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仰韶文化墓葬方向看黄帝陵
苏 峰
所谓墓葬方向,一般是指死者埋葬时的头向。《礼记·檀弓》曰:“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墓葬方向作为埋葬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相当多的民族中都有严格的规定。我国新石器时代各文化的墓葬方向有很多特点,不同氏族部落墓向的选择都必须遵循不同的原则。墓葬方向不仅是构成埋葬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重要表征之一。就一般规律而言,一个墓地以至一个文化的大多数墓葬都朝着同一方向,我们将这个方向称为墓葬的主向,即主体方向,符合这个方向的墓就是主向墓。
我国新石器时代墓葬在黄河流域发现较多。其中黄河中游地区为仰韶文化的重心分布范围,主要包括陕西、河南两省,墓葬也主要发现在这两省。从墓葬方向来看,河南境内的仰韶文化后冈类型、大河村类型和下王岗类型都发现有墓葬,几处所见的主向多为南和南偏西,洛阳王湾76座墓主向为西北向;陕西境内的仰韶文化主要有华阴横阵村、临潼姜寨、华县元君庙、宝鸡北首岭、西安半坡和渭南史家村,墓葬总数达1100多座,各墓地的主向比较一致,除北首岭为北、西北向外,余者均为西向。仔细分析,我们发现,从南向到西南向、到西向、到西北向、再到北向,在这个180°的圆弧中,西向是仰韶文化墓葬方向的一个中心环节,这无疑向我们说明仰韶文化墓葬定向的原则是以西向为主。同时我们还发现,西向实际上是指向日落的地方,包括一些朝向西北和西南的墓葬的指向也应是广义的西方。在我国,考古发掘采用了大面积发掘的方法,使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原始聚落及氏族墓地的分布,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有方位概念,而方位概念的形成又同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相联系,由于地理环境和季节的原因,人们自然观察到日落方向并不相同,有时偏南、有时则可能偏北,所以说仰韶文化墓葬方向也应是狭义的西向、西北向和西南向。拿西北向来说就有洛阳王湾、宝鸡北首岭等遗址为例证。
1992年7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黄帝陵“风水”轴线发现》一文,文章说,“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周若祈先生称,他们在负责重修黄帝陵(陕西省黄陵县)总体规划设计时,发现了黄帝陵‘风水’轴线。这一‘风水’轴线就是桥山主脊至黄帝墓冢,并与印台山山峰之间构成的一条连线,黄帝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是以此为轴线而建造,历史上留下的墓冢方向恰好在这条线上。”周先生所说的这条连线是西北—东南走向,黄帝陵墓墓冢方向是坐西北面东南。
古代帝王坟丘墓的走向多以北—南或西—东(秦始皇陵)走向,即坐北面南或坐西面东。经过广泛调查我们发现,西北—东南走向的帝王陵墓,唯独黄帝陵,这说明在坟丘墓未诞生之前,桥山之巅的轩辕黄帝陵墓就已存在。而且根据考古发掘及文献资料记载,我国古代帝陵及民间墓葬中,凡坐向均是陵墓主人的头向,面向指向脚向。现今的丧葬习俗也依然保存着这种古朴风尚。虽然上古无有坟丘堆,但有标记并且是头向标记(对此有专文研究。见《从上古墓葬的“不封不树”看黄帝陵》)来对墓葬进行处理,则是按照历史上遗留下的痕迹进行封土,以头向为坐向,墓葬的面向(即碑石的朝向)为脚向。轩辕黄帝的墓葬也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即头向是西北向,脚向为东南向。
黄帝陵墓定向原则的解释,取决于学者们对黄帝时代和仰韶文化时代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所进行的研究。近年来,研究上古史的学者们提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古史传说中,我国由氏族社会的后期到夏王国的产生亦可分为‘炎黄’与‘颛顼、尧舜禹’两大时代,经过分析研究,我们发现仰韶文化与炎黄时代;龙山文化与颛顼、尧舜禹时代是大体相对应的”(王震中:《略论“中原龙山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中国原始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这无疑向我们说明黄帝时代处于仰韶文化之中。又据考古调查,黄陵县境内有大量的仰韶文化考古遗存,“尤以桥山显著”(张岂之:《论陕北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此文是张先生1992年在陕西省轩辕黄帝研究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发言)。黄帝时代与仰韶文化时代相对应,黄陵县境内仰韶文化考古遗存的出现以及黄帝陵墓葬方向(头向)西北向地推断,充分说明黄帝陵墓葬方向遵循了仰韶文化墓葬方向西北向这一传统。可见陕西省黄陵县的轩辕黄帝陵墓是真正的黄帝陵墓,而不是衣冠冢,更不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封土堆。所以说,轩辕黄帝是历史人物而不是传说人物。司马迁所说的“黄帝崩,葬桥山”,“桥山”指的就是今天的陕西省黄陵县桥山。
选自《中华文化》第4期 1993年
黄陵文典 黄帝研究卷/《黄陵文典》编纂委员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