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新中国成立后祭祀的礼仪、礼器
《黄陵文典》编纂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55年至1963年间,陕西省政府每年清明节都派遣代表到黄陵县桥山公祭黄帝陵。1980年清明节恢复祭祀活动,陕西省人大常委会、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政协派代表致祭。此后每年祭祀不断,由陕西省领导人主祭。公祭黄帝陵仪式庄严、肃穆,祭陵现场的布置是:在祭亭上方悬挂一横额,上书“公祭黄帝陵典礼”,祭亭内悬挂吊幅,两边柱子上悬挂每年新撰的对联,祭桌上摆放祭器、水果、鲜花、蜡烛、面花等。祭典的程序是:(1)全体肃立。(2)主祭人、陪祭人就位。(3)奏古乐。(4)敬献花篮、花圈。(5)行三鞠躬礼。(6)恭读祭文(由主祭人宣读)。(7)讲话。(8)鸣放鞭炮、绕陵一周。(9)留影。(10)植纪念树。
祭祀活动一般都在黄帝陵前举行,若遇雨无法上山时在轩辕庙内举行。整修黄帝陵一期工程完成后,2004年在祭祀大殿前举行。
一、公祭
黄帝陵祭祀大典仪式总体方案
遵照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尽快规范黄帝陵祭祀仪程的指示,以及省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纪要关于“将祭祀大典的仪式程序和组织办法作为重要课题进行研究,确保2004年祭祀大典在新落成的祭祀大院(殿)上,按新的仪式和办法举行”的精神,黄帝陵基金会、省黄帝陵管委会、省文物局,于2002年底吸收我省历史、考古、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专家学者,组成了“黄帝陵礼仪研究专家组”,下设文献汇考、雕像、祭器、仪仗、乐舞、服饰等几个研讨小组,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工作。
专家组从文献整理与实际考察人手,分别查阅了从商、周直到明、清各代祭祀黄帝陵的有关记载,先后对河南灵宝的黄帝陵、新郑黄帝故居、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山东曲阜孔庙、山西尧帝庙、关帝庙、后土祠等处有关祭祀活动进行了实地考察,与有关人士座谈,着重了解了现存的祭祀乐舞、祭器、仪仗、炎黄雕塑等项内容。通过对文献梳理与实际考察。我们突出印象是:
1.许多地方对黄帝都有造像、建坛、修庙并进行祭祀、反映了中华民族尊祖敬宗的传统美德。但各地在祭祀名目、祭祀程序、祭器仪仗、祭祀时节上并无固定模式,也不太规范,随意性较大。
2.有的炎、黄二帝造像非人非神,或非人似神,形态粗俗,在海内外缺乏认同感。
3.现存各类乐舞,主题不够鲜明,服饰、道具庞杂,内容缺少与被祭祀者之业绩有机的联系;有的是祭祀之日,由地方剧团拿些传统节目临时应付,因此缺乏激励中华民族及海外华人、华裔的凝聚力。
4.各地祭器体量小,色泽灰暗、组合混乱,质地不一;仪仗旗帜多使用明、清戏剧之道具,缺乏严肃性。
为此,黄帝陵基金会、省黄帝陵管委会、省文物局提出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历史文化、时代风貌作为设计方案的指导思想,并且在祭祀典礼、祭器、歌舞等有关礼仪的形式上,突出体现庄严、肃穆、古朴、典雅的要求,在祭文内容上要把传统的祭祀礼仪与鲜明的时代特色结合起来。根据这些基本要求,专家组提出了祭祀总体环境布局、祭祀程序、祭器、仪仗、祭祀乐舞及主、陪祭人服饰等方案。
第一,祭祀总体环境布局
总体环境布局构想,以古朴、庄严的整修后黄帝陵建筑为主题。在参加祭祀仪式队伍通过的地面铺设地毯,用黄、灰、红三色作为基本基调,分三个层面从桥南广场一直延伸到新建祭祀大殿。
祭祀大殿周边的造型、色彩,营造的氛围应保持与殿前祭祀活动区的主营环境相协调。
祭祀人员方队的总体色调为,鼓乐队色彩以较为明快的亚黄为主色调,加以淡咖啡系列色彩,热烈典雅。来宾方队的色彩用冷灰蓝包为主基调,保持主祭祀人队伍的统一性。海外华侨方队色彩可丰富一些。
纹饰的应用,以汉代画像砖纹样、造型为应用主题,其内容选用乐舞、狩猎、丰收、收获、生活等方面的题材。
总体环境道具色彩统一,布局造型采用刀旗、条幅、横额(主题字)、吊旗、对联、气球等。
第二,主祭人、陪祭人、参祭人、主持人服装方案
主祭人、陪祭人,参祭人和主持人的服装,总体构想采用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主祭人、陪祭人及主方阵参祭人服饰采用增加佩饰来表现。主持人(司仪)的服装款式将采用袍和坎肩相结合的形式,色彩考虑祭祀总体环境的设计,以黄色为基调,图案采用汉纹装饰,并注明年代、年号,面料以2—3种不同质感搭配组合,统一协调。
第三,公祭黄帝陵礼仪方案
祭典程序(由9:50开始,取“九五至尊”之意。祭典时间约为35分钟,以下各项由主持人宣布):
第一项 全体肃立
第二项 鸣放礼炮(9响,寓意中国传统最高礼数)或鸣钟击鼓(鸣钟9响,击鼓34咚)。
第三项 敬奏祭乐(《黄钟大吕颂轩辕》)
第四项 主祭人就位
第五项 陪祭人就位
第六项 参祭人就位
第七项 上香奠洒(主祭人举爵行奠酒礼)
第八项 敬献花篮
第九项 恭读祭文(由主祭人恭读,或专职广播员宣读)
第十项 行鞠躬礼
第十一项 乐舞告祭(《轩辕黄帝颂》)
第十二项 典礼告成
第四,黄帝陵祭器方案
遵从古代均以青铜礼器作为黄帝祭器的传统,黄帝陵采用天子等级、式样仿古,造型庄重、纹饰俊美的铜质祭器,即可藏传后世,又可参观鉴赏。为与古代青铜器有所区别,每器均铸“黄陵祭器”四字,并予以编号。
祭器分大殿内、外两部分。
1.大殿外广场上,有“盛德垂范”大鼎18件,圆形,通高250厘米(详细说明见仪仗祭器方案,以下所设各器相同)。
2.大殿内57件(套)祭器铜铸,祭品拟用食物或用树脂仿制。
列鼎一套9件,纹饰相同,大小相次,高90厘米,最小高50厘米。内壁铸铭文:“赫赫吾祖,德惠永长;祚我中华,弥刚弥强;载宁九州,民寓小康;鼎铸盛世,用祀用享。”
设俎9件,形制纹饰大小相同,通高46厘米,长88厘米、宽22厘米。
设尊4件,其中圆尊2件,形制纹饰大小相同。通高50厘米,铭文与俎同;方尊2件,形制纹饰大小相同。通高50厘米,铭文与圆尊同。
设壶4件,圆壶、方壶各2件,花纹及大小相同。高均65厘米,内壁铭文亦与尊同。
设簋8件,形制纹饰大小相同。内底铭文与壶相同。通高60厘米。
设豆8件,形制纹饰大小相同。通高50厘米,铭文与壶相同。
小爵3件,奠酒盘1件。
烛台4件,圆柄烛台均高35厘米。
编钟一套,复制曾侯乙墓的编钟一套,将钲间铭文铸为:“赫赫吾祖,德惠永长;祚我中华,弥刚弥强;载宁九州,民富小康;钟铸盛世,用祀用享。”
编磬一套,亦复制曾侯乙墓,铭文个别字改刻。
第五,黄帝陵仪仗方案
属天子等级,列置于祭祀大院。
1.旗帜(50面)
(1)太常 旗面高3米、宽2米、旗长1.5米,旗黄色,绘青色日月星辰、升龙降龙、祥云波涛,青,杏黄旗,龙头杆顶。
(2)黄麾 绛色帛制,篆书“黄麾”二字,杆有金龙头。
(3)仪仗旗 龙旗、门旗、日、月旗,五星旗(金、术、水、火、土),风、雨、雷、云旗,四渎旗、五岳旗、廿八宿旗、猛普猛禽旗。
2.兵仗8对(16件)
钺、戚、斧、刀、戈、戟、矛、殳各2件,通长50厘米,朱漆柄、铜镦。
第六,黄帝陵祭祀乐舞方案
名称:《轩辕黄帝颂》。分为四段,采用汉式服饰。部分演职人员请武警部队协助解决。
1.祥云吉雨。以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为创作依据,歌颂黄帝功德。以编钟、编磬伴奏,云旗长袖人声咏唱,翩跹而舞。
2.百兽率舞。鸟兽是部落图腾的体现,使用各种道具,结合巫舞与篝火舞,表现部落间之和谐生活。
3.中华鼓魂。惊雷震天,鼓舞士气。主要用陕西洛川蹩鼓、韩城行鼓等鼓乐,重新结构,表现发奋图强的坚强信念。当轩辕被拥戴为黄帝时,合唱《轩辕黄帝颂》:
桥山巍巍,沮水长长,
五千年文明开启曙光。
纬地经天拓洪荒,
中华一统日月朗。
啊!龙吟凤歌,国运永昌,
黄帝功德,万代颂扬。
4.驭龙飞天。在激烈的鼓声中,《轩辕黄帝颂》合唱的变奏,千鸽冲霄,万民叩拜,黄色巨龙腾空而起,象征民族精神的腾跃。
另外,拟谱写公祭时段内的背景音乐、典礼音乐,优化祭祀听觉氛围。
第七,迎祖追远祭方案
清明节前一天晚上,在黄陵县内举办“迎祖追远祭”大型活动,以第二天的各种仪仗、鼓乐队为前导,其后由身绘各色龙纹的青壮年,主要是武警部队人员组成,抬黄帝灵位肖像,在城区之内鼓舞游行,铳声震天,气氛热烈,追念先祖,唤起人们怀远之情,为次日大祭作好准备,亦逐渐使其成为吸引海内外华人来黄陵祭祖的重要活动。迎祖追远活动由黄陵县组织实施。
第八,黄帝雕像方案
按照北京专家论证会的意见,仍以山东济宁东汉武梁祠的石刻像为蓝本,雕塑祭祀大典内之黄帝像。此像为国内现存的最早黄帝像,为海内外华人所共识。为慎重起见,初步决定将现在黄帝古柏院人文初祖殿内,由我省雕塑家于1987年创作的黄帝像,稍加完善,移入大殿,为甲申清明祭祀之主像。该像亦根据汉代武梁祠石刻而创作的,在衣纹、神态等方面都有了细化,无论在体量、色彩、形态方面,基本可达到甲申清明祭祀的要求,是件很庄重严肃的作品。俟甲申清明祭过后,拟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祭祀大殿黄帝像之设计方案,经省内外专家论证后,再进入新像制作阶段。
第九,关于祭祀大典的组织方案
1.公祭规模:按照祭祀大院设计可容纳8000—10000人同时祭祀。
2.公祭规格可分两种:
(1)国家领导人主祭,陕西省陪祭。
(2)国家领导人主祭,各省市轮流陪祭。
每五年设大祭,应由国家领导人主祭,各省市联合陪祭。陪祭人数不定,视各省参加情况决定。
3.如各省主祭,建议公祭典礼主持人(司仪),由黄陵官员担任。
4.典礼前,拟由专职播音员介绍公祭情况,介绍黄帝功德,介绍参祭领导及来宾。
5.参加祭祀的人员应着装整齐,在祭祀大院内设有主、陪祭人员更衣室,有专司人员服务。
6.举行公祭典礼期间,从轩辕桥南广场到祭祀大院内。不得出现商业性广告,禁止小贩摆摊设点,严禁有迷信色彩的活动。
7.公祭期间,广场、柏树院、祭祀大殿、陵园等处的标语、气球的内容与所使用的色彩,均由大会设专门机构裁定,杜绝各自为政,造成不良影响。
8.公祭时间为每年清明节,民祭由黄陵县主持组织,定于每年重阳节。
9.铜质祭器投入较大,建议有关曾侯乙之钟、磬复制,可由省政府与湖北省政府协商,动员该省捐赠。其余各祭器、仪仗及音乐、舞蹈等所需经费,请省财政解决。
10.祭文的主导思想应包含:颂扬黄帝功德,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程,突出当代成就以及在新世纪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写作建议用现代汉语,贯注感情,文句精练,便于读者与听众理解。
11.在山门或桥南广场设1—2个大屏幕直播主会场的祭祀实况,以使各方游客通过屏幕了解公祭活动,满足游客参祭的要求。此屏幕设置由黄陵县政府负责实施。
12.规范礼仪总体方案,已分别于6月29日通过了省上专家的评审,7月8日通过了北京专家的论证。目前,方案已在吸收各方面意见作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待省政府批准后,将在甲申年(2004年)清明公祭黄帝陵仪式中试行,逐渐使其规范化、制度化。
黄帝陵祭祀大典总体环境设计方案
本方案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规划设计。
一、总体环境地毯铺设规划
总体环境地面地毯铺设,以三大主色为基本基调,中黄色地毯为主色,灰色为基础色,红色为核心色。这三个层面的地毯有序的、有节奏的、有层次的分布在从印池边一直到主祭祀大殿这一主要人流动线中。
地毯的铺设,总体色调决定了周边及所有出现的色调、色彩、色块的色系形式,限定和规范了周围环境的次要色彩的出现。同时,与祭祀方队的主题色彩形成重要的对比关系,以使祭祀人——地毯空间——周边环境形成一条非常和谐的、典雅的总体沟通关系。
另外,地毯的铺设限定了主祭人、陪祭人及参祭人等的主要行程方向。
从印池过后开始,中黄色的地毯铺就一条主通道至“人文始祖”大殿。地毯与冷青色石板地面形成有机的对比,为第一节奏。从“人文始祖”大殿至主祭祀大院门前以灰色地毯分两边铺设,但是以黄色为主要占有面积,形成第二节奏。再从主祭祀大院入口至主殿台下,灰色、黄色同时加大,同时满足功能的需求,形成第三节奏。主殿前制作祭祀台,台上铺设唯一的一块红色地毯,表明中国传统精神的精髓不俗,形成最后的第四节奏。
二、祭祀大院规划布局构想
祭祀的高潮应落在最后的祭祀大院中,也就是祭祀大殿周边。因此,所有各处的造型、色彩、营造的氛围均不能超越祭祀大殿区的主营环境。
根据所设定的主色系列的主次关系,以中黄色为主色,较好的渲染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习俗,主殿的四周以黄色地毯铺就,更加烘托出主殿的建筑美。
同时,以50面中黄色刀旗,分别插祭祀大院区的两旁,象征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历史脉络,起到了重要的视觉作用。这一主题同时也和桥头5000个印石的意义相互吻合,表明了一种始终如一的精神内涵。
参加祭祀的来宾布局位置,依次为中央领导、省市领导、海外华侨、企业界人士、群众、乐舞队和乐队(详见祭祀大殿总平面图各方色块)。
三、祭祀人员方队的总体色调控制
祭祀人方队的布局分为两大层面。一是场区方队布局,包括鼓乐方队、乐舞方队;二是来宾方队,包括中央领导、省市领导、海外华侨、企业界著名人士等方队。
第一层面,鼓乐队色彩以较为明快的亚黄为主色调,加以淡咖啡系列色彩协调,主调典雅。乐舞表演队则以橘黄色为主色调,但以中黄色、亚黄色为协调色,还可更活泼一些。
第二层面,来宾方队的色彩,则尽可能以冷灰蓝色为主基调,以使主祭祀人队伍的统一性。视觉尽可能单纯一些,这样,建筑及周边环境才能达到协调的色彩关系(如有可能,来宾到场后更衣,统一着装,效果更佳)。
海外华侨方队色彩可丰富一些,但尽可能不出现大红及大花纹样,保证主祭祀队伍的统一性。
群众方队色彩可适当放宽,但也尽量不出现大红及大花色,以保证主祭祀台的珍贵和唯一性。
四、汉代纹饰应用汇总
以汉代画像砖纹样、造型为应用主题,其选内容有乐舞、狩猎、丰收、收获、生活等方面的题材,尽可能和被祭祀者的业绩产生有机的联系。
造型形式分为横幅式、竖幅式、点式三种,均采用青砖半浮雕造型形式。通过在各通道、场区周边、台口收边等位置的不同形态的出现,以增加悠久的祭祀文化氛围。
在总体的纹样、造型图形的运用上,力求精练,所设位置恰到好处。
五、总环境道具的色彩统一控制构想
在整体祭祀大典过程中,主要的布局造型有刀旗、条幅、横额(主题字)、吊旗、对联、气球及纪念品等。
因此,在布局上的深咖啡色为底,以中黄色为主题字的主横额最为重要,它的主题性也使得咖啡色显得珍贵无比。主祭祀台口也以深咖啡色为主调形成统一的氛围感。刀旗、条幅、对联、吊旗色彩均为中黄色,使主题也在空间中外延,视觉概念加大,氛围感更加浓烈。在色彩的寓意中:中黄色代表着庄严;土红色代表着肃穆;咖啡色代表着古朴;灰色代表着典雅的风格状态;红色代表着精神的唯一。运用以上五种色彩。在不同的形式、功能、环境下营造出丰富而统一的祭祀大典的总体氛围,同时,配合其他服装、道具、祭器、动态乐舞、仪仗、程序等方面的活动流程,共同完成本次祭祀大典的核心任务。
黄帝陵祭祀服装设计方案
为了规范公祭黄帝陵典礼,主持人服装设计方案及祭祀方阵服饰设计方案如下。
一、服装造型设计
款式:在依据史料的前提下,采用传统与现代设计的表现手法,在袍和坎肩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现代感与时代气息的祭祀服饰(附图)。
设计方案:
1.主持人(司仪)服装设计:(1)无袖对襟,系带
(2)宽袖斜襟,系带
2.执事人员服装设计:无袖对襟,无带(较前者要短)
以上三款在设计方面,即能体现方便穿脱,又不受季节限制。适合祭祀大典公众场合的穿着。
二、佩巾(围巾)设计
由于来宾的礼服有色彩差异及服饰造型的区别,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祭祀盛世的整体效果,从环境色设计及整体的角度出发,将佩巾(围巾)作为方阵中典型的“整齐划一”的标志,达到整体的视觉效果。
但主祭人、陪祭人和参祭人佩巾的款式、纹饰、色彩略有区别。
三、服饰色彩
在黄帝陵祭祀大典中主持人服装设计及祭祀方阵的佩巾均贯穿于黄色的基本调并搭配土红或咖啡色及灰色。突出“庄严、肃穆、古朴、典雅”的气氛,体现出环境色彩设计中的整体色彩效果。
四、服饰图案
拟选用以下图案一种:
1.以汉代云纹为题材;
2.以汉代几何纹为题材;
3.以汉代瓦当纹样为题材。
五、“汉纹饰”在服饰上的表现与制作手法
1.为了确保佩巾(围巾)面料的质地及纹饰的独特性,可将“汉纹饰”进行地文印染,并进行色彩组构设计。
2.佩巾(围巾)上的汉纹饰装饰,采用陕西省陕西秦绣即“穿罗绣”的刺绣表现手法,用秦绣独特的地方表现特色,使“汉纹饰”体现出凹凸不平、纵横错落、针法丰富、色泽和谐,并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视觉艺术效果。
3.除特定的“祭祀大典”的活动之外,佩巾,可根据面料质地的不同,设计出几种样式,作为祭祀活动中不受季节限制的,并可作为参祭后所能够具有收藏保留价值的纪念品之一。
黄帝陵祭器设计方案
设计思想
拟采用《周礼》规定的国家最高祭祀等级的礼器用数,即九鼎八簋之制。要求造型庄重,纹饰俊美,铸作精良,放在殿堂之上,凝重大气,富丽堂皇,既是黄帝陵实用的祭器,又可作为人们参观鉴赏和藏传后世的青铜艺术珍品。为了与古代青铜器有所区别,每件均铸篆书“黄陵祭器”四字,并予以编号。
祭器(75件、套)
1.大殿外广场18件
“盛德垂范”大圆鼎,两列,各9件。鼎有甲、乙两种图案。甲种:通高250厘米,口径207厘米,三足间距162厘米,一对龙耳,有龙钮弧面盖,腹部有六道扉棱,三足上部装饰兽面纹,属西周早期鼎;乙种:通高250厘米,口径215厘米,三足间距147厘米,亦属西周早期风格。
2.大殿内57件(套)
鼎一列9件,形制、纹饰相同,大小相次。圆形,窄平沿,双立耳,圜底,三柱足,口沿下装饰双龙组成的兽面纹,腹部装饰勾连雷纹,耳侧面装饰一对龙纹,三组商代装饰浮雕兽面纹。最大的通耳高135厘米,最小的通耳高55厘米。内壁铸篆书铭文:“赫赫始祖,德惠永长;祚我中华,弥刚弥强;载宁九州,民富小康;鼎铸盛世,用祀用享”。(以下的俎、簋、豆、尊、壶、香炉、盛酒盘等铭文与此大同小异)。
俎9件,形制、纹饰、大小相同,通高46厘米,长88厘米,宽22厘米,长方形案丽,中部微凹,案下两端有壁形足,案面四周装饰夔花纹,足壁装饰兽面纹。
簋8件,形制、纹饰、大小相同。通高60厘米,圆形力方座簋,侈口,双耳作鸟形,口沿下装饰垂冠回首小鸟纹,器腹装饰垂冠回首凤鸟纹,方座四壁上下装饰昂首长尾鸟纹,前后增饰浮雕兽头,左右装饰小立鸟纹,均云雷纹填地。
豆8件,形制、纹饰、大小相同,通高50厘米,直口浅盘,喇叭形镂空座,口沿装饰夔龙纹,座作镂空环带纹。
尊4件。圆尊2件,形制、纹饰、大小相同,通高50厘米,大口筒状三段式,体有四道镂空扉棱,上段装饰仰叶兽面纹和夔龙纹,中部装饰内卷角兽面纹,圈足装饰外卷角兽面纹。方尊2件,形制、纹饰、大小相同,通高50厘米,圆口方腹方圈足,上端有四道扉棱,腹和圈足八道扉梭,上段装饰仰叶兽面纹和鸟纹,中部装饰内卷角兽面纹,圈足裟饰夔龙纹。
壶4件,圆壶2件,形制、纹饰、大小相同,通高65厘米,圆形,直口长颈,颈部有一对衔环兽首耳,盖顶饰团鸟纹,颈及腹部均装饰环带纹,圈足装饰S形粗云纹,均以云雷纹填地。方壹2件,形制、纹饰、大小相同,通高65厘米,圆角方形,直口长颈,颈部有一对衔环兽首耳,盖顶饰鸟纹,盖沿、器颈及腹部均装饰窃曲纹,圈足装饰弦纹。
爵4件,形制、纹饰、大小相同,通高60厘米,腹饰凤鸟纹,流下饰叶状鸟纹,尾下饰蕉叶纹。
小爵3件,形制、纹饰、大小相同,通高22.3厘米,腹饰直棱纹,上下配以尾鸟纹,流下饰叶状鸟纹,尾下饰蕉叶纹。
烛台4件。圆柄高座,通高35厘米。
香炉1件,仿双耳三足平底鼎,浅腹平底,两耳外张,三足呈兽蹄形,体外装饰四条攀附的圆雕龙,体表装饰兽纹和几何纹,通高35厘米,口径45厘米。
盛酒盘1件,圆角长方形,高30、宽60、长90厘米。窄沿方唇,腹壁圆转内收,方圈足,口内嵌有镂空夔纹平盖。口沿下每边有一对兽首衔环耳,口沿饰目云纹,腹饰环带纹。奠酒时用以承接洒下的酒水。
编钟一套,钲间铸篆书铭文:“赫赫始祖,德惠永长;祚我中华,弥刚弥强;载宁九州,民富小康;钟铸盛世,用祀用享。”
编磬一套,铭文刻篆书:“赫赫始祖,德惠永长;祚我中华,弥刚弥强;载宁九州,民富小康;磬制盛世,用祀用享。”
黄陵钟鼓简介
黄陵钟鼓是陕西人民政府为黄帝陵祭祀典礼专门设计制造的大型礼器,主要在清明祭典及黄帝陵重大活动时击鸣。钟鼓坐落于桥山黄帝陵祭祀大院内,是黄帝陵的一道独特景观。
黄陵钟名为“龙魂”,钟体高3.65米,口径2.40米,重约16吨。整体造型聘请了陕西文物、考古、雕塑、音乐、铸造、宗教等方面专家进行设计,既兼顾礼乐钟之外形,庙堂钟之音响,更具有时代风采。其外形以陕西周原出土的周代铜镈为原型,纹饰以汉画像黄帝功德和周原出土的龙凤玉饰为主图案,配以云雷纹为底饰,钟钮为双凤耸立,两侧两组双飞为扉棱,钟面前后中心分别书篆体钟名“龙魂”和行体的“钟志铭”,声音浑厚悠远。
黄陵鼓名为“龙威”(或名“闻天”),鼓面直径2.4米,鼓腰直径2.8米,鼓高1.5米,重约1000公斤。鼓面选用整张优质牛皮蒙制,匀绕鼓腰的大小泡钉共2006个,寓意2006年制成,鼓架设计美观大方,鼓音雄壮有力。
黄陵钟鼓做工精细,结构严谨,寓意深刻,宏伟庄严,集形、神、声为一体,表现出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和陕西地域文化特征,体现了钟鸣盛世、声闻九天、龙凤呈祥、天人合一之意蕴,可谓:钟鼓为乐,声闻九天;钟鼓为礼,隆盛庄严。桥山启明,神州复旦;沮水扬波,国泰民安。赫赫黄帝,功若日悬;昭昭龙魂,光我祖先。继往开来,慎终追远;振兴中华,壮志弥坚。
黄帝陵仪仗设计方案
旗帜(50面)
1.太常
高3.5米,宽2米,旒长1.5米。旗面杏黄色,绘青色日月星辰,升龙降龙,云朵和波涛,十二旒主。黄帝有土德之瑞,尚黄色,故旗用杏黄,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功德齐天,故旗的纹饰画日月星辰,升龙降龙,云朵和波涛。
2.黄麾
绛色帛制作,上有朱丝小盖,四角垂佩,下有横板作碾玉纹。上部篆书金色“黄麾”二字,下部绘金色二龙及云纹。
3.仪仗旗,旗面均高3米,宽2米,九旒。
(1)门旗。
(2)龙旗。
(3)日月旗,日旗内绘三足乌,月旗内绘蟾蜍。
(4)金木水火土五星旗。
(5)风云雷雨旗。
(6)四渎旗。
(7)五岳旗。
(8)二十八宿旗。
(9)猛兽猛禽旗。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以雕、鹖、鹰、鸢为旗帜。”实际上就是率领以这些猛兽猛禽为图腾的部落军队,故制熊、罴、貔、貅、貙、虎、雕、鹖、鹰、鸢旗各一面。旗杆用钛钢管制作,高10米。
兵仗8对(16件)
钺二、戚二、斧二、刀二、戈二、戟二、矛二、殳二。通长均50厘米左右,朱漆柄,铜镦。
《轩辕黄帝颂》乐舞设计方案
黄帝大祭的乐舞将作为大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次隆重、规范地作为国家级祭祀的礼乐告祭黄帝。
黄帝大祭乐舞体现庄严、肃穆、典雅、古朴的主祭风格、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精神内涵,强调今人及后人在精神上与先祖的连接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世界华人的团结与凝聚作出贡献。
《轩辕黄帝颂》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祥云吉雨
第二乐章:百兽率舞
第三乐章:中华鼓魂
第四乐章:驭龙飞天
第一乐章 祥云吉雨
“云门大卷”是黄帝时期的乐舞,是为颂扬黄帝创制万物,就像能带来润育万物之雨露的祥云那样,无处不在。以云为内容的乐舞,祈愿福佑中华大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象征九鼎之尊的钟鸣、鼓声、人声合唱(无字歌)30名乐者和90名歌者拥入祭祀大殿的左右台阶两侧。24名男子高举云旗入场,三叩九拜祭礼,24名女子,身着白衣长袖翩跹而舞,歌颂黄帝的盛德。
第二乐章 百兽率舞
“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阙”。这是远古最早的图腾崇拜和最早的舞蹈形式。
鸟鸣凤飞、百兽率舞,20名少女伴着凤凰,20名壮男伴着熊、罴、貔、貅、貙、虎、豹和其他动物(如人驯化的牛、羊、马等)。20名头戴图腾面具的部落首领,手拿着羽毛编织的凤旗、花杆等饰物,挥舞着鸟羽、兽尾、图腾柱,踏歌而舞,祭奠着远古的先民和祖先,歌颂黄帝的恩德和仁爱之心。
第三乐章 中华鼓魂
擂鼓撼天动地。由60名壮士组成的鼓阵,鼓是号令,鼓是士气,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昂扬。对应的鼓阵,变化成各种队形,最后所有的鼓聚集在一起,管弦、笙箫推向最后的辉煌——氏族的统一、文明古国的建立、轩辕被万众拥戴为黄帝,庄严、古朴的合唱《轩辕黄帝颂》:
桥山巍巍,沮水长长
五千年文明开启曙光。
纬地经天拓洪荒。
华夏一统日月朗。
啊!龙吟风歌,国运永昌,
黄帝功德,万代颂扬。
大的鼓阵:用盘鼓、洛川蹩鼓、韩城行鼓的素材,重新结构,变成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表现中国人生生不息、发奋图强的坚强信念。
第四乐章 驭龙飞天
紧接《轩辕黄帝颂》。
“祥云吉雨”“百兽率舞”“中华鼓魂”聚集在祭祀大殿前。1000只鸽子飞向蓝天,鼓阵继续着——一条巨龙腾空而起,象征着黄帝的精神。子民们三叩九拜地祭拜着黄帝。
《轩辕黄帝颂》音乐及背景音乐方案
在规范祭陵实施后,视觉内容及环境将得到空前的改善和完备,因而听觉上的完善与整合也势在必行,这对于大幅度提高祭祀乐舞质量、优化祭祀环境是极其重要的。
经过陕西、北京两地专家论证、审定,对音乐给予了基本肯定,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根据这些建议,调整和修改后的音乐内容如下:
一、祭祀音乐:黄钟大吕颂轩辕(时间1分钟,见祭典程序中第三项)。
二、乐舞《轩辕黄帝颂》:
第一乐章:祥云吉雨。音乐力求庄严、古朴、典雅,在钟鼓声的衬托下,用人声亲切而又虔诚的咏叹,营造出祥和的氛围。
第二乐章:百兽率舞。采取主题变奏曲的结构形式,风格力求绚烂多彩、形象生动,拟用民族吹打乐与人声合唱的结合,展示出团结的盛况。
第三乐章:中华鼓魂。音乐以中国民间吹打乐为基本素材,用多种不同的鼓构成丰富的鼓乐,来昂扬民族精神、鼓舞人民士气。同时,以快板的速度逐渐推进,用铜管乐器演奏出号召性的旋律,将乐曲推向高潮。
第四乐章:驭龙升天。音乐为《轩辕黄帝颂》合唱的变奏,大气、浩然、恢弘、飘逸,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昌盛,鼓舞中华儿女为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地努力。
三、背景音乐:苍茫大地
轩辕古柏
沮水之歌
远古足迹
人文初祖
整体音乐时间共计35分钟。
黄帝陵祭祀大殿黄帝石画像设计方案
一、设计原则
1.遵照1993年经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总局和陕西省政府联合审定的《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大纲》确定的“暂不设黄帝像”的规划原则,在新建祭祀大殿内暂不新设黄帝像。
2.为满足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情感需求和每年祭祀人文始祖的礼仪需要,暂将1986年整修规划前原人文始祖大殿内之黄帝石画像移至新建大殿内并做适当装饰设计,以与新建大殿的空间尺度和建筑风格相和谐。
3.既考虑到省事、省力、省钱的整修要求,又不可将就草率,以免伤害海内外炎黄子孙们尊祖、缅祖、祭祖、拜祖的赤子之心。
二、创意
由甲骨文:“*(祖)”字获创意启迪。
以中国传统“神主”和“祖宗牌位”形象为基本造型。
融入汉画像石视觉形式美的构成元素。
表达中国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审美取向。
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缅怀始祖的精神情感需求。
三、设计构思
1.原黄帝石画像的高宽比例在去掉原木雕外框后显得像的左右“空地”过宽,在新的迁移安置时拟在像的右上角以汉隶榜题“轩辕黄帝石画像”七字。
2.新增添的装饰用石材,仍选用与原黄帝石画像相同的富平青石。并将画像3.8m×3.3m以外的石材磨光处理,以求色泽黑重,与像中剁斧纹所呈青灰色形成深浅对比,使“画心”与“边框”区分明确,突出画面。
3.建议将黄帝画像或以适当淡墨拓印,或进行一定程度的磨光处理,使之色稍重而别于剁斧底纹之灰色,使像在画面中更为突出、醒目。
4.所有纹饰都采用减地平雕加线刻手法完成,使之尽可能的明快、简洁,以免喧宾夺主。
5.像背面石壁(即北立面)以汉隶镌刻司马迁《史记》中有关黄帝的记载。如“黄帝崩、葬桥山”等以及“立像后记”。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于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成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崆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附:
黄帝陵祭祀礼仪方案专家评审会评审意见书
2003年6月29日,“黄帝陵祭祀礼仪方案专家评审会”在西安召开。评审会推举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余华青教授担任评委会主任委员,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研究员、西北大学历史系刘士莪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评委由历史、考古、音乐、舞蹈、美术、服饰等12位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会听取了黄帝陵基金会、省文物局、省黄帝陵管委会组织的课题研究组所作的《关于2004年规范黄帝陵祭祀大典仪式总体方案》,以及《黄帝陵仪仗祭器方案》、《大型乐舞〈轩辕黄帝颂〉》、《祭祀现场总体色彩和主、陪祭人的服饰》等分方案的介绍。经过评委会论证,做出以下评审意见:
一、黄帝陵祭祀礼仪方案指导思想明确,立意起点较高。整个方案通过对祭祀礼仪的策划,力求使今后黄陵祭典逐渐规范化,以促使此项活动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增强海内外华人、华裔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发挥更大作用。
二、方案通过对历代黄陵祭典相关文献的查阅梳理,借鉴各地有关祭祀活动的礼仪,同时结合黄帝陵新的祭祀大院(殿)的规模、环境,提出了比较系统规范的祭祀礼仪程序。总体方案思路清晰,基本可行。
三、方案在祭祀典礼、祭器、仪仗、乐舞、服饰等有关礼仪的表现形式上,既注重汲取我国传统祭祀礼仪的精华,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精神,有助于营造“庄严、肃穆、古朴、典雅”的氛围。特别是方案中新增加的乐舞表演,将会把整个祭祀活动推向高潮,使参祭者情感得到升华。
四、评委会同意黄帝陵祭祀礼仪方案。课题组应根据论证会上的意见(具体意见见附件)认真修改完善,并将修改后的方案报请国家有关部门和省政府批准。建议从2004年公祭大典开始实施。
黄帝陵祭祀礼仪方案评审会专家具体意见
一、2004年黄帝陵大典仪式总体方案
1.典礼程序12项内容应有删有改有增有减。如:鸣放礼炮和奏乐应改为“奏乐鸣炮”合二为一(也有专家认为,合在一起难以听清);鸣礼炮,一些专家认为不应以行政区划为准,应考虑“四面八方”华人、华裔因素。可否用“五方”(东、西、南、北、中)或者“九”(最高阳数);应增加上香内容,寓意阴阳沟通、古今沟通;“静默三分钟,缅怀黄帝功德”,时间过长,应压缩或去掉;文字标题应统一采用“四字”格式,增强文化感。
2.指导思想应改为“弘扬民族精神、历史文化、时代风貌”较好。
3.今后公祭规格应为国家领导人主祭、各省市轮流陪祭或者陕西省陪祭。
二、关于黄帝陵祭器分方案
1.祭器数量应“宜少不宜多、宜简不宜繁、宜大不宜小”。九鼎八簋可以,笾豆少用;摆放位置为阶梯状排列在黄帝像两侧或者像前正中,高度在黄帝像脚面至膝盖骨间。
2.祭器形式需要重新设计,只能是仿制品。
3.祭品不必仿古,亦不能用树脂仿制。
4.仪仗旗帜应有位置图,色彩应服从祭祀现场总体色彩从简的要求,以红黄两色为主。黄色寓意传统文化,代表“阴”、“地”,红色寓意蓬勃向上,代表“阳”、“天”。
三、关于祭祀乐舞《轩辕黄帝颂》分方案
1.音乐、舞蹈(服装)应进一步从细节上把握好原始与现代的关系;
2.舞蹈表演人数规模应考虑礼制问题;
3.乐舞表现形式应有变化和落差,如:秦腔变形,十几个人同时吹火,增加双人、三人舞(也有专家认为祭祀更多是宗教活动性质,乐舞主要表现肃穆,双人、三人舞不太合适;舞蹈动式不宜太大);音乐应用骨笛、玉笛、小梆笛表现“空灵远古”感;
4.乐舞表演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内。
四、关于主、陪祭人的服装分方案
应为汉代风格的袍式或者马甲,便于着装。
黄帝陵祭祀礼仪方案(北京)论证会意见
2003年7月8日,黄帝陵祭祀礼仪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参加论证会的专家成员共有1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干峙担任论证会第一主持人;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教授常沙娜担任第二主持人。
经对黄帝陵祭祀礼仪方案论证,做出以下意见:
一、黄帝陵祭祀礼仪方案对今后祭祀活动作了比较系统的规范。方案在指导思想上着力体现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和凝聚民族情感的主旨;在总体构思上较好地把握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方案脉络清晰、总体可行。
二、祭祀总体环境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整修后黄帝陵建筑庄严、古朴、肃穆的风格,地毯、旗帜、条幅等造型运用黄、灰、红三色布局在不同区域,将会进一步渲染祭祀大典的整体效果。
三、主祭、陪祭人和主持人服装的款式设计,借鉴汉代袍和坎肩的特点,色彩、纹饰的运用,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
四、祭器可以采用仿商周青铜礼器。“九鼎八簋”凝重大气,可依次摆放在黄帝像正前,两侧为编钟、编磬,其他礼器件数不宜过多。旗帜以太常和龙旗为主。
五、乐舞四段式设计构思新颖,以表达先民对黄帝的祭拜和象征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复兴,有助于增强祭祀活动感染力。时间应控制在8到10分钟内为宜。
六、黄帝石画像东西两侧立面和基座上的“四神”与“五岳山水”纹饰,可以采用减地平雕加线刻,但黄帝像不应做过多处理。
七、同意黄帝陵祭祀礼仪方案。建议做进一步修改后,报请国家有关部门和陕西省政府批准,自2004年起在清明祭祀大典中实施,并不断加以完善。
黄帝陵祭祀礼仪方案(北京)论证会专家具体意见
一、关于鸣放礼炮34响
这是依据现在行政区划设置。如果今后行政区划变小,省份增多,祭祀时间会很长。最好采用3响或者9响。“九”是中华民族传统最高礼数,以9响为宜。
二、关于服饰
1.祭祀是当代人的活动,要反映当代人的理念,不一定非要拘泥汉式。穿袍有宗教化的感觉,服装应体现庄严、肃穆,参祭人应着正装,戴佩巾(围巾)为宜。
2.要明确界定主祭人概念。如果主祭人是司仪,也可以考虑穿一点前人的服装以示纪念,但如果主祭人是国家领导人或省级领导一定要着正装。
3.佩巾(围巾)有较好的纪念性。佩巾设计要长一些到膝盖,类似藏族哈达,可通过不同颜色、款式、纹饰等区别主祭、陪祭和参祭人。
三、关于乐舞
1.因为是祭祖活动,乐舞也应体现庄严、肃穆和古朴的氛围,应当讲究深沉、含蓄、丰富内涵,避免过于艺术化、剧场化、戏剧化倾向。
2.音乐既要达到传达历史信息,又要让当代人能够接受,笛子是重要乐器,而且要突出五音节、七音节律。
3.音乐总体速度偏快,显得大气度不够,应将音乐速度降下来,古朴感、庄重感才会得到加强,特别是一、四乐章。
4.乐舞台的设计,高低宽窄要适度,既要考虑参祭人观看,又要考虑活动结束后方便人流到大殿瞻拜,台面设计不能太宽。
四、关于祭器旗帜
1.祭器不应太繁杂,数量不宜太多,体量可大一些,简洁、明快即为庄严,要符合美的原则。
2.旗帜总的高度(4.5米)应降低,数量(100多面)也应减少,否则就会影响祭祀大殿的气势。
五、关于环境的色彩
黄、灰、红三色中,黄、灰色显得过多,要适当增加一点红色(土红),以反映现在的精神。应根据活动情况配置好三者的比例。
六、关于黄帝像的设计
黄帝像底座要抬高一些,现在石画像设计正面显得太方,应保持与大殿比例协调。像周围的装饰要古朴,有的地方可光一些,有的地方要粗糙些。
七、关于文字的定位问题
凡文字中涉及华夏民族,一律改提为中华民族,应考虑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从民族团结的关系上更好的把握。
二、民祭
自民国二十四年开始,每年的清明节伴随公祭都举行民祭活动,但民间祭祀无固定的仪式,往往根据祭奠者的愿望及习俗而定。20世纪80年代,黄陵县政府对清明节民祭试行改革,但仍然是没有统一的时间、仪式的规定。1980年恢复祭陵活动以后,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谒陵拜祖者更多,他们用各自的风俗和方言来歌颂祭奠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
1988年,黄陵县恢复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民祭轩辕黄帝逸仙盛会。民祭活动热烈淳朴,程序是:(1)全体肃立。(2)各界代表就位。(3)击鼓鸣钟。(4)奏古乐。(5)祭奠(敬献花篮、花圈,群众代表敬献三牲祭品,上香,烧纸,奠酒等)。(6)行三鞠躬礼。(7)恭读祭文。(8)鸣放鞭炮、绕陵一周(由鼓乐队前导,主祭、陪祭人依次绕行)。(9)祭陵留影。(10)植纪念树。
民祭活动保留公祭活动中的一些内容,增加了鼓乐队、唢呐队和56人组成的仪仗队(执黄龙旗),12人组成的三牲队。主、陪祭人穿印有巨龙腾飞的黄马甲,肩披绣有“古老中国一条龙,龙的故乡在黄陵”大字的佩带。除此之外,在祭陵仪式里还增加了击鼓、鸣钟、植纪念树等仪式。
1996年清明民祭轩辕黄帝陵仪式为:(1)执事者各就各位。(2)祭典子孙肃立就位。(3)奏乐,①击鼓鸣钟〔击鼓33响,代表3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1996年还无特别行政区);鸣钟12响,代表12亿子孙〕。②金号三匝(长号对空转圈吹三次)。③大乐三吹(长唢呐吹三响)。④大铜三发(大铜锣敲三响)。⑤细乐三奏(小唢呐吹三响)。⑥鼓乐齐鸣(所有长号、唢呐、锣、鼓齐奏)。(4)扫尘挂影(由一名执事清扫祭亭,悬挂黄帝像)。(5)祭祀乐舞。①先民祭祀乐舞。②汉武帝祭礼乐舞。③元泰定帝遣官祭祀乐舞。④清康熙帝遣官祭祀乐舞。(6)敬献祭品。①敬献鲜花、花篮、松柏。②上香(由两名执事带子孙醒香、捧香、纳香,行叩拜礼,上香)。③奠酒(由两名主陪祭人行跪拜礼,敬酒三杯,一敬天,二敬地,三敬轩辕黄帝)。④敬献饼羹时果(由十名子孙分别端面花四盘、时果六盘献陵前)。⑤敬献金斗、银斗。(7)行高奠礼,恭读祭文。①行三拜九叩礼(跪三次,叩拜九次)。②由主祭人恭读祭文(鼓乐暂停,内外肃静)。③焚烧纸钱、香表。(8)扫墓(执事率子孙绕陵一周,撒五谷、水酒、纸钱、饼羹等于陵上)。(9)植纪念树。
2004年以后的民祭议程主要包括:“全体肃立、击鼓鸣钟、敬奏祭乐、敬献花篮、敬献祭品、上香奠酒、恭读祭文,行叩首礼,乐舞告祭,驭龙升天”等。
大型民祭议程 (祭祀地点:轩辕殿前广场)
主执事宣布:全体肃立 祭拜轩辕黄帝典礼开始
第一项:击鼓鸣钟(击鼓34响,鸣钟9响)
第二项:敬奏祭乐
第三项:上香奠酒
上香
奠酒
第四项:敬献花篮
第五项:敬献祭品
敬献三牲
敬献饼羹
敬献时果
第六项:恭读祭文
第七项:行鞠躬礼
第八项:乐舞告祭
第九项:驭龙升天
中型民祭议程 (祭祀地点:黄帝陵前)
主执事宣布:全体肃立 祭拜黄帝典礼开始
第一项:鸣钟奏乐
鸣钟九响(寓意九九归一、九州升平、九州一统)
敬奏祭乐
第二项:敬上高香
第三项:敬奠祭酒
第四项:敬献花篮
第五项:敬献祭品
敬献饼羹
敬献时果
敬献三牲
第六项:恭读祭文
第七项:行鞠躬礼
第八项:乐舞告祭
第九项:祭礼告成(由民乐队引导,绕陵一周,谒陵祭祖)
小型民祭议程 (祭祀地点:黄帝陵前)
主持人宣布:全体肃立 祭拜轩辕黄帝仪式开始
第一项:鸣钟奏乐
鸣钟九响
鼓乐齐鸣
第二项:敬献花篮
第三项:敬献祭品
第四项:上香奠酒
第五项:恭读祭文
第六项:行鞠躬礼
第七项:祭礼告成(参祭代表由民乐队导引,绕陵一周,谒陵祭祖)
此外,台湾于每年4月24日,遥祭黄帝陵,由领导人亲祭或遣官致祭,有文、武官员参加。设纠仪一人,司仪一人,赞引一人,读祝一人。另设司香、司帛、司花、司爵、司牲、司果、司馔共若干人。祭品祭器有:正位前为牛一、羊一、豕一、登一、簠簋各二、笾豆各十二,配位前为羊一、豕一、登一、簠簋各二、笾豆各十。程序为:(1)典礼开始。(2)全体肃立。(3)主祭者就位。(4)陪祭者就位。(5)与祭者就位。(6)奏祭乐。(7)上香。(8)读祝。(9)行三鞠躬礼。(10)献帛。(11)献花。(12)初献爵,全体一鞠躬。(13)亚献爵,全体再鞠躬。(14)终献爵,全体三鞠躬。(15)献牲。(16)献果。(17)献馔。(18)献粢盛。(19)行三鞠躬礼。(20)焚祝。(21)奏祭乐。(22)礼成。
祭祀轩辕黄帝仪式议程仪仗祭品祭器设置含义的简要说明
“祭祀之道,自先民以来则有之矣”(《后汉书·祭祀书》),中国人历来重视祭祀。对黄帝的祭祀,由来已久,自秦汉以来,一直绵延不断,并且在祭祀的时间、祭祀的规格、祭祀的仪式以及祭器、祭品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讲究。特别是明清以来,对黄帝的祭祀不仅连绵不断,而且规格高、祭祀仪或也比较规范。在祭祀的时间上,大的祭祀盛典都定在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民国时期,把清明节定为“民族扫墓节”每年都举行公祭典礼,重阳节相传是轩辕黄帝驭龙升天(仙逝)之日,也是民间祭祖的传统祭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不仅重视黄帝陵的保护整修,更重视对始祖的祭祀。黄帝陵祭典,已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县也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誉为“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清明公祭、重阳民祭已形成制度,而且祭祀的仪式也与时俱进,经过挖掘整理,不断规范和完善,并且更富有时代特色和内涵。
对黄帝陵的祭祀,人们都以“至尊、至上、至高、至大”来表述。如:祭祀的时间“九点五十”就是取意“九五至尊、至高无上”;祭品、祭器的设置上体现“至尊、至高、至大”的理念,如:太牢(即猪、牛、羊三牲祭品),就是最高规格的祭品,“九鼎八簋”是古时最高祭祀的器物。对黄帝祭祀议程的内容、仪仗的编排、祭品的安排上也是按照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的原则实施。民祭议程主要包括:“击鼓鸣钟、敬奏祭乐、敬献花篮、敬献祭品、敬上高香、敬奠祭酒、恭读祭文、行叩首礼、乐舞告祭、驭龙升天”等。仪式中“击鼓鸣钟”击鼓34响,代表34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共尊始祖轩辕黄帝;鸣钟九响,寓意九九归一、九州升平。祭乐是专为祭祖挖掘整理的祭祀乐曲,乐器以民间大、小唢呐为主,配以笙、管、笛、鼓、钗等,突显黄土高原粗犷、高亢、激昂的民情风味。“驭龙升天”既象征黄帝九九重阳乘龙升天,又象征龙的传人生生不息,中华民族巨龙腾飞、繁荣昌盛。“乐舞告祭”主要以弘扬黄帝的丰功伟绩、洪恩浩德为主题。
祭品主要有太牢(三牲)、饼羹(面花)、时果等。4盘由黄帝陵民间艺人精心捏制的大面花,分别为“百鸟朝凤”“万紫千红”“二龙戏珠”“灵狮猛虎”,代表神州大地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百花争艳、繁荣昌盛。由十二生肖和花鸟图案组成的一盘供馍,书写着“聚九州风物,献一瓣心香”的缎带,表达了中华儿女对轩辕黄帝的崇敬之情,祈盼始祖能保佑天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荫佑万物生灵,平安幸福。时果,即应时之果,代表一年四季硕果累累、国泰民安。
仪仗编排的思路以天子祭祀为形制,以“盛大”为原则。“盛”即:盛世祭祖、兴盛中华;“大”即:大中华、大一统、大声威。仪仗阵容主要内涵有:开道锣八面,意为威风八面,声震八荒;祭旗1面,上书“恭祭轩辕黄帝”,图案似祖宗“牌位”,两边条幅分别书写着“古柏千丛迎赤子,心香一炷祭轩辕”;龙凤幡各九面,寓意中华儿女龙凤呈祥,九九归一,九龙朝宗、九州升平。龙旗56面,意为轩辕黄帝是龙的祖宗,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56个民族共尊始祖轩辕黄帝。
佩巾(又称礼巾)。举行大型公、民祭黄帝陵活动,参祭人都要佩戴。佩戴佩巾参加祭祀大典,既可显示祭祀大典的庄严肃穆,又能体现参祭人对始祖黄帝的崇敬之心。黄帝有土德之瑞,故佩巾定为黄色,黄色代表中和、吉祥。
九州明月祖陵在,万方赤子觅同宗。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祭拜黄帝陵活动是传承中华美德、缅怀先祖功德、勃发民族精神。今天,我们纪念黄帝、拜谒始祖,就是深刻体会这种民族精神,继承这种民族精神,把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黄陵文典.黄帝祭祀卷/程良宝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