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陵文典文物卷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三编/第一章 黄陵古柏甲天

《黄陵文典》编纂委员会


  第三编 古树名木
  古树名木经历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风霜寒暑,阅尽人间沧桑,见证着人类文明史的进程。这些珍奇的绿色文物,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第一章 黄陵古柏甲天
  黄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桥山之上分布着86000多棵柏树,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就有30000多棵,是世界上最大的古柏群。桥山古柏见证了黄陵的沧桑历史。
  黄帝手植柏,传说是黄帝亲手所植。树高19米,胸围11米,当地谚语称“七搂八拃半,圪里圪挞不上算”。虽经五千年风霜雪雨,依然枝叶繁茂,雄伟苍劲,象征着古老而年轻的中华民族生机昂然。1982年,英国林业专家罗皮尔在考察了27个国家的林业资源后,来到黄帝陵,称黄帝手植柏为“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由“长岭集团公司”“中国绿色时报”等组织的中华100棵名树公选养护活动中,黄帝手植柏被排行为中华名树之冠,有“中华第一树”之誉。每位前来参观的炎黄子孙伫立在这棵参天大树下,无不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而自豪。人们站在树下,仿佛又重新获取了传承中华文明,振兴中华的决心和力量。
  汉武帝挂甲柏,传说是因汉武帝刘彻祭祀黄帝时挂过铠甲而得名。树干上整齐地排列着许多钉孔,钉孔里时常会流出晶莹闪亮的柏脂,而且每年清明节、重阳节时尤为壮观,被称为“中华奇柏”。年年清明,岁岁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守卫在人文初祖大殿前的挂甲柏,每逢清明、重阳,树干上流出晶莹闪亮的柏脂,不正是期盼海内外游子归来的热泪吗?
  分布于轩辕庙院内的19棵古柏,树龄均在两千年以上,苍劲挺拔。有的树梢如“二龙出海”,有的树梢如“单凤朝阳”,非常奇特。更为奇特的是桥山之巅的小山岗两旁,生长着两棵无枝杈、麻花状的古柏,东西对称,枯而不朽,地茎微细于胸茎,形似兽类的牴角,人们称其为“龙角柏”。
  位于田庄镇东石狮村的四处古墓地上,生长着四片柏树林,分别分布在村东头、村西头、村中和村东北角。这里的柏树树龄均在两千年以上,以奇特著称。位于村东头的柏树林共有七棵柏树,呈北斗七星状分布。其中有一棵柏树,从树干上下垂一细枝,在枝头长成一硕大疙瘩,在疙瘩上又长出两细枝,均干枯,从正面看,酷似一个大龙头,有鼻子、有眼、有角。从侧面看,更像一个小龙头,有鼻子、有眼、有舌、有角,当地人称其为“龙头柏”。其中还有一棵古柏树身倾斜,似人仰卧,被称为“卧柏”。在村西头的柏林共有四棵柏树,均无主干,分别从树根长出二分枝、三分枝、四分枝、五分枝柏树,状似龙爪,当地人称其为“二爪柏”、“三爪柏”、“四爪柏”、“五爪柏”。在村中的柏林中还有一棵柏树从树根长出九个分枝,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九州一统柏”或“同根同族柏”。
  位于阿党镇史家河村的一株古柏,树高22米,胸围8.3米,是黄陵县境内仅次于黄帝手植柏的第二大古柏。在树干分叉处生长一株小中槐,群众称其为“柏抱槐”。在桥山镇韩塬村有一棵柏树和枣树同出一根,柏树在下,枣树在上,群众称其为“柏抱枣”,附近的新婚夫妇都要到这棵树下合影留念,祈求百年好合,早生贵子。在桥山镇道南村有一棵榆树旁长有两棵柏树,群众称其为“一榆(驴,本地读“驴”,音如“榆”)驮二柏”。在双龙千佛洞石窟窟口前的石台阶缝内,长出三株古柏,亭亭玉立,傲然挺拔,犹如插在石窟窟口前的三柱高香,被称为“三香柏”。在双龙千佛洞半山腰的沟渠内,一块重约200吨、高约10米的圆锥形巨石顶上,长有一棵柏树,被称为“一枝独秀柏”。在侯庄乡侯庄街口一座高耸的土墩上,长有一棵无干而枝叶繁茂的柏树,从远处眺望,犹如一枝硕大的毛笔,被人们称为“梦笔生花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是这样造就了如此众多的美丽而又神奇的自然景观。
  黄陵古柏甲天下。黄陵古柏因其古老、神奇壮观而名扬天下。黄陵古柏犹如一个个守护在黄帝陵旁的忠诚卫士,千百年来不畏风吹雨打,守护着我们民族的圣地,其忠心可鉴。黄陵古柏婀娜多姿,迎风招展,热忱欢迎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谒陵祭祖,观光旅游,共兴中华。
  

黄陵文典.黄帝文物卷/李延平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