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原大事记
刘洪涛编著
6800万年前,一颗被命名为“中华龙”的星球造访地球,使古荆山向南推移了约60千米,即今之秦岭。
农历八月十六日(前2688),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采首山之铜,于荆山之阳,铸立国之鼎,鼎成龙升。黄帝为五帝之首,国号有熊。在位76年。黄帝天地人宝鼎以象太乙,即今之终南。
黄帝三世耳孙文命,禹。收天下之铜,乙卯四岁于荆山铸九鼎,以象九州,图各州地理贡赋诸法治。第一次把中国划分为九州进行区域管理。禹在位九年,寿百岁。禹创造的自然区划法流传至今,仍在使用。
黄帝十七世孙太王亶父与私属离豳,来到荆山脚下的漆沮河边,《诗经·大雅·绵》详尽地描述了亶父在荆山居乎窑灶土室,其国甚小,犹如瓜瓞时的情景。后亶父率众西迁岐周,至文王以受天命,以开王业,复于西安建国都丰镐,从而开创了长安二十王朝的辉煌历史,而周的孕育过程,从一个侧面也使我们看到了黄帝功德之延续。
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前456)秦设频阳县(今富平)。
秦献公二年(前383),秦徙都于荆山脚下栎阳。四年后建县蒲城、蓝田,九年后建县栎阳。
秦孝公即位(前361),招贤天下。
秦用商鞅实行第一次变法(前359),三年后拜商鞅为左庶长,十九年后封商鞅为列侯,号商君。这是秦制最重要的基础建设阶段。
秦初聚小邑41县(前350),是年,从栎阳迁咸阳北坂新都,162年后统一中国,郡县制取代井田制。
西汉元年秋冬之际(前206),司马欣降汉,二年刘邦都栎阳,经四年楚汉战争,刘邦采纳娄敬建议建都栎阳,七年后迁都长安,栎阳因此被历史定为汉行天下的大本营。
天子(汉武帝)郊雍(前123),亲祀后土。是年,夏六月,于汾阴获宝鼎,鼎至(富平)中山,有黄云盖焉。有庶过,上(汉武帝)自射之,因之在荆山举行祭云大典。清乾隆《临潼县志》记载:“棘店迤西五里,原半有龙游宫,相传为汉武帝游幸处。”(颜师古注:麃,鹿属也,形似獐,牛尾,一角。)《陕西通志》载:乐视台,在(富平)县西南二十里,世传汉武帝游乐于此。
北周闵帝元年于中华原置中华郡(557),辖富平。(故址在今富平县城关乡石佛原一带)559年裁中华郡,富平改属冯翊郡。
葬西魏文帝元宝炬于中华原(551)。今富平县留古乡何家村。(新版《富平县志》记载为577年,有误。)
葬大周使节大将军、安宁郡公夫人贺拔氏于广阳县万年乡中华原(587)(今阎良区武屯镇武家庄)。1974年1月农田基本建设时墓志铭出土,后被关山镇农民拉回,又扔入土壕,1996年再次发现,现藏西安文博院。铭石58.5厘米×58.5厘米。
三代唐国公李渊建立唐朝(618)。据《唐书·高祖本纪》记载:唐高祖李渊之祖父李虎,字文彬,北魏时仆射,封陇西郡公,西魏文帝曾赐姓大野,官至太尉,号称八大柱国之一。卒于北周初,因佐周代魏之功而被追封为唐国公。李虎内迁初居同州(今陕西大荔),晚年举家定居华池县(今陕西三原),葬于荆山万寿原。唐武德元年(618)六月二十二日被追尊为景皇帝,庙号太祖,曰永康陵。李虎共八子,李昺为三,北周保定四年(564)九月袭父爵为二代唐国公,爵位十年,李昺四子,李渊为末,李渊八岁袭为三世唐国公。唐代荆山的《轩辕黄帝铸鼎碑铭》中有“唐兴兹原”,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武则天效大禹铸九鼎,并于万岁通天元年(696)铸九鼎成。上各写本州山川物产之象,令著作郎贾膺福、殿中丞薛昌容、凤阁主事李元振、司农录事钟绍京等分题,左尚令贾元廨画。并动用十万军队令南北卫士十余万人,仗内大牛、白象曳之,自玄武门人。后自制蔡州永品鼎歌,又称“曳鼎歌”,令宫中宫女们吟唱。
唐哀帝天祐二年划出美原县(905),设置鼎州。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三原学者马理和高陵状元吕柟编撰《陕西通志》,在富平县“土地、山川”中记载:中华原在县南三十里。
清康熙九年(1670),《富平县舆地图》碑石中标有中华原的区域位置。
清光绪十七年(1891),《富平县志》刻本中绘有中华原富平县疆域图、山川图、沿革图及富平县西南乡图。地图精细已经到了乡镇,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华原的具体位置提供了依据。
1958年,中华原属地的富平县老城,水流桥上桥下,南门外一片稻子莲花。
2008年,世界华人公祭黄帝荆山铸鼎大典在荆山原举行。
黄帝功德大典/刘洪涛编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