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刘洪涛编著
实际上,《黄帝功德大典》是一部集体的心血与结晶之作,如果用现有的语言史字来说,还是一件很不容易说清楚的事。
我本来是搞科学研究的,有许多发明专利,其中一项是国家“八五”期间的攻关项目,在中国专利技术博览会上被专家委员会评为金奖,后来又被建设部列为中国小康住宅首选产品,在国家科委所举行的“科技之光”活动中,被评为电子类唯一金奖。就这样,有幸走进人民大会堂,并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接见和颁奖。当总理紧紧握住我的手的时候,他问的第一句话却是“你是哪里人?”
是呀,我是哪里人?这太容易回答了。但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不那么容易了,以致在后来的了解、关注和研究以后才发现,事情并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那么简单。为此,我曾在一篇散文——“不是诗的吟唱”里,由衷地发出感叹:感谢上苍!感谢上苍使我出生在阎良!
我的故乡阎良,它的另外一个地名又叫中华原。中华原里有一座逶迤的荆山。这是黄土高原唯一的荆山。
在这里,黄帝曾采首山之铜,于荆山之阳,铸立国之鼎,从此而开创了绵延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之后,这里又有大禹铸鼎,汉武祭鼎和武则天再造九鼎。唐曾在这里设置鼎州,中华原的“铸鼎宫”到了乾隆年间还在,中华原的“铸鼎山”又称“轩皇铸鼎山”,由于鼎在古代是“国之重器”,而鼎频频与这里发生关系,你就不能不了解它了。
这里的中华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祥地。北周曾在这里建置中华郡。这在中国郡县制几千年的历史中,是一个独特而专有的名称。这里也曾三建都邑,如果没有这里,我们的三秦就有一种缺失,因此,这里备受史学家、美术家和学者的关注。当我发现周是从这里起根发苗的时候,似乎就看到了太公亶父在荆山居乎窑灶土室,其国甚小,犹如瓜瓞时的情景。后来亶父率众西迁岐周,至文王时以受天命,以开王业,才建国都于丰镐,从而开创了长安长达千年的十八王朝。穆穆的周人刚走,赳赳的秦人就来了。这里是大秦雄起、招贤天下、举行商鞅变法的地方。中华原文明的凝聚力,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而商鞅变法,被学术界列为是推动中国进程的100件大事之一。这里还是大汉紫荆花开、演练“汉官威仪’’的地方。如今的“紫荆花”已成为香港特区的标志,而“和”的思想至今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灵魂。“文景之治”是中华迎来“尧天舜日”之后的又一盛世。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民族,其发展至关重要。实际上,汉族真正得以养息的年代恰好就是从这里开始,泱泱汉人的汉字、汉服、汉文化也就是从这时开始,至今而独步天下。唐是中华文明发展昌盛的巅峰时代,贞观和开元的两个盛世之光,把中华推到了极致。谁也想不到的是,唐也是从这里走出来的。我们过去常常以为李渊的祖父李虎,即第一位唐国公是甘肃清水人,其实大错而特错,此李虎非彼李虎也。他们的时代与名字虽然相同,而经历却天壤之别。此李虎字文彬,北魏时仆射,封陇西郡公,西魏文帝曾赐姓大野,官至太尉,号称八大柱国之一。卒于北周初,因佐周代魏之功而被迫封为唐国公。李虎内迁初居同州(今陕西大荔),晚年举家定居华池县(今陕西三原),葬于荆山万寿原。唐武德元年(618)六月二十二曰被追尊为景皇帝,庙号太祖,曰永康陵。因此,中华原,一个能孕育周秦汉唐四个盛世的地方,你就不得不关注它了。
“秦有王翦,唐有李靖”,这里地灵人杰,黄帝、大禹、鬼谷子、秦献公、秦孝公、商鞅、刘邦、汉武帝、李世民、武则天、顾炎武、康有为……就连“中华太极拳”的创始人张三丰也是在这里“荆山悟道”的。他的第十四代传人刘会峙先生就曾带领他的弟子们进行《太极之光》黄帝荆山铸鼎地缅怀行活动,他还告诉我,黄帝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和谐思想恰好就是太极拳最基本的理论基础。这里的山川地名,也多以“华”字打头,这决不是一般的偶然现象。因为,地名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从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活动的“活化石”,它的民族性、历史性和继承性是特定地理范围里的专有产物。
2008年春,恰巧我在黄帝荆山铸鼎组委会任秘书长,和西安文理学院门忠民校长主持“黄帝荆山铸鼎学术研讨会”,有幸接触来自方方面面关于黄帝铸鼎的信息,这一刻,由于网络的快速传递,中国把目光聚焦在阎良,世界把目光也聚焦在阎良。一个以“黄帝荆山铸鼎”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演唱会、书画展、公祭大典几乎是同时进行,这是继2004年清明节、2007年重阳节“黄帝荆山铸鼎地缅怀行”之后的又一次大型活动。当世界华人主席宣布大典开始,中华原迎来一个庄严的时刻,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一次在荆山唱响,世界华人联合会总会主席、中央党校及中国高层决策协会的领导和群众共同向轩辕黄帝行三鞠躬礼,邀拜终南、祝愿伟大祖国繁荣鼎盛之时,我才感到,中华原,可爱的故乡,神奇的土地,它不仅仅属于我,也属于全中国,属于全世界。
是年农历的九月初八,《黄帝功德大典》由西安德高机电企业集团做成丝绸版向黄帝陵捐献,为此,黄陵县人民政府和黄帝陵管理局举行了盛大的受赠仪式。由于《黄帝功德大典》是一部独特的国家文化,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前夕,有关“开国”和“建国”提法不妥的观点受到了高度重视,中经前沿管理研究中心西北办事处还将《黄帝功德大典》作为“全民读书月”活动特别推荐著作,用以激发中华儿女的智慧之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怍贡献。与此同时,《创业周刊》也以连载的形式进行了某些章节和内容的刊登。这对《黄帝功德大典》的传播无疑都是一种促进。
《黄帝功德大典》一书行将出版,感触颇多。首先,我得感谢荆山,感谢中华原的父老乡亲,是他们为我们保留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再者,陕西师大名誉校长、国学大师霍松林已90岁高龄,对于这样一位老人,时间对他是多么宝贵。然而,霍老还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仔细研读,并欣然为《黄帝功德大典》题写书名。海内外知名学者何光岳一生写了6000万字,他是目前华人之中出版著作最多的人。他告诉我,他每天要坚持写五千字。然而,当我到湖南社科院他的“八千万藏书楼”(中国第三大线装图书馆)拜访他的时候,他还是抽出了几天的时间来陪我。有一次,他从天水回湖南,还专门从西安下火车,交代我要注意的问题。陕西历史博物馆杨东晨研究员是河南人,他不顾别人的反对,专门写信给我,介绍有关黄帝荆山铸鼎的进展情况。他指出,我国有多地荆山,陕西荆山距黄帝陵较近,比较可靠。2009年,我在全球华人铸神鼎祭黄陵活动组委会里负责“鼎与黄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家组的筹备工作,他便替我多方联系,他希望有更多的专家进入这个研究行列。2009年农历九月九日9点50分,由海峡两岸及世界华人共同捐资,用遨游太空的“神七”材料为黄帝共铸神天鼎一尊,当大典开始的时候,一个声音传遍了全世界。黄帝是人不是神,他是黄土高原父母精血所育,他生于黄陵,长于黄陵,葬于黄陵。会后,便有许多人打电话到组委会告诉我,这太振奋人心了,这反映了全球华人的心声。黄帝陵是国务院公布的162号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古墓葬一号陵。现在,有人在台湾搞独立,有人在西藏搞分裂,有人在新疆搞分裂,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有人利用我们的祖先,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起挑战,搞国家多中心主义。而后者潜在的危害,对于中华民族统一思想的破坏更尤甚于前者。统一首先是思想的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文明的延续,中华民族为此整整奋斗了五千年。试想,如果没有国家多中心主义,台湾搞独立,其理由和口实何在?正如求锡圭说的,“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世代相传的古籍必须持续地认真地进行整理、研究和传播的工作。不给这方面的工作以应有的位置,必然会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危害。”
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还有地方志学者王仲德先生,2008年,我打电话给他,他便放弃了铜川好友让他春游的邀请,专程来西安,在我住的南长巷,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专门到各大图书馆和高校搜补资料,有时还被反锁在图书馆的房子里。中午没有休息,便趴在图书馆的桌子上打个盹儿。他的精神感动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大家都来帮他找资料。晚上,还要急急回省文化厅我的办公室上网,看朋友发给他的搜寻到的资料。原来,为此事,他动员了他所有的朋友。《黄帝功德大典》中,有关“历代名人咏黄帝荆山铸鼎”的诗词部分,很多都是他整理的。
为《黄帝功德大典》提供资料、提供出处的人很多,由于篇幅关系,笔者不再一一称述,尽列其名如下:(排名不分先后)熊海、徐蕴峰、刘新强、朱建峰、杨立信、刘会峙、王满羊、杨勇先、权裕、庞进、张新绪、赵碧琦、谢阳举、陈爱美、樊霖、谢少令、刘小静、王晓岐、杜亚民、阎忠安、陈新民、魏保缠、杜灵仙、郑凯、刘文善、刘超群、史建玲、刘跃、魏建喜、梁英、果宣、刘勇、邓继平、吴文玲、杨凯、胡耀文、马全龙、蓝永利、葛世杰、付小玲、陈和平、宋保证、陈宝林、党正德、张德俊、孙开印、胡海彦、江景红、屈垠利、陈练军、田振东、雷继生、杨景利、谭新民、连成玺、董文秀、官亚飞、吴一平、王利、高强、靳来锁、岳必战、惠焕章、李朝中、贾玲、周朴、相培军、米龙、李翠凤、姬存让、张振龙、蔡运章、吕作成、田华山、王志安、袁俊题、胡立华、赵文利、王小刚、赵美玉、燕艳、孙宏伟、雍际春、马世之、张新金、朱峰、李胜利、吴江、周振友、邵子、管飞、董元元等。同时,本典部分照片由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会提供。另外,对在本典出版过程中给予指正的杨乾坤、高立民、袁刚先生,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因学力有限,舛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斧正。
编著者
2010年3月3日于西安十楼花园
黄帝功德大典/刘洪涛编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