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帝文化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附录 黄帝传说故事

黄帝陵基金会编


  轩辕出生轩辕丘*
  清水县东七十里的山门镇,地处林区。出镇子朝东南方向有一条大峡谷叫三皇谷,当地人都叫三皇沟。峡谷直通牛头河源头旺兴乡、芦子滩的牛头山。这里群山翠岭、峰峦叠嶂,古木参天隐日,百鸟四季争鸣。牛头河水常年清澈流淌,就是神仙路过此地也会被这迷人的景色所陶醉,住上几日。就在峡谷的西南方向有一形似麦垛的山丘叫轩辕丘,灌木丛生、松柏长青。每当夕阳晚照时,丘前的溪水中便映出轩辕丘的秀丽雄姿,风光着实迷人。这里便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的地方。
  传说在很古很古以前,这里人烟稀少,三山五岭偶然在林海深处才能发现一两户人家居住。轩辕丘周围也不过十来户,常年主要靠打猎捕食野菜野果为生。就在轩辕丘山脚下的茅草屋里住着一位流落异乡的妇人和当地人一样食野物、吃野菜、野果度日,她就是轩辕母。
  传说有一年夏天,轩辕母到山上去摘野菜,火辣辣的太阳晒得地皮发烧,轩辕母爬山过岭、浑身汗水湿透了衣衫,汗腥味扑鼻难闻,她想到河边去洗,把手伸进水里,只觉河水非常温暖,遂即脱衣下水洗澡。她正在擦洗身子,突然一声惊雷像要落在水中。轩辕母抬头往天上一看,只见万里晴空红云滚滚,红日高照的大白天,刹时月明星繁。奇怪的是六月天气,鹅毛般的雪片绕着北斗星座飘移,枢星发出灿灿光芒照耀着四野,天地合一,祥云环绕,平静的河水顿时掀起层层银波。轩辕母一看自己的身体像是坐在镜子里面,浑身晶莹透亮,只觉迷迷糊糊像做梦一样。突然一条黄龙从水中跃起腾空而过,轩辕母受惊,抬头看看天空,一切如常,再也看不见星星月亮,仍然是红日高照,临近午时。轩辕母披衣上岸,穿衣服时发现自己的皮肤比过去洁白滑润,浑身一股香气扑鼻,一种说不出的轻快清爽感。奇怪的是小腹有点鼓胀像是身怀有孕的感觉。她连忙穿好衣服,提上菜篮回到茅庵。从此,轩辕母的肚子一天天地鼓了起来,确实怀孕了。而且常常作恶梦,梦见一条黄龙拉她到河里去洗澡。还梦见一个黄孩儿给她洗澡擦背,采摘野果……
  传说轩辕母得天象怀孕整两年时间,轩辕出生的这一年,烈日酷暑,天遭大旱,整六个月未落一滴雨。河水干枯,寸草不长,百姓民不聊生。相传,轩辕降生时,晴空响雷。午时刚过,轰隆隆三声闷雷从头顶滚过,一朵彩云从东方飘来,围绕轩辕丘转了三圈,随之天空乌云滚滚。三皇谷中天地相接,烟云缠绕。狂风大作,天低云重,眼看一场暴雨即将来临。三更过后,黎明时辰,突然一声婴儿的哭声回荡在轩辕山丘。随着婴儿的哭啼声,刹时暴雨倾盆,风声、雨声、电闪雷鸣,天地欲动。一道电光划破夜空,照得峡谷如同白昼。轩辕母助亮光一看,身边躺着一个胖大儿子,满头黑发足有半寸长,一双眼睛睁得圆溜溜的乌黑透亮、扑闪闪瞅着她发出咯咯的笑声。轩辕母瞅着刚出生的孩子对着她发出笑声,感到非常奇怪,惊得她不敢抱这孩子。
  第二天,风停了,雨止了,半年天气滴雨未落的干枯山丘,一场大雨洗尘,万物复苏。山青了,树绿了,田里水满了,河里水涨了。轩辕丘的人们听到说茅庵里的孤寡妇人生了个大胖儿子,都跑来看稀奇,议论纷纷,说三道四……各种传言随之而来;说这孩子不是凡人,是神仙下凡来救万民的,给咱带来了一场好雨。这雨水是向东海龙王要来的神水。人们得知是洗澡怀孕得子,都说这孩子一定是龙种,将来不是王侯便是黄帝,一定会有大出息。
  说也奇怪,这孩子一天一个样,十天会爬、半月会坐,满月后会叫娘。因孩子出生在轩辕丘,轩辕母给孩子起名“轩辕”。自从轩辕降生后,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后来轩辕真的当了黄帝,管天、理地、治人,一统华夏。
  轩辕丘,轩辕出生的地方至今还有三棵千年古柏茂盛地生长着。据说是轩辕黄帝亲手种植的。
  后人为纪念这位功德一世的人文始祖,在轩辕丘修庙塑像,起名“三皇庙”,庙前建有戏台,每年要在轩辕黄帝出生的这一天过庙会,唱戏。当地的老百姓都称轩辕黄帝“三皇爷”、“轩王爷”。把山门镇至白河村的一条大峡谷叫“三皇沟”。可惜三皇庙年久失修,庙倒房塌,现在仅遗存几片瓦砾砖块。
  因三皇沟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后人又将三皇庙修在县城东南角的窑庄沟。后又移建在县城西南角永清堡后塬上,至今人们把这里叫三皇庙塬。庙前曾竖一石碑,上刻“三皇庙塬”是明朝学者胡缵宗所题。
  *来源于温湘江《轩辕故里民间故事集》,天水新华印刷厂2006年5月印行。
  黄帝出世(一)*
  据传说,这尘世上原先是没有人的。女娲娘娘觉得这天地之间空荡荡的怪没劲气,她就和泥捏人儿,造出了好多好多人。可人越造越多,倒又闹出了麻烦——这些人们为了争吃的、争用的,又互相残杀,闹得世界乱糟糟的,过不上一天太平日子。女娲娘娘看到人们是这个样儿,难过得直摇头,连眼泪都流出来了。哎呀呀,这可该咋办呢?
  有一天,女娲娘娘又瞧着互相打仗的人们唉声叹气,忽然突噜噜飞来了一只金色的神鸟。这神鸟落在女娲娘娘跟前,抖动着翅膀张开嘴叫了起来:
  “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女娲娘娘,您该派个人儿管管这天下,别让他们再残杀!”
  女娲娘娘听了一思谋:“哎呀,着哇!我为啥不派人去管管他们呢?可是派人,又没有现成的。再捏一个大泥人儿,怕是比先捏的那些人们也强不了啥……”就问鸟儿:“该派啥样的人呀?”
  神鸟又抖动着翅膀叫:“叽叽喳喳,叽叽喳喳,瑶池旁边的红果子,三千年就只结了一个,让它下凡,准能治好天下!”
  女娲娘娘一听,高兴地说:“好,就这么办吧!”
  神鸟马上用嘴叼了瑶池边的红果子,一眨眼就飞到了竹鹿山。只见山上山下,有人挖竹根,有人捉小鹿,还有人摘野果、采黄花……一个个在寻找能吃的东西。神鸟照准一个俊乎乎的年轻女子,一张嘴,把个红楞楞、脆生生、圆嘟嘟、光溜溜的果子丢给了她。那个女子正在摘野果,忽然看见从树梢上掉下这么好看的一个红果子,那香喷喷的味儿直往鼻子眼里钻,她忙乱了半天,肚子正饿,就把红果子有滋有味香香甜甜地吃下了肚里。
  嘿!自打她吃了红果子以后,回到家肚子就大了起来。过了些日子,就生下了一胖牛牛、俊乎乎的小娃娃。说也怪,这小娃一落地见风就长,很快就会说话走路。不多几年,就长成了一个十分漂亮的小伙子。这就是上古时候的轩辕。
  轩辕聪明伶俐,又勤劳又勇敢,不论办什么事儿都很有主意。因此人们遇有事就请他给出主意,想办法。天长日久,人们就请他当众人的首领,领着大伙儿干这干那,这里的人们也就越来越好。别处的人们见这里的人们闹好了,也都来请轩辕管事儿。这样,他就开始治理天下了。
  讲述人:王群
  搜集整理者:陈刚
  搜集时间:1986年1月
  搜集地点:河北涿鹿矾山南关
  *来源于《轩辕黄帝故乡的传说》,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涿鹿县资料本。
  黄帝出世(二)*
  女娲造人后,地上人越来越多,争争夺夺,打打斗斗,很不太平。众人中有个勇士,心中着急:这样打下去,几时才能太平?他勇敢地站出来调解争斗,但他被争斗的人杀死了,他的尸体被丢进了一个山洞里。
  有一天,这个山洞里突然发出惊天动地的响声,只见山洞中飞出一条巨大的黄龙来。人们都说这条黄龙是那位勇士变成的。
  这件事惊动了—位猎人,这位猎人是个神箭手,射箭百发百中。他见那龙飞来舞去,怕要祸害百姓。他就张弓搭箭,对准龙头“嗖、嗖、嗖”一连三箭,前两箭射中龙的双眼,后一箭射进了龙的咽喉,只听得一声巨响,龙落到了地上。这位猎人就走了过去,对准龙肚皮劈了一刀,谁知龙肚皮中睡着一个婴儿。正在此时,晴空一声霹雳,天降大雨,婴儿惊醒了,呜哇呜哇大哭起来。猎人见了这婴儿胖乎乎的,又白又嫩,很讨人喜爱,就抱回家来抚养。这位从黄龙肚里出世的婴儿就是后来统一黄河两岸各个部落的英雄——轩辕黄帝!
  黄帝是我国古时第一个帝王,我们中国人就自称为黄帝子孙;黄帝是从龙皮抱出来的,我们就称中华民族为龙的传人。
  讲述人:杨根妹
  搜集整理者:沈志斌
  流传地区:浙江省湖州市
  *来源于《炎黄汇典·民间传说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黄帝诞生(三)*
  曲阜城东六里许,有个叫寿丘的地方,一道高岗隆起就是寿丘遗迹。一说轩辕黄帝就诞生在这里。
  据说,黄帝的母亲叫附宝,有蟜氏之女,是少典国国君的妃子。附宝生有二子,长子是炎帝神农氏,次子就是黄帝轩辕氏。
  神农氏教人们播种五谷,又曾亲口尝百草,为人治病,因而被人们称为“神农”,并且被推戴为中原各部落联盟的领袖,称为炎帝,在陈(今河南淮阳一带)建立了国都。炎帝似乎不太善于治理他的部落联盟,在陈待不下去了,只好迁到鲁(今山东曲阜一带)。因此,炎帝在曲阜留下不少遗迹。比如,曲阜城西有个村庄叫犁铧店,就是传说中神农教民做犁铧的地力。神农氏的国号叫大庭,在曲阜建有大庭库,故曲阜的别称又叫大庭。
  炎帝的母亲,是随着炎帝迁徙到曲阜的。一个初冬的夜晚,附宝独自一人来到郊外,她夜望星空,思念故土,忽然间,天际亮起一道银白耀眼的闪电,那闪电绕着北斗的第一颗星——枢星疾速地打了几个旋,然后又倏地一下由天及地,消失了。几乎在这同时,被惊呆的附宝忽然感觉到身上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过了一些时间,她才知道自己受雷电感应怀孕了。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但是,附宝却一直怀了二十四个月的孕。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天高气清,祥云万朵,附宝觉得肚子疼痛难忍,黄帝就这样降临人世。
  刚出生的黄帝,额骨的中部隆起,像太阳,这就是所谓“日角”;黄帝有龙的相貌,传说他的手足也似龙爪龙趾;还有的说他有四张脸。更奇异的是,黄帝刚出生就咿呀说话,不久就会走路了。到十岁左右的时候,他就离开寿丘,到处拜师学艺,通访名山大川。
  黄帝离开寿丘后很少归来,殁后葬于陕西桥山。后来,黄帝的长子少昊又回到寿丘建都,并葬于寿丘。少昊的陵墓至今尚存,是一座削顶金字塔式的建筑,规模宏大。
  采录者:曹兴民
  整理者:孔令绍
  搜集时间:1986年8月
  搜集地点:山东曲阜旧县村
  流传地区:山东曲阜
  *来源于《人民日报》1987年1月12日,海外版。
  黄帝选妻*
  轩辕黄帝整天为百姓们费心操劳,乡亲们都对他十分敬重。一些上岁数的人更为他的婚事操心,经常有人带着姑娘找上门来,姑娘一个比一个长得齐整。他的父亲少典和母亲附宝也想早点给他成家,看看这个也称心,那个也如意,可黄帝就是不吭声。附宝说:“这么多人来找,你总得挑选一个呀!”黄帝笑笑说:“不能光讲长相,只看外表,要看有没有本事。”二老点了点头,也不再吭声了。
  一天,黄帝打猎来到西山,抬头一看,山半坡大桑树下,有一女子手扶着树,一条腿跪在地上,正在从嘴里往外吐丝,地上已吐出一个像瓦瓮那么大的茧。黄帝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看呆了。那女子吐出个黄金色的,又吐出个银白色的,都闪光发亮。黄帝看得入了迷,心想,我今天竟遇这样一个会吐丝的女子,真是连做梦也想不到哇!自从来了有巢氏、神农氏,吃的住的都不愁了,可还披着兽衣兽皮,多么难看。今天要能得到这丝,织成布做成衣服该多好哇!想到这里,他就要上前问个明白。又一想,不知是谁家女子,什么脾气,万一人家给个没趣,不是白费口舌吗?还是等她吐完丝,歇息时再问吧。
  那女子在那儿吐呀吐的,吐成了三个茧,起身就要走。
  黄帝这下可着急了,急忙走出来,拦住那女子,拱手道:“大姐留步。”
  那女子歪头看他一眼说:“大哥有什么事吗?”
  黄帝说:“我看大姐会造丝,能不能教教俺。”
  女子说:“俺娘有交待,想学造丝,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非丈夫不准传授。”那女子说罢这句话,赶忙捂住了脸。黄帝听到这里,心里怦怦直跳,也不知道这女子说的是真是假。他抬头又看了看那女子,长得很丑,脸皮黑,嘴唇厚,个头也不高。又一想,她是个干活人,不能光看模样儿。有这样一个会吐丝的帮手,再好不过了,就鼓起勇气说:“大姐只要不嫌我,我愿……”
  那女子大胆地走到黄帝跟前,两人并肩坐在一块青石板上。黄帝说:“咱们虽然订下了,可不知道大姐家住在哪里?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那女子说:“我原是王母娘娘的侍女,名叫嫘祖,因为犯了天规,被打下凡来。”
  黄帝说:“你犯了啥天规?”她说:“有一次,俺到王母的花园去赏花,那花园里有一株五色香草,上边结满了果实。我看那果实好看,又有香味,便随手摘了几个填进嘴里,满嘴香甜,我便嚼了嚼咽下去。没多大一会儿,觉得心里直往上翻,光想往外吐。我没法了,便蹲在地上,一会儿便吐出来了,一看,是丝。接着,不知从哪儿飞来几只彩蛾,围着香草飞来飞去。我想,若把这香草籽儿喂彩蛾吃了,不也会吐丝吗?飞蛾吃了籽儿,慢慢变成蚕。我又用香草籽儿喂蚕,那蚕便也吐出丝来。我看着真有趣儿。这五色香草,原来是仙草。我想再摘些果实,谁知刚摘了一把,不知哪个人告诉王母娘娘了。王母娘娘大发脾气了,当即把我打入凡间。我想,无论咋说,那香草籽儿也得带上。我把它藏在衣袋里,一会儿一摸,生怕丢了,王母娘娘叫人把我扔到一个山旮旯里,差点被狼吃了。幸亏,被捡干柴的西陵氏所救,我就认她为母。我们母女,相依为命,过着苦日子,直到今天……”
  黄帝听罢,伸手抓住了嫘祖的双肩,半天不知说啥好。嫘祖又说:“北山坡上,我已经养了一片蚕,正在吐丝。那些蚕都吃桑叶,长的也不错,咱们去看看吧!”黄帝顺着她指的方向走去,看到那些蚕结的茧,个个就像瓮那么大。黄帝高兴地说:“我现在就回去,派些人来把蚕茧寻回去。”嫘祖笑着点了点头。
  黄帝先回到家里,把选嫘祖为妻的事跟少典和附宝讲了。老两口一传出去,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成群结队地都来了。黄帝和嫘祖回来时,大家都围着他们看。有的小声说:“那么多齐整的女子不挑,偏挑了这个粗糙人。”有的说:“放心吧,黄帝办事比咱们有把握,可能这女子有大本事。”有的见了蚕茧,还不知道是啥稀罕物哩。
  嫘祖一到这里,就领着几个姑娘抽起丝来。抽着盘着,盘得有条有理,大家都跟着学起来。少典、附宝、有巢氏、后稷和一些上岁数的人,看着一盘盘又细又软的丝,一个劲儿地笑。自从嫘祖来到之后,这里的人都学会了养蚕、缫丝、纺纱、织锦,越来越多的人穿上了衣裳。这一来,大家都夸奖说:“还是黄帝有眼力,看人光看样不中。”人们一提起嫘祖,就打心眼里敬佩她。为了不忘她的功绩,农家的织机房里都敬祖神,实际就是嫘祖。
  讲述人:蔡英生
  搜集整理者:蔡柏顺
  搜集时间:1982年
  *来源于《轩辕故里的传说》,中原农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嫘祖的传说*
  嫘祖是黄帝的正妃,她贤惠、善良,又是教民养蚕缫丝的创始人,为促进我们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传说黄帝战败蚩尤开庆功会时,有一位身披马皮的美丽姑娘前来献丝,这便是传说中的蚕神。原来,远古时候,有一家父女二人养了一匹马,因父远征数月未归,女儿思父心切,边给马添料边开玩笑说:“马儿呀,马儿,你若能找回父亲,我就嫁给你。”不料马闻听姑娘此言,挣脱缰绳狂奔而去,数日之后,将姑娘的父亲驮了回来。父女相见皆大欢喜,而女儿对嫁马之事却只字不提,那马从此不思饮食,哀鸣不止,父亲不解,女儿便如此这般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父亲,父亲知道真相后也觉得如让马做自己的女婿确实有辱家门,只得忍痛割爱将马杀死,剥下马皮晒于院中。谁知女儿还不解恨,竟用脚踩着马皮说:“你是畜牲,还想讨我做妻,活该被杀!”不想马皮忽然从地上一跃而起,裹起此女夺门而跑。从此姑娘身披马皮,栖身于树枝中,摇头吐丝,日夜不停,好像诉说着她那不幸的经历。后来人们就把吐丝的生物叫“蚕”,把此树称为“桑”,而这位身披马皮的姑娘就做了蚕神。今日黄帝庆典,有蚕神献宝,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嫘祖听黄帝讲了蚕神的故事,再细看那蚕神所献宝物——黄像金、白似银的两绞蚕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身遭不幸的姑娘吐出的丝成为天下老百姓的有用之物。于是她起早贪黑开始养蚕,在她的精心养育下,蚕种孳生繁衍,蚕儿越养越多。她又用自己积累的养蚕经验教更多的妇女们养蚕,待她们掌握了养蚕技术后,嫘祖以她的聪明智慧和非凡才能,又苦心钻研丝织技术,她和众姐妹反复探讨,多次切磋技艺,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探索,终于用蚕丝织成一种又轻又软,如行云流水一样的绢绸。
  鉴于嫘祖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后人为了纪念嫘祖,便在嫘祖所到之处修祠建庙,供奉祭祀。还有的传说干脆就把嫘祖称为蚕神娘娘。现在,我国许多地方有以嫘祖的名字命名的山川名胜,如嫘祖山、嫘祖坪、嫘祖洞、嫘祖峰等。
  关于嫘祖养蚕,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黄帝战胜蚩尤后,正踌躇满志地在大殿中央的宝座上听乐观舞。那一章接一章的“*(左木右冈)鼓曲”——“雷震惊”,“猛虎骇”,“灵夔吼”,“雕鹗争”……真是勇猛雄壮,气势不凡,胜利的战士们高唱凯歌,应和着鼓声在殿堂上表演种种象征杀敌制胜的搏击姿态的舞蹈,连黄帝也激动得走下宝座,与战士们一起歌舞……
  正在这时,蚕神——一个美丽的姑娘,手里捧了她自己吐的两绞丝,一绞黄的像金子,一绞白得像白银,从天空冉冉下降,赶来献给伟大的黄帝。这蚕仙住在北方的荒野,在那三棵高百丈、并排生长的桑树旁,她确实是半跪在另一棵大树上,不分昼夜地吐丝,人们叫那里为欧丝之野。这姑娘身上披一件马皮,如果她把马皮两边的边沿拉拢一点,包裹住自己的身体,那她马上就会化生为一条长着马头的蚕。黄帝见了这些美丽而稀罕的物什,连声称赏:“好啊,这下我天下庶民又多了一种宝贝!”蚕神见黄帝如此关怀天下人民,感动地拉拢马皮,变成一只蚕,口里吐出两根无休无尽的细长的丝来,一根金黄,一根银白。黄帝很受感动,立即命人把蚕送给正宫嫘祖。
  嫘祖,人称天后娘娘,非常贤惠,善良,她听说这件事后,亲自把化生出来的蚕放到桑树上,手拿着竹竿,每天精心地看管,蚕儿越化生越多,吐出的丝和蚕神献来的丝一样好看。她就用木棍做支架,用丝作纬线,以骨针为梭,经纬相织,织出了又轻又软,行云流水一样的绢子,比起以前的柠麻织的布不知道好到那里去了。这天,天后娘娘和黄帝在一块,开玩笑说:“你造的衣冠履不结实又粗糙,还不如我养蚕取丝,织出的绢又坚固又好看。”黄帝自己也对嫘祖用蚕丝织成丝绸非常佩服。
  嫘祖不但自己养蚕,还热心地把技术传授给庶民百姓。她经常和姐妹们在“一线泉”旁,养蚕纺织,煮茧抽丝,抽出的丝越来越长,飘到山下,泉水顺丝流下,就形成了一条瀑布……到了夏天,黄帝还穿着那件虎皮围腰。天后娘娘看后,心里非常难过。她想:轩辕以戊己之日所生,当时黄星呈祥;我们部落联盟人的肤色,我们居住的黄土高原也是黄色,如果能给黄帝织一件黄色的衣服,该有多好!她就专门挑出许多黄色的蚕茧,缕成黄丝。又细心地织呀,织呀,忘记了吃饭,忘记了休息,白天在屋里或树荫下,晚上在火塘旁……累得她头昏眼花,想站起来缓一口气,刚一站起,就昏倒在地,轩辕扶起她,要天后娘娘好好歇一歇,并用陶钵端来了“玄酒”让她喝:“好好歇歇吧,累坏了身子,以后再怎么教人们养蚕织绢啊!”嫘祖感动得眼睛也潮红了,可是。黄帝一出去,她又翻身起来,一下一下地织着黄绢,织好了,金光闪闪的,嫘祖非常高兴,心想,我以后还要织更多的黄绢,让人们都穿上这样好的衣服。她又赶紧找到骨针,为黄帝缝制黄色的缯衣……
  这一天,天气晴朗,部落的人都聚集在中宫前面,商议着大事,天后娘娘缝好了缯衣,让黄帝试。黄帝穿上人世间第一件黄色的缯衣,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金光,显得十分神圣和庄严。广成子挥动着牦牛尾,口中念道:“天色黄,地色黄,天子真是天下之黄帝啊!”百姓庶民齐声欢呼:“黄帝!”“黄帝!”黄帝谦逊地笑着,天后娘娘也幸福地微笑着……
  现在,黄陵县城南二里的南城村,传说就是当年黄帝的正宫,至今还有一个高两丈方三丈的土墩,人称是天后娘娘的梳妆楼。
  *来源于《陕西省志·黄帝陵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素女与大鸿*
  轩辕黄帝有个妹子,名叫素女,嫁给了黄帝的大臣大鸿。大鸿跟随黄帝到涿鹿去灭蚩尤,一去三年不回,素女日夜思念着自己的丈夫。一天,她用尖底瓶去提水,猛然看到沮水中晃动的不光是自己美丽而忧伤的影子,还有大鸿手提石斧,十分威武地站在自己身边;回到屋里,部落每天分给她的肉食果子什么的,她总留着些,想等大鸿回来吃;晚上总作恶梦,她常常从梦中惊醒,呆坐着说糊话:“这一仗败了,大鸿叫蚩尤杀了。”只有一次的梦她很满意,她正在梳着自己黑油油的头发,大鸿走来,悄悄地站在她身后,看着这个山花一样好看的姑娘,眼里充满了柔情……素女提着竹篮在山上摘野果,“噢——嗨——”远远的平原上传来了大鸿粗犷的声音,……他们又结婚了。大鸿走在迎娶来的男人的最前边,满精神的,咧着大嘴巴笑。素女和姐妹们端着烤肉和玄酒欢笑着迎接……她和大鸿手拉手在一个满是鲜花的山坡上走呀,飞呀……素女日思夜想,只盼着黄帝早日战胜蚩尤,使天下人都能过上安宁日子,也盼着大鸿早日回来团聚。她盼呀,想呀,不知流了多少相思泪。
  这一天总算盼到了!黄帝骑在高头大马上气宇轩昂,很多士兵扛着金戈、金斧,握着金刀,神气十足。素女挤在欢迎的人群里,急切地在队伍中搜寻着大鸿……风后、力牧、应龙都回来了,唯独不见大鸿。素女急了,好像有些发疯,拦住黄帝,问大鸿哪里去了?黄帝低下头,停了一下说:“大鸿到别的地方执行任务去了,后边就回来。”但是素女的心却忍不住扑扑地跳,她隐约觉得哥哥在骗她。原来大鸿跟随黄帝去作战,一直十分勇敢,每次上阵都挥舞着石斧左右砍杀,蚩尤的人马无人能抵挡。这一天,天下着大雨,双方还在交战。黄帝命应龙借助水力摆一个水阵,抵挡蚩尤的进攻,谁知蚩尤的士兵全是南方人,他们水性好,一个一个冲过了水阵。大鸿看到这种情形,抡起石斧就和蚩尤战在了一起。应龙、力牧也各和蚩尤的一个大将拼杀。这时,风伯、雨师(蚩尤的两个大将)也冲过来围住大鸿血战。大鸿十分勇敢地挥舞着石斧,以一当十,左砍右挡,不退一步。黄帝率领大军呐喊着冲过来。忽然,风伯的金刀削过大鸿的肩头,大鸿负伤了!可是他仍然拼力砍杀。……风声、雷声、雨声掺杂在一起,像乱舞的战鼓轰鸣……大鸿一斧下去,蚩尤不及招架,滚向后去。大鸿转身架住雨师的金斧,冷不防,蚩尤从背后砍来……
  黄帝终于忍痛告诉了素女大鸿牺牲的消息,素女哭泣着,声音哀婉悲凄,谁听了都要落泪。举行葬礼的这天,素女没有哭。天近黄昏,部落前面的空地上,燃起了三堆大火。素女双膝跪倒在大鸿的尸体旁,双手抱成拳贴在额前,虔诚地替丈夫祈祷。来到墓地,人们把死者头西脚东安放进土坑里,一个人把陶壶里的玄酒倒在手上,向死者身上弹洒。素女噙着泪把自己亲手做的食物,连同平时为大鸿留下的果子一个一个装进陶罐,放在大鸿的右手边。黄帝从身上取下自己的长稍大弓,轻轻地放在大鸿的左手旁。……
  回到屋里,素女才想起了哭。她双肩抽动着,哭呀,哭呀,声音细细的,长长的。一钩残月挂在夜空,素女凄凄切切的哭声传得很远,很远……
  黄帝用铜造了二十面大镜,送给素女安慰她。素女对着镜子,更感到自己形单影只。她的眼睛明显地凹了进去,目光也呆滞了,脸色苍白。伶伦造出乐器后,黄帝要求每个女子都得学会演奏。轮到素女了,她披散着头发,穿一身白色衣服,鼓瑟,那声音哀不自胜,在座的人都跟着瑟声流泪。素女越弹越悲伤,黄帝也觉得太悲哀了,就将五十根弦的瑟破为二十五弦。
  素女怀念大鸿,眼泪流干了,声音哭哑了。一天,她高兴地对看她的人讲,她梦见大鸿活来了,在南山替黄帝放马,大鸿叫她去哩。素女终于随大鸿而去了。黄帝为了纪念素女的痴情和大鸿的功绩,就模仿素女的哭声,亲自制作了一种乐器,因为是两根弦一张弓,就取名为“二胡”。以后,每到夜晚,无论谁拉响二胡,人们一听到那凄凄婉婉的声音,就说是素女在哭大鸿哩。
  *来源于《陕西省志·黄帝陵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黄帝义收九猿妹*
  传说古涿鹿为轩辕之国,黄帝为一国之主。这里山清水秀,四季如春,人们男耕女织,年年都是丰收年。打的粮食吃不完,就藏在涿鹿山中的一个大岩石洞中,预备着过灾荒年。
  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藏在大岩石洞中的粮食一天天少了,洞门不见开,也不见偷粮食的人影儿。这事一传开,闹得人心惶惶,议论纷纷,就报告给黄帝了。
  黄帝听了,表面上一点也不惊慌,给人们说了几句好话,叫大家回去了。可他心里却暗暗生了个主意。
  天一黑,他一个人悄悄离开了青丘(黄帝城),来到涿鹿山藏粮食的石洞内,找了个旮旯藏起来,要看看究竟是谁来偷粮食的。等啊,等啊,他一连等了好几夜,也不见个人影儿。可他不灰心,还是天天夜里等。
  有一天半夜,洞口忽然出现了一点小亮光。转眼工夫,那道亮光便进入石洞中。黄帝瞪着眼一瞧:原来是一个长得俊俊俏俏的妙龄女子。那女子走到粮食堆跟前,一张手,从手心里冒出一股刺眼白光,洞中的粮食便像流水一样“哗哗”地钻进她手心里去了。
  黄帝在暗处把这个过程看了个一清二楚,再也忍不住了,大喝一声:“呔!何处大胆妖女,敢来偷盗我们的粮食?”话落人出,挡住了那女子的去路。那女子装好粮食正要走,听到背后有喊声,先是一怔,然后转身羞答答地一笑,化道白光飞出洞去了。黄帝一看,哪能放过,也化成一道白光追出去了。二人你跑我追,从平地追到天上,又从天上追到平地,直打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
  俗话说,做贼心虚。那女子本来就不是黄帝的对手,又加上身上带着好多粮食,打着打着,就支持不住了,在地上一滚显出了原形。你猜是个啥?原来是个九个头、九条尾、十八只手掌、十八条腿、身高百丈、浑身放着万道银光的母猿猴。这母猿猴是九个母猿修炼变成的,外号叫“九猿妹”,有千年的道行。她身上放出的光,遇石石碎,遇树火起,一般人别想靠近。
  黄帝打过多少仗,第一次碰见有这种本事的,心里暗暗吃惊,急忙使出太上老君传授的阴阳神功,从脑门放出无数道金光,一下子把银光挡回,将那女子团团罩在金光里。那女子最后一招被破,吓得面如土色,浑身发抖,双膝跪倒在地上,连连求告饶命。黄帝问:“你是哪方妖孽,为何前来盗我们的粮食?”女子哭着说:“我不是妖孽呀,我是离这里一千多里的南拦坡族的首领九猿妹。这几年我们那里连年大旱,粮食颗粒不收,人们饿死了一大半。实在没办法,我才夜里跑到这里来偷些粮食,叫族人充饥,求你开开恩,救救我一族人的命吧!”
  黄帝听那女子说得有情有理,可可怜怜,心里非常难过,连忙上前把那女子扶起来说:“快起来吧,普天之下都是同胞,我们应该有福同享,有罪同受。既然你们那里无法生活,你回去跟族人们说说,都搬到我们这里来,一块生活吧!”
  九猿妹听了感激得直给黄帝叩头。她流着泪说:“您是我们的救命恩人,从此我们就听您指挥了。”然后,化一道白光回南方去了。没过几天,她果然带着南拦坡族人来到涿鹿,与轩辕国的人合在一起了。九猿族都是女人,黄帝手下男人多,两部族人往一起一合,人口也兴旺了。
  搜集整理者:陈铭
  流传地区:河北涿鹿
  *来源于《轩辕黄帝的传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
  黄帝为啥要和蚩尤打仗*
  传说,蚩尤原是黄帝亲哥哥炎帝的孙子。从家族来说,他也是黄帝的孙子。可是蚩尤为啥以下犯上和黄帝打仗呢?这事还得从开天辟地之初说起。
  那时候,这世界上既没山又没河,到处是荒野一片。黄帝出了个招,谁能治活地,他就把位传给谁。他嘴里这么说,暗中却给儿子混沌出主意,帮着治理地。和混沌争着治理地的还有祸和修。黄帝这把戏被祸的儿子蚩尤看破了。蚩尤是祸的儿子,就给祸和修出主意,设计害死了黄帝的儿子混沌。这可把黄帝惹恼了,罚祸和修变成了穿山甲。但他怕他们的后代不服起来造反,许诺说:等辟地大业完成后,就给祸和修恢复原身。不久,盘古完成辟地大业,使荒野上有了山川河流、大海平原。水有处流,人有地种,兽有山栖,天下一片太平。黄帝非常高兴,这儿走走,那儿看看,一天到晚游山玩水,分封天下,早把修和祸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修的爹太皋当了东方大帝,祸的爹炎当了南方大帝,他们怕黄帝追究杀死混沌的事,也不敢提给儿子恢复原身的事了。
  黄帝忘了给修和祸许的愿,蚩尤可没忘。他是祸的长子,力气大得惊人,加上还有九九八十一个同他本领差不多的亲兄弟做帮手,蚩尤就天不怕地不怕了,根本不把黄帝放在眼里。有一天,他去见炎帝,竹筒倒豆似的,把自己胸中的怨愤全讲了出来,提出为父报仇。可是炎帝害怕黄帝的势力,不敢答应,还把蚩尤给训了一顿。
  蚩尤挨了骂,心里连爷爷也恨起来了。从炎帝的行宫出来后,他马上把八十一个兄弟全集到家中,经过一番密谋,当天晚上就带着人马杀进了炎帝的行宫。炎帝从睡梦中惊醒,披上衣裳从窗户往外一瞧,蚩尤兄弟正和自己的卫士动刀枪哩。知道大事不好,急忙从后窗跳出,连夜逃到了黄帝那里,把蚩尤逼迫他作乱的事从头到尾对黄帝哭着说了一遍。黄帝听了心中十分恼怒,好言安慰了炎帝一番,将他留在自己的行宫里,然后从腰里抽出一道凶符,派人送到蚩尤那里,命令他立即从炎帝的行宫中退出去,等候处理。
  蚩尤仗着自己武艺高强,兄弟众多,根本不把黄帝的令箭放在眼里。他接过凶符往地上一扔,一脚踩了个稀巴烂,一声怒喝,左右的人抓住黄帝的信使就杀了,明目张胆地打起造反的旗号,带着人马就向黄帝的行宫杀去了。
  黄帝早就暗中做好准备了,蚩尤的兵将一到行宫门口,埋伏在四下的人马就出来把他包围了。那一仗啊,打得可惨了,杀的人没数,血流成河,蚩尤也成了黄帝的刀下鬼。蚩尤的弟兄们一看打不过黄帝,哥哥也死了,带着手下的人就向南逃了。从此躲进深山老林再也不敢露面了。
  讲述人:张增军
  搜集整理者:肖政
  流传地区:河北涿鹿
  *来源于《轩辕黄帝的传说》,中国民间故事三套集成·涿鹿县资料本。
  黄帝战蚩尤(一)*
  很早很早以前,天上的太阴神暗中爱上了玉皇大帝宫内的仙女——女丑。两个人私自结合,一共生下了八十一个儿子。老大起名叫蚩尤,身长九尺有余,虎背熊腰,力大无穷。其余兄弟也是身材高大,膀阔腰粗,异常凶猛。玉皇大帝知道后,龙颜大怒,立刻命令天兵天将把太阴神和女丑捆绑起来,狠狠鞭打了一顿,并将他俩分别关押,永世不准见面。又派天兵把蚩尤八十一个兄弟打下天界去受苦受难。
  蚩尤八十一个兄弟从天上流落到了中条山的卧牛岭一带居住下来。一开始,都挺安分守己。蚩尤每天带领众弟兄上山打猎,下湖捕鱼。还常常把打下的猎物,捕捞到的鱼虾分给周围百姓,受到四处百姓的拥戴。谁知到了后来,蚩尤众弟兄渐渐骄横起来,仗着各自有些本领,召集百工,炼石为金,铸成剑、铠、矛、戟、弩五种兵器,想夺整个天下。
  蚩尤率领众弟兄,气势汹汹,开到山东地界指名要与炎帝决一雌雄。炎帝无法,点起五千人马与蚩尤八十一个兄弟对阵。蚩尤一声大吼,带领着兄弟向炎帝人马冲进去。炎帝人马虽多,但都使用的是木棍石块之类,稍一接仗,手中的木棍便纷纷削为几段,不到半个时辰,败下阵来,四下逃散。蚩尤又是一声大吼,众弟兄乘势杀来,切瓜剖豆般地尽管砍杀。可怜五千兵顷刻间做了无头鬼,只剩炎帝一人逃了出去,投奔黄帝去处。
  黄帝听了炎帝的话,立刻点起三万人马,沿黄河北岸摆起战场,单等蚩尤众兄弟来交战。蚩尤打败了炎帝之后,骄焰正盛,哪里把黄帝兵马放在眼里,又使出先前的本事,喷云吐雾,笼罩河岸,率领众兄弟杀了过来。不到半天时间,蚩尤又将黄帝三万人马尽数杀绝。三万士兵的血光惊动了九天玄女,她决心要助黄帝一臂之力,灭掉蚩尤。就带了八十一条火龙,七十二个雷兽和“玄和指南”赶来助战。
  黄帝正在兵败思计,忽报玄女前来助阵。听了玄女的指点,黄帝先命人到昆仑山凿山炼铜,制造兵器。造好之后,便点起五万人马,约蚩尤再战。
  交战开始,蚩尤发觉黄帝兵马用的武器不一样了,暗自吃惊。忙命众弟兄一齐口吐阴雾,霎时阵地上阴风四起,寒气彻骨,不辨东西。玄女一见,忙解开八十一条火龙,一条围住一个蚩尤兄弟。这阴阳二气,拼死决斗;蚩尤吐的是太阴精气,能灭五岳之火;火龙喷是太阳三昧真火,能化四海之冰;一时难分胜负。玄女看火龙一时不能成功,又放开七十二个雷兽,九个一队,分作八队按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站定八方,一齐发起雷来。蚩尤兄弟听到四面八方雷轰电鸣,震耳欲聋,顿觉心慌意乱;火龙立即占了上风,火势愈加凶猛,但蚩尤兄弟有太阴之气罩身还可支持。黄帝被阵上浊气所罩,只能看见眼前五尺之内,他立即命令推出玄和指南车,车上有一仙人,望南山伸出一指,指端一道霞光,冲破浊气,直射南斗六星方位。
  蚩尤兄弟见所有法术皆已失灵,忙不迭地拔脚奔命。黄帝将士精神大振,个个奋勇,近者刀砍剑杀,远者弓弩齐发,将蚩尤八十个兄弟全部杀死。蚩尤眼看一切都完了,便飞空离开冀州,往晋南而逃。黄帝率兵追赶,蚩尤眼看大势已去,气怒之下一头撞向“五老峰”,将那峰西南齐刷刷刀削般撞去一块,那一块山峰,向东北飞落在黄河中,挡住了东去的河水,直到大禹治水时,才用斧劈开,成为黄河三门峡。
  蚩尤昏倒在地,黄帝不敢怠慢,忙命火龙分别抓住蚩尤头颈四肢,一声令下,蚩尤被肢解数段,污血流满湖水。从此,湖内鱼虾全没有了,而生出一种咸味的晶体来,叫做“盐”。那湖水因是蚩尤的血流成,秋冬之交,往往水色殷红,因此叫“解池”。蚩尤被肢解的地方,黄帝命百工建一座城,镇压邪气,取名为“解州”。蚩尤躯体很大,横放在湖水以北,日久化为黄土,成为四十里黄土岗。
  灭了蚩尤,黄帝与炎帝合兵一处,平定天下,将制兵器的铜铸造锄、犁、镢、镰,鼓励农耕,繁衍子孙,成为华夏民族的祖先。
  讲述人:王省三
  搜集整理者:王永年
  搜集时间:1986年10月
  搜集地点:山西省运城市
  *来源于《炎黄汇典·民间传说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黄帝战蚩尤(二)*
  黄帝打败炎帝后,各诸侯都想推举他做天子,可是南方的蚩尤却不服气。蚩尤在古黄河下游(今山东,江苏北部)一带做了九黎族的首领,拉起一支队伍与黄帝作对。这蚩尤文武双全,有勇有谋,通律历,晓天道,又有兄弟八十一人,勇猛无比,好生了得。他们又最先发现矿石,用矿石冶炼铜铁制造出兵木艾、大刀、戟、大弩等武器,可谓将勇器利,所以异常骄纵。起初,黄帝不愿与蚩尤兵甲相向,有战争必然要有流血,许多无辜的生命必将成为牺牲品,与炎帝的战斗血流成河的情景至今仍令黄帝心怀不安。黄帝就派使臣向蚩尤陈述战争的利害,希望各自相安,和平共处。但蚩尤哪听得进去呢?反倒让九黎族的军士骚扰黄帝的部族,黄帝的仁义之举屡屡落空,看来仗是非打不可了。为此,黄帝作了精心的准备。
  一,举用贤才 黄帝知道自己面对的敌人非常强大,而自己手下称得上文武奇才的却没几个,不仅忧思重重,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苦苦思索取胜之道。想着想着,不知怎么的就到了野外,只见一阵狂风突起,满天尘垢都被吹得一干二净。黄帝正纳闷呢,就见一个人拿着一张巨弓驱赶着数万群羊,浩浩荡荡直奔他来,黄帝忙向旁一闪,一脚却踩了个空……惊醒时方知是南柯一梦。
  黄帝细细思量这个梦境,忽有所悟,叹道:“风为号令,这表示治国呀,‘垢’字去‘土’就成了‘后’字,世上难道有姓风名后的吗?千钧之力才能拉开的弓,这表示力大无穷,能够拿着这样的弓驱羊数万群,这是能够驯服天下的表现啊,世上难道有姓力名牧的吗?”
  第二天,黄帝就下令寻找名叫“风后”和“力牧”的人。果然不久,在大海边找到了一个叫风后的渔民,在沼泽边找到了一个叫力牧的牧人。黄帝试着问了他俩一下,见风后果有治国安邦的胸怀,力牧果有统帅千军的才能,就立风后为相国,力牧为将军。这两人一文一武迅速把朝纲与军队整治得井井有条。黄帝不禁大喜,知道这是上天派他俩来协助自己的呀!
  后来,黄帝又得到了善察地利的常先和精通五行之术的大鸿,封他们做了大臣。
  二,创造指南车 黄帝在众臣的辅佐下,广施仁政,部族迅速富足起来;军队也训练有素,摩拳擦掌。都请求尽快与蚩尤一决雌雄。黄帝看到这种情况,也很高兴,就令风后为军师,力牧为统帅,带领千军万马,分六路向蚩尤发起了进攻。蚩尤早就等着与黄帝大干一场了,也把军队分成六路与黄帝的军队展开了厮杀。黄帝的兵士个个勇猛顽强,气壮山河,越战越勇,连蚩尤的八十一个铜头铁额的兄弟也难抵挡。蚩尤一看不妙,就从口中吐出一股青烟,鼻子里喷出一股怪雾,霎时,偌大的战场乌云密布,笼罩在一片黑漆漆的迷雾之中。这时蚩尤又念念有词,从山林中调集了一群怪物名叫魑魅魍魉的,向黄帝的军队冲来。黄帝的军队因为看不清又被魑魅魍魉的鬼哭狼嚎声吓呆了,一时大乱。蚩尤借机率领八十一个兄弟乱砍乱杀,黄帝的军队损失很大,急忙退兵到了泰山峰顶才算稳住了阵脚。
  黄帝让应龙清点了一下军士,发现死伤无数,不由得仰天长叹,昏然就寝。梦中只见一个金甲神人前来请他,他就飘然跟着神人来到了西天王母的住所,西天王母问他:“圣上为何闷闷不乐?”轩辕答:“蚩尤骄横,战他不下,所以忧闷。”王母于是让九天玄女授轩辕《阴符经》三百言,又交给黄帝一本兵书,说:“照此书布阵,战无不克。”黄帝大喜,谢恩已毕,急急打开兵书一看却了无一痕,不觉惊醒。睁眼一看,九天玄女所授的《阴符经》还在手里,忙把风后、大鸿叫来,给他俩说了梦境,两人也很高兴,都连称“天意”。但《阴符经》看来看去,总是不能完全明白。黄帝就下令在盛水旁修筑祭坛,祷告上苍。这时只见一只黑色的大龟口含着一张符放在坛上。这符确实怪异,长三尺,宽一尺,似皮非皮,像丝非丝,轩辕再次拜受,接过一看上面有八个大字:“天一在前,太乙在后。”轩辕,风后,大鸿相视而笑。于是,风后、大鸿就按照玄女兵法及《阴符经》设九阵、八门,阵内置三奇六仪,制阴阳二遁,演习变化,成一千八百阵,取名“天一遁甲”阵:黄帝又命力牧照此演练军士。
  有天夜里,黄帝与风后观看力牧演习阵法欣喜而还,走在路上,还不住夸奖呢,忽听风后“咦”了一声,黄帝忙问风后:“怎么回事?”风后说:“圣上请看。”黄帝顺着风后的手指向天空望去,只见月明星稀,天宇爽朗,北斗七星宛若勺状在北方熠熠闪光。风后说:“不知圣上发现没有,臣常观星象,见北斗星的斗转动而斗柄从不转动,如果能造出一种东西,永远指着一个方向,那蚩尤的大雾又有什么可怕呢?”黄帝一想,果真如此,就命风后去做。过了几天,风后果真推来一种东西,只见四轮战车上,一个形似军士的假人伸直右臂,任怎么转动车身,一直指着南方,原来风后是用采炼铜矿时发现的磁石制作的。黄帝与众大臣看了,都夸风后有办法,黄帝又命风后多造几辆,让每个士兵都能用上。
  三,发明战鼓 风后制造了六辆指南车,给每路人马部分配了一辆,军士们士气大振。可是魑魅魍魉阴森森的嘶叫仍让他们想起来胆寒。黄帝也知道这些鬼魅难对付就命令群臣想想解决的办法。一天,大臣常先蹬蹬蹬地跑进来,一见黄帝就高兴地大声说:“圣上,臣有办法了”,说着就命军士抬上一个圆而鼓的东西。黄帝问:“这是什么东西呢?”常先笑而不答,挥了挥手,军士就用木槌在那东西上击了起来,霎时“咚、咚”作响,把殿堂都震得簌簌发抖。常先接着说:“臣听说鬼魅是最怕大声的,有了它,再也不怕那些妖魔鬼怪作祟了。”黄帝自然十分高兴,给常先记了一大功。原来,前几天,常先杀了一头野牛,顺手把牛皮搭在空树干上,谁知,太阳一晒,牛皮紧绷绷罩在上面,常先无意中用手拍了一下,竟“咚”的一声把战马都惊得跳起来。于是常光略一琢磨,就用两张牛皮蒙制在一节掏空的圆木上。
  这时,群臣已奉黄帝的命令都来看常先的发明,仓颉还为它命名作“鼓”呢。常先的军士见群臣高兴就有点得意洋洋,其中一个大力士使出了全身的力气狠敲了几下,只听“咚、咚、噗”几声,鼓面破了,原来这牛皮也不怎么结实。黄帝与常先不由面面相觑。这时,风后说话了:“圣上不必担心,臣往年打鱼的时候到过东海的流波山,这山入海七千里,山上有一种野兽,叫做‘夔’,形状如牛,苍灰色的皮毛,却无犄角,只长着一只脚,出入海水就大兴风雨。它的眼睛像太阳月亮一样明亮,吼叫的声音似打雷,如果用它的皮做鼓面那是再结实不过了。”风后刚一说完,力牧也站出来说:“臣在放牧的时候,在雷泽常见到一种雷兽,整天无忧无虑喜欢仰面卧倒,以爪击腹作乐,每拍一下,就像打了一个霹雳,如果用它的大骨做鼓槌,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黄帝一听,非常高兴,就命军士捉来了“夔”和雷兽,用它们的皮和骨做了八十面大鼓八十对鼓槌。这鼓可厉害啦,一击,声传五百里;连敲几下,三千八百里以外都能听见声响呢。
  四,决战涿鹿 黄帝自上次败后,又与蚩尤大大小小打了七十次仗,败多胜少。现在,黄帝终于做好了一系列准备工作,甚至找来了专会蓄水的应龙和善于治水的天女旱魃。这样中原地区远古时代最大的一场战斗在涿鹿打响了。只见力牧以旗为号,黄帝的军士齐刷刷排成“天一遁甲”阵,蚩尤不知这阵的厉害,率领部族冲进阵内,一会儿,就分不清东南西北。这时,黄帝一声令下,只见军士个个手持利刃,肩挎大弓,以一当十,满怀复仇的火焰向蚩尤的部族发起猛攻,蚩尤见自己的军队抵挡不住,就点出风伯雨师大兴风雨。黄帝就命旱魃出击,只见旱魃所到之处,云收雨散,一片骄阳;又命应龙喷水,霎时把蚩尤的军队冲得人仰马翻。蚩尤一看不妙急忙喷烟吐雾,但这次,黄帝的军士再也不怕了,他们在指南车的指引下,沉着应战,愈战愈勇,蚩尤的军队死伤大半。蚩尤一看这招不灵又驱出魑魅魍魉来妄图吓退黄帝的兵士,黄帝马上命令击鼓,只听“咚、咚、咚”几声巨响,魑魅魍魉吓得屁滚尿流霎时跑得无影无踪。蚩尤的军士哪听过如此声响,个个抱头鼠窜。蚩尤的战马也被惊得七窍流血,把蚩尤一下子摔下马来,力牧手下的大将应龙扑过去把他绑缚起来。
  涿鹿之战以黄帝的全胜而告终,众臣都请求杀了作恶多端的蚩尤。蚩尤经过这场战斗对轩辕佩服得五体投地,就跪地求饶,表示愿意追随黄帝,服从领导。黄帝见他诚心降服,也惜他是个带兵打仗的人才,就说服众臣,让他做将军,统帅起八方的军队呢!
  *来源于《陕西省志·黄帝陵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黄帝炼铜造兵器*
  黄帝跟蚩尤一连打了好多年仗,总也打不胜。蚩尤力大过人,勇猛善战,每次交战黄帝的兵卒都要伤亡许多。为此,黄帝很伤心,琢磨着:如果能有啥好材料,制造些坚硬锋利的新兵器,代替那些竹矛、石斧就好了。可是,这材料哪里有哇?
  一天,他带领几个兵卒到竹鹿山上去砍竹采石。走到一处山崖下边,只见一位老人正在崖头上弯腰砍山柴,双手紧握一把亮闪闪的大斧。手扬斧落“咔嚓”一声,胳膊粗的荆棵便被砍断,哗啦啦滚落下山坡来。黄帝非常高兴,急步上崖头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礼。老人笑问黄帝上山干啥来啦?黄帝如实相告,并把他近来的想法也告诉了老人,老人一听,忙把自己的斧子递给黄帝说:“你看这玩意儿能行吗?”黄帝接过来一看,原来是把铜斧。连说:“行啊!行啊,我想的就是这样的兵器呀!”老人兴奋地说:“那好!离此山下不远有一道沟,那里有一种含铜的矿石,若用此原料炼铜打造兵器,精巧灵便,锋利无比,何愁不能打败蚩尤?我这把斧子就是采用那里的矿石,炼了铜做成的。”黄帝一听分外高兴,就请老人领他去看,果然,在现今虸蚄口乡虸蚄口村附近找到了那个铜矿。
  随后,马上昼夜不停地垒炉冶炼,大造各式新兵器。不光打造了铜斧、铜刀、铜剑、铜矛……还打造了许多两刃三尖铜镞,安上竹杆为箭,弯竹为弓,百步之内就可射倒敌人。
  这下,黄帝部族武器精了,士气大振。
  讲述人:袁朝富
  搜集整理者:杨云
  搜集时间:1986年8月
  搜集地点:虸蚄口
  流传地区:河北涿鹿
  *来源于《轩辕黄帝故乡的传说》,中国民国文学三套集成·涿鹿县资料本。
  黄帝造箭射蚩尤*
  轩辕黄帝造出指南车以后,加上兵法的巧妙运用,把蚩尤打得落花流水,可蚩尤虽遭惨败,并不灰心,仍然战斗。
  一天,蚩尤腾云驾雾来到桑干河与大洋河交汇处的老君山,叩门谒见老君,双膝跪倒在老君面前,叩着头,流着泪哀求老君赐他一把利刃,说他要杀死东山的猛虎、西山的熊罴,为民除害,以此将功赎罪,归顺黄帝。老君见他涕泪交流,像是很有诚意,就把新近打造好的一把宝刀送给了他,蚩尤应允,拜谢了老君,出得门来便去找黄帝报仇去了。
  蚩尤刚走,黄帝也来拜见老君。黄帝向老君详述了蚩尤的情况。老君告诉黄帝说蚩尤已有悔改之意,刚才要走一把宝刀为民除害去了。黄帝吃惊地说老君受骗了,蚩尤拿了宝刀定会危害治世大业。老君听后,思忖了半晌,对黄帝说道:“好,我也给你打造一件武器吧!”说着,就把一块纯钢丢进炼丹炉中,钢块被熊熊烈火烧得通红通红,老君对准膝盖吹口仙气,一手持钳,一手掌锤,就在膝盖上叮叮当当,一会儿就打造出了一个顶部带三棱尖儿,尾部有个空壳的武器来。黄帝不知此为何物,忙问老君。老君告诉他,这叫“箭”,安上箭杆,用弓射出,百步之内就能把人射死,黄帝大喜,拿上箭头说了声“多谢”,就辞别老君回去了。
  黄帝回到涿鹿城后,就请石匠师傅照样仿制了许多石箭头,命兵士上涿鹿山砍来许多藤和竹,让木工师傅安箭制弓,接着就加紧练习射箭的本领,待到熟练后,留下将士守城,自己就暗中藏弓在身打扮成个老百姓模样儿,四处查访蚩尤的去向。
  一日,黄帝正行走间,只见前面雾气沉沉,他料定此间必有蚩尤,就两眼紧盯着注视起来。蚩尤在雾中也瞅见了黄帝,就按落云头,挥刀朝黄帝劈去。早有防备的黄帝闪开身子,张弓搭箭对准蚩尤“嗖”地一箭射去,不偏不倚正射中蚩尤的咽喉。
  只听蚩尤惨叫一声,宝刀脱手坠地。黄帝赶前一步,抓起宝刀砍死了蚩尤,分埋到天下九州。
  讲述人:郭占川
  搜集整理者:顾胜勇
  搜集时间:1986年9月
  搜集地点:河北矾山二堡村
  *来源于《轩辕黄帝故乡的传说》,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涿鹿县资料本。
  炎黄决战*
  炎帝与黄帝本是亲哥俩,因为各自都很聪明,都有胆有识,所以被本部落选为首领。
  小时候哥俩一直互敬互爱,很讲礼让,从来不吵架斗嘴,被部落里的人说成是一对好兄弟。长大以后炎帝被另一部落请去当了首领,兄弟俩就常常为本部落的利益生出不少意见。起初因兄弟的情分,黄帝处处让着炎帝,时间长了,越让越僵。根本原因是黄帝掌管的这个部落越来越兴旺,而炎帝掌管的那个部落紧赶慢赶也赶不上,于是炎帝的嫉妒心理越来越厉害。因此,凡部落间有些事情需要商量哥俩总坐不到一块,谈不到一起,各执一词,针锋相对,谁也容不下谁。一天,炎帝的部落里跑了几个人,硬说是黄帝部落的人给拐走了,黄帝不认账,从此哥俩就成了仇人一般。再说这个炎帝,不知道自己有多大力量,成天琢磨扩大自己的势力,今天侵略这个部落,明天骚扰那个部落,闹得各个部落都怨恨他,纷纷归顺黄帝。炎帝一看,好你们都跟黄帝一气,我非得和你们碰碰,见个高低。于是征讨黄帝的决心下定,就整顿兵马,备办粮草,择吉日起程,把人马开到今黄帝城南面的阪水村安营扎寨,召集文臣武将商议攻守之策。
  第二天,炎帝在阪泉之里摆下七旗大阵,阵前矗立七根旗杆,雕、鹖、鹰七个图腾高挂竿头;熊、罴、狼、豹、狮、虎、貙为前驱。好一座七旗阵,阵势宏伟,变化莫测。黄帝手下无一人深得其道,被炎帝军兵一阵厮杀.黄帝兵损大半,只好收拾残败人马往黄帝城溃逃。
  正当中午,黄帝败军连热带累再也跑不动了。炎帝赶了上来,袖口一展,团团烈焰直向黄帝军冲来,炙烤得军兵大汗淋淋,气儿都出不得。将官的坐骑也燥热得不行,大口儿喘吁,大声嘶鸣,就连黄帝乘坐的龙驹也走不稳了,差点把他摔下来。还好,黄帝还有一招。他知道炎帝是主管太阳神的,用火攻是其绝招。可炎帝忘了,黄帝是主管雷雨之神。于是,黄帝作起法来,霎时云铺霄汉,霹雳交加,大雨如倾盆之水,就像从天上倒下来,火势顿减。不一会儿,星星之火也烧不起来了,黄帝的人马这才喘过一口气来。
  炎帝见黄帝破了他的火攻,怒气填膺,立命武艺精湛的大将祝融追杀黄帝。黄帝心慌得很,催马拼命向一片低洼地夺命而逃。说时迟,那时快,看着祝融已举刀向黄帝劈头砍去。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突然间,在黄帝与祝融之间“哗”的一声,一条水柱冲天而起,挡住了祝融的大刀,救了黄帝一命。水势越来越大,祝融眼前水光闪烁,头晕目眩,手中的大砍刀也拿不住了,被激流冲出去老远。黄帝的龙驹却浮在水上悠然自得,连他自己也莫名其妙。
  黄帝转忧为喜,转过身来,指挥众军反戈一击,向高阜之地追击败军。转败为胜的军队战斗力更强,以一当十,只杀得炎帝落荒而逃。黄帝见炎帝部下十有九亡,思量敌军再无反击之力,念炎帝有手足之情,才放他一条生路。
  黄帝率领得胜之军回转城池时,又路过那处低洼之地,只见那里已贮满了一片清水。大水救了黄帝一命,他不胜感激,在水边倒身下拜。突然一声巨响,水中涌出一条黑龙,翻波涌浪,翩翩起舞,黄帝这时才知是黑龙救驾,急忙拜伏于地,谢救命之恩。
  黑龙道:“我乃是一条得道虬角黑龙,只因贪玩,常常弄得河湖泛滥,致使老百姓遭殃,因此惹得龙王老子很恼火,将我囚于地泉之下多年。可我爱管不平事,你和炎帝是亲兄弟,他不该兴兵来打你。这种不顾骨肉情分的事我就看不惯,可惜我来得太迟了,让你受惊。”
  黄帝问道:“深深的地泉,你是如何上来的呢?”
  “那很简单,我正在地泉里呆得不耐烦,忽听地面上马蹄得得,人嘶马叫,像发生了什么事。掐指一算,原来是圣帝有难,我就赶来救驾,用这头上的角撞穿了地层,略施小计,让泉水一涌而出。”
  大臣伏羲氏在一旁笑道:“看来你还有扶正抑邪之心,也算你将功折罪吧。现在你先回地泉去吧,等听到仙乐齐鸣,你就护皇帝升腾天庭,做黄帝的护法神将吧。”
  黑龙喜极,但又遗憾地说:“我只能放水,不能收水,这可怎么办?”
  伏羲氏道:“你就请放心回去吧,我自有办法。”
  黑龙听罢,说了一声后会有期,顺着水口隐身下去。
  伏羲氏命人从黄帝城抬来一口金锅,在锅底凿了个碗大的口子,扣在水口上。一扣上水势便小了,只剩下一股缓缓细流,形成一泉,这就是今天的“阪泉”。黄帝又命人打造一块石碑,让人刻了几个字:“碑倒龙池翻,水淹阪泉川”。据说,这个石碑“文化大革命”前还在哩。
  讲述人:张志远
  搜集整理者:顾胜勇
  流传地区:河北涿鹿
  *来源于《轩辕黄帝的传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出版。
  十万沟①黄帝练兵*
  炎帝被南方的蚩尤打败后投奔黄帝,这样,泾水一带,渭水一带,黄河中游一带都成了黄帝的领地。这里土地肥沃,草木茂盛,牛强马壮。黄帝厌恶打仗,打仗带来的只是死亡和毁坏,他要和炎帝一起治理好天下,让人们和平安定地生活。可是,骄横的蚩尤带着几十万兵马从南方杀了过来。蚩尤的兵马非常凶悍,黄帝的兵马打不过,吃了败仗,只好撤退。
  黄帝的十万兵马撤过了黄河,觉得还没脱离危险,又撤过了渭河,还要撤。滚滚的泾河水向东流,黄帝的兵马向西撤。难道天底下就没有一块安全的地方吗?有十万兵马进了崆峒山峡后,黄帝发现这里地形既险要又隐蔽,沟峁溪谷纵横交错,山岩陡峭,林木阴森,就说:“这是上天赐给我的练兵处,就在这里安营扎寨。”
  安营扎寨后,黄帝和炎帝静下来制定战胜蚩尤的作战计划。
  蚩尤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他不但长得威猛,打仗凶悍,他的八十一个弟兄也了不得。人人身长八条胳膊,舞动八种兵器,个个能呼风唤雨,飞沙走石。难怪炎帝跟他三次交手,三次惨败。
  峡谷里到处是石头,十万大兵打造出了很多石斧、石刀、石箭。但黄帝心里清楚,光有很多兵器是打不过蚩尤的,还得有更好的办法。
  一天,黄帝和史官仓颉、乐师伶伦等进峡谷的深处,正走着,草丛中一只凶猛的动物“呼”的一声向黄帝扑来,黄帝和卫兵挥舞石剑,勇敢搏斗,才将这动物杀死。黄帝问仓颉:“它叫什么?”仓颉根据这凶物扑过来时“呼”的一声,便随口说:“叫虎。”这虎不仅凶猛,而且皮毛斑斓,一抖一动,让人看着害怕。黄帝心里一动,有了打算。
  黄帝下令捕捉虎和豹、熊、罴这四种既凶猛皮毛色彩又奇特的动物,捕来杀了,剥下皮,然后把十万兵马分成虎军、豹军、熊军、罴军四支队伍,分别披上虎、豹、熊、罴的皮,组成方阵,进行进攻、包围、冲杀的演习。一天,乐师伶伦无意中发现,随手扔到一节空心树干上的牛皮敲起来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他就根据这个造出了四百面鼓,一敲,惊天震地。黄帝的妻子嫘祖也造出了一万面叫旌夏的战旗,风卷战旗哗啦啦,使十万兵马更显得雄壮威猛。炎帝说:“可以出兵了。”黄帝说:“不急。”黄帝让大将风后根据天上北斗星斗杓②能指示方向的道理,制造出了指南车。黄帝这才发令出兵。
  可是仓颉挡住了黄帝。按当时的做法,因为世上一切都是开始,山没有名字,水没有名字,地没有名字,每到一个地方,仓颉都要负责提醒黄帝给这个地方起个名。当时黄帝率十万人马败退进崆峒山峡的这个山谷时,因打了败仗,心里灰溜溜的,仓颉也没敢提起地名的事,现在该出发了,要离开这里了,起名的事就不能耽搁。黄帝见仓颉挡住他,便知道什么事,稍加思考就说:“就叫十万沟吧!”
  黄帝坐在指南车上,率领经过半年训练的十万大兵,过了泾河,过了渭河,来到中原涿鹿,摆开阵势,与蚩尤展开了大战。这一仗杀了个昏天黑地,黄帝炎帝冲杀在头阵,蚩尤见虎、豹、熊、罴四支怪兵,以为是天兵降临;四百面鼓震得太阳不敢落下,月亮不敢上来;一万面旌夏摇动,山呼海啸一般。蚩尤的八十一个兄弟一个接一个被杀,蚩尤也被活捉,当了俘虏。这一仗,黄帝不仅巩固了中原,还收复了南方。
  黄帝练过兵的十万沟,在现今麻武乡境内。
  讲述人:张映乾
  搜集整理者:王知三
  搜集时间:1995年7月
  流传地区:甘肃平凉市
  *来源于《炎黄汇典·民间传说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炎黄婚配*
  远古那辰光,地面上只有少数原始人。他们用兽皮树叶当衣服,有的住在洞里,有的栖在大树上,像鸟雀一样地搭起窝棚生活。几万年后,渐渐繁衍发展,在黄河滩边搭起了土墙草舍,形成了氏族、部落。
  在黄河南岸,有两个氏族,一个氏族的族长脸色金黄,人们称他为“黄老爷爷”,另一个氏族的族长脸色赤红,人们就称他为“炎老爷爷”。
  他们住的村坊上,有一株六人合抱的大树,年深月久,树干烂空了,根部出现了一个大洞。洞内能容纳八九个人。有一次刮狂风,大树被连根拔起,黄老爷爷知道木头入水是会漂浮的,就用石刀、石斧整修这段大树干,做成了一只独木舟,拖入河里,用树枝枝划行。后来又制作了像鸭脚一样的“划楫”,使用起来更加灵活了。
  一年夏天,忽然雷暴风雨,一连十几天。漫天大水淹没了村坊,人们都淹死了,只有黄老爷爷、黄老娘娘和一子一女,坐在独木舟里,漂浮在水面上。独木舟氽到一个山峰上,恰巧遇见了正在发愁的炎老爷爷、炎老娘娘和一子一女,黄老爷爷招呼他们上了独木舟。舟中老小四男四女,吃着干粮和烤肉,度过了七天七夜后,可怕的洪水方才退去。
  经过这次大水灾,地面上只剩下他们两家八口人,黄家和炎家就互相婚配,下小子③慢慢发开来。后来炎家出了一个“炎帝神农氏”,黄家出了“黄帝轩辕氏”。由于八口同舟,再生人间世界,所以仓颉造字的时候,将“船”字用“舟”旁,加上“八口”而成。
  我们现在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出典就在这里。
  讲述人:许公式
  搜集整理者:车建坤
  流传地区:浙江省湖州市
  *来源于《湖州市故事卷》。
  炎黄联姻*
  宝鸡民间,至今流传有炎、黄联姻的故事。
  传说,上古时候,炎帝和黄帝,各自领导着一个氏族部落,分别居住在渭河的两边。炎帝领导的部落,在渭河南岸的姜水一带,以姜为姓;黄帝领导的部落,在渭河北岸的姬水一带,以姬为姓。人常说:“隔山不算远,隔河不算近。”那时候的渭河,流势湍急,一泻千里。所以,两个部落虽仅一水之隔,相互却无往来。
  有一年,姜氏部落的人越来越多,仅有的山间台地渐渐不够耕种了,收获的粮食也不够百姓吃了,部落的首领炎帝就号召百姓迁徙谋生。一天,他叫来自己的孙子柱儿。柱儿,虽说年仅十七八岁,却长得高大魁梧,聪明伶俐。他自小跟父亲、爷爷学得一手农耕、制药的本领,所以炎帝和妻子非常疼爱他。这天,炎帝对柱儿说:“柱儿,本来爷爷和奶奶舍不得让你离开我们,可是,鸟儿大了总得要飞。为了咱们姜氏氏族的生存,你们年轻人应带头迁徙。去吧!到别的地方另谋求生之路吧!”柱听了爷爷的话,淌着两股热泪,给爷爷和奶奶深深地鞠了一躬,便默默地走了。
  柱来到常羊山下,站在高高的河岸上,一边望着渭河的对面,一边想设法渡过渭水,或许在那里可以找到生路。柱把他的想法告诉给几个相好的青年,他们欢腾雀跃,随身带了一些应用的物品,一起砍来几根树木,用山藤捆在一起,乘坐在自制的木筏上,随着汹涌湍急的水流,一直漂游了十多里,终于到了渭河北岸。上岸之后,只见一片平坦辽阔的土地上,草木葱绿,牛羊成群。柱和几个青年,砍来一些树枝茅草,搭了窝棚,住了下来。
  那个时候,炎帝部落主要依靠农耕、制药为生;黄帝部落主要依靠养蚕、畜牧为生。柱和几个青年,在姬水河边一片平整肥沃的土地上,精耕而细作,种上了嘉谷。在他们周围,常常有些姬氏氏族男女青年来观看,天长日久,他们相互成了熟悉相好的朋友。
  姬氏部落有个姑娘,名叫姬罗,她是黄帝的孙女,十六七岁,长得秀气漂亮,缫丝织锦,手艺超群。她在牧羊采桑的时候,常常向柱询问耕田种地的方法,柱也常常向姬罗请教缫丝织锦的技艺,时间长了,他们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一天,姬罗将自己亲手织的帕巾送给柱,这帕巾又轻柔又漂亮,柱心中十分高兴,他也把自己亲手烧的娱乐用的土鼓作为回赠,姬罗红着脸收下了。
  柱和罗分别将结亲的事告诉炎帝和黄帝,这两位首领非常高兴,满口答应。炎帝选择吉日,按照部落的习俗,用牛油做成许多蜡烛,黄帝也按部落习俗做了漂亮的衣服作嫁妆,为柱和罗完婚。此后,炎帝部落向黄帝部落学习抽丝织衣;黄帝部落向炎帝部落学习农耕、制药。两部落的年轻人也纷纷仿效柱、罗,相互结为夫妻。这样,炎黄联姻就开始了。他们的后代,就是我们华夏民族。柱和罗男耕女织的美满家庭生活,也为后世人敬仰,为了纪念他们,人们把支撑房屋家庭的木料叫“柱”,把最好的丝织品叫“罗”。
  搜集整理者:赵剑文
  *来源于《炎帝的传说》,三秦出版社1987年出版。
  黄炎二帝采五果*
  黄炎二帝联合起来,与蚩尤连年打仗,为解决百姓的吃食问题,要人们向大自然多方谋出路,到荒山野岭中去采集野果草籽食用,可是,在采食中,有不少人因为吃了毒果毒草丧了命。黄炎二帝为此很伤心,决定亲自率众出马,为百姓寻找能吃的东西。
  二帝采集野果野草的方法与众不同,发现有果实或者有籽粒的植物后,他们先不去贸然品尝,而是先坐在附近山坡上,两眼紧盯着,看看有没有飞禽走兽去吃这些东西。凡是见有动物去吃的,他们就认为人可以吃。实在见不到动物吃,他们才去试尝。这样日久天长,就为人们找到了好多好多能吃的东西。
  为了传世,他们还把这些能吃的东西分成了四大类。把桃、杏、李、沙果、黄秋、槟子、栗子、枣、桑椹等挂在树头上的果实划为一类,叫“悬果”;把倭瓜、黄瓜、葫芦等结在秧上的果实划为一类,叫“园果”;把菜豆、小豆、绿豆、豇豆等包在荚壳里的果实划为一类,叫“角果”(菽);把谷子、黍子、高粱、小麦等长在秸秆上的果实划为一类,叫“穗果”。
  后来他们在一次带领很多人采果回来的路上,发现一只野猪在地上乱拱乱揎。野猪见过来很多人,吓得跑了。二帝连忙跑到野猪拱的地方一看,地被拱了个坑,坑边还有咬碎了的东西。他们叫人在坑周围将土刨开一看,里边有不少圆形果实。二帝说:“这个东西一定能吃!”大家一尝,果然味道不错。这意外的发现,使二帝心里更有底儿。他们知道植物的果实,不光地面上有,地下也有。经过到处挖找,果然又找到了红薯、木薯、山药等不少地下果实。因为这些果实都长在根部;又划成一类,叫做“根果”。连同先前四类,共称“五果”。
  后来,他们还教人们学会了种植五果的方法,开创了原始农业,使人类在吃食上有了基本保证。
  讲述人:赵清泰
  搜集整理者:杨云
  搜集时间:1986年8日
  流传地区:河北省涿鹿矾山水磨村
  *来源于《轩辕黄帝故乡的传说》,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涿鹿县资料本。
  黄帝问道*
  相传,在远古的某一天,寂静的崆峒山④下,忽然来了一大群人,走在前边的是身裹豹皮肩扛石尖长矛,威风凛凛的武士。接着是坐在大象背上的一个看样子四十多岁的权威人物——那就是少典国君之子,轩辕氏黄帝。
  黄帝稳坐在象背上,雍容大度,三络黑须在胸前飘拂。多日来的路途劳累,使他本来红润丰满的面庞略显消瘦。他龙眉入发,凤眼细长。黑发拢在头顶,正中横贯一枝闪亮的骨簪。骨簪的一还饰有一撮最美丽的凤毛,凤毛在风中不住抖动,十分好看。他身披无袖黄麻布衣,衣服下摆直拖到大象的尾部。
  大象两边走着两个健美的青年,他们身围鹿皮,手上各擎着大约丈二长的黄色木杆。木杆顶端横装着一个四尺长的木棍,样子极像“丁”字。那是专供黄帝在象背上休息时撑在腋下的。
  大象的身后是一辆木轮大车,大车上端坐着嫘祖和女节。她俩一式打扮,身着彩色麻衣。长长的黑发在头顶一折,用彩色麻丝扎个空心髻,又从头顶披散下来,直披到双肩和背部。发髻上饰一撮赤鸟毛,胸前各挂一串闪光的彩贝。再后边就是文臣武将大约百余人,他们披着各色兽皮,缓步而行。
  风和日丽,玄鹤翱翔,峻岭插天,松柏苍翠,看到崆峒仙境,人们精神为之一振。
  黄帝与随从们过了泾河,停在山下。崆峒山层峦叠翠,石崖危峻如削,只是无路可上。黄帝下了象背,嫘祖与女节也都下了木车,黄帝仰起头,久久地望着崆峒山,面色严峻。群臣和武士肃立一旁,静静地候着……
  时间悄悄流逝,崆峒山依然白云缭绕,只是不见广成仙子出现。要知道,黄帝这次来崆峒,就是专门寻仙问道,向广成子求教的。既上不了山,又不见广成子,随从都有点沉不住气了。
  但黄帝依然肃穆地站着,约有烤熟一只羊腿的工夫,只见黄帝转过身来,很动感情地说:“我们从北斗星的东边,来到了斗柄,是我的心不诚吗?是我的志不坚吗?我想求教广成仙子,人家却不见我,看来是我的德才不够啊!”
  群臣中一阵嘈杂声。嫘祖进前一步说:“帝呀,我们食草饮露,日出而行,日落而息。从遥远的轩辕之丘,来到斗柄之野,大家包脚的牛皮都磨穿了,怎能是心不诚,志不坚?”
  女节接着说:“帝呀,我们既来崆洞山下,就想见仙师,只是我们应当演起乐舞来,仙师也许会下顾。”
  黄帝面露喜色,“哦”了一声,只见群臣单腿跪地,齐声喊着:“臣愿操牛尾而舞!”
  黄帝眼里闪着明亮的光,说声:“焚起香草!”话音刚落,就有人敲石击火,霎时,香草已被点燃。黄帝又喊了一声:“舞!”只见两个老臣各执牛尾,群臣环绕,口中“噢、噢”地喊着,越舞越快,越喊越响。这群人的喊声在山崖间回荡,惊得狐奔兔窜,虎啸狮吼。群臣的操牛尾之舞,直舞到眼前天旋地转,这才一个个伏在地上,面带笑容……
  在崆洞山的混元石室中,广成子正与他的道友赤松子下棋。广成子鹤发童颜,白须垂胸,两道长长的白眉下,一双聪慧睿目。他身着羽绒鹤氅,盘膝坐于灵芝座上,赤松子赤眉赤须,面如松树皮,细眯双眼,披一件凤尾松叶袍,半倚在松根躺椅上。他们面前是青石棋盘,棋盘上棋子大如拳头,一方淡红,一方墨绿,晶莹如玉,奇怪的是两位仙长都不动手,那棋子却一来一往,随二位仙师之心而动。
  正在二位仙长弈棋之际,只见玄鹤童子急急来到洞中,他用鸟语给广成子说:“仙师,轩辕氏在山下。”
  广成子慈目含笑说:“真是荒唐,不去治国却来求仙。好吧,待会儿我去看看。”
  玄鹤童子应声而去。赤松子也懒洋洋起身告辞。广成子思索片刻,挥动拂尘,一只丹顶鹤落于身旁,他跨上鹤背,飘然出洞。
  一群五彩仙禽在广成子身边飞绕,广成子在云端出现,使黄帝等人顿时欣喜若狂!大家全都跪倒在地,黄帝以极崇敬的语气朗朗陈述:“弟子一片丹诚前来求教,敢问仙师至道在哪里?”
  广成子乘鹤在黄帝等人头顶盘旋三匝,然后停在虚空,语意深长地说:“治理天下的,没有云就想下雨,没有到秋天就要树叶落,哪里能谈至道呢?”说完,他拂尘一扬,仙禽凌空,隐入云霞之中了……黄帝目瞪口呆,跪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嫘祖、女节急忙把他搀扶起来。随从们也都站了起来,望着黄帝。黄帝叹一口气,几乎掉下泪来。他看一眼群臣,又望望崆峒山,想想仙人的话语,不由一阵心酸,泪水夺眶而出……他失魂落魄地说:“走吧!”这才慢慢离开崆峒山下。
  在黄帝落泪的地方,后来生出一眼清泉,泉口小石碧绿晶莹。人们说那是黄帝泪珠凝成的,所以这泉就叫凝珠泉,也有人叫他它琉璃泉。
  回去的路上,黄帝不断思索着广成子的话,他深深感到,自己连治国之道都不懂,怎能和仙师谈至道呢?他喃喃自语:“我得振作起来,从头做起!”
  回到轩辕之丘以后,黄帝决心把国家搞好。他脱去黄麻衣,腰围兽皮,与下民同甘苦。国有大事,他便和三老四少、各族首领共同商议,拿出决策。这样,一些有才能的人便主动前来效劳。其中最有名的是大挠和容成。他俩帮助黄帝创立历法,编制了六十甲子,这对农牧业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后来,黄帝又率领人民,打败入侵的蚩尤氏,收服了炎帝族,国家开始强盛起来了。
  嫘祖和女节也教会了妇女们采桑养蚕。人们不但穿上了麻布衣服,一些首领的妻女还穿上了茧绸裙子,这样子过了几十年,文化事业也兴盛起来,学会结绳记事的人也多了。但也产生了一个坏风气——整日闲谈的人增多了,黄帝对这后一种情况很不满,但又没办法。加之他的年龄也已满了百岁,所以再不想管理国事了。后来,他终于把国事推给了比自己更能干的人。
  广成子从侧面批评了黄帝之后,倒也没有什么牵挂,有一天,他在黄龙泉洗了手,忽然想到久不弹筝,真有点寂寞冷清,便信步进了弹筝峡。弹筝峡中琴室洞开,琴童捧香侍立。广成子到琴案前坐定,手抚筝弦,微闭双目,很想弹一曲超然物外的曲子。谁知他突然想到了黄帝!因为这是仙筝,弹奏时想到谁,谁就能感觉至。广成子想着黄帝,悠然地弹、抚、揉、挑,妙音叮咚,声韵清越,非同凡响,据说,广成子自从那次弹筝后,再没有到过弹筝峡。但后来的人们传说,在弹筝峡里,偶然还能听到那种不可捉摸的仙音……
  又是一个柳丝垂地,百花吐艳的季节,黄帝再次到崆峒山拜师问道。这一次他是在子夜一个人悄悄离开轩辕之丘的。他晓行夜宿,倒也清静。一天,黄帝发现前边过来一位赤发赤须的长者,便赶忙恭立道旁,施礼让路。那老者见黄帝谦恭有礼,便微微一笑说:“学会谦恭,始能求真。好,好!”
  黄帝见长者出言不俗,忙施礼问讯:“请问长者,哪条路可通崆峒仙界?”长者把黄帝略一打量,随口吟出四句言词:
  “仙凡本无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诚百道通。”
  长者说完,飘然而去。黄帝想问一问姓名,也没来得及,只好怅然独上,他不住思索那长者的四句词。直到后来,他的鞋磨穿,脚磨破,真是寸步难行的时候,才恍然大悟,他决心用膝代步,爬也要爬到崆峒山。
  以膝代步,谈何容易!开始倒还沉得住,到了正午,烈日当空,沙石如刀似火,每进一步,沙石垫进肉里,痛彻心肺。血肉模糊的膝盖染红了石子,人们把被黄帝血染红的石子叫血儿石。至今,在去崆峒的路上,还能看到这样的石子。
  那个赤须赤发的长者是谁呢?原来那正是广成子的道友赤松子。他是有意给黄帝指点,怕他放不下帝王的架子,吃不得苦头,广成子仍不教他,所以才有那四句言词的。
  黄帝的诚心拜师问道,早有玄鹤童子报与广成子知晓。当黄帝爬到崆峒山下时,广成子立即派金龙下山,把黄帝接上崆峒仙山,并把自己的道妙奇术,全都教给了黄帝。
  讲述人:仇非
  搜集整理者:王知三
  搜集时间:1986年6月
  搜集地点:甘肃省平凉市地区
  *来源于《炎黄汇典·民间传说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崆峒山黄帝悟道*
  黄帝对仓颉说:“你留下,把猃狁人跳的舞学会,带回中原。”说完,骑着五瓣梅花程,独自一人上了崆峒山。
  广成子正在笄头山上闭目养神,突然两耳坠同时发烧,心眼一亮,看见黄帝上山来了。便摘过一片柏叶,站上去,一声“走”,从半空中直下山来,在山口迎接黄帝。
  黄帝急从鹿背上下来,说:“听说先生精熟至道,特来请教。”
  广成子说:“黄帝您是华夏始祖,胸有治邦治国的大才,我这世外之人,不敢妄谈什么至道,倒是该向您请教才是。”
  于是黄帝和广成子坐在地上,摆说起了至道。说也怪,黄帝和广成子坐的地方,是一片杂色沙石地,他俩刚一坐下,黄帝的屁股下面冒出了一片绿茵茵的草,像柔柔软软的地毯。广成子的屁股下面是一页红红的枫叶。春天哪来的枫叶,这不奇怪吗?
  黄帝说:“您谈谈至道吧。”
  广成子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报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天地有宫,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岁吾形未尝衰。得吾道者上为皇,失吾道者而下为王。”广成子说得滔滔不绝,黄帝越听越觉得玄虚。他想,与个人修性的方法和治国的方法风马牛不相及呀!于是说:“先生的高论让我思考思考,过几天再请教先生吧。”
  黄帝在山下盖了一间草棚,一个人住下,独自悟起了“道”。
  治理天下最根本的是什么?是老百姓的事。对老百姓必须实行爱、利、益、安四道。
  有了坏人咋办?定刑法,以刑制止坏人犯罪,让坏人变成好人。
  对帝王要有约束,有要求。帝王必须控制自己享受,崇尚节俭。
  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三个月为—季,一年分四季,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种收五谷就有了规律。
  人分男女,男女有别,赤身露体,诱人无节制地冲动,有伤风化。必须养蚕缫丝做衣,把人的羞处遮住,天冷了也能御寒。
  得有记年、月、日的办法。
  得有音乐陶冶人的性情。
  得有治病的办法。
  得……
  三个月后,黄帝走出了草棚,立刻就有七只元鹤飞过来,在草棚上空飞一圈又一圈;立刻,满山的松叶柏叶哗啦啦、哗啦啦响个不停;立刻,泾河的水浪高高地飞溅。
  五瓣梅花鹿在前边跑跑停停,停停跑跑,黄帝沿着逶迤的山路一步一步上山,上到中台,也不歇缓,又向山巅攀登,广成子在半山迎接。这次没有坐在地上,而是站着,黄帝就向广成子谈了他的“至道”,广成子听完后抱拳弯腰向黄帝表示敬意,说:“您悟出的是真正的至道。”
  黄帝离开崆峒山回到中原后,和大臣大挠一起创制了天干地支,用来记年、月、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天干轮六回,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地支轮五回,正好是六十年,黄帝说,天干地支相配,六十年为一“花甲子”,永远轮回。
  黄帝又命乐师伶伦发明了磬等乐器,又用竹子做成三寸九分长,能发出十二个音的律吕,用来校正各种乐器的音调。
  黄帝还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
  黄帝崆峒山悟“至道”,对后世影响很大,是中华民族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黄帝升天后过了数千年,到了春秋时期,楚国的李耳,也就是老子,继承发扬了黄帝的思想;到了西汉,这种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被尊为“黄老之学”。
  讲述人:张映乾
  搜集整理者:王知三
  搜集时间:1995年7月
  搜集地点:甘肃省平凉市地区
  *来源于《炎黄汇典·民间传说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问道宫⑤*
  “问道宫,问道宫,进站听不到水吼声。”这句平凉地方的俗谚,包含着一段有趣的传说。
  问道宫在崆峒南台下,泾河岸边。那里河道窄,水流急,真是激浪含烟,涛声如雷!问道宫恰巧就建在这里。但奇怪的是,当地人们一跨进问道宫的大门,外边再大的涛声,就一下子被隔绝,连一丝细微的声音也别想闯入问道宫内。
  这是怎么回事呢?传说,黄帝问道于广成子时,最初就是在这里的一个石洞中。这事被泾河龙君知晓,他便赶忙前来参拜,并想听听广成仙子传道。谁知他进了石洞之后,喘息之声犹如泾河的涛声,黄帝无论怎样用心听讲也无法听清广成子所讲的字句。于是他便请准仙师法旨,命泾河龙君退出去,永远不准他和他的声音进入这里。泾河龙君只好乖乖退了出去。后来,人们在黄帝最初问道的地方修了宫观,这里便被命名问道宫。
  说也奇怪,从那次黄帝让龙君退出之后,哪怕是惊涛震耳欲聋,只要进了问道宫,里边立即肃静安宁,没有一丝声浪。
  讲述人:仇非
  搜集整理者:王知三
  搜集时间:1986年6月
  搜集地点:甘肃省平凉市地区
  *来源于《炎黄汇典·民间传说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访贤*
  轩辕救了有巢氏后,心里非常高兴。有巢氏会盖房,他一来到,就领大家在这里盖房屋。乡亲们住个得劲的地方,不受禽兽虫蛇之害。有巢氏的老相识后稷又会播五谷,种庄稼,若能找到他,吃的也不用愁了。住的、吃的一安置住,人们就会安居下来。
  那个能播五谷的老人神农在哪儿呢?轩辕想:就是找遍天涯,也要找到他。轩辕又向有巢氏询问了那位能播五谷的老人的特征,便带领常伯出发了。他喜欢常伯的精明能干,每当出外,总是让他伴随。这常伯自从跪拜轩辕后,每天半夜跟随轩辕习武练功,如今也练得脚底生风。两个人带了些吃的,背着弓箭弹囊,朝西部山地走去。
  西部山连着山,岭接着岭,一座比一座高。间或也有一块平地,只长草木,并无人家。也不知走了多少路程,来到一座大山前。往上一瞅,直插云端。轩辕想:登高才能望远。他俩决定爬上山去。走到半山腰时,常伯只觉得腰酸腿疼。他往一块大石头上一蹲,看看那双鞋子早已磨透了,脚底又起了血泡。轩辕到底功夫硬实,气不喘,色不变,他把吃食交给常伯说:“你在这儿暂歇一会儿,待我上山顶看看。”说罢,脚一点地,如腾空驾云一般,直朝山顶奔去。
  到了山顶,轩辕举目远望,好看极了。众山都显得又低又矮,山下的平川,河谷,树林,湖泊,都看得一清二楚。他折转身去,给常伯鼓了鼓劲儿,两人一块朝东南方向走去。
  正走着,只见一帮男女,本来正在围坐吃饭,一见他,便一哄而散,呼喊着往回跑去,不一会儿,各自掂着棍棒、镰斧,把他俩围了起来,瞪着眼,摆出一副交战的架势。
  常伯一看着了急,连忙把弹囊递给轩辕。轩辕使一下眼色,让常伯平静一下。然后,平心静气地说:“父老兄弟别忙,我们是来求师的。”
  这时一位白发苍苍,个头不高,但精神饱满的老人,走上前来说:“你们哪里来,到哪里去呀?”
  轩辕一看他的模样,跟有巢氏讲的不差啥,就说:“我们从具茨山那边来,耍寻访后稷他老人家,不知老伯是否此人?”
  那老汉一听,觉得吃惊,忙问道:“你怎么知道我的姓名?”轩辕把如何认识有巢氏的经过说了一遍。老汉语重心长地说:“我也正在找他呀!你看,我的族人若有房屋,也不住这潮湿阴暗的洞了。”老人说着,眼圈都湿了。
  众人一看,后稷和轩辕说得亲亲热热,也就放了手中的武器。后稷让弟子们赶紧给轩辕他俩端饭,常伯他俩早已跑得又渴又饿。端起热腾腾、香喷喷的米饭,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饭后,后稷又叹着气说:“原来,我这一族也有几百口人,当我尝百草、播五谷时,大伙也跟着过了一段安生日子。后来,不知从哪儿窜出一种怪兽,样子像头猪,黄身子,红尾巴,声音像婴儿,吃人吃蛇,它要一叫唤,就发大水,不等你换气,就把到嘴边的庄稼淹光了。还有一种怪兽,常在河边出入,形状像鱼,长得像鸟一样的翅膀,出入时,身上放光,声音像鸳鸯。它只要一来,地干得裂缝,庄稼都焦了。再加上猛兽来袭扰,我的几百口人也都病的病,亡的亡,只剩下百十个了,真心疼人哪!”老人说着,掉起泪来。
  轩辕听罢,劝说道:“老伯不必伤心,若不嫌弃,我们可以合并在一起,人多势众,各尽其才,定居下来,共同根除旱魔水怪,也是能办得到的。”
  老人正在犹豫不定,突然看见对面山坡上一群狼,正往这边窜来。后稷和众人都各自拿起武器,急急忙忙地往一块聚拢,等着恶狼的进攻。
  轩辕不慌不忙,取出弹丸,一个箭步跃到一块石头上,待那群狼略走近时,两只手同时扔出,只听“嗖嗖”几声,几只狼一个接一个倒在地上,其余的都吓窜了。
  后稷和他的乡亲,个个都看得目瞪口呆,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后稷和众人们一下子跪倒一片,磕头拜谢。轩辕赶忙把后稷扶起,亲亲热热地说:“我当初也是和大家—样,为吃的发愁。后来看到满眼的飞禽走兽,就是逮不住,这才开始练起武来。无师傅,无刀枪剑戟,只好砍些木桩,离地尺把高,开始练跑步。起初,走不了几步就掉下来了。后来,跑熟了,跑一步把桩子拔掉一个,再跑。练完腿劲,又练弹丸、弓箭。”轩辕话说家常,后稷看他一片诚意,又想到人家这么远来请自己,是为大家都好,就给大家讲了迁居联合的事。众人一听说,都很高兴。当即收拾东西,一起出发了。
  走了一天一夜,才来到具茨山下,后稷一看,这里果然地面平坦,土地肥沃,北边有姬水穿过,真是一块难得的好地方。他又一看,—排排新房已经盖起来了,更能安下心来,开垦田园,种好庄稼。他说不出心里有多么高兴,这时,有巢氏走来了,他俩久别重逢,分外高兴。有巢氏说:“哎呀,咱们早先咋没想到联合起来!不是轩辕氏把咱们召集在一块儿,还难以生存哪!”
  轩辕笑着说:“这还是大家教我这样做的。”
  接着几个月,轩辕带领常伯又四处寻访,行千里一歇息,不知跑过多少路程,最后请来了会造木车的吉光、会制甲矛的金杼、会挖井的伯益、会做木工的巧匠木锤。轩辕当着众人说:“这些人都是我的老师。咱们大家齐心协力,建设家园,我们的日子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讲述人:蔡英生
  搜集整理者:蔡柏顺
  流传地区:河南新郑
  *来源于《轩辕故里的传说》,中原农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黄帝观北斗*
  轩辕黄帝生来聪明,他常常注意观察和研究自然变化和这些变化同人们生活的关系,他发现太阳升高到头顶的时候,天气就热,庄稼草木生长就快;太阳斜到南边天空的时候,天气就冷。他就命专人观察,把变化一天天地刻在竹片上。他还发现到天北边有一个像勺子样的星座在不停地转动,但其他六颗星星始终围绕着一个星星,这一个星星的位置始终不动……
  然后,他把这些知识运用到生产和打仗中来,这样,他就常常得胜。
  有一回,蚩尤又领了人马跟黄帝打仗,蚩尤装败,往蚩尤城方向跑,黄帝领着士卒在后边紧追。追着,追着,蚩尤就在蚩尤城外转起圈圈儿。这时天色已黑,直转得黄帝和他的士卒们都晕头转向,辨不清东西南北了。蚩尤呢?预先在各处都做了记号,他又地形熟,所以在黄帝辨不清方向之后,就到处打黄帝的队伍。仗越打越惨,黄帝人马死伤很多。黄帝想冲出阵去,可冲了好几次,都因为辨不清方向,没有成功。他不由仰天长叹:“唉!难道天不助我?”忽然一下子瞅到了他经常观察的北斗星,心里顿时豁亮了:我住在西北,蚩尤城在东南,我何不带兵以北斗为方向,冲出去呢?
  于是,立刻命令士卒跟着他在北斗星的指示下,朝着西北方向冲杀。不大一会就把蚩尤的人马甩到了后边,回到了轩辕城中。
  后来,他想,若是晴朗的夜晚,能看到北斗星,要是遇上阴天可该咋办呢?想啊想啊,想了六六三十六天、三十六夜,最后制造出了阴晴昼夜知南北,云封雾锁不迷向的指南车,为黄、蚩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讲述人:李仲元
  搜集整理者:李洪雨
  搜集时间:1986年8月
  搜集地点:矾山四堡
  *来源于《轩辕黄帝故乡的传说》,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涿鹿县资料本。
  黄帝教民耕种五谷*
  九九重阳,秋高气爽,在陕西桥山的黄帝陵前聚集着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人们,原来这里正在举行“民祭轩辕黄帝逸仙盛会”。只见主持者口中念念有词,指挥众祭奠者磕头、行礼、献果、敬酒,最后众人绕陵一周,给黄帝陵墓撒五谷后仪式正式宣告结束。祭奠轩辕黄帝为啥要给陵墓撒五谷,这得从黄帝“种五谷,抚万民”说起。
  传说黄帝时代农业生产原始落后,不但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而且一年辛苦到头总是食不饱腹。所以黄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他积极提倡耕种,鼓励改进种植方法,积累经验后又进而推广到更多的氏族部落,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也使人民生活得到一些改善。
  黄帝深知要解决人民温饱,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仅靠个人力量是不行的,就诏令全国黎民百姓凡为我桥国增加种植品种者一律提升为大臣。有一位叫太的老人听说此事后,想起以前打猎曾在林中坡地上见过一种叫不上名字的草,结有籽实,不知能否种植。于是他不顾年迈体弱,带着干粮出发了,可是等他千辛万苦来到坡地时,只见一群鸟从头顶飞过,眼前一片片枯黄的草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原来草结的籽已被那些到处觅食的鸟类一扫而光,这位老人只能失望而归。但他并未死心,第二年小草刚开始吐穗他就来到坡地,在这里安营扎寨,他要赶走鸟类,保护草籽。老人有个儿子叫黍,看到父亲整日遭受风吹日晒,非常辛苦,就在坡地中央插了个用野草扎的假人,让它戴上父亲的草帽,穿上父亲的衣服,两只袖子随风舞动,吓走了一群群来此觅食的鸟儿(现在农民还用此方法赶鸟)。到深秋时节终于收获了一陶钵种子。来年父子二人开垦了一大片土地,把草籽试种上,浇水捉虫,小心伺候,到了秋天,收获了多出几倍的收成,煮熟一吃,非常香甜。黄帝品尝了父子二人献来的食物后,赞不绝口;听了他们试种的经过,大加赞赏。因为老人的儿子聪明伶俐、肯动脑子,于是就用他的名字给这种植物命名叫“黍”(相当于现在的植物糜子),并让黍当了大臣,专管开发种植和扩大生产。后来又相继发现了野生植物稷、麦、稻等,于是人类可食之物品种逐渐繁多,加上工具和耕种条件的改进,人类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粮食逐年有了剩余。
  黄帝升天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种五谷,抚万民”的伟大创举,在每年的九月九日(传说黄帝升天的日子)聚集在他的陵前献花、献果、献三牲,并在他的坟上撒五谷,让黄帝在天之灵保佑来年五谷丰收。
  *来源于《陕西省志·黄帝陵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黄帝和嫘祖制衣*
  轩辕与嫘祖自小儿就相好,经常在一起玩耍。十五六岁的时候,还一起上山打柴火,摘野果。可是后来,有好长时间二人没有见面。原来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发明衣服,只是冬天裹点兽皮,夏天围些草叶遮羞。尽管这样,仍然免不了袒胸露体,大家对此习以为常,也不怎么在乎。可是嫘祖却与众不同,她深知二十来岁大姑娘遮羞不严,被人看见怪难为情。为此她就处处回避着轩辕。时间短了还好说,时间一长,嫘祖心里怪想的。就到轩辕住的山窑里找他。
  嫘祖来到窑洞门口,向里一望,见轩辕蹲在几张兽皮旁冥想,想一会儿还用手指在兽皮上比划比划。就连嫘祖走到他跟前时,他都没有发觉。嫘祖指着地上的兽皮问轩辕:“你这是干啥呢?”
  轩辕闻声停住了手,望了望嫘祖,兴奋地叙述起来,他说他要为人们裁制“衣服”,并向嫘祖指出哪个是“袄”,哪个是“裤”,哪是大襟儿,哪是袖筒儿,然后再缀起来,这样就不露肉了。
  嫘祖听着又激动,又钦佩,也就动手帮助轩辕,用石刀一起裁出袄和裤来。然后再用一种结实的细草连缀起来。人类第一件简单的袄和裤就这样做成了。嫘祖穿到身上很高兴,轩辕仔细打量了一番也很高兴,两人互相望着都笑了。
  嫘祖虽然钦佩轩辕为民制衣,但那毕竟是粗笨的皮衣啊!冬季天气寒冷穿上还好,可夏季就让人热得喘不过气来。因此,她很想为人们再制作夏季衣服。但到哪里去找那种又薄又软又轻的材料呢?她想呀想呀,想了几天几夜,也没想出那种所需要的东西。
  一次,她上竹鹿山去采黄花。在回家的路上,她爬了两座山,来到一处山湾湾,只见这里白花花长满一种结有小白球儿的植物,她觉得新奇,就随手揪下一团来。摸一摸软绵绵,暄乎乎;拉一拉还能拉出一缕缕白丝丝来,捻一捻就捻成一条线。她高兴极了,想用它代替那种细草缝缀衣服。她倒掉篮子里的黄花。揪了一些白球儿装回家去。
  后来,她又同轩辕一起发明了中国最早的石纺轮和木梭织布机,纺线织布制出了又柔软、又轻便的衣服。
  讲述人:刘文治
  搜集整理者:顾胜勇
  搜集时间:1986年9月
  搜集地点:河北省涿鹿保岱
  *来源于《轩辕黄帝故乡的传说》,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涿鹿县资料本。
  裁衣的起源*
  (侗族)
  古时候,人们不会做衣服,把兽皮披在身上,再用藤子系起来。
  有一年冬天,轩辕带领大家去打猎。一只老虎被围急了,向他猛扑过来。他往旁边一跳,那老虎刚好落在他原先站的地方。他急忙举起石斧朝老虎头上用力砍去,谁知正在这紧要关头,他身上披的兽皮掉下来把斧把裹住,老虎没砍着,地上一块石头倒被砍了个粉碎,石斧也只剩下了一个把把。那老虎在人们的一片喊声中慌忙逃命去了……
  他气得顿脚。这时,他妻子嫘祖上来,从雪地上捡起兽皮给他披上。“慢!慢!”他把妻子的手一按,弯腰从地上捡起一块石片,说:“你照着我的身材大小和长短,在兽皮上画出一个印子来。”接着把石片递给嫘祖,自己立正站好,平举两手。嫘祖把兽皮披在他身上,按照他的腰围、身高、肩宽……一一画好,再把兽皮平铺在地上。他捡起锋利的石片,按画上来的痕迹割开,削兽骨做针,用兽筋当线缝起来,这就成了最早的衣服,穿在身上再也不碍手碍脚了。
  后来,轩辕当了“黄帝”。由于他教给了大家做衣服的方法,他也就成了裁缝行业的祖师爷。因为他是站着量身材的,所以人们做新衣时,裁缝师傅总是要人站着量体裁衣哩!
  讲述人:马祥贵
  搜集整理者:龙民怡
  搜集时间:1986年12月
  搜集地点:湖南新晃
  *来源于《炎黄汇典·民间传说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黄帝造屋的传说*
  《新语》云:“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屋室,则与鸟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传说人类最早的祖先原是居住于树上,后来经一场山火才改住洞穴。到黄帝时代洞穴已有所发展,但仍破烂不堪,冬不避寒,秋难遮雨,春不挡风,夏难防蚊,加上为争夺地盘,部落之间战争此起彼伏,经过历史上著名的三次战争(炎帝与蚩尤的战争;涿鹿之战;阪泉之争)之后,以黄帝为首的华夏族逐步形成。没有了战争,世界暂时一片安宁,黄帝这位传说中的“神人”便开始了治理天下的壮举。
  黄帝教人们耕种五谷,以解决吃饭问题,又为天下臣民的居住问题而食不甘味,夜难安寝。终于积劳成疾、卧床不起,病中忽觉身轻如燕,腾空而去,不觉来到一处仙境宝地,只见绿草如茵,山花烂漫、清香扑鼻、别具情趣,黄帝正待慢慢游赏,不料乌云翻滚,狂风大作,顷刻间大雨瓢泼,吹得黄帝东倒西歪,浑身上下淋个湿透,正不知所措,忽见风雨中一白须老者翩翩而至,对黄帝点了点头便飘然而去。黄帝知是遇见仙人,便紧随其后,不料老者一闪身进入一金碧辉煌的大殿中,再也寻他不见。正待寻找时黄帝却醒了,发现四个妃子还有随身侍从围了一圈,都紧张地盯着他看。原来刚才黄帝突然昏厥,慌乱中有人突然想起用凉水猛激的民间方子,给黄帝喷了一脸一身水,黄帝这才醒过来。见他醒了人们才慢慢离去。黄帝想起刚才的情景总觉似有仙人给他指点什么,但又一时难以理清。
  一日黄帝见一只狗在雨中跑来跑去,雨水顺着狗脊背两边的毛往地下直淌,再想起病中遇见仙人的情景,不觉一拍脑袋豁然开窍,噢!原来如此,立即召来身边大臣,大声宣布:我有造屋的办法啦。如此这般一说,大臣们觉得既是仙人指点,不妨先试一试。于是命人整平一块土地,搬来石头按仙境中的殿宇垒起一人多高的墙,再仿照狗脊背的样子在顶上撑起大梁,顺两边摆上茅草,一座能遮风避雨,挡蚊防寒的房子便盖成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居住房屋的最早雏形。
  今天在陕北、甘肃一带的黄土高原上,人们还以居住窑洞为主。据说这也是黄帝根据黄土高原的特点,像洞穴那样凿挖而成。只是经过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而演变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像甘肃一带的民居就是依地形挖下去四方形大坑,然后在四周挖成窑洞。炕一般紧挨门窗,有进门上炕的习俗。陕北则不同,因气候较为寒冷,所以陕北窑洞的炕在窑掌。为了采光,便采用整个窑面除门外全是窗的设计,这些窑洞虽然外形不大好看,但居住起来非常实惠,冬暖夏凉。不过我们从窑洞的建筑风格上仍能找出先民“穴居”生活的影子。
  *来源于《陕西省志·黄帝陵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黄帝兴医道*
  黄帝统一中华后,每日召集群臣商议强国富民的大计,带领臣民除旱魔,解水患,定律历,开矿藏,以治天下。一天从东南方向,成千上万的人扶老携幼,哭叫连天,一路走来。黄帝忙问原因,原来是瘟疫横行,百姓死去大半,早上健康,下午命亡。求神不灵,烧香无效。这个上吐,那个下泻,身热如火,口吐白沫,不过几天,尸体遍野。活着的不能坐等,赶紧逃避瘟魔外出。来到具茨山下,向黄帝求救。黄帝听后大吃一惊,忙召懂医道的大臣商议,俞跗、岐伯、雷公等人多方奔跑,研制药物,总结疗法为众民疗疾,不出几天就治好了百姓的病。天下百姓无不感恩戴德,黄帝也谦虚地向岐伯、俞跗求教。岐伯对内经很有研究。他对黄帝说:“看病人应从四项观察:一曰望诊,观其脸色、身形,便可定其疾病;二曰闻其声,就能辨其病;三曰问其情,用以推察病状;四曰切其脉,细细品察经络情状,以查病因。”黄帝听岐伯说得非常有理,让他继续讲下去。岐伯说:“我略讲几例,供您参考。若疗疾治病,还需天子细细品察。”黄帝让其细讲。
  岐伯继续讲道:“先说望诊,即先看患者气色。人体分五脏六腑。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合五神之气,心合于神,肝合于魂,肺合于魄,脾合于管,肾合于精,五脏与五精,神气合而藏之也。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胃受五谷成熟,传入小肠,广传出也。胃下别汁,出膀胱之胞,传阴下泄也。胆为中精,有木精三合,藏而不提,此即腑受各行之者也。先说五脏,若有病,各有色所示。肺白,肾黑,心赤,肝青,脾黄。若面色气白,必察肺疾;若脸色黑暗无光,必是肾有疾病。以此推去,望其色,观其形,即能初定疾出脏之哪一脏。”黄帝听他讲的如此神奇,甚感岐伯医道精湛,必下苦功方能学到手。
  岐伯、俞跗、雷公在内经、外经、脉理、药性方面,各有所长。俞跗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久所病也。以我之见,胃气为本,如何调食,至关重要。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此五味者,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管卫大通,乃化糟粕,依次传下。”
  俞跗又说:“五脏疾病者,有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雷公握有切脉之术。他说:“腕中高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此尺寸,以患者中指之中一节为寸,此为寸身法。关后有一尺泽穴,取其关后,即称其为尺。左手寸关尺,分别为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别为肺、脾、命,命即命门。各脏脉相,都各有其特征,合为此相,则为正常,异于此相,则为病态,象心脉浮望而短,脾脉中缓。命门沉,濡而滑。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胃。”雷公还讲了汗、吐、下、和、清、温、消、汁等治法。
  各位都有自己的实践经验,人人都以奉献经验为荣,不保守,又不嫉妒,互敬互爱,和睦团结。大家共同的心愿,是集百家之经,汇众人之智,解百姓之难。集成医经,流传后代。由于黄帝道顺德正,带出了一批医圣贤臣,编写了中国最早的一部经典医书《黄帝内经》十八卷。
  黄帝带领贤才,著书立说,为民解除病患。天下百姓日益健康,勤劳耕种,丰衣足食,人们都不辜负黄帝恩德,并在具茨山南山坡建造黄帝、岐伯、雷公、医圣宫。
  *来源于《陕西省志·黄帝陵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黄帝造车*⑥
  传说,黄帝有时带领人马上山打牲灵,有时还与兵士一起采集野果野菜。一次,黄帝和兵士在涿鹿山上追捕一头肥大的梅花鹿,他头上戴的草圈帽儿被一阵风儿吹落在山坡上,竖立起的帽棱儿沿着斜坡,骨碌碌地滚了下去。看到这个现象,他忽然呆呆地思谋起来,连继续追捕梅花鹿的心思也没有了。他思谋:每次来山上打牲灵,捕获物不少,可是往山下背,猎物重,路难走,十分不便当。如果把它用这种滚动着的东西装载上,或拉或推,不是省点力气吗?
  他把这话对风后、力牧以及部卒说了,大家都非常赞成。
  他找了圆木头剁成两小截,砍巴砍巴,做成两个圆轮子,轮子中间挖个洞,插上一根木棒儿,让轮子能在木棒上转动。轮子上面,再做个放东西的地方,这就造出了原始的车子。试着推拉,倒是省力气。
  后来,黄帝破蚩尤的弥天大雾,发明的“子午车”(指南车),就是根据这种原始的木轮车再创造的。
  讲述人:范继贤
  搜集整理者:郭世峰
  搜集时间:1986年8月
  搜集地点: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龙王塘
  *⑥来源于《轩辕黄帝故乡的传说》,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涿鹿县资料本。
  嫘祖造秤*⑦
  轩辕黄帝正在涿鹿一带与蚩尤作战,军粮马料都得由老百姓供给。轩辕黄帝把这个重任交给自己的原配夫人嫘祖。每次,嫘祖带着几个征粮官到乡下收粮时,不是少挖了,就是多量了,没有合适的家伙来称一称。为这尽出事,可把嫘祖急坏了。
  一天夜里,她出外仰头一望天河长长的,缀着一颗颗亮晶晶的星儿。脑子突然一闪,好像看见了一件称粮食的家伙。她就回到住处,关起门来,弄了根烧火棍儿,又找了个粗陶碗,用麻绳把粗陶碗兜底挽住,拉开一大截子系在烧火棍儿的前头。又找了石块,也用绳子挽住,挂在烧火棍儿上,然后往前抹,等抹到的部位与前边的陶瓷碗相平衡,烧火棍子不忽起忽落时,就刻下一个印痕。然后又思谋起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办法,高高兴兴地又拿起石斧依次挨着前边的印痕,隔一段刻下一个印痕,隔一个小截又刻一个印痕……一直刻下了十六条印痕。这就是最早的秤。
  讲述人:董善纪
  搜集整理者:顾胜勇
  搜集时间:1987年8月
  搜集地点:河北涿鹿侏岱乡方家沟村
  *⑦来源于《炎黄汇典·民间传说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黄帝制乐*
  黄帝在与蚩尤作战的时候,曾以雷兽之骨做鼓槌,以夔的皮做鼓面,制作了几十面大鼓吓退了魑魅魍魉取得了胜利。其实啊,黄帝还制作了*(左木右冈)鼓曲十章以壮军威呢,这十章鼓乐分别取名为雷惊震、猛虎骇、鸷鸟击、龙媒蹀、灵夔吼、雕鹗争、壮士夺志、熊罴哮口后、石汤崖、波荡壑,大多以最勇猛的野兽最具攻击性的搏击动作取名,十分威武雄壮。除了鼓乐外,黄帝还制角、钲、箫、铙歌等以壮军威、鼓舞士气,这是我国古代音乐的源头。
  如果说最早的战争年代的音乐除了悦人耳目的美感享受外更多的是出于振奋心灵,激发斗志的实用功能的话,那么和平年代的音乐则更多的是出于人们审美娱乐的需要。
  传说黄帝登上天子位后,一道修德,唯仁是行,宇内和平,但黄帝极想见见传说中的神鸟——凤凰,弄得茶饭不思,觉也睡不好,就召见知识渊博的大臣天老询问。天老说:“凤凰雁头鳞后、蛇颈鱼尾,龙纹龟身、燕颔鸡喙,戴德负仁,抱忠侠义,小音若金,大音如鼓。伸颈展翅,五彩具备;动则八面来风,呼则气应时雨;饮则风度翩翩,食则仪态万方;往即文始,来即嘉成。只有凤凰可以通天祉,感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德。”黄帝听天老这么一说更加渴慕一睹凤凰的仪容了,就急切地问天老:“怎么做才可以招引凤凰的降临啊?”天老道:“治理天下有道,得凤象之一,凤凰就会飞过你的领地;得凤象之二,凤凰就来翩翩起舞;得凤象之三,凤凰就会集结在一起;得凤象之四,凤凰春秋降临;得凤象之五,凤凰设身居之。”黄帝惊叹道:“哎呀呀,我多想招来凤凰啊!”天老说:“以陛下的德政是不难引来凤凰的,现在只要陛下清心斋戒,精诚毕至,凤凰是会降临的。”
  于是黄帝就穿着黄袍、戴着黄冠,在中宫沐浴斋戒,整整九九八十一天,凤凰这才飞到桥国。只见天空中,凤凰的周身闪耀着异彩,几乎遮住了太阳的光芒,黄帝赶紧走下东阶恭迎,又向西对着苍天稽首叩拜,连呼:“感谢皇天降福!”凤凰飞来后就落在黄帝的东园内,栖于梧桐树上,吃着黄帝的竹实,不再离去。
  黄帝的仁德治国招来了凤凰的降临,整个桥国上上下下一片欢腾,都来欢庆这一福瑞的降临。凤凰也很乐意居住在这样祥和的国度,整日乐鸣欢唱,声音婉转,似箫若笙,黄帝常常听得如痴如醉,有时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有时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黄帝每听一次凤凰的鸣叫都要回味半天,大臣们和附近的百姓有幸听到的也都赞叹不已,但不久黄帝就有了“烦恼”——如果天下的百姓都能听到这样的仙乐,那该多高兴啊!他多么希望所有人都能听到凤凰的鸣叫啊!黄帝就把自己的苦恼给众大臣说了,大臣们一时也没办法。过了几天,大鸿来见黄帝,礼毕道:“臣听说大夏国有位异人名叫伶伦的,常用树叶吹奏,可学百鸟鸣啾,可拟百兽怒吼,惟妙惟肖,几可乱真,召他前来,相信会有办法的。”
  黄帝当即就下令召伶伦来见。伶伦知道黄帝的心意后非常感动就下定决心完成使命。有天夜里,伶伦苦思着到了野外,一阵风过,林子里传来“呜呜”的声音,好像人呜咽哭泣一般,这一现象引起了伶伦的注意,假若这里是空荡荡的田野哪里会有风声呢?假若这里是一面高墙,同样也听不到风声啊!之所以会有风声,难道是因为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伶伦想到这里似有所悟,如果有一种东西中空而又有所阻隔一定也会发声啊,竹子不正是这样的材料吗?伶伦想到这里高兴得几乎跳起来。第二天一大早就到山谷砍竹子去了。经过多次摸索,伶伦终于制出了最早的竹笛。他把那些中空而皮厚的竹子从两节的中间断开,大约三四寸的样子,上面钻几个洞,一吹就发出悦耳的声音。伶伦先定下黄钟的宫调,后来又制十二简,仔细分辨凤凰的鸣叫声,以雄鸣声作六律,用雌鸣声再作六律,共十二律。黄帝还以鸣声的轻重缓急作五声,来应配五钟,起名叫青钟大音、赤钟重音、黄钟洒光、景钟昧其明、黑钟隐其常。五声调配好了,又作五行以正天时,作五官以正人位,人与天对应统一,天与地和谐完美的境界。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成十二钟,以和五音,施乐于天下。在仲春时节演奏,命名为“咸池”,意即普施德惠的意思,从此,天下有了丝竹之乐,人民载歌载舞,过上了歌舞升平的生活。
  *来源于《陕西省志·黄帝陵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宁封子为陶正*
  黄帝的时候,有个名叫宁封子的人,家住在沮河沿岸的一个部落里。他母亲是个捏陶泥坯的,宁封子三岁时就跟着母亲来到窑场。他最爱学着妈妈的样儿捏各种各样的盆盆罐罐。母亲看他聪明好学,就教会了他捏制各种陶坯的手艺。年复一年,星移斗转,宁封子长大成人了,部落里就派他专门从事烧陶。
  宁封子受母亲的感染,专心专意地捏呀烧呀,可是烧出的陶器总觉得不满意,不是粗糙笨拙,就是形体不正。宁封子说他对不起部落的人们,每天除了上窑场,就躲进自己的泥屋里,不跟外人接触,妻子问话,也顾不上答理。他就这么闷闷不乐地呆在屋里,每天都是妻子把部落分配的饭食用陶钵给他端回来吃。宁封吃着,想着,食不甘味。妻子看他一心扑在制陶上,累得又瘦又黑,吃过饭就叫他躺在草席上歇一会。说来也怪,往日里宁封子根本睡不着,今天身子一倒,就呼噜呼噜地进入了梦乡。他梦见自己脚踩着五色的彩云,去了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国家,各处的人们送给他很多很多的陶器,那些陶器可好看了,样式别致,有尖底的,有圆的,有方的,还有带盖的,并且画了彩色的花纹和各种各样的图案,简直使人眼花缭乱,只当到了天宫。宁封子高兴地笑了,笑出了声,也笑醒了。他连忙把自己的梦告诉了妻子。妻子也兴奋地说:“好呀,你还不如去外面转转,多看一看别的部落的陶器,或许就能制好了。”宁封子正有此意,听了妻子话,就赶紧收拾行囊。部落首领知道了宁封子的打算,送给他一匹马,宁封子骑着就出发了。
  宁封子一去两年。妻子盼呀盼的,总算把他盼回来了。他拉回来了一车陶器,摆开来就好像是交换市场的一角,宁封子就整天钻在这些陶器堆里,比较研究,描呀画呀,又取来砂泥盘一盘捏一捏,没头没尾。这一天,天还没亮,宁封子就叫醒妻子,两个人摸黑来到窑场和砂泥。泥一和好,宁封子就坐在草席上盘陶坯。他一会盘一会捏,妻子端来饭也没吃。太阳都直射头顶了,他还在干着。妻子嗔怪地给他戴了一顶竹笠,又端详着男人捏的一大堆陶坯,高兴地说:“好,真好呀!”宁封子逗趣地说了一句:“比我梦见的还好看哩!”一个一个的坯子制成了,放在草棚下阴干。快干了,妻子就蹬动转轮,宁封子拿着陶坯在转轮上磨。磨光后,宁封子又和妻子用赭石在坯子上画图案。他们也不再重复过去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直线条。宁封子的妻子特别心灵手巧,天上飞过一只小鸟,叽喳地一叫,她带着石镯的手就几笔画出一个飞动的小鸟,地头跑过一只梅花鹿,也没跑出她的手,让它静站在陶盆的壁上。想起了男人们捕鱼的渔网和捕回的鲤鱼,也画在陶盆上。快到收获季节了,想象收获后全部落的人们在中心广场的欢庆场面,她就在陶钵上画了一圈手拉手舞蹈的人,有男有女,活泼热烈,连宁封子都称赞她画得好。一天天的实践中,他们总结出一套变形经验,画出的图案,好像不太像,却很传神,也有生活情趣,他们还在陶罐上用指甲捏出棱形排列的指甲纹,拿绳子印出一排排的斜纹,有时也给陶罐做了几圈儿堆纹、蛇纹。最有意思的是罐盖的把手,他们把盖把捏成各种动物的形象,鸟头上刺着锥纹,小兽顽皮地站立着,还有张大嘴呼叫的人头……真让人难以相信,五千年前的人,就能有这样高的艺术成就!
  一日日的辛苦,几年的心血,宁封子终于制出了非常美观的陶器,这些既好看又实用的陶器,不光本部落的人喜爱,交换到外部落,也很受欢迎。部落首领把宁封子制的陶罐献给了黄帝。黄帝看到这样浑圆而又精致的陶罐,仔细地欣赏着上面的彩色图案,连声说:“好,好!……天下竟有这样的人才!”立即派人把宁封子请到中宫。黄帝端坐在宝座上,详细地询问了陶罐的制作情况,就委派宁封子为陶正,专门管理桥国的制陶。
  宁封子担任陶正后,兢兢业业。他经常往返于各部落的陶窑,走到哪儿,就工作在哪儿,辅导在哪儿,吃住在哪儿,除了传授自己的经验,还认真地吸取别人的新招儿,掌握火候,用水渗窑;经过多次的砂土配方试验,他不但能烧出好的红陶、彩陶,还烧出了灰陶、黑陶和特别薄的蛋壳陶。
  这天傍晚,宁封子刚与几个人装进一窑陶坯,忽然来了一位飘逸的白须老者,很有礼节地对宁封子说:“宁陶正,我想为您掌火,不知能否?”宁封看他不同凡人,就同意了。
  这位老人果然有本领。他轻捷地把柴放进炉膛,从陶罐中取出火种,吹了一口气,柴就跳起了金色的火苗。他把陶窑一点,立即就有五色的烟气从窑顶升起来,那红黄蓝紫青相叠相绕、蒸腾而上的奇景,吸引了很多看热闹的人。大家都把这老汉当做神人,这奇事也在人们中奔走相告。几天后,揭开窑顶一看,啊,真是少有的景象:那满窑的陶罐、陶盆、尘底瓶,个个五彩相照,好看极了。宁封子高兴地一下扑进窑内,拿起一个陶盆左看右看,又举起来欢呼。人们把这些光彩照人的陶器献给黄帝,黄帝把它们作为国宝陈列在中宫,还派人给宁封子等人抬来一缸杜康酒。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了,掌火老人的银须越来越长,再没有力气掌火了,就把他的经验传授给宁封子。宁封子虽然也是一把胡子的人了,还是虚心地向老人学习。在老人的指点下,宁封子经过几十天的反复操作,终于也能使陶窑冒五色烟,烧出五彩缤纷的陶器了。
  一日清晨,老人对宁封子说,他完成了使命,该回去了,就一下没了踪影。宁封子知道他去了,就对天拜了又拜。然后,自己就掌火。也不知是激动,还是紧张,宁封子忽然忘记了老人教给他的一招,怎么也烧不出五色烟了,急得他搔头转圈圈。眼看着一窑陶器要烧坏,宁封子想起掌火人的一句话:“只要心诚,专心专意为天下人办好事,就一定能烧好!”
  怎样才算心诚呢?宁封子总算有了主意,用自己的身体烧。他揭开窑顶,一咬牙跳进炉火正红的陶窑。陶窑升起了比掌火老人烧窑时更绚丽多彩的五色烟,宁封子在五色的烟气中高兴地上下舞蹈。五色烟升到天上,铺了一天朝霞。
  等人们赶到窑场一看,烧出的彩陶果真是五彩生辉,各得相映,比掌火老人烧的还要好看十倍。再看可怜的宁封子,只剩下一堆骨灰了……真是壮丽的葬礼啊,满天的彩云都变成了一只花圈覆盖在窑上。
  人们流着泪,举着火把,前呼后拥地把宁封子葬在窑场北面的山坡上,改山名为宁北山。黄帝知道了宁封子为烧陶而死,非常惋惜,就叫仓颉把宁封子的事记在龟甲上,让后人记住他的功德。
  *来源于《陕西省志·黄帝陵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杜康造酒,杜妻制饴糖*
  古时候,有个名叫杜康的人。一天,他吃了晌午饭在收碗筷的时候,把一碗剩下的糯米饭顺手倒在一个竹筒筒里,准备晚上当宵夜吃。碗筷收了以后,因有要紧的事就急急忙忙出门去了。七天后,杜康回家一看,竹筒筒里的饭还未倒出来,估计那些饭一定是馊了。哪晓得,他把竹筒盖刚一掀开,一股香喷喷的气味冲了出来。他感到诧异,用舌头一舔,又香又甜,还有些醉人。为啥没有沤馊反而香甜醉人喃?他感到奇怪,就到处仔细看了一下,发现原来那竹筒筒里曾经装过发酵药。后来,他把发酵药拌在饭里,反复好几次,结果发明了酒。
  杜康发明酒后,不少的乡亲和朋友都来庆贺他。可是,他认为自己不得了,就趾高气扬,到处炫耀自己。他老婆劝他,他不但不听,反而质问他老婆:“那你造个新玩意儿出来嘛!”
  杜妻听后,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你不要以为别人就搞不出个啥名堂来!”
  杜康说:“莫说那么多,你若整得出个啥新玩意儿呀,我就手板心上煎豆角给你吃。”
  杜妻说:“好,一言为定,男子汉说话要算话哟!”
  杜康满不在乎地说:“算话,算话!”
  杜康的妻子,在家当姑娘的时候,不但屋里头的针线活路样样得行,坡上的活也算得上是个好把式。有年秋天,遇到落绵绵雨,坡上熟了谷子收不回来。有的就发了芽芽。这些发了芽的谷子放又放不得,煮起饭吃又不好吃,只好弄来推成粉粉,揉起蒸粑粑吃。说起真怪,用发了芽的谷子粉粉做成的粑粑又香又甜。杜妻又想,如果把发了芽的谷子弄来煮,说不定也还可以搞得出点啥新玩意儿来。她把谷子用热水泡涨,等到发了芽的时候,就架起火煮。煮的水要干的时候,把面上的谷芽一捞,底下便剩下酽咚咚⑧的水浆浆。一尝呀,很甜,饴糖就这样造了出来。
  杜妻把糖造出来后,拿起去给杜康看,说:“老头子,你看,这算不算搞出来的新玩意儿喃?”杜康用瓢羹舀起来尝了尝,说:“甜津津的,硬是好吃喃!算个新玩意儿。”
  杜妻说:“呃,你说的事喃?”
  杜康说:“啥子事?”
  “手板心煎豆角,未必然就搞忘记了?”
  “哦,那不过是一句戏言!你想,手板心是肉做的,啷个能煎出豆角嘛!”
  “男子汉说话要算话罗!”
  杜康假绷阵仗⑨地说:“算话,哪个说不算话!你要吃手板心煎出来的豆角,那就请你先在我手板下面把火烧起来嘛!”杜妻笑了笑说:“死老头子,你要知趣点,你不要认为你造出了个酒就了不起,世间能干的人多得很。以后,还是谦逊点好!”
  杜康心悦诚服地点了点头。
  杜康死后,人们为了不忘记他的功劳,凡是烧酒的作坊里头部把他供起,尊为酒神。杜康的老婆喃,制造饴糖的作坊里也把她供起,尊称她为糖神。
  讲述人:张国治
  搜集整理者:罗明常
  流传地区:四川南充地区营山县
  *来源于《四川神话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出版。
  雷公、岐伯的医术*
  雷公和岐伯,是黄帝时代齐名的“御医”。黄帝每有身体不适之时,总是请来他俩,雷公切脉,岐伯开药。他们不仅为人们尊崇的黄帝治病,更有献身医学、为病人解除痛苦的美好情操。一次,雷公派自己最得意的一个门徒进深山采药。这位年轻人深受雷公的熏陶,医术也相当高明。当他钻过无数道棘网,攀着野藤条上山下崖,踩着欢跳的溪流进了大山,一种平时最容易采到的草药今天却怎么也找不到。为了寻找这种草药,他从太阳当顶不知不觉忙到了日落西山。四周都沉静了下来,他也精疲力尽地靠着一棵疮疮瘢瘢的老树坐了下来。怎么办呢?
  天色暗下来了,微风吹来冷湿的森林气息和远近各种声调的鸟鸣,他想到药没采到,很懊丧。这时候,背后一棵大树对他说话了:“年轻人呵,不要沮丧。你已经尽了你的职责。”“是啊,和我一样年轻的人,你要想开些啊!”一棵年轻的树点着头说。年轻人奇怪地站起,问道:“是谁呵,在跟我讲话?”然而除了鸟儿们的歌声,四周静悄悄的,他又无望地走着,静静地瞅着四周的树木。这时,一大片秃了头顶的枯树的剪影拦住了他,对他说:“年轻人呀,你如果能把我们的病治好,同样不负医生的美名。”他还想往前走,可到处都是这些剪影,他也就头枕一根躺着的枯木睡了下来。他睡着了,还笑着,睑上映着微弱的星光。他做了一个梦:他怎么长了一对翅膀,像一只啄木鸟,在森林里飞飞停停,停停飞飞,从这棵树到那棵树,又到另一棵树,认真地给它们检查,发现了患病的树木,就千方百计啄开树皮,吃掉那些致病的害虫。“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嘴啄破了,他把头一抡继续啄,鲜血竟然把全身都洒得花花点点,可那“梆梆梆”的声音还在响,越传越远……
  其实,这个啄木鸟,就是雷公的影子。雷公还经常与岐伯互访,在一块儿讨论有关经脉和顺时修身养性的学问。他俩的关系非常亲密,黄帝命岐伯品尝百草,辨别药性。他俩就相携而出入于大山深谷,逐一地品尝各种草木,细心地辨别药性药理,又逐个用炭条记录在橡树皮“纸”上。他们的学术风气很好,相互切磋,各抒己见,扬长补短,还与黄帝在一起,对医学上所有重要的问题,进行了一次次长时间的探讨。终于写出祖国医药学奠基性的杰作——《本草》和《黄帝内经·素问》,成为有数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医学的开山祖。
  传说岐伯披着青云纱,乘着绛云车,驾了十二头银鹿,遨游在东海的蓬莱仙山呢!那是仙人居住的地方,生长着各色各样珍奇的长生不老药。
  *来源于《陕西省志·黄帝陵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黄帝内经》的由来*
  轩辕黄帝败蚩尤,和炎帝平定了天下;设百官、制法典,治理了尘世;教化先民识百草、种五谷、造屋宇、养蚕织布,使黎民百姓不再受饥寒。按理说他该舒舒服服、高高兴兴地享几天福了,可是,百官们看到他还是愁眉不展,好像有啥心事儿。大家都闹不清楚,他究竟是为啥呢?只有嫘祖心里明白。他是为人们得病生灾的事儿犯愁肠哩!原来,那时候世上还没有医生,也没有药物,人们往往一个头疼脑热,闹不好就送了命儿。若遇上瘟疫流行,男男女女一死就是成千上万。他对这事咋能不着急呢?
  有一次,力牧随他上山射猎,出了一身大汗,脱光衣裳让山风吹了一会儿,回来以后就病倒了。他赶忙跑去看力牧。他摸摸力牧的头,火炭一般烫手;看看力牧的脸,连眼都不睁了,一连三天,不见一点好转。力牧是他最得力的臣子,战蚩尤出过大力,还几次救过他的命,现在突然病成这个样,可把他急坏了。他想来想去,实在没了办法,就传下一道令:谁要能使力牧的病好了,就赏给他一百个黎民归他用。
  消息传开后,来了一个老头儿。这个老头儿详细地问了力牧生病的经过以后,从一个竹篮里取出了几根柴不柴、草不草的东西,让黄帝给力牧熬汤喝。黄帝—看,心想:这东西咋就能够治力牧的病呢?老头儿看出了黄帝的心思,就说:“这是山上阳坡弯弯里长的东西,它受日头的精华,极是发热,熬了喝汤,就能使人黏黏出身大汗。力牧的病,正是出了大汗,让山风吹回憋在身子里出不来的缘故。吃下这草熬的汤儿,出一身大汗,病自然就会好的。”轩辕黄帝听了,觉得有道理,马上叫人去举火煎熬。
  力牧喝了这种草熬的汤儿,果真出了身大汗,头也不发烧了,眼也睁开了,话也能说了,大病登时烟消云散。
  力牧病好了,黄帝非常高兴,封老人为“药师”,让他专门研究采集山中的药草,给人治病。轩辕黄帝还经常跟他一起上山去采药,一块儿讨论人如何能长命百岁的事儿。
  传说,这老头儿名叫岐伯。后人把他与黄帝研讨治病养生经验,整理成了一本书,叫做《黄帝内经》,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
  讲述人:杨生旺
  搜集整理者:孙明琴
  搜集时间:1986年8月
  搜集地点:河北涿鹿县保岱乡保岱村
  *来源于《轩辕黄帝故乡的传说》,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涿鹿县资料本。
  岐伯治病论医*
  自幼聪明的岐伯,对每件事情,就要摸清它的来龙去脉。他年轻时,在山野里看着蜜蜂活动规律时,没留意脚被树刺穿破,血流不止,忙乱中,伤脚又踩到了叶子长满白尖刺的小草,顿时流血止住,疼的感觉减轻。于是他忙用手拔下了几棵嫩枝,捂在伤口之上,霎时清凉透心而过。随后他把这种草带了回去,晒干碾成细末,反复用于止血,效果极佳。岐伯给这种草起名“刺芥草”。在炎帝和黄帝的战争中,岐伯用自制的止血药,为许多将士治好伤口,将士们说他是一位具有奇才神术的神医。
  一天,岐伯发现一群围猎的人,手脚如树皮,风霜给他们衣不遮体的四肢留下道道血痕;于是他立即动手,用火烧熟了土豆,用石块反复砸成糨糊状,贴在流血的手、脚裂子上。几天后、全都治好他们手、脚和腿,大家非常感激他。岐伯在治病中得出:人食的百样物质可治百病。他说这些物质,互利害而抗衡,相依赖而生存。他在《内经》中指出:人体是由阴阳物质构成的,相依赖而生存于一体,相反则相成。因此,治病的时候,必须身病心治,心病身治;心身平衡则病消,心身失衡则病生。在人的情绪上也物极必反,乐极生悲,阳极生阴。他说,万物皆为师,万物皆有灵,采大自然中的天象、地象,吸收大自然的灵气,认识地理万物,则万物可得。
  同是一个天地,同样是人,有的长寿,有的则寿短,皆因天地与人各异所致,如果能掌握好人体自身机能,运用好阴阳这个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就能顺其自然,获得心身两个方面的健康。
  搜集整理者:王光普 张永正
  流传地区:甘肃庆阳
  *来源于《岐伯周先祖在庆阳的传说故事》。
  发明外科手术的俞跗*
  在黄帝时代,传说有位神奇的外科医生,名字叫俞跗,据说他治病不用汤药、针石、按摩,而用刀子挖掉病根,能起死回生。
  俞跗年轻时是有名的好猎手,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他逐渐对医学发生兴趣,尤其是目睹了一次次的猛兽伤人事件,眼睁睁地看着被伤者血肉淋淋、痛苦欲绝而无良方妙计的惨状,更是心急如焚。因此他经常苦思冥想:能不能想个神奇办法来治愈伤者使他们少受些痛苦呢?正在他一筹莫展之时,家中发生的一个偶然事件使他茅塞顿开,从此开创了我国医学外科手术的先例。
  事情是这样的,俞跗的老婆养了只老母鸡,下蛋后,抱出了一窝小鸡,没想到在一个晚上被老鼠吃掉了好几只,还把一只小鸡的肚皮咬破,肠子都流了出来,看着小鸡痛苦的样子,俞跗老婆自然十分心疼,但她想这只鸡被伤成这样还没有丧命,应该尽力抢救一下,权把死鸡当活鸡来治吧,于是她用手抓着小鸡,先把肠子都放进去装好,然后拿骨针,把被老鼠咬破的肚皮一针针缝起来,最后给缝合的伤口上贴敷了一条汤饼(现在的面条)。俞跗看着老婆做着这一切的时候眼前突然一亮,咦!这真是个好办法。如果再有谁被猛兽伤害,用针缝合伤口,岂不好得快些?于是他便每天细心观察这只受伤小鸡的情况,随时做些记录,发现大约五六天以后被老婆用针缝在一起的伤口竟然愈合了,而且小鸡发育良好,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几个月后还产了蛋,这真是天大的奇迹!
  从此每遇受到外伤的人,俞跗就用骨针帮他们缝合伤口,当然他是用从山里挖来的消炎镇疼的中草药外敷于伤口之上,这样伤口好得特别快,而且留下的疤痕也小得多。俞跗创造的伤口缝合技术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极为先进的,所以经过一传十、十传百,充满了神奇色彩,来找他医伤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有些不属外伤的病人也来找他就医,这样就引起他的深思:如果身体内有些病也可以通过类似办法来医治那该多好。
  他又想起了年轻时打猎的情景,猎物的内脏他是一清二楚的,猛兽伤人的惨景他也见过许多,人和动物内脏似乎区别不会太大,对!于是他就拿动物来做试验,寻找一种新的治病途径。于是本来最烦动物的俞跗要老婆养起好几种动物,经过在动物身上的反复试验,俞跗——这位原始社会的伟大外科神医终于取得了成功。治病不用汤药、针石、按摩,而是用一把小小的手术刀。黄帝时代的外科创始者俞跗的传说和他的名字因此流传至今。
  *来源于《陕西省志·黄帝陵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针灸的来历*
  在一个多雨的季节里,岐伯和几个人围着火堆烘烤取暖,那湿柴火燃烧时,发出吱吱叫声,一人说:“岐子,我女人生了个小儿子,不几天就没命了,请你说说这是什么病?”又有一个人说:“我家出世的小女儿,没几天也没命了,请你说说这是什么病?”岐伯苦思良久,不得其解。……啪啪啪一阵阵柴火燃烧爆裂声,从火堆中冒着火花飞上头顶,一点火星落在丁岐伯的脚面上,烧得他全身抽动,满身的汗毛眼紧缩,头发倒竖起来;岐伯高兴得惊叫起来,有法子解救小生命了!岐伯在口中念叨着,他立即穿上了草鞋,又奔向一家出生小生命的人家。
  通过火星落在脚面上烧烫,使他知道,如果对新生儿也能用文火烤灼刺激,本能地收缩毛细孔,自行关闭一部分毛孔,使新生儿呼吸平衡。逐渐适应外界环境,度过满月。为了解除新生儿的厄运,岐伯又在他自己身上做了上百次的文火试验。这种治疗方法一开始就叫“燃艾传热法”、“香火点穴法”和“针灸法”。
  搜集整理者:王光普 张永正
  流传地区:甘肃庆阳
  *来源于《岐伯周先祖在庆阳的传说故事》。
  仓颉造字的故事*
  黄帝做了部落首领后,顺应天意,广播仁政,修德立义,民富而国强。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黄帝善于用人,比如,风后明晓天道,善于推演阴阳之事,黄帝就命他画图割地,布划九州;力牧熟悉兵法就令他为帅统领全军;宁封子擅长制陶,黄帝就命他做陶正;马师皇熟悉牲畜身体构造,黄帝就让他做牧正……这里就说说仓颉造字的事。
  这仓颉,姓侯冈,名颉。相传长着四只眼睛,灵光闪闪。一生下来,就喜欢描呀画呀的,长大了博学多才,通晓古今,黄帝就让他做了史官。仓颉做了史官后可忙活啦,这儿发生了火灾,那儿发生了争斗,黄帝任命谁当了官,与别的部落通了婚姻等等,大大小小的事都得他记,可流传下来的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法子实在穷于应付,可把仓颉累惨了,就这还常出错呢!一天,黄帝要征伐南方一个部落的叛乱,让他查查库里还有多少武器,仓颉半天也没搞清刀、剑、戟的数量,咋啦?老鼠把绳子咬得七断八截的像一团乱麻,根本无法理出头绪。仓颉忙把这事报告给黄帝。
  黄帝听了后,沉思了半天,就对仓颉说:“看来老法子是不行了,你是一位很有头脑的大臣,又是我的史官,这个任务还是交给你去办吧!”仓颉见黄帝不但没有责怪他,还委他以重任,很是感激,就下定决心把黄帝交给自己的事办好。
  但怎样才能使要记的东西永不沦失而且大家都能看得明白,仓颉心里也没个数,就整天整夜苦思冥想。转眼,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好的办法,仓颉心里可焦急啦!一天,黄帝命他到南方去巡察,事办完了正准备回去复命呢,忽听本地的官员说起此地有一阳虚山,风景甚好,不能不看。就带了几个随从登上山顶,只见满山枫叶如画,绿树葱笼,脚下洛河水波光粼粼,七彩闪烁,夕阳西下似给山川万物镀了一层油彩,不禁心神为之一爽,便有了留连忘返的意思。
  是夜,几个人就在山顶举杯赏月,乐极归寝。半夜时分,忽然起了一阵怪风,本来风平浪静的洛河水像被什么东西推着似的向两边迅速荡去,水波开处,一只庞然大物,悠然而来,到了跟前方知是一只大龟。只见那大龟点头颔首,似在向仓颉频频致意,仓颉定睛一瞧,原来那大龟背部驮着一本方方正正的物件。仓颉心知有异,忙拜而受之。他小心翼翼地捧着这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块黯红色的兽甲,兽甲上面影影绰绰刻画着墨绿的符号,好像星月一般屈曲相勾,恰似胸中呼之欲出的那些笔画。仓颉不禁大喜,忙叩首再拜,谁知,那大龟早已无影无踪。不由惊醒,方知是做了南柯一梦。仓颉知道这是上天在暗中帮助自己成就伟业呢,忙对天三拜九叩。回去后,把这事给黄帝一讲,黄帝也觉得这种办法再好不过了,就让仓颉赶快给万物造字。
  从此,仓颉仰观天宇星辰,俯察山川江河,临摹鸟兽虫鱼、牛羊驴马,把它们的形状用最简单的笔画勾勒出来,然后交给黄帝审定并颁布天下,这些字就成了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相传,仓颉造出文字后,天地为之动容,天上下起了粟雨,鬼魅为之夜哭,连龙都隐藏起行迹呢!黄帝因此给仓颉记了一大功。
  因为最初的象形文字是以描摹万物的形体为本的,所以也可以说它是中国图画的起源。
  *来源于《陕西省志·黄帝陵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仓颉造字分日月*
  仓颉是黄帝时的一个文官。他造字是被黄帝逼出来的。
  传说黄帝与蚩尤大战的时候,人马在历山脚下被冲成两半。蚩尤占了主峰,黄帝的兵马一部分被阻截在历山东边的平野;一部分由大将力牧带着被围在历山两边的山旮旯里,形势非常危险。黄帝急得火烧火燎,就召集众将商量怎样办。
  这时候忽听到院里喜鹊喳喳叫。喜鹊当时叫“神鹊”,是给黄帝传递消息的一种神鸟。它叫了几声,把一块树皮扔在地上就飞走了。院里人急忙拾起来,送给黄帝说:“神鹊叼来一块树皮,请轩辕过目。”黄帝接过来一看,树皮上画了一座山,山顶上画了个大圆圈儿。那时候,还没有文字,人们用圈表示天上的月亮和太阳。他寻思了一会儿,认为这是力牧约他在明天太阳出来的时候,带兵去攻打历山上的蚩尤。于是,就命令全军早点休息,准备天明出发。
  第二天天还没亮,黄帝的人马就人吃肚饱,马吃肚圆,起程上路了。可是,到历山跟前一看,是一片空山,连蚩尤的影子也不见了。他正在心里犯疑,从历山西边传来杀声连天。原来蚩尤人马正围杀力牧呢?黄帝一看这阵势,立刻领着人马从背后向蚩尤杀过去。经过一场血战,才把力牧救出来,可一查点部下,十损八九,余者寥寥无几了。听到力牧提到神鹊送的信,他才知道自己把“月亮出来的时候”误解为“太阳出来的时候”。日、月不分,一步来迟,贻误战机,使自己人马遭受到一次重大的损失。于是回到涿鹿城就叫大臣仓颉造能区分日、月的符号。
  仓颉是个聪明人。他想呀想呀,想不出道道,就天天坐到山顶上看日出看月出。看来看去,看出了门道:太阳天天出,出来就是“〇”;月亮虽然也天天出,但有时“〇”;有时半“〗”;太阳里面有个黑点,月亮里边有一片阴影。于是,他就在“〇”里点个点,表示太阳;在半圆的月亮里划个阴影,表示月亮。这样表示太阳的符号就成了“⊙”,表示月亮的符号就成了“月”。从这件事受到启发,仓颉又根据各种动物、植物的形象造了好多符号。这,就是人们最早的文字——象形文字的来源。
  讲述人:韩志忠
  搜集整理者:肖政
  *来源于《轩辕黄帝的传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出版。原篇名为《仓颉造字》。
  仓颉造字*
  可早的时候,人和野兽没分开。那时节,人傍虎食,虎仗人势。人们遇着啥事就系个绳子头,结果久而久之都忘了,光剩一堆解不开的废绳疙瘩。
  有个叫仓颉的人,有点不甘心这样。他想:万物里头数人灵,天天和虎狼一起能混个啥的样子,总得给后人留下点啥的。他下决心造出一种能说话的字来。咋造呢?他整天琢磨。一天,忽然想到:天有天文,地有地理,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我不会去找?这以后,他就上山、下海、上天、入地四处乱找,见啥画啥。见了太阳画个满圆,看见月亮画个亏月,见着虎就描个虎,碰着虫子就勾条虫,这么勾勾渠渠可画了不少。可是,这一下也捅出娄子。咋啦?本来人傍虎食,虎仗人势,这一画字不就人比野兽能了吗?
  自这,狼群虎豹就和他处处作对。他上山,虎吃他;他下水,鱼咬他;他上树,鸟鹐他;他去人群,人撵他。可他还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画。这么,他整整画了几十年。他又开始归类,这一归类,可不得了,天天天晦海啸,狂风暴雨不断。白天里龙吟虎啸,黑夜里鬼哭狼嚎,可瘆人啦。几次弄得他心烦意乱,没法再画,可他还是干完了。
  这以后,人就有了文字。因为仓颉的字尽是画的,所以后来的小孩开始学字都要先画。大人们常说孩子:“你那是写字,还是画字呢?”就是这个意思。
  讲述人:赵中
  搜集整理者:苏木
  搜集时间:1984年6月
  搜集地点:河北宣化县柏林寺
  *来源于《张家口市故事卷》。
  大音乐家——伶伦*
  上古黄帝时代,能人挺多,有很多创造发明。其中有一个叫伶伦的,就多才多艺。
  当时黄帝很重视人才,他驾前有个其貌不扬的老头儿,黄帝总称他为“先生”,他就是伶伦。
  那时黎民百姓一遇什么喜怒哀乐的事,就用不同的什物投掷撞击,发出不同的“叮当”之声。有时也一面手舞足蹈,一面嘴里“咿呀”地哼着,不过大都是嘈杂难听,偶尔有的也还悦耳动听。这大大引起了伶伦这个老头儿的兴趣。经过一段思考,他胸有成竹了。
  想制音律、造乐器,并把这意图奏给黄帝了。黄帝一听,这可是个大胆的设想呀!心里挺佩服这老头儿,就一口答应了,还允诺给他各方面的支持。
  伶伦带几个助手出发,到了大西北的昆仑山的北面。在那一带砍了很多竹子,选出来又正又直、当中空、厚薄均匀的,分别截成三寸九分长。伶伦仔细地抿着嘴一节一节地试着吹,最后分成为十二个不同声音的堆堆,然后都带到昆仑山下常有凤凰鸣叫的地方等凤凰鸣叫。说也奇怪,伶伦他们刚携带着截好的竹管来到这里,凤凰就聚集来不少。这些凤凰还有次序地按雌雄之别高声鸣叫起来。雄的和雌的各自都鸣叫了六声。伶伦就在十二样不同声音的竹管里挑选和雌雄凤凰所鸣叫的声音相和谐的给分别组合起来。又进一步把十二样竹节随凤凰的鸣叫声削改为长短不齐,能吹出十二种声音律调的竹管来。最后,完全无误地和凤凰的十二种鸣声和谐起来了。
  伶伦从昆仑山回来后,向黄帝作了吹奏表演。黄帝听了后,更尊敬这位先生了。从此伶伦创制乐律的名声就传开了。
  接着伶伦又和另外一个人合作,铸了十二口钟,拿这钟声来配合“宫、商、角、徵、羽”五音,也成功了。
  有了这些音律和乐器的成就,后来就训练了一批演奏的人。在首次公开演奏会上,伶伦这个小老头儿身穿大礼服,手执小木棒,亲自站在这个大型演奏队前面给当了指挥。这个伶伦不但是能制音律的最早的大音乐家,而且还是最早的一位乐器制造家,同时又是最早的一位杰出的乐队总指挥。
  战国时候赵简子有一次病中做了个梦,梦见他和许多天神一块游天宫,和天神们一块看了一场有歌有舞的大型天宫娱乐晚会。里面有一支庞大的音乐演奏队,这个队的指挥就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白胡子老头儿。赵简子从梦中醒来后,向他左右的人谈了梦中情景。他特别向人们介绍那个演奏队的指挥就是黄帝时候的那个伶伦。
  到了汉代,张衡写了一首《西京赋》。里面描述了西京长安演出的一场叫“鱼龙百戏”的大型演奏节目。这次演出的指挥是一个衣着考究,风姿绰约的白胡子老头儿。他名叫洪崖先生。
  又后来,不是有个成了八仙之一的名叫张果老的老头儿吗?他常倒骑着一头毛驴,打着简板,敲着鱼皮鼓,嘴里唱着“道情”。他唱的那“道情”,词儿、调儿,都是他自己编的,多少年来流传在秦晋甚至冀鲁豫一带,特别是在晋南。临汾地区的洪洞县多年来就有个道情剧团。“道情”,人们也叫做“道腔”。唱道情的鼻祖看来就是张果老无疑了。
  看客可曾想到?浮山县仁张里村至今尚有“果老故里”及张居敬墓。那张果,字居敬,后来羽化列入八仙,人称张果老。他的别名洪崖子,也叫洪崖先生或洪先人。他和尧王一同避地震来到浮山,并在浮山下了户。再往前追溯,黄帝驾前那个最早的大音乐家——伶伦,正是张果老。
  讲述人:黄中
  搜集整理者:江童颜
  流传地区:山西临汾
  *来源于《尧都传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出版。
  ① 工十万沟:在平凉境内。
  ② 杓:biāo,读标。
  ③ 下小子:下,读ō。吴方言,指子孙辈。
  ④ 崆峒山:崆峒山在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西接六盘,东望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回护前后。传说为广成子修炼得道之地,为道教圣地。
  ⑤ 问道宫:传说黄帝问道会见广成子处,在泾河北岸。旧地方志记载:“唐已有之。”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17年)重修,辟为道教大什方。后经各地重修扩建,多次遭兵燹焚,迭经补葺。1985年经平凉市林业局批准,信教乡民募资。1989年建成四层式建筑群,将问道宫迁入新址。
  *⑥ 来源于《轩辕黄帝故乡的传说》,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涿鹿县资料本。
  *⑦ 来源于《炎黄汇典·民间传说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⑧ 酽咚咚:方言,形容汁液、粥等很浓。
  ⑨ 假绷阵仗:方言,假装正经。

黄帝文化志/黄帝陵基金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