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黄帝与中国文化
黄帝陵基金会编
一、宗 教
【经史】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幽明之占”正义:言阴阳五行,黄帝占数而知之。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
封禅七十二王,唯黄帝得上泰山封。……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太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者,乃断斩非鬼神者。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
《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夫人死云阳宫。”正义:括地志云:“云阳宫,秦之甘泉宫,在雍州云阳县西北八十里。秦始皇作甘泉宫,去长安三百里,黄帝以来祭圜丘处也。”
《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第五下》
初,天子封泰山,东北阯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期堂图。明堂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入之,以拜祀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黄帝并赤帝所,有司侍祠焉。
《纬书集成·诗编·诗含神雾》
风后,黄帝师,又化为老子,以书授张良。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十》
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授轩辕于峨嵋,教帝喾于牧德,大禹闻长生之诀,尹喜受道德之旨。
《宋书》卷一一《志第二·律历中》
黄帝之子曰累祖,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
《通典》卷五十五
崔灵恩云:“若以书传中候文,依三正记推之,则三皇五帝之所尚,可得而知也。以周人代殷用天正而尚赤,殷人代夏用地正而尚白,夏以人正代舜而尚黑,则知虞氏之王当用天正而尚赤,陶唐氏当用地正而尚白,高辛氏当用人正而尚黑,高阳氏当用天正而尚赤,少皞氏当用地正而尚白,黄帝当用人正而尚黑,炎帝当用天正而尚赤,共工氏当用地正而尚白,太皞当用人,正而尚黑也。”
【子集】
《韩非子》第十篇《十过》
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金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论衡》卷二十二《纪妖篇》
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大山之上,驾象舆,六玄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虫蛇伏地,白云覆上,大合鬼神,乃作为清角。
《论衡》卷二十二《订鬼篇》
《山海经》又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有形,故执以食虎。
《论衡》卷十六《乱龙篇》
上古之人,有神荼、郁垒者,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居东海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鬼无道理,妄为人祸,荼与郁垒缚以卢索,执以食虎。故今县官斩桃为人,立之户侧;画虎之形,著之门阑。
《潜夫论》卷二《思贤》
国之乱待贤而治,治身有黄帝之术,治世有孔子之经。
《风俗通义》卷二《正失·东方朔》
东方朔,俗言东方朔太白星精,黄帝时为风后,尧时为务成子,周时为老聃,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皮。言其神圣能兴王霸之业,变化无常。
《风俗通义》卷八《祀典》
谨按《黄帝书》,“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有桃树,二人于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神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
《独断》卷上
中央之神,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云笈七签》卷二
三皇之后而有轩辕黄帝。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力牧子,消息阴阳,作《道戒经》、《道康经》。
《云笈七签》卷三
尔时元始老君为帝解说,所以帝依其解文句,深思俯察,改致造作城台、宫阙、房室、衣冠,教以荣华之色。乃制舟车,以通水陆。陶坯鼎器物,以给天下饮食之用。又推天文、礼乐,故百工周奏以助其化。皆犹灵宝三等经文之功。又至上皇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壬子,天真皇人下授黄帝六壬式图、六甲三元、遁甲造式之法。法威天下,流传子孙也。故黄帝以道治世一百二十年,于鼎湖山白日升天,上登太极宫,号曰中黄真人。
《云笈七签》卷一百
于时昆仑山北玉山之神人也。西王母太阴之精,天帝之女也。人身虎首(《山海经》曰虎颜,一云虎色),豹尾,蓬头戴胜,颢然白首,善啸,石城金台而穴居,坐于少广之山,有三青鸟常取食,此神人西王母也。慕黄帝之德,乘白鹿来献白玉环。又有神人自南来,乘白鹿献鬯,帝德至地,秬鬯乃出。黄帝习乐以舞,众神又感,玄鹤二八翔舞左右。帝于西山尝木果,味如李,状如棠华,赤无核,因名沙棠,食之御水不溺。帝立台于沃人国西王母之山,名轩辕台。帝乃休于冥伯之丘,昆仑之墟。
帝游华胥国,此国神仙国也(伏羲生于此国,伏羲母此国人),帝往天毒国居之,因名轩辕国(后来曰天竺,去长安一万二千里,《古史考》曰在海外,妄也)。
《事物纪原》卷八《岁时风俗部第四十二》
〔桃版〕《玉烛宝典》曰:元日施桃版著户上,谓之仙木。有郁垒山桃,百鬼畏之故也。《山海经》曰: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门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于是黄帝法而象之,殴除毕,因立桃版于门户上,画郁垒以御凶鬼。此则桃版之制也,盖其起自黄帝。
〔驱傩〕《轩辕本纪》曰:东海度朔山有神荼、郁垒之神,以御凶鬼,为民除害,因制驱傩之神。子游岛问于雄黄曰:今人逐疫出魁击鼓呼噪,何也?雄黄曰:黔首多疾,黄帝氏立巫咸,使黔首鸣鼓振铎,以动心劳形,发阴阳之气,击鼓呼噪,遂以出魁。黔首不知,以为祟魅也,或记以为驱傩之事。
《齐民要术》卷七
东方青帝土公、青帝威神,南方赤帝土公、赤帝威神,西方白帝土公、白帝威神,北方黑帝土公、黑帝威神,中央黄帝土公、黄帝威神,某年、月,某日、辰,朝日,敬启五方五土之神。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
问:“众手淘金,谁是得者。”师曰:“黄帝不曾游赤水,珠承罔象也虚然。”
《景德传灯录》卷三十
般若灵珠妙难测。法性海中亲认得。隐显常菠五蕴中,内外光明大神力。此珠非大亦非小,昼夜光明皆悉照。觅时无物又无踪,起坐相随常了了。黄帝曾游于赤水,争听争求都不遂。罔象无心却得珠,能见能闻是虚伪。吾师权指喻摩尼,鲍人无数溺春池。每拈瓦砾将为宝,智者安然而得之。森罗万象光中现,体用如如转非转。万机消遣寸心中,一切时中巧方便。烧六贼,烁众魔。能摧我山竭爱河。龙女灵山亲献佛,贫儿衣下几蹉跎。亦名性,亦名心。非性非心超古今。全体明时明不得,权时题作弄珠吟。
《五灯会元》卷六
问:“众手淘金,谁是得者?”师曰:“黄帝不曾游赤水,神珠罔象也虚然。”
二、学 术
【经史】
《周易》卷第八《系辞下》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祜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拆,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大戴礼记》卷七《五帝德》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令,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亦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予!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可胜观也!夫黄帝尚矣,女何以为先生难言之?”宰我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业之辨,闇昏忽之意非,君子之道也,则予之问也固矣。”
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豹虎,以与赤帝战于版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黄帝黼黻衣,大带,黼裳,乘龙扆云,以顺天地之纪,幽明之故,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故教化淳鸟兽昆虫,历离日月星辰;极畋土石金玉,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纬书集成·易编·乾凿度》
公孙轩辕氏演古籀文,苍颉修为上下二篇。
黄帝曰:太古百皇,辟基文籀,遂理微萌,始有熊氏,知生化柢,晤兹天心意。念虞思慷*(左忄右寂),虑万源无成。既然物出,始俾太易者也。太易始著,太极成;太极成,乾坤行。
黄帝曰:圣人索颠,作天索易。以地俯仰,而象远近而物,浩而功,然而立。太古断元,圣人法地,极先生而设位,物成而丽诸形,错煸以文,改茹以鱼,虑兽以韦,上齿以前,法物以后,析草*(上艹下折)以策,运著以数,王天下者也。太易变,教民不倦。太初而后有太始,太始而后有太素。有形始于弗形,有法始于弗法。极先元见,辄辙像*(左亻右展),章流立文,以诂息孙,而后传授天老氏,而后传授于混沌氏,而后授天英氏,而后传无怀氏,而后传授中孙炎帝神农氏。中圣古法淳物,元造不足,益之器用,农谷衣蕴(蕴,下右为“蚤”,音骚)。高以饰乘,卑以饰足,而后传烈山氏,而后授三孙帝文氏,次授老孙氏。公孙轩辕氏,益之法神器、车符、文左武右,三器备御。自上古及下帝孙,大熟化演,设民弗倦,益物弗限。……
黄帝曰:观上古圣,驱駧元化,劈棤万业。徒得为懋,训究体译。元肇浚澳作沐,悬心轮薄不息,以启三光,上飞籥风雨,下突渀河沱。得元气,澄阴阳,正易大行,万汇生。上古变文为字,变气为易,画卦为象,象成设位。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
《黄帝四经》四篇。
《黄帝铭》六篇。
《黄帝君臣》十篇。起六国也,与《老子》相似也。
《杂黄帝》五十八篇。六国时贤者所作。
《力牧》二十二篇。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帝相。
《黄帝泰素》二十篇。六国时韩诸公子所作。
《黄帝说》四十篇。迂诞依托。
《蚩尤》二篇。见《吕刑》。
《黄帝》十六篇。图三卷。
《封胡》五篇。黄帝臣,依托也。
《风后》十三篇。图二卷。黄帝臣,依托也。
《力牧》十五篇。黄帝臣,依托也。
《鬼容区》三篇。图一卷。黄帝臣,依托。
《黄帝杂子气》三十三篇。
《黄帝五家历》三十三卷。
《黄帝阴阳》二十五卷。
《黄帝诸子论阴阳》二十五卷。
《黄帝长柳占梦》十一卷。
《黄帝内经》十八卷。
《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
《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
《黄帝杂子步引》十二卷。
《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
《黄帝杂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
《黄帝杂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
《汉书》卷七十四《魏吉相传》
东方之神太昊,乘震执规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兑执矩司秋;北方之神颛顼,乘坎执权司冬;中央之神黄帝,乘坤艮执绳司下土。兹五帝所司,各有时也。
《纬书集成·尚书编·尚书纬》
孔子求书,得黄帝元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
《帝王世纪·自皇古至五帝第一》
庖牺氏作八卦,神农重之为六十四卦,黄帝、尧、舜引而伸之,分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曰《连山》,殷人因黄帝曰《归藏》。文王广六十四卦,著九六之爻,谓之《周易》。
《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
〔甘露元年夏四月〕丙辰,帝幸太学,问诸儒曰:“圣人幽赞神明,仰观俯察,始作八卦,后圣重之为六十四,立爻以极数,凡斯大义,罔有不备,而夏有连山,殷有归藏,周曰周易,易之书,其故何也?”易博士淳于俊对曰:“包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演之为六十四,黄帝、尧、舜通其变,三代随时,质文各繇其事。”
《晋书》卷一九《志九·礼上》
昔在上古,生为明王,没则配五行,故太昊配木,神农配火,少昊配金,颛顼配水,黄帝配土。此五帝者,配天之神,同兆之于四郊,报之于明堂。
《隋书》卷三十二《经籍一》
说者又云,孔子既叙《六经》,以明天人之道,知后世不能稽同其意,故别立纬及谶,以遗来世。其书出于前汉,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云自黄帝至周文王所受本文。
说者以为书之所起,起自黄帝苍颉。比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
《隋书》卷三十四《经籍三》
儒者,所以助人君明教化者也。圣人之教,非家至而户说,故有儒者宣而明之。其大抵本于仁义及五常之道,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咸由此则。……
《黄帝兵法孤虚杂记》一卷。
《黄帝问玄女兵法》四卷梁三卷。
《黄帝兵法杂要决》一卷。
《黄帝军出大师年命立成》一卷。
《黄帝复姓符》二卷,许昉撰。梁有《辟兵法》一卷。
《黄帝太一兵历》一卷。
《黄帝蚩尤风后行军秘术》二卷。梁有《黄帝蚩尤兵法》一卷,亡。
《黄帝五星占》一卷。
《黄帝飞鸟历》一卷,张衡撰。
《黄帝四神历》一卷,吴范撰。
《黄帝地历》一卷。
《黄帝斗历》一卷。
《黄帝九宫经》一卷。
《黄帝飞鸟历》一卷。
《黄帝集灵》三卷。
《黄帝绛图》一卷
《黄帝龙首经》二卷。
《黄帝式经三十六用》一卷,曹氏撰。
《黄帝式用当阳经》二卷。
《黄帝奄心图》一卷。
《玄女式经要法》一卷。
《黄帝阴阳遁甲》六卷。
《黄帝九元遁甲》一卷,王琛撰。
《黄帝出军遁甲式法》一卷。
《仙人务子传神通黄帝登坛经》一卷。
《黄帝素问》九卷,梁八卷。
《黄帝甲乙经》十卷,音一卷。梁十二卷。
《黄帝八十一难》二卷,梁有《黄帝众难经》一卷,吕博望注,亡。
《黄帝针经》九卷。梁有《黄帝针灸经》十二卷。……
《黄帝流注脉经》一卷。梁有《明堂流注》六卷,亡。
《黄帝素问》八卷,全元起注。
《黄帝素问女胎》一卷。
《黄帝明堂偃人图》十二卷。
《黄帝针灸虾蟆忌》一卷。
《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藏人图》一卷。
《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四·牛弘》
经籍所兴,由来尚矣。爻画肇于庖羲,文字生于苍颉,圣人所以弘宣教导,博通古今,扬于王庭,肆于时夏。故尧称至圣,犹考古道而言,舜其大智,尚观古人之象。《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及四方之志。武王问黄帝、颛顼之道,太公曰:“在丹书。”是知握符御历,有国有家者,曷尝不以《诗》、《书》而为教,因礼乐而成功也。
《史通·外篇》卷十二《古今正史》
《易》曰:“上古结绳以理,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儒疑当作“传”,盖指注经者。者云:伏羲氏“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主焉”。又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吴、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春秋传》载楚左史疑当有“倚相”二字。能读三坟、五典。《礼记》曰:“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由斯而言,则坟、典文义,三、五史一作“典”。策,至于春秋之时,犹大行于世。爰及后古,一作“世”。其书不传。惟唐、虞已降,可得言者。
《旧唐书》卷四七《经籍下》
《黄帝问玄女法》三卷,玄女撰。
《黄帝太公三宫法要诀》一卷。
《黄帝飞鸟历》一卷,张衡撰。
《黄帝四序堪舆》二卷,殷绍撰。
《黄帝三部针经》十三卷,皇甫谧撰。
《黄帝八十一难经》一卷,秦越人撰。
《赤乌神针经》一卷,张子存撰。
《黄帝明堂经》三卷。
《黄帝针灸经》十二卷。
《黄帝素问》八卷。
《黄帝内经明堂》十三卷。
《黄帝杂注针经》一卷。
《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藏图》一卷。
《黄帝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十二卷。
《黄帝针经》十卷。
《黄帝明堂》三卷。
《黄帝九灵经》十二卷,灵宝注。
《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杨上善注。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杨上善撰。
《黄帝明堂经》三卷,杨玄孙撰注。
《宋史》卷三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徐处仁》
时初置算学,议所祖,或以孔子赞《易》知数。处仁言:“仲尼之道无所不备,非专门比。黄帝迎曰推策,数之始也,祖黄帝为宜。”
《古史》卷一
黄帝之书,战国之间犹存,其言与《老子》相出入,以无为〔为〕宗。基设于世者,与时俯仰,皆其见于外者也。
《皇王大纪》卷一
推五德之运,以土承火,号曰归藏氏。
《路史》卷十四《后纪五·疏仡纪·黄帝纪上》
……乃命沮诵作《云书》,孔甲为史,执青纂,记言动,惟实。
天下已治,百令具举,犹且恤然神橤形茹,用戒于丹书。曰:“施舍在心,平不幸,乃弗闻过,祸福在所密,存亡在所用。”下匿其私,用试其上;上操度量,以割其下。上下一日百战,故作《中几之铭》曰:“毋弇弱,毋俷德,毋违同,毋傲礼,毋谋非德,毋犯非义。”又著《瑞书》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灭废,敬者万世。”乃命史甲作戒:盘盂笾豆,奁镜剑履,舆席巾杖,户牖弓矛,一著铭诗,以弥缝其阙。惟口起兵,惟动得吝,乃为金人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轩辕黄帝传》
黄帝书,中通理,黄帝史谓之《坟》。坟,大也。
【子集】
《申子》
黄帝之治天下,置法而不变,使民安乐其法也。
《管子》卷一五《任法第四十五》
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
《文子》卷上《精诚》
老子曰:昔黄帝之治天下,调日月之行,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明上下,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民保命而不夭,岁时熟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闇,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无盗贼,鄙旅之人相让以财,狗彘吐菽粟于路,而无仇争之心。
《韩诗外传》卷八
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内和平。……
《黄帝内经·素问》卷二《阴阳应象大论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黄帝内经·素问》卷一《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论衡》卷十八《自然篇第五十四》
贤之纯者,黄、老是也。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黄、老之操,身中恬澹,其治无为。正身共己,而阴阳自和,无心于为而物自化,无意于生而物自成。
《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垂衣裳者,垂拱无为也。……
《易》曰:“大人与天地合其德。”黄帝、尧、舜,大人也,其德与天地合,故知无为也。天道无为,故春不为生,而夏不为长,秋不为成,冬不为藏。阳气自出,物自生长;阴气自起,物自成藏。汲井决陂,灌溉园田,物亦生长,霈然而雨,物之茎叶根〔荄〕,莫不洽濡。程量澍泽,孰与汲井决陂哉!故无为之为大矣。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求名,故其名成。沛然之雨,功名大矣,而天地不为也,气和而雨自集。
《潜夫论》卷第六《卜列》
太皞木精,承岁而王,夫其子孙咸当为角。神农火精,承荧惑而王,夫其子孙咸当为徵。黄帝土精,承镇而王,夫其子孙咸当为宫。少皞金精,承太白而王,夫其子孙咸当为商。颛顼水精,承辰而王,夫其子孙咸当为羽。虽号百变,音行不易。
《风俗通义》卷一《皇霸》
黄帝……黄者,光也,厚也。中和之色,德施四季,与地同功,故先黄以别之也。
《独断》卷下
《易》曰:火生土,故神农氏没,黄帝以土德继之。土生金,故黄帝没,少昊氏以金德继之。
《孔子家语》卷第六《五帝篇》
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为名王者,死而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
《云笈七签》卷一百
帝取伏羲氏之卦象,法而用之,据神农所重六十四卦之义,帝乃作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重卦之义也。
黄帝定百物之名,作八卦之说,谓之《八索》。一号帝鸿氏,一号归藏氏,乃名所制曰《归藏书》,此《易》之始也。
〔黄〕帝始制七情,行十义之教。七情者,喜、怒、哀、乐、惧、恶、欲七情也。十义者,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十义也。
《事物纪原》卷四《经籍艺文部第十七》
〔文字〕……李瀚《蒙求》曰:苍颉,黄帝下臣,观鸟迹以作文字。鬼夜哭,龙潜藏。晋城耻恒曰: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始作书,盖观鸟迹以兴思。《世本》亦曰:沮诵、仓颉造书。宋衷云,皆黄帝臣。……
〔图书〕……《帝王世纪》曰:黄帝游于洛水上,见大鱼,煞五牲祭之。雨七日夜,鱼流始得图书。
〔五经〕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则书之始也。
〔史〕《帝王世纪》曰:黄帝时造史,仓颉始作文字,史官之作,盖自此始,记其言行,策而藏之。则史之源,起于黄帝。
〔议〕《管子》曰;轩辕有明堂之议。此盖疑为议之始也。
〔箴〕《文心》曰:轩辕刻舆几以弼不逮,即为箴。……
《古今事物考》卷二《文事》
〔书〕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箴〕《文心》曰:轩辕刻舆几以弼不逮,即为箴。……
〔铭〕蔡邕曰:黄帝有巾几之铭。王子年《拾遗记》曰:黄帝以神金铸器,皆有铭题,凡所造建,皆记其年时,此铭之起也。
三、艺术
【经史】
《国语》卷一《周语上》
六代之乐,谓黄帝曰云门,尧曰咸池,舜曰箫韶,禹曰大夏,殷曰大濩,周曰大武也。
《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咸池,备也。”集解:郑玄曰:“黄帝所作乐名,尧增修而用之。”
《汉书》卷二十一《律历志第一上》
律以统气类物,一曰黄钟,二曰太族,三曰姑洗,四曰蕤宾,五曰夷则,六曰亡射。吕以旅阳宣气,一曰林钟,二曰南吕,三曰应钟,四曰大吕,五曰夹钟,六曰中吕。有三统之义焉。其传曰,黄帝之所作也。黄帝使泠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筩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第二》
《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濩》,武王作《武》,周公作《勺》。《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武》,言以功定天下也。《濩》,言救民也。《夏》,大承二帝也。《招》,继尧也。《大章》,章之也。《五英》,英华茂也。《六茎》,及根茎也。咸池,备矣。
〔晋平公〕问曰:“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曰:“有。昔者黄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德义薄,不足以听之,听之将败。
《纬书集成·易编·易纬是类谋》
圣人兴起,不知姓名,当吹律听声以别其姓。黄帝吹律以定姓是也。
《纬书集成·乐编·乐动声仪》
黄帝乐曰《咸池》,帝喾乐曰《六英》。
《纬书集成·乐编·乐稽耀嘉》
用声和乐于中郊,为黄帝之气,后土之音,歌《黄裳》、《从容》,致和散灵。
《纬书集成·乐编·乐叶图徵》
黄帝乐曰《咸池》。
《咸池》,五车天关也。
《纬书集成·乐编·乐纬》
黄帝之乐曰《咸池》,颛顼之乐曰《六茎》,帝喾之乐曰《五英》,尧曰《大章》,舜曰《箫韶》,禹曰《大夏》,殷曰《大护》,周曰《勺》,又曰《大武》。
《前汉纪·孝惠皇帝纪卷第五》
故先王制雅颂之声,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仪,合生气之和,导五常之性,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夺,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于中而发于外,各安其位而不相夺,足以感动民之善心,不使邪气得袭焉,是先王立礼乐之方也。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大韶》,禹作《大夏》,汤作《大濩》,武王作《大武》,周公作《勺》。《咸池》,备矣。《六茎》,泽及根茎也。《五英》,茂也。《大章》,章之也。《韶》,继也。《夏》,大也。《濩》,救也。《武》言以武功定天下,《勺》言酌先王之道。自夏以往,其流不可得闻也。
《汉志》
帝使伶伦取竹谷,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桶,写凤之鸣。雄鸣六,雌亦六,此清宫也。后隋朝人毛爽说,黄帝听凤鸣于阿阁之下,始造十二律。
《晋书》卷一六《志第六·律历志上》
传云“十二律,黄帝之所作也。使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仑之阴,取竹之嶰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曰含少。次制十二竹筒,写凤之鸣,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以定律吕。则律之始造,以竹为管,取其自然圆虚也”。又云“黄帝作律,以玉为管,长尺,六孔,为十二月音。至舜时,西王母献昭华之琯,以玉为之”。及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泠道舜祠下,得白玉琯。……
《晋书》卷二二《志第十二·乐下》
农瑟羲琴,倕钟和磬,达灵成性,象物昭功,由此言之,其来自远。……昔黄帝作《云门》,尧作《咸池》,舜作《大韶》,禹作《大夏》,殷作《大濩》,周作《大武》,所谓因前王之礼,设俯仰之容,和顺积中,英华发外。
《宋书》卷十九《志第九·乐一》
《易》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自黄帝至于三代,名称不同。
凡音乐以舞为主,自黄帝《云门》以下,至于周《大武》,皆太庙舞名也。
黄帝、帝尧之世,王化下洽,民乐无事,故因击壤之欢,庆云之瑞,民因以作哥。
钟者,《世本》云“黄帝工人垂所造”。……
鼓吹,盖短箫铙哥。蔡邕曰:“军乐也,黄帝岐伯所作,以扬德建武,劝士讽敌也。”
《魏书》卷一〇七《律历志上》
……昔黄帝采竹昆仑之阴,听凤岐阳之下,断自然之物,写自然之音。音既协矣,黄钟以立;数既生矣,气亦徵之。于是乎备数、和声、审度、嘉量、权衡之用,皆出于兹矣。三古所共行,百王不能易。
《魏书》卷一〇九《乐志五》
气质初分,声形立矣。……轩辕桴阮瑜之管,定小一之律,以成《咸池》之美,次以《六茎》、《五英》、《大章》、《韶》、《夏》、《护》、《武》之属,圣人所以移风易俗也。
窃惟古先哲王制礼作乐,各有所称:黄帝有《咸池》之乐,颛顼作《承云》之舞,《大章》、《大韶》尧舜之异名,《大夏》、《大濩》禹汤之殊称,周言《大武》,秦曰《寿人》。
夫乐所以乘灵通化,舞所以象物昭功,金石播其风声,丝竹申其歌咏。郊天祠地之道,虽百世而可知;奉神育民之理,经千载而不昧。是以黄帝作《咸池》之乐,颛顼有《承云》之舞,尧为《大章》,舜则《大韶》,禹为《大夏》,汤为《大濩》,周曰《大武》,秦曰《寿人》,汉为《大予》,魏名《大钧》,晋曰《正德》。虽三统互变,五运代降,莫不述作相因,徽号殊别者也。
《隋书》卷十三《志第八·音乐上》
……圣人造乐,导迎和气,恶情屏退,善心兴起。伊耆有苇籥之音,伏羲有网罟之咏,葛天八阕,神农五弦,事与功偕,其来已尚。黄帝乐曰《咸池》,帝喾曰《六英》,帝颛顼曰《五茎》,帝尧曰《大章》,帝舜曰《箫韶》,禹曰《大夏》,殷汤曰《护》,武王曰《武》,周公曰《勺》。……汉明帝时,乐有四品:……其四曰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黄帝时,岐伯所造,以建武扬德,风敌励兵,则《周官》所谓“王师大捷,则令凯歌”者也。
恭帝元年,平荆州,大获梁氏乐器,以属有司。及建六官,乃诏曰:“六乐尚矣,其声歌之节,舞蹈之容,寂寥已绝,不可得而详也。但方行古人之事,可不本于兹乎?自宜依准,制其歌舞,祀五帝日月星辰。”于是有司详定:郊庙祀五帝日月星辰,用黄帝乐,歌《大吕》,舞《云门》。祭九州、社稷、水旱雩禜,用唐尧乐,歌《应钟》,舞《大咸》。祀四望,飨诸侯,用虞舜乐,歌《南吕》,舞《大韶》。
金之属二:一曰鏄钟,每钟悬一簨虡,各应律吕之音,即黄帝所命伶伦铸十二钟,和五音者也。
《隋书》卷十六《志第十一·律历上》
传称黄帝命伶伦断竹,长三寸九分,而吹以为黄钟之宫,曰含少。次制十二管,以听凤鸣,以别十二律,比雌雄之声,以分律吕。上下相生,因黄钟为始。……
臣爽按,黄帝遣伶伦氏取竹于嶰谷,听凤阿阁之下,始造十二律焉。乃致天地气应,是则数之始也。阳管为律,阴管为吕,其气以候四时,其数以纪万物。云隶首作数,盖律之本也。
《旧唐书》卷二十八《志第八·音乐一》
鼓吹之作,本为军容,昔黄帝涿鹿有功,以为警卫。故鼓曲有《灵夔吼》、《雕鹗争》、《石坠崖》、《壮士怒》之类。
《旧唐书》卷二十九《志第九·音乐二》
钟,黄帝之工垂所造。钟,种也,立秋之音,万物种成也。大曰鏄,鏄亦大钟也。《尔雅》谓之镛。小而编之曰编钟,中曰剽,小曰栈。錞于,圆如碓头,大上小下,县以笼床,芒渼将之以和鼓。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三《唐张列传》
黄帝战涿鹿,以为警卫,故曲有《灵夔吼》、《雕鹗争》、《石坠崖》、《壮士怒》之类。
《通典》卷一百四十三
先王通于伦理,以候气之管为乐声之均,吹建子之律,以子为黄钟,十一月之辰名子。子者,孳也,阳气至此更孳益而生,故谓之子也。律,法也。隶首作数,《博物志》曰:“隶首,黄帝臣。”一说隶首,算法者。大挠作甲子,《吕氏春秋》曰:“黄帝师大挠。”又《博物志》曰:“容成氏造历,黄帝臣也。”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圆矩方,权衡平准。度长短者,不失毫厘。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权轻重者,不失黍累。纪于一,协于十,长于百,大于千,广于万,故一十百千万可得而综也。丑为大吕,十二月之辰名丑。……
伏羲氏作易,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建日冬至之声,以黄钟为宫,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昌为羽,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此声气之元,五音之正也。……《汉书》云:“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至昆仑之阴,取竹生于嶰谷其窍厚薄均者,断两节之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因制十二管,吹以准凤鸣,而定律吕之音。”
《通典》卷一百四十六
鼓吹者,盖短箫铙歌。蔡邕曰:“军乐也,黄帝岐伯所作,以扬德建武,劝士讽敌也。”《周官》曰:“师有功则凯乐。”左传晋文公胜楚,振旅,凯而入。
《宋史》卷六十八《志第二十一·律历一》
昔黄帝作律吕,以调阴阳之声,以候天地之气。
《宋史》卷八十一《志第三十四·律历十四》
然由律生吕,数十有二,止矣;京氏演为六十,钱乐之广为三百六十,则与黄帝之说悖矣。……然由黄钟迄于壮进百有五十,则三分损一焉以下生;由依行迄于亿兆二百有九,则三分益一焉以上生;惟安运为终而不生。其言与黄帝之法大相抵牾。……
《宋史》卷一百二十六《志第七十九·乐一》
景祐元年八月,判太常寺燕肃等上言:“……昔轩辕氏命伶伦截竹为律,后令神瞽协其中声,然后声应凤鸣,而管之参差亦如凤翅。……”乃诏于锡庆院铸之。既成,奏御。
《宋史》卷一百二十八《志第八十一·乐三》
黄帝以三寸之器名为《咸池》,其乐曰《大卷》,三三而九,乃为黄钟之律。禹效黄帝之法,以声为律,以身为度,用左手中指三节三寸,谓之君指,裁为宫声之管;又用第四指三节三寸,谓之臣指,裁为商声之管;又用第五指三节三寸,谓之物指,裁为羽声之管。第二指为民、为角,大指为事、为征,民与事,君臣治之,以物养之,故不用为裁管之法。得三指合之为九寸,即黄钟之律定矣。黄钟定,余律从而生焉。
《宋史》卷一百二十九《志第八十二·乐四》
汉津曰:“黄帝、夏禹之法,简捷径直,得于自然,故善作乐者以声为本。若得其声,则形数、制度当自我出。今以帝指为律,正声之律十二,中声之律十二,清声凡四,共二十有八”云。
景钟乃乐之祖,而非常用之乐也。黄帝五钟,一曰景钟。景,大也。钟,四方之声,以象厥成。……
《宋史》卷一百四十《志第九十三·乐十五》
鼓吹者,军乐也。昔黄帝涿鹿有功,命岐伯作凯歌,以建威武、扬德风、厉士讽敌。其曲有《灵夔竞》、《雕鹗争》、《石坠崖》、《壮士怒》之名,《周官》所谓“师有功则凯歌”者也。
《旧五代史》卷一百四十五《志七·乐志下》
夫乐作于人心,成声于物,声气既和,反感于人心者也。所假之物,大小有数。九者,成数也,是以黄帝吹九寸之管,得黄钟之声,为乐之端也。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四
昔黄帝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十二律旋相为宫以生七调,为一均。凡十二均、八十四调而大备。
《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八
刘昺引蜀方士魏汉津见帝,献乐,议言:“伏羲以一寸之器名为含微,其乐曰扶桑;女娲以二寸之器名为苇籥,其乐曰光乐;黄帝以三寸之器名为咸池,其乐曰大卷。三三而九,为黄钟之律,后世因之,至唐、虞未尝易。洪水之变,乐器漂荡,禹效黄帝之法,以声为律,以身为度,用左手中指三节三寸,谓之君指,裁为宫声之管;又用第四指三节三寸,谓之臣指,裁为商声之管;又用第五指三节三寸,谓之物指,裁为羽声之管。第二种为民,为角;大指为事,为徵。民与事,君臣冶之,以物养之,故不用为裁管之法。得三指,合之为九寸,即黄钟之律定矣。黄钟定,余律从而生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
又言:“臣等看详天地之德至大,故主用文舞以祀。周礼曰:‘舞云门以祀天神,舞咸池以祭地示。’又曰:‘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云门则黄帝乐,咸池则尧乐,皆所谓文舞也。”
《通鉴外纪》卷一
伶伦自大夏之西,阮隃之阴,取竹于嶰谿之谷,以生空窍厚均者,断两节间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凰之鸣,而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生六律六吕,候气之应,以立宫商之声。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推律历之数,起消息,正闰余。作五声以正五钟,五官以正人位。又命伶伦与荣猿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曰《咸池》。
《通志》卷一
伶伦制十二律:自大夏之西,阮隃之阴,取竹于嶰谿之谷,以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长三寸九分,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听凤凰之鸣,而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叶黄钟之宫,是生六律六吕,候气之应,以正五声,实历数、权衡、度量所由生也。又命荣猿与伶伦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仲春之月,辰在乙卯,日在奎,始奏之,命曰《咸池》,亦曰《大咸》。
《黄帝内传》
玄女请〔黄〕帝制角二十四,以警象;请〔黄〕帝铸钲、铙,以拟雹之声。
《皇王大纪》卷一
命〔伶〕伦氏访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嶰谿之竹,空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中黄钟之宫。于是十二龠,以听凤凰之鸣,其雄声六,雌声亦六,故黄钟之宫,声发于自然,为十二律之本。其长九寸,实秬黍其中,容秬黍一千二十五,是故度起于黄钟之长,量起于黄钟之虚,衡起于黄钟之重。……
是故度律均钟,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阴阳相扶,同类娶妻,隔八生子。黄钟天统,乾之初九,始于子,十一月也。黄钟生林钟,林钟地统,坤之初六,位于未,六月也。林钟生太簇,太簇人统,乾之九二,位于寅,正月也。太簇生南吕,南吕坤之六二,位于酉,八月也。南吕生姑洗,姑洗乾之九三,位于辰,三月也。姑洗生应钟,应钟坤之六三,位于亥,十月也。应钟生蕤宾,蕤宾乾之九四,位于午,五月也。蕤宾生大吕,大吕坤之六四,位于丑,十二月也。大吕生夷则,夷则乾之九五,位于申,七月也。夷则生夹钟,夹钟坤之六五,位于卯,二月也。夹钟生无射,无射乾之上九,位于戌,九月也。无射生仲吕,仲吕坤之上六,位于巳,四月也。阳为六律,阴为六吕。自子至巳为阳律,阳吕皆下生;自午至亥为阴律,阴吕皆上生。正生者三分损一,上生者三分益一。制是十二筒,黄钟九寸,林钟六寸,太簇八寸,以候天地之气,是为三律。其他咸不全寸,有余分焉。子为天正,中男之所也;丑为地正,少男之所也;寅为人正,长男之所也。圣人明三正以正始,则天下之理得矣。
轩辕命荣猨氏铸是十二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合阴阳之和。播之于五音,宫、商、角、徵、羽;文之以八声,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大不逾宫,细不过羽。器重者从细,轻者从大。是故钟尚羽,磬尚角,琴瑟尚宫,笙箫利徵,鞉鼓柷敔一声,细钧有钟,无鏄无钟。声以和乐,律以平声,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瓦以赞之,革木以节之,而行八风。声应相保而和,细大不逾而平。命曰《云门》、《大卷乐》。
《路史》卷十四《后纪五·疏仡纪·黄帝纪上》
……伶伦造律,采嶰谿之篁,断篁间三寸九分,为黄钟之宫,〔曰〕“含少”。制十有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之鸣,以定其雌〔雄〕。……
……受祥金隐耀,神钟九乳,神光玉声于赤城,乃本阴阳、审风声。命荣猿铸十二钟,以协月筒,以诏英韶。调政之缓急,分五声以正五钟,令其五钟以定五音。伶伦造声,以谐八音。五音调以立天时,八音交以正人位。人天调而天地之美生矣。命大容作承云之乐,是为《云门》、《大卷》,著之椌楬以道其和。中阳之月,乙卯之辰,日在奎而奏之。弛张合施,动静丽节,是故翕纯皦绎声而听严,五降之后,而不弹矣,令曰《咸池》。
《轩辕黄帝传》
帝即使伶伦往大夏之西,阮隃之谿,昆仑之阴嶰谷,采钟龙之竹,取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七寸七分,吹之为黄钟之音,以本至理之代天地之风气,所谓黄帝能理日月之行,调阴阳之气,为十二律吕,雌雄各六也。
帝以伐叛之功,始令岐伯作军乐鼓吹,谓之箫铙歌,以为军之警卫。《*(左木右冈)鼓曲》、《灵夔吼》、《雕鹗争》、《石坠崖》、《壮士怒》、《元云》、《朱鹭》等曲,所以扬武德也,谓之凯歌。
容成子者,得道知声律,女娲之后,初为黄帝造律历,元起丁亥。至此时,造笙以象凤鸣。素女于广都来,教帝以鼓五十弦瑟,黄帝损之为二十五弦瑟,弦长七寸二。伏羲置琴,女娲和之。黄帝之琴名号钟,作清角之弄。帝始制七情,行十义。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十义也。帝制礼作乐之始也。东海有度索山,山有神荼郁垒,能御凶鬼。帝制驱傩之礼以象之。帝以容成子为乐师,帝作《云门》、《大卷》、《咸池》之乐,乃张乐于洞庭之野北门,曰:“其奏也,阴阳以之和,日月以之明,和风俗也。”
《文献通考》卷一三一《乐考四》
黄帝使伶伦取竹于嶰谿之谷,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凰之鸣,其雄鸣六,雌鸣六。
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于嶰谿之谷,以生空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凰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律吕之本。其雄鸣者为六律,曰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其雌鸣者为六吕,曰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于是文之以五声,曰宫、商、角、徵、羽;播之以八音,曰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而大乐和矣。
《文献通考》卷一三八《乐考十一》
竹律:……上古圣人本阴阳,别风声,审清浊,铸金作钟,主十二月之声,效升降之气,立和适之音。然钟难分别,又截竹为管,谓之律者,声之清浊,率法以长短为制故也。黄帝以听为之,远取诸物也;夏禹以声为之,近取诸身也。
双角:书记所不载。或云羌胡,以惊中国马。马融又云出吴越谷间。黄帝会群臣于泰山,作清角之音,似两凤双鸣,二龙齐吟,丹蛇绕首,雄虹带天,横吹双角之实,不过如此。《乐录》亦云:蚩尤氏率魍魉与黄帝战于涿鹿之野,黄帝乃命吹角为龙吟以御之。
凤鸣笛:昔黄帝使伶伦采竹于嶰谷,以为律;斩竹于昆溪,以为笛。或吹之以作凤鸣,或法之以作龙吟。
《文献通考》卷一四四《乐考十七》
《云门》、《大卷》郑注:黄帝乐曰《云门》、《大卷》。黄帝能成名万物,以明民共财,言其德如云之所出,民得以有族类也。
《文献通考》卷一四七《乐考二十》
鼓吹:蔡邕曰:军乐也。黄帝岐伯所作以扬德建武,劝士讽敌也。
【子集】
《管子》卷一四《五行第四十一》
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从政五钟。令其五钟:一曰青钟大音,二曰赤钟重心,三曰黄钟洒光,四曰景钟昧其明,五曰黑钟隐其常。五声既调,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庄子》卷五下《天运第十四》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郤>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子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庄子》卷十下《天下第三十三》
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
《韩非子》第十篇《十过第十》
昔者卫灵公将之晋,至濮水之上,税车而放马,设舍以宿。夜分,而闻鼓新声者而说之。他人问左右,尽报弗闻。乃召师涓而告之,曰:“有鼓新声者,使人问左右,尽报弗闻。其状似鬼神,子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静坐抚琴而写之。师涓明日报曰:“臣得之矣,而未习也,请复一宿习之。”灵公曰:“诺。”因复留宿。明日而习之,遂去之晋。晋平公觞之于施夷之台。酒酣,灵公起,曰:“有新声,愿请以示。”平公曰:“善。”乃召师涓,令坐师旷之旁,援琴鼓之。末终,师旷抚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不可遂也。”平公曰:“此道奚出?”师旷曰:“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也。及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至于濮水而自投。故闻此声者,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其国必削,不可遂。”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子其使遂之。”师涓鼓动究之。平公问师旷曰:“此所谓何声也?”师旷曰:“此所谓清商也。”公曰:“清商固最悲乎?”师旷曰:“不如清徵。”公曰:“清徵可得而闻乎?“师旷曰:“不可。古之听清徵者,皆有德义之君也。今吾君德薄,不足以听。”平公曰:“寡人之所好者,音也,愿试听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闻于天。平公大说,坐者皆喜。平公提觞而起为师旷寿,反坐而问曰:“音莫悲于清徵乎?”师旷曰:“不如清角。”平公曰:“清角可得而闻乎?”师旷曰:“不可。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鎋,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今吾君德薄,不足听之。听之,将恐有败。”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听之。”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玄云从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室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癃病。故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不已,则穷身之事也。
《吕氏春秋》卷五《古乐》
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谿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
《说苑》卷十九《修文》
黄帝诏伶伦作为音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仑之阴,取竹于嶰谷,以生窍厚薄均者,断两节间,其长九寸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曰“含少”。次制十二管,以昆仑之下,听凤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生之,而律之本也。故曰黄钟微而均,鲜全而不伤,其为宫独尊,象大圣之德,可以明至贤之功,故奉而荐之于宗庙,以歌迎功德,世世不忘。是故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
《白虎通义》卷第二《礼乐》
黄帝乐曰《咸池》……黄帝曰《咸池》者,言大施天下之道而行之。天之所生,地之所载,咸蒙德施也。
《论衡》卷十六《乱龙篇》
……上古之人,有神荼、郁垒者,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居东海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鬼无道理,妄为人祸,荼与郁垒缚以卢(芦)索,执以食虎。故今县官斩桃为人,立之户侧;画虎之形,著之门阑。夫桃人,非荼、郁垒也;画虎,非食鬼之虎也,刻画效象,冀以御凶。……
《论衡》卷二十二《订鬼篇》
引《山海经》〔今本无〕云:“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闲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
《风俗通义》《声音第六》
昔皇〔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于嶰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而吹之,以为黄钟之管。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为六。天地之风气正,而十二律定,五声于是乎生,八音于是乎出。
瑟:……《黄帝书》:泰帝使素女鼓瑟而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春秋》:师旷为晋平公奏清徵之音……问曰:“音莫悲于清徵乎?”师旷曰:“不如清角。”平公曰:“清角可得闻乎?”师旷曰:“不可。昔黄帝驾象车交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后,虫蛇伏地,大合鬼神于太山之上,作为清角。”……
《独断》卷上
五帝三代乐之别名:黄帝曰《云门》,颛顼曰《六茎》。
《帝王世纪·自皇古至五帝第一》
黄帝损庖羲之瑟,为二十五弦,长七尺二寸。
黄帝使伶伦于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解谷,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吹之以为黄钟之管,以象凤鸣,雌雄各六,以定律吕,以分星次。
《古今注》卷中《音乐》
短箫铙歌,军乐也。黄帝使岐伯所作也。所以建武扬盛世德,风劝战士也。
《拾遗记》卷二《殷汤》
师延者,殷之乐人也……在轩辕之世,为司乐之官……当轩辕之时,年已数百岁,听众国乐声,以审兴亡之兆。
《中华古今注》卷下
箫铙歌,军乐也,黄帝岐伯所作,以建武扬德,风动战士也。《周礼》所谓“王大献则令凯乐歌”也。
《太平御览》卷五七九《乐部一七·琴下》
《大周正乐》曰:清角,黄帝之琴,鸣廉修营蓝胁自鸣空中,号钟齐。
《云笈七签》卷一百
〔黄〕帝即使伶伦往大夏之西(大夏国在西,去长安万里),阮榆之溪,昆仑之阴嶰谷,采钟龙之竹,取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三寸七分,吹之为黄钟之宫(十一月律为黄钟,谓冬至一阳生,万物之始也),以本至理之代天地之风气。所谓黄帝能理日月之行,调阴阳之气,为十二律吕,雄雌各六也(《晋书》云,律管长尺,六孔,十二月之音。禀之以竹,取自然圆虚也;以玉,取坚贞温润也)。
〔黄帝〕有臣史王始造画。
〔黄〕帝以伐叛之功,始令岐伯作军乐鼓吹,谓之箫铙歌,以为军之警卫。《鼓曲》、《灵夔吼》、《雕鹗争》、《石坠崖》、《壮士怒》、《玄云》、《朱鹭》等曲,所以扬武德也,谓之凯歌(《六典》曰:汉时张骞得之于西域,凡八曲,军乐之遗音。箫,笳也,金铙如铃而无舌,有柄,执之以止鼓也)。
容成子,有道知律者,女娲之后。初为黄帝造律历,元起辛卯,至此时,造笙以象凤鸣。素女于广都来,教帝以鼓五十弦瑟(《古史考》曰琴,则非也)。黄帝损之为二十五弦,其瑟长七尺二寸。伏羲置琴,女娲和之。黄帝之琴名号钟,作清角之弄。……帝以容成子为乐师,帝作《云门》、《大卷》、《咸池》之乐。乃张乐于洞庭之野。北门成曰:其奏也,阴阳以之和,日月以之明,和风俗也(唐至德二年,洞庭侧有人穿地得古钟,有古篆文,黄帝时乐器也。永泰二年,巴陵令康通中得采药人石季德,于洞庭乡采药,得古钟,上有篆。岳州刺史李萼进之。可明《庄子》所谓黄帝于洞庭张乐,诚不妄者也)。
黄帝将会神灵于西山之上,乃驾象车六交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蚩尤旗也)。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凤凰覆上,乃到山大合鬼神。帝以号钟之琴,奏清角之音(师旷善于琴,晋平公强请奏角弄,师旷不得已,一奏云从西北起,再奏大风起、大雨作,平公惧而成疾焉)。
《初学记》卷九
引《归藏·启筮》云:黄帝杀之〔蚩尤〕于青丘,作《*(左木右冈)鼓之曲》十章:一曰“惊雷震”,二曰“猛虎骇”,三曰“鸷鸟击”,四曰“龙媒蹀”,五曰“灵夔吼”,六曰“雕鹗争”,七曰“壮士奋怒”,八曰“熊罴哮吼”,九曰“石坠岸”,十曰“波汤壑”。
《事物纪原》卷二《乐舞声歌部第十一》
〔乐〕……《世本》曰:伏羲造琴瑟,是始为乐。至黄帝,命伶伦考八音,调和八风,为《云门》之乐,则其事于是乎备。
〔律吕〕《吕氏春秋》曰:黄帝命伶伦自大夏之西,阮隃之阴,取竹于嶰谷,以生空窍厚均者,断两节间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十二筒,听凤鸣以为十二律,雄鸣六为律,雌鸣六为吕。……
〔鼓吹〕《唐书乐志》曰:黄帝使岐伯作鼓吹,以扬德建武。……
〔凯歌〕蔡邕《礼志》曰:黄帝使岐伯作军乐凯歌,今还军有乐,即其遗意也。
〔舞〕孟诜《锦带前书》则云:舞乐之兴,始于黄帝。故周用六代之乐,越取黄帝,以谓始舞可尊也。
《玉海》卷一一〇《音乐》
梁元帝《纂要》:古琴名有清角,黄帝之琴。
《古今事物考》卷五《乐器》
〔乐〕……《世本》曰:黄帝命伶伦考八音,调和八风,为《云门》之乐,则其事于是乎备。
〔律吕〕《吕氏春秋》曰:黄帝命伶伦自大夏之西,阮隃之阴,取竹于嶰谷,以生空窍厚均者,断两节间,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十二简,听凤鸣以为十二律,雄鸣六为律,雌鸣六为吕。
〔鼓吹〕《唐乐志》曰:黄帝使岐伯作鼓吹,以扬德建武。……
〔凯歌〕蔡邕《礼志》曰:黄帝使岐伯作军乐凯歌,今还军有乐,即其遗意。
〔鏄钟〕《宋朝会要》曰:黄帝命伶伦与荣猿铸十钟,以调月律,今鏄钟是也。
〔鼓〕《黄帝内传》曰:帝与蚩尤战,玄女为帝制夔牛鼓。
〔磬〕《通纂》曰:黄帝使伶伦造磬。
〔笛〕《太平御览》曰:黄帝使伶伦伐竹于嶰谷,斩而作笛,吹之作凤鸣。
《广博物志》卷十一《斧扆下》
黄帝妃嫫母,训宫人而有淑德,奏六德之颂。(《类要》)
【方志】
(康熙)《新郑县志》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
卷三人物·古圣
〔黄帝〕命伶伦造律吕,命爰□铸十二钟,命大容作咸池乐。
四、兵 法
【经史】
《尚书》
弩石中矢镞。黄帝之时,以玉为兵。蚩尤之时,烁金为兵,割革为甲,始制五兵,建旗帜,树夔鼓,以佐军威。纛六面,大将军中营建,出引六军。古者,天子六军,诸侯三军。(《太白阴经·战具类·器械篇》引)
《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蹋鞠”集解:刘向《别录》曰:“蹵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之时。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索隐:上徒腊反,下居六反。《别录》注云:“蹴踘,促六反。蹴亦蹋也。”崔豹云:“起黄帝时,习兵之埶。”
《越绝书》卷十一《越绝外传记宝剑第十三》
楚王曰:“夫剑,铁耳,固能有精神若此乎?”风胡子对曰:“时各有使然。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死而龙臧,夫神圣主使然。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死而龙臧。……”
《纬书集成·河图编·河图稽耀钩》
黄帝之生,先致白狐,有螾长十二丈。幼好习兵,长善攻战。问之于风后曰:“夫帝之旗,何如乎?”风后曰:“予告汝。帝之五旗:东方法青龙曰旗,南方法朱鸟曰鼠,西方法白虎曰典,北方法玄蛇曰旗,中央法黄龙曰常也。”
《通典》卷六十六
黄帝振兵,教熊罴貔貅貙虎,制阵法,设五旗五麾。
《路史》卷十四《后纪五·疏仡纪·黄帝纪上》
自是爱民而不战,四帝共起而谋之,边城日警,介胄不释。帝乃焦然叹曰:“朕之过淫矣!君危于上者,民不安于下;主失其国者,其臣再嫁。厥病之由,非养寇邪?今处民萌之上,而四盗起,迭震于师,何以哉?”乃正四军,即营垒,灭四帝,而有天下。谓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矢以仁义,扰以信礼。故投之死地而后生,知彼知己,故亡敌于天下。于是以兵为卫,内行刀锯,外用水火,天目临四维而巡行,句阵并气而决战。傍行天下,未尝宁居。先之德正,而后之以威刑。必不譓者,从而征之。是以麾之所拟而敌开户,身五十二战,而天下大服焉。
《轩辕黄帝传》
黄帝于是取合己者四人,谓之四面而理。时获宝鼎,迎日推策。又得风胡为将,作五牙旗及烽火战攻之具,著《兵法》五篇。
又令风后演《河图》法而为式用之,创八百局,名曰《遁甲》,以推主客胜负之术。黄帝著《十六神历》,推太一六壬等法。又述六甲阴阳之道,作《胜负握机之图》及兵法要诀《黄帝兵法》三卷。《河图出军诀》称:“黄帝得王母兵符,又有《出军大帅》、《年立成》各一卷,《太一兵历》一卷,《黄帝出军新用诀》一十二卷,《黄帝夏氏占兵气》六卷,《黄帝十八阵图》二卷,《黄帝问玄女之诀》三卷,《风后孤虚诀》二十卷,《务成子元兵灾异占》十四卷,《鬼臾区兵法》三卷、《图》一卷。”
《明史》卷九十二《兵志》
景泰初,立十团营。给事中邓林进《轩辕图》,即古八阵法也,因用以教军。
【子集】
《孙子》卷九《行军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佚文·黄帝伐赤帝》
孙子曰:〔黄帝南伐赤帝,至于□□〕,战于反山之原,右阴,顺术,倍冲,大烕有之。〔□年〕休民,□谷,赦罪。东伐〔青〕帝,至于襄平,战于平□,〔右阴〕,顺术,倍冲,大烕〔有之。□〕年,休民,□谷,赦罪。北伐黑帝,至于武隧,〔战于□□,右阴,顺术,倍冲,大灭有之。□年休民,□谷,赦罪。〕西伐白帝,至于武刚,战于□□,右阴,顺术,倍冲,〔大烕有〕之。已胜四帝,大有天下,暴者……以利天下,天下四面归之。汤之伐桀也,〔至于□□〕,战于薄田,右阴,顺术,倍冲,大烕有之。武王之伐〔纣〕,至于□遂,战牧之野,右阴,顺术,〔背冲,大灭〕有之。一帝二王皆得天之道、〔地〕之〔理〕、民之请,故……(下残)(原文据文物出版社《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
《六韬》卷一《文韬·兵道第十二》
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尉缭子》卷一《天官第一》
梁惠王问尉缭子曰:“黄帝刑德,可以百胜,有之乎?”尉缭子对曰:“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谓天官、时日、阴阳、向背也。黄帝者,人事而已矣。……黄帝曰:‘先神先鬼,先稽我智。’谓之天官,人事而已。”
《吕氏春秋》卷七《荡兵》
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兵之所自来者上矣,与始有民俱。凡兵也者,威也;威也者,力也。民之有威力,性也。性者,所受于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武者不能革,而工者不能移。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难矣,五帝固相与争矣。
《太白阴经》卷一《人谋上·将有智谋篇第七》
经曰:太古之初,有伯皇氏至于容成氏,不令而人自化,不罚而人自齐,不赏而人自劝;不知怒,不知喜,俞然若赤子。庖牺氏、神农氏、教而不诛;轩辕氏、陶唐氏、有虞氏诛而不怨。盖三皇之政以道,五帝之政以德。
《太白阴经》卷二《人谋下·善师篇第十一》
善师者不阵,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黄帝独立乎中央而胜四帝,所谓善师者不阵也。
《太白阴经》卷六《阵图总序第六十三》
经曰:黄帝设八阵之形。车厢洞当,金也;车工中黄,土也;乌云鸟翔,火也;折冲,木也;龙腾却月,水也;雁行鹅鹳,天也;车轮,地也;飞翼浮菹,巽也。风后亦演《握奇之图》云:“以正合,以奇胜。或合而为一,或离而为八,聚散之势,节制之度,复置虚实二垒。”力牧以创《营图》,其后,秦由余、蜀诸葛亮并有阵图,以教人战。
《太白阴经》卷六《阴阳队图篇第六十七》
经曰:阳队起一至九,阴队起九至一。队有五十人,五人为火长,一队九人,不失四十五人之数。卒间容卒,相去二步;队间容队,相去一十八步。前后一十步,其队相去,前后亦如之。黄帝曰:“阵门容阵,队间容队,曲间容曲也。”
《唐李问对》卷上
太宗曰:“朕破宋老生,初交锋,义师少却。朕亲以铁骑自南原驰下,横突之,老生兵断后,大溃,遂擒之。此正兵乎?奇兵乎?”
靖曰:“陛下天纵圣武,非学而能。臣案兵法,自黄帝以来,先正而后奇,先仁义而后权谲。且霍邑之战,师以义举者,正也;建成坠马,右军少却者,奇也。”……
太宗曰:“黄帝兵法,世传《握奇文》,或谓为《握机文》,何谓也?”
靖曰:“‘奇’音‘机’,故或传为‘机’,其义则一。考其词云:‘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机。’奇,余零也,因此音‘机’。臣愚谓兵无不是机,安在乎握而言也?当为余奇则是。……”
太宗曰:“数起于五而终于八,则非设象,实古制也。卿试陈之。”
靖曰:“臣按黄帝始立丘井之法,因以制兵。故井分四道,八家处之,其形井字,开方九焉。五为陈法,四为间地,此所谓数起于五也。虚其中,大将居之,环其四面,诸部连绕,此所谓终于八也。及乎变化制敌,则纷纷纭纭,斗乱而法不乱;浑浑沌沌,形圆而势不散,此所谓散而成八,复而为一者也。”
太宗曰:“深乎,黄帝之制兵也!后世虽有天智神略,莫能出其阃阈,……”
《唐李问对》卷下
靖再拜谢曰:“臣按《尉缭子》云:‘黄帝以德守之,以刑伐之。’是谓刑德,非天官时日之谓也。……”
太宗曰:“深乎!节制之兵。得其法则昌,失其法则亡。卿为纂述历代善于节制者,具图来上,朕当择其精微,垂于后世。”
靖曰:“臣前所进黄帝、太公二陈图,并《司马法》、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用其一二而成功者亦众矣。……”
《黄帝玄女兵法》
禹问于风后曰:“吾闻黄帝有负胜之图,六甲阴阳之道,今安在乎?”风后对曰:“黄帝藏会稽之山下,其坎深千丈,广千丈,镇以盘石,求之者亡,视之者见,致难得也。”
《初学记》卷二十二《武部》
黄帝《出军决》曰:“有所攻伐,作五采牙幢。青牙旗引往东,赤牙旗引往南,白牙旗引往西,黑牙旗引往北,黄牙旗引往中,此其义也。”
《事物纪原》卷九《战阵攻守部第五十》
〔兵法〕沈起《吴子序》曰:兵法始于黄帝。
〔阵图〕《吴子序》曰:诸葛孔明天地风云龙虎蛇鸟,本一阵也,出黄帝兵井之法……
〔营垒〕《史记》:黄帝与炎帝战于版泉,以兵师为营卫。此营垒之始也。
《古今事物考》卷六《武备》
〔营垒〕《史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以兵师为营卫。此营垒之始也。
〔兵法〕《吴子序》曰:兵法始于黄帝。
〔阵图〕《吴子序》曰:诸葛孔明天地风云龙虎蛇鸟,本一阵也,出黄帝兵井之法。
《广博物志》卷三十二《武功下》
伏羲之臣共工始为步战及水攻;神农因造干戈殳戟矛斧;蚩尤益以刀剑,而用马战及火攻;轩辕始征四方,制八阵法及京观,又为甲胄、云梯、楼橹、黄钺车战之具,钲铙鞞角之号。
《虎钤经》卷十一
黄帝曰:行兵要背天目,向地耳。甲子旬天目在庚午,地耳在戊辰。甲戌旬天目在庚辰,地耳在戊寅。甲申旬天目在庚寅,地耳在戊子。甲午旬天目在庚子,地耳在戊戌。甲辰旬天目在庚戌,地耳在戊申。甲寅旬天目在庚申,地耳在戊午。
《武经总要》《后集》卷二十一
黄帝曰:神将内战,祸害难解,神将外战,祸害易解。神克将为内战,将克神为外战。
《涌幢小品》卷十二《兵制》
神农以石为兵,黄帝以木为兵,蚩尤以铜、铁为兵。
黄帝文化志/黄帝陵基金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