合。不啻尧与舜,一堂之授,受道积圣躬,化洽臣民,而推隆其所自。然后有祠宇之设,寝陵之护,俎豆以享之,而礼乐以之。是前之圣人,以诚著其功德;后之圣人,以诚致其格,无二理也。
  且夫崇圣者,必首其宗;而隆道者,必法其正。彼夫梵宇琳宫,所在多有,虽复壮丽显赫。而所谓圣者何人,道者何事,故即世俗惑焉,而事□关于祀典也。史载:黄帝生而神灵,徇齐敦敏,修德振兵。抚万民而度四方,盖为继羲农、开唐虞之圣帝无疑。而好事者乃诬以神仙诡异之说,铸鼎攀髯事,荒忽不可究,何其诞也。□□此司马氏所谓百家之言,文不雅驯,而荐绅难言者。与今观庙貌山陵,万年在望,岂不憬然可悟也哉?
  我皇上精一执中,远绍二帝,而又推隆于皇古,继其成以弘厥道。庙貌之新,精诚默契,猗欤盛哉,洵千载之昌期也。邑令何君,率作兴事,竭力焦思,身先众劳,以□□□而致其成。盖庶几以诚事君而不欺者。是深可嘉也,乃为之记。
  时大清雍正十三年岁次乙卯,四月辛丑朔,六日丙午建,陕西直隶鄜州知州李如沆手撰
  (以上碑阳)
  (碑阴监修官员名略)
  9.清乾隆二十六年重建轩辕庙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通高2.35米,宽0.73米。碑文由高麟勋撰写,楷书。共22行,满行59字。录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建黄帝庙记。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此碑对研究黄帝陵庙有重要价值。
  录文:
  重建轩辕庙记
  今上以古帝王之治治天下,岳贡川灵,发祥献瑞。官勤于职,民笃其顺。殊方异域,莫不晏然称至治。岁举郊祀外,凡国有大庆,概政典之可昭告者,莫不特遣卿贰走,玉帛牲祝,以将虔事。庙貌之弗整、弗饬,则责归封疆之官厥土者。吾鄜州所辖中部县,古坊州地,轩辕黄帝陵庙在其封内。
  承奉天子命,来牧是邦。谒帝陵庙毕,瞻仰榱题,周视垣墉,多朽落颓圮者。遂慨然动修葺志。历阅古碣记,知帝庙创自汉代,唐大历中置城北桥山之西麓。宋开宝间移今所。元、明以还,代经补缀。我朝□(定)鼎后,圣祖朝重修。宪庙时,鄜牧李如沆再修。羡新之者,屡矣。
  今而弗举,奚以洁明肃祀事。即谋诸前令王,不果行。再谋诸今县大夫巩侯。巩侯躬其劳,倩余请于各大宪。各大宪为请于朝,可其事。余遂俾巩侯,以今年夏,采木于山,取水于渊,罗匠氏于他邦。范金合工,以冶以陶,以椓以筑,以绳以直,以凿以甃,以黝以垩,以绘以朱。其坍者、缺者、蚀剥者、横斜偏曲不如法者,莫不一一举而新之。
  是役也,经始于秋七月之望日,报竣于冬十月之廿有一日。于帝所居正殿,易其鸱尾,更其瓴砖,琉璃璵璠,分道一色。其间为碑亭三楹,更衣亭三楹。为大照墙一衡,三丈有奇,高干之。为左右翼墙各一,长各六丈。照墙外为石防,十有一丈,如其长之数,而作砖栏以卫之。为宫墙一百六十丈有奇,庇之以木脊,而巅以鹣之。门内外暨碑亭南北,作中甬道三十余丈,缘之以石,如其长之数而两之。事皆似因,其功实倍于创庙。内外共靡金钱九十余万有奇,工夫一千八百有奇。费取诸公,无扰民。于是,玉殿琼台,绀壁红墙,与古柏虬影,烟岚翠峰,掩映差参,而上下前后,左右四旁,遂莫不炳炳然,新光焕发矣。
  今年十有一月,恭逢皇太后七十万寿,普天率土,莫不同庆。来岁之春,必将大祀于群后岳渎,或者玉帛牲祝,不辱虔事。且以慰我皇上法旨,则先之思以尽下执事之大分。余且新膺简擢,将有制南之行。庶区区之心,不晋遗憾欤!
  巩侯,讳敬绪,甘肃当亭人。戊午举于乡,尝屡篆中州,能其官,授今职。其肩事罔不实,例系记之。
  乾隆二十六年十有一月□日
  诰授中宪大大、湖广荆州府知府、前知直隶鄜州事、加三级、又军功加一级、长白高麟勋谨撰
  中部县知县巩敬绪督修
  历代祭陵碑刻
  1.明永乐十二年御祭黄帝陵碑文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额线刻云龙纹。通商1.4米,宽0.54米。碑文楷书。碑阳录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祭黄帝陵文。碑阴录陪祭官员姓名。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永乐拾贰年岁次甲午,八月辛丑朔,十八日戊午,皇帝谨遣延安府通判、臣刘骥,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
  昔者,奉天明命,相继为君。代天理物,抚育黔黎。彝伦攸序,井井绳绳,至今承之。生民多福,思不忘而报。特遣使,赍捧香帛,祗命有司,诣陵致祭。惟帝英灵,来歆来格。尚飨!
  (以上碑阳)
  (碑阴陪祭官员名略)
  2.明宣德元年御祭黄帝陵碑文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额线刻蛟龙纹。通高1.41米,宽0.62米。碑文楷书。碑阳为祭文,录明宣德元年(1426年)御祭黄帝陵文。碑阴为陪祭官员姓名。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宣德元年岁次丙午,二月乙丑朔,十一日□(乙)□(亥),皇帝谨遣应城伯孙杰,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
  仰惟圣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功德之隆,永永无敡。予祗命天序,谨用祭告,惟神昭鉴,佑我家邦。尚飨!
  陪祀官
  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参议潘弘
  延安府知府汤镛
  鄜州知州侯盛
  (以上碑阳)
  (碑阴陪祭官员名略)
  3.明景泰元年御祭黄帝陵祝文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额楷书“御制祝文”。通高1.64米,宽0.62米。碑阳录明景泰元年(1450年)祭黄帝陵文。碑阴录陪祭官员姓名。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景泰元年岁次庚午,闰正月丙午朔,十五日庚申,皇帝谨遣工科给事中霍荣,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
  仰维圣神,维天立极,功被生民,万世永赖。予嗣承大统,祗严祀事,用祈佑我家国。永庇升平。尚飨!
  陪祀官
  掌延安府事、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陈蚪
  (以上碑阳)
  (碑阴陪祀官员姓名略)
  4.明天顺六年御祭黄帝陵祝文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额篆书“御制祝文”。通高1.52米,宽0.58米。碑文楷书。碑阳录明天顺六年(1462年)祭黄帝陵文。碑阴录陪祭官员姓名。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天顺六年岁次壬午,八□(月)□(癸)□(亥)(朔)□,□(越?)□(十)一日癸酉,皇帝遣延安府知府、臣王瑾,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
  昔者,奉天明命,相继为君。代天理物,抚育黔黎。彝伦攸叙,□(井)井□(绳)□(绳),□(至)今承之。生民多福,思不忘而报。□(兹)□(特)□(遣)使,赍捧香帛,祗命有司,诣陵致□(祭)。□(惟)帝英灵,来歆来格。尚飨!
  (以上碑阳)
  (碑阴陪祭官员名略)
  5.明正德元年御祭黄帝陵碑文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额篆书“御制祝文”。通高2.3米,宽0.7米。碑文楷书。碑阳为明正德元年(1506年)祭黄帝陵文。碑阴录陪祭官员姓名。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正德元年岁次丙寅,四月庚戌朔,十九日戊申,皇帝谨遣鸿胪寺寺丞张昱,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
  于惟圣神,挺生邃古,继天立极,开物成务。功化之隆,惠利万世。兹于祗承天序,式修明祀。用祈鉴佑,永祚我邦家。尚飨!
  (以上碑阳)
  (碑阴陪祭官员名略)
  6.明正德十一年御祭黄帝陵碑文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额篆书“御制祝文”。通高2.3米,宽0.77米。碑文楷书。碑阳为祭文,录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御祭黄帝陵文。碑阴录陪祭官员姓名。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正德十一年岁次丙子,八月庚戌朔,越十八日丁卯,皇帝遣延安府同知刘贡,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
  昔者,奉天明命,相继为君,代天理物,抚育黔黎。彝伦攸叙,井井绳绳,至今承之,生民多福,思不忘而报。兹特遣使,赍捧香帛,祗命有司,诣陵致祭。惟帝英灵,来歆来格。尚飨!
  (以上碑阳)
  (碑阴陪祭官员名略)
  7.明嘉靖十年御祭黄帝陵碑文
  通体圆首,金刚座。通高1.68米,宽0.7米。碑文楷书。碑阳录明嘉靖十年(1531年)祭黄帝陵文。碑阴录陪祭官员姓名。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嘉靖十年岁次辛卯,八月庚午朔,越二十四日乙巳,皇帝谨遣延安府通判梁郅让,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
  昔者,奉天明命,相继为君。代天理物,抚育黔黎,彝伦攸叙,井井绳绳,至今承之,生民多福,思不忘而报。兹特遣使,斋捧香帛,祗命有司,诣陵致祭。惟帝兮英灵,来歆来格。尚飨!
  (以上碑阳)
  (碑阴陪祭官员名略)
  8.明嘉靖三十一年御祭黄帝陵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额篆书“御制祝文”。通高1.52米,宽0.68米。碑文楷书。碑阳为祭文,录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御祭黄帝陵文。碑阴为陪祭官员姓名。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嘉靖叁拾壹年岁次壬子,捌月辛亥朔,贰拾柒日丁丑,皇帝遣延安府知府周建邦,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
  昔者,奉天明命,相继为君,代天理物,抚育黔黎。彝伦攸叙,井井绳绳,至今承之,生民多福,思不忘而报。兹特遣使,赍捧香帛,祗命有司,诣陵致祭。惟帝英灵,来歆来格。尚飨!
  (以上碑阳)
  (碑阴陪祭官员名略)
  9.明嘉靖三十五年祭黄帝陵祝文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额线刻如意云纹。通高1.63米,宽0.7米。碑文楷书。碑阳录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祭黄帝陵文。碑阴录陪祭官员姓名。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嘉靖三十有五年岁次丙辰,四月己丑朔,六日甲午,户部左侍郎邹守愚,陕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朱用、谢淮,左参议栗永禄,按察使副使徐贡元,都司都指挥申绍组,以牲醴香帛,致祭于黄帝轩辕氏之神曰:
  惟帝睿心,天授玄德。神侔口离裹而能言,聪明卓冠于千古;身绝世而首出,文武光耀于八埏。乘土德以统天,握乾符而驭宇。总百□(官?)而祗役,秘阐道贞;抚万国以威宁,诞敷皇极。覆群生而开栋宇,法两仪而肇堂□(构?)。蜴雨应期,勋高邃代。凤麟献瑞,治比华胥。乃若王屋,受经崆峒。问道天□(庭?),迎□□□启符,丹灶飞珠,荆山铸鼎。仰仙踪而滋邈,抱皇谍而独尊。信天地之与参,盖生民之未有也。守愚等虔将帝命,亲履灵封。敢少磬于蚁衷,冀俯临于云驭。于乎,圣同天而如在阴,沛德泽□(而)□(下)。垂德异世而弥馨,常乘化机而幽赞。神之听之,伏惟尚飨!
  同知郝廷玺
  通判郭锡
  鄜州知州雷世□
  署中部县事、安塞县□(丞)□(李)克勤□
  (以上碑阳)
  (碑阴陪祭官员名略)
  10.明隆庆四年御祭黄帝陵碑文
  通体圆首,金刚座。通高1.68米,宽0.68米。碑文楷书。碑阳录明隆庆四年(1570年)祭黄帝陵文。碑阴为陪祭官员姓名。碑现存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隆庆四年岁次庚午,八月丙申朔,二十一日丙辰,皇帝遣陕西延安府知府郭文和,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
  昔者,奉天明命,相继为君。代天理物,抚育黔黎。彝伦攸叙,井井绳绳,至今承之。生民多福,思不忘而报。兹特遣使,赍捧香帛,祗命有司,诣陵致祭,惟帝英灵,来歆来格。尚飨!
  (以上碑阳)
  (碑阴陪祭官员名略)
  11.明万历二十八年御祭黄帝陵祝文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通高2.16米,宽0.7米。碑文楷书。碑阳上部录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祭黄帝陵文,下部录陪祭官员姓名。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八月辛未朔,二十五日乙末,皇帝遣延安府知府徐安,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
  追维明德,奉天抚民,盛治弘勋,万世永赖。陵寝所在,英爽如存。特兹遣使,赍捧香帛,祗命有司致祭,惟神鉴歆。尚飨!
  钦差、太常寺典乐罗继杄
  (以下陪祭官员名略)
  12.清康熙二十一年御祭黄帝陵碑文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额篆书“御制祝文”。通高2.09米,宽0.67米。碑阳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祭文。碑阴为陪祭官员姓名。系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所立。碑现存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康熙二十一年岁次壬戌,三月己酉朔,越十六日甲子,皇帝谨遣工部右侍郎、加一级苏拜,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
  自古帝王,受天显命,继道统而新治统,圣贤代秩,先后一揆,成功盛德,炳如日星。朕诞膺眷佑,临制万方,扫灭凶残,廓清区宇。告功古后,殷礼肇称。敬遣专官,代将牲帛,爰修祀之诚,用展景行之志,所望(?)明灵,尚其鉴飨!
  陪祀官
  督理陕西等处地方粮储道副使、加四级李国亮
  (碑阳满文祭文略)
  (以上碑阳)
  (碑阴暗祭官员名略)
  13.清康熙二十七年御祭黄帝陵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通高2.19米,宽0.66米,厚0.22米。碑文楷书。碑阳为祭文,碑阴为祭祀官员名录。碑立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现存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康熙二十七年岁次戊辰,十二月乙丑朔,越十有七日丙辰,皇帝遗鸿胪寺卿刘楷,致祭于黄帝轩辕氏之陵曰:
  自古帝王,受天明命,御历膺图。时代虽殊,而继治同道,后先一揆。朕承眷佑,临制万方,稽古礼文,肃修祀事。兹以皇祖妣、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神主,升袝太庙礼成,特遣专官,代将牲帛,虔修祀之典,用抒景行之忱。仰冀明灵,鉴此诚悃。
  (以上碑阳)
  (碑阴陪祭官员名略)
  14,清康熙三十五年御祭黄帝陵碑文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额篆书“御制祝文”。通高1.9米,宽0.78米。碑文楷书。录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祭黄帝陵文。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康熙叁拾伍年岁次丙子,叁月丁巳朔,越拾伍日辛未,皇帝遣都察院协理院事、左佥都御史常翼圣,致祭于皇(黄)帝轩辕氏曰:
  自古帝王,继天出治,道法兼隆,莫不慈惠嘉师,覃思遐迩。朕勤恤民,依永期殷阜。迩年以来,郡县水旱间告,年谷歉登。蚤(早)夜孜孜,深切轸念。用是专官秩祀,为民祈福。冀灵爽之,默赞溥乐,得于群生。尚鉴精忱,俯垂韵格。
  (陪祭官员名略)
  15.清康熙四十二年御祭黄帝陵碑文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额篆书“御制祝文”。通高1.31米,宽0.64米。碑文楷书。碑阳为祭文,录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御黄帝陵文。碑阴为陪祭官员姓名。碑现立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康熙四十二年岁次癸未,五月乙巳朔,越十三日丁巳,皇帝遣大理寺少卿莫音,代致祭于黄帝轩辕之陵曰:
  自古帝王,继天立极,出震承乾,莫不道洽寰区,仁周遐迩。朕钦承丕绪,抚驭兆民,思致时雍,常殷惕励,历兹四十余载。今岁,适届五旬,宵旰兢兢,无敢遐逸。渐致民生康阜,世运升华。顷因黄淮告成,亲行巡历,善后是期。睹民志之欢欣,滋朕心之轸恤。遄回銮驭,大沛恩膏。用遣专官,敬修祀典。冀默赞郅隆之治,益弘仁寿之体。尚鉴精诚,俯垂昭格。
  (以上碑阳)
  (碑阴陪祭官员名略)
  16.清康熙四十八年御祭黄帝陵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额篆书“御制祝文”四字。通高1.6米,宽0.62米。碑阳为祭文,碑阴刻陪祭官员姓名。碑立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现存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康熙四十八年岁次己丑,八月己亥朔,越二十六日甲子,皇帝遣户部右侍郎、加二级张世爵,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
  朕惟自古帝王,王位临民,代有令德,是以享祀千秋,用昭巨典。朕仰荷天庥,抚临海宇,建立元良,历三十余载。不意忽见暴戾狂易之疾深,惟祖宗洪业,及万邦民生,所系至重。不得已而有退废之举。嗣后,渐次体验,当有此大事时,性生奸恶之徒,各庇邪党,借端构衅。朕觉其日后必成其乱阶,随不时究察,穷极始末。因而确知病原皆由镇压,亟为除治。幸赖上天鉴佑,平复如初。朕比因此事,耗损心神,致成剧疾。皇太子晨夕左右,忧形于色,药饵必亲,寝膳必视,惟诚惟谨,历久不渝。令德益昭,丕基克荷,用是复正储位,永固国本。特遣专官,敬申殷荐,尚祈歆格。
  陪祭官
  延安府知府、加一级孙川
  (以上碑阳)
  (碑阴陪祭官员名略)
  17.清康熙五十二年御祭黄帝陵碑文
  通体圆首,金刚座。通高2.50米,宽0.7米,厚0.21米。碑文楷书,碑阳12行,碑阴6行,满行32字。碑阴录陪祭官员姓名。碑立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现存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康熙五十二年岁次癸巳,七月丙午朔,越祭日已酉,皇帝遣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蔡升元,致祭于轩辕黄帝之陵曰:
  自古帝王,继天出治,建极绥猷,莫不泽被生民,仁周寰宇。朕躬膺宝历,仰绍前徽,夙夜孜孜,不遑暇逸。兹御极五十余年,适当六旬初届。所幸四方宁谧,百姓又和,稼穑岁登,风雨时若。维庶征之协应,爰群祀之虔修。特遣专官,式循旧典,冀益赞雍熙之运,尚永贻仁寿之体。俯鉴精忱,用垂歆格。
  赍香帛官、内阁撰文中书、承德郎、加一级拉色
  礼部文林郎、加一级常鼐
  陪祭官
  延安府知府、加二级孙川
  (以上碑阳)
  (碑阴陪祭官员名略)
  18.清康熙五十八年御祭黄帝陵碑文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额篆书“御祭”。通高1.48米,宽0.6米。碑文楷书。碑阳录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祭黄帝陵文。碑阴录陪祭官员姓名。此碑当系用明代旧碑磨制而镌字,旧碑之字部分尚清晰可见。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康熙五十八年岁次巳亥,三月戊辰朔,越十有七日庚寅(“庚寅”误,当为“甲申”),皇帝遣左春坊左赞善、兼翰林院检讨、臣吴孝登,致祭于黄帝轩辕氏之陵曰:
  自古帝王,受天景命,建基绥猷,垂万世之经常,备一朝之典礼。朕钦承帝祉,临御九围,夙夜惟寅,敬将祀典。兹以皇妣、孝惠仁宪端懿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神主,升袝太庙礼成。特遣专官,代将牲帛,用展芯芬之敬,聿昭禋祀之虔,仰冀明灵,尚其歆飨!
  赍香帛(官)、礼部笔贴式、加一级塞钦
  陪祀官
  署延安府事、西延捕盗同知、加五级杨宗泽
  (以上碑阳)
  (碑阴陪祭官员名略)
  19.清雍正元年御祭黄帝陵祝文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额篆书“御制祝文”。通高1.53米,宽0.62米。碑文楷书。录清雍正元年(1723年)祭黄帝陵文。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雍正元年岁次癸卯,二月辛亥朔,越十五日丙寅,皇帝遣通政使司右通政钱以垲,致祭于皇(黄)帝轩辕氏曰:
  自古帝王,继天出治,建极绥猷,莫不泽被生命,仁周海宇。惟我皇考,峻德鸿勋,媲美前古,显谟承烈,垂裕后昆。朕以渺躬,缵膺大宝。当兹嗣位之始,宜修享祀之仪。特遣专官,虔申昭告,惟冀时和岁稔,物阜民安,淳风洽乎寰区,厚德常敷于率土。尚其歆格,鉴此精诚。
  陪祭官
  西安府通判苏世禧
  捧香帛官、礼部笔贴式伊兰泰
  宜君县知县、署中部县事王仕祯
  20.清雍正二年御祭黄帝陵祝文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额篆书“御制祝文”。通高1.91米,宽0.7米。碑文行书。碑阳录清雍正二年(1724年)祭黄帝陵文。碑阴录陪祭官员姓名。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雍正二年岁次甲辰,正月丙子朔,越二十二日丁酉,皇帝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江球,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
  自古帝王,体天立极,表正万邦,恺泽遍于寰区,仁风及于奕冀。朕丕承大统,遥契昔徽。兹于雍正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恭奉圣祖合于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神主,配享圜丘礼成。特遣专官,虔申昭告。永赞修和之治,益昭安阜之庥。鉴此精诚,尚其歆格。
  赍香帛官、礼部八品笔贴式、加一级马西泰
  陪祭官
  整饬榆林中西二路兼分巡道、陕西按察使司布政司参议朱曙荪
  (以上碑阳)
  (碑阴陪祭官员名略)
  21.清雍正十三年御祭黄帝陵祝文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额楷书“御制祝文”。通高1.99米,宽0.72米。碑文楷书。碑阳录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高宗弘历继位时,遣使祭黄帝陵文。碑阴录陪祭官员姓名。碑现立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大清雍正十三年岁次乙卯,丙寅朔,越祭日丁亥吉时,皇帝遣太仆寺少卿鲁国华,致祭于黄帝轩辕氏陵曰:
  礼崇典祀,光俎豆于前徽;念切景行,荐馨香于往哲。维黄帝轩辕氏,继天建极,抚世诚民。丰功焜耀于简编;骏烈昭垂于宇宙。溯典型于在昔,凛法监之常存。朕以藐躬,继登大宝,属膺图之伊始,宜展祀以告虔。特遣专官,祗彝遵典。芯芬在列,备三献之隆仪;灵爽式凭,仰千秋之明德。尚其歆格,永锡鸿禧。谨告。
  (以上碑阳)
  (碑阴陪祭官员名略)
  22.清乾隆二年御祭黄帝陵祝文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额篆书“御制祝文”。通高2米,宽0.63米。碑文楷书。录清乾隆二年(1737年)祭黄帝陵文。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乾隆贰年岁次丁巳,戊申月,丁亥朔,越辛亥日,皇帝遣翰林院侍读学士世臣,致祭于轩辕帝王曰:
  自古帝王,宪天出制,建极绥猷,德泽洽于万方,轨范昭于百世。朕纂承鸿绪,景仰前徽。兹于乾隆贰年肆月拾陆日,世宗宪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神主,配飨圜丘礼成。特遣专官,虔申昭告。惟冀永佑雍熙之盛,益昭安阜之隆。庶鉴精诚,尚其歆格。
  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读学士、加三级、纪录二次世臣
  (以下陪祭官员名略)
  23.清乾隆十四年御祭黄帝陵祝文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额篆书“御制祝文”,通高2.09米,宽0.82米。碑文楷书。录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祭黄帝陵文。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乾隆十四年岁次已巳,六月丁丑朔,越二十有三日己亥,皇帝遣太常寺少卿钟衡,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
  惟帝王继天建极,抚世绥猷。教孝莫先于事亲,治内必兼于安外。典型在望,缅怀至德要道之归;景慕维殷,心希武烈文谟之盛。兹以边徼敉宁,中宫摄位,慈宁晋号,庆洽神人。敬遣专官,用申殷荐。仰惟歆格,永锡鸿禧。
  陪祭官
  分巡凤邠盐驿道按察使司副使永敏
  (以下陪祭官员名略)
  24.清乾隆十七年御祭黄帝陵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通高2.2米,宽0.8米,厚0.2米。碑立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碑文楷书。19行,满行25字。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乾隆十七年岁次壬申,二月初一日癸巳朔,越日,皇帝遣太常寺少卿涂逢震,致祭于黄帝轩辕氏之陵曰:
  惟帝王宪天依极,受篆随庥。教孝莫先于事亲,敛福用光乎继治。是彝是训,缅维至德要道之归;寿国寿人,允怀锡类推恩之盛。兹以慈宁万寿,懋举鸿仪,敬晋徽称,神人庆洽。爰申殷荐,特遣专官,冀鉴此忱,永绥多福。
  (以下陪祭官员名略)
  25.清乾隆二十年御祭黄帝陵祝文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通高1.92米,宽0.69米。碑文楷书。录清乾隆是二十年(1755年)祭黄帝陵文。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乾隆二十年岁次乙亥,八月壬寅朔,越十二有七日己巳,皇帝遣太常寺卿熊学鹏,致祭皇(黄)帝轩辕氏曰:
  朕惟帝王建极,绥猷驭世,制临无外,德威之服远者。神教化有原(?),孝道以尊亲为大。景典型于在昔,实天经地义之丕昭;宄乱启于方来,惟文治武功之交凛。兹以平定准噶尔,大功告成,加上皇太后徽号,神人洽庆,中外蒙庥。敬遣专官,用申禋祀。伏惟鉴格!
  (以下陪祭官员名略)
  26.清乾隆二十五年御祭黄帝陵祝文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额篆书“御制祝文”。通高2.11米,宽0.7米。碑文楷书。录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祭黄帝陵文。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乾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正月丁未朔,越初八日甲寅,皇帝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赫庆,致祭于黄帝轩辕氏曰:
  维帝王建极绥猷,经文纬武。诞敷德都,仁义备其渐摩;克诘戎兵,声灵彰其赫濯。惟恩威之兼济先后,道本同符,斯命讨之,昭垂今古,功归一轨。兹以西归克捷,四部荡平。缅骏烈于前型,敷奏其勇;远徂征于绝域,显现厥威。中外腾欢,神人协庆。专官肃祀,昭鉴惟歆。
  (以下陪祭官员名略)
  27.清乾隆三十七年御祭黄帝陵祝文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额篆书“御制祝文”。通高2.03米,宽0.72米。碑文楷书。录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祭黄帝陵文。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乾隆三十七年岁次壬辰,正月丁酉朔,越祭日戊午,黄帝遣宗人府府丞李友棠,致祭于黄帝轩辕氏陵曰:
  惟帝王体元则大,抚世诚民,勋被寰区,德昭往古。羹墙匪隔,累朝之统绪相承;俎豆维新,百代之英灵如在。兹以慈闱万寿,懋举鸿仪,敬晋徽称,神人洽庆。孝道以尊亲为大,式仰前型;母仪之锡类者宏,永绥厚福。彝章载举,祀典斯崇。布肸飨以告虔,庶灵明之来格。
  (以下陪祭官员名略)
  28.清乾隆四十一年御祭黄帝陵碑文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额楷书“御制祝文”。通高1.66米,宽0.66米。碑文楷书。录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祭黄帝陵文。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乾隆四十一年岁次丙申,七月庚午朔,越十四日癸末,黄帝遣内阁学士塘古泰,致祭于黄帝轩辕氏陵曰:
  朕惟帝王,德洽恩威,义严彰阐,锄奸禁暴,昭命讨之。无私辑远绥荒,振声灵之有赫。兹以两金川大功全成,逆党咸俘,殄遗孽于番,陬戢武协,求宁之志。缅丰功于前代,庆成觇耆定之庥。特遣专官,肃将禋祀,惟冀鉴歆。
  (以下陪祭官员名略)
  29.清乾隆四十五年御祭黄帝陵祝文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额篆书“御制祝文”。通向1.96米,宽0.57米。碑文楷书。录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祭黄帝陵文。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乾隆四十五年岁次庚子,三月庚辰朔,越十四日癸巳,皇帝遣内阁学士钱载,致祭于黄帝轩辕氏之陵曰:
  惟帝体元赞化,建极绥猷,泽被生民,勋垂奕世。简编明备,累朝之治法相传;弓剑留藏,千载之英灵如在。兹以朕七旬展庆,九州腾欢。懋举崇仪,特申昭告。缅当日之历图受篆,每深景仰之忱;抚此时之庥嘏凝禧,弥切祗寅之念。冀佑郅隆之运,永贻仁寿之庥。式荐精禋,惟其鉴格!
  (以下陪祭官员名略)
  30.清嘉庆二十四年御祭黄帝陵祭文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额篆书“御制祝文”。通高2.25米,宽0.7米。碑文楷书,13行,满行35字。系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御祭黄帝陵祭文碑。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嘉庆二十四年岁次已卯,三月朔,越祭日丁末,皇帝遣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和桂,致祭于黄帝轩辕氏之神曰:
  维帝肇握乾符,迭承泰筴。制礼作乐,垂明备于简编;朕茂蜚英,留声灵于弓剑。兹以朕庆逢六秩,欢洽万方。周甲篆以提厘,萃仕林而锡福。知其政,知其德,迄今钦治统之隆;作之君,作之师,稽古荷心传之赐。忆五旬之介祉,曾荐维馨。阅十载,以升香用昭之恪,伏祈歆格,虔奉精禋。
  (以下陪祭官员名略)
  31.清道光十六年御祭黄帝陵祝文碑
  通体圆首,金刚座。碑额篆书“御制祝文”。通高2米,宽0.69米。碑文楷书,录清道光十六年(1836)祭黄帝陵文。碑现立于黄帝庙碑亭。
  录文:
  维道光十六年岁次丙申,二月甲寅朔,越九日壬戌,皇帝遣陕西延榆绥镇总兵官郭继昌,致祭于黄帝轩辕氏陵前曰:
  惟帝王膺图御宇,握鉴临宸,泽被黄舆,勋垂青史。羹墙不远,仰皇煌帝谛之模;俎豆常新,昭崇德报功之典。兹以慈宫万寿,懋举上仪,敬晋徽称,神人庆洽。天经地义,绍百王至治之馨香;日升月恒,申亿载无疆之颂祝。彝章式叙,祀事攸隆。致蠲洁以明虔,庶神灵之歆格!
  (以下陪祭官员名略)
  






黄陵文典.黄帝文物卷/李延平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