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谒陵报道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中华大祭祖 传承两岸情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历史系教授 周健
  (4月6日—5月3日)
  《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
  在陕西,祭祀轩辕黄帝的传统可追溯到汉朝;
  在台湾,每年清明节前中枢遥祭黄帝陵始于1951年……
  黄帝的年代大概在公元前27到26世纪之间,属于四千七百多年前的人物,这是依据司马迁的《史记》当中的记载。孔子的那个时期,虽然距离黄帝已经很近,但他说文献是不够的,孔子就说过,“文献不足可征诸野”,他曾经根据鲁国的历史资料,编撰《春秋》。所以黄帝在学术界来讲,算是神话人物,是象征的年代,不一定确有其人。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古代的发明统统都归因于他,黄帝的名字叫公孙轩辕,轩辕是车子的意思,乃古代的称呼,公孙是否复姓,亦有争议。关于黄帝生前事迹的记载只是点的层面、没有线和面,只是孤立的一些点,但现在我们都将其视为“造神运动”,早年跟炎帝的战争也就是跟神农氏的战争乃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亦是对外战争,对内则是蚩尤,蚩尤根据古代的记载根本不是人类,可能是怪兽之类的。早期的指南车现已证明跟指南针毫无关系,乃机械组合,跟磁场无关,因其指引了固定的方向,蚩尤被打败,黄帝统一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来将炎和黄置于一起。
  黄帝的称呼中,之所以引用了“黄”字,取“黄”有黄土地,黄皮肤,黄种人之义,早年黄帝的“帝”字,是地球的“地”,后来取同音字,改为帝王的“帝”,黄颜色在中国被视为上色,乃最高贵的颜色,只有皇宫和佛寺才能使用,柱子、屋顶、围墙等可以是黄色的,民宅则是不可以用的,这是一个时代象征,所以海峡两岸不管怎么分割,我称之为“文化中国”的概念,也就是此文化脉络是不能分割的。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两岸同尊黄帝为共祖,两岸同祭黄帝,是炎黄子孙共同的愿望和文化的传承。
  在照相机摄影机发明之前,19世纪以前,中国历代的大人物的画像现在看来都不可靠,只有明清时期的帝王画像比较可靠。朱元璋麻子脸的画像是因为怕暗杀故意而为的,但是画工画得又太丑,结果还是被朱元璋杀掉了。西方人就不同,他们铸钱币,在街头树有青铜器的、大理石的雕刻,即西方古代人的长相很确定。陕西黄帝陵所采用的黄帝像,反映大陆人心目中黄帝,这个画像反映了很多历史的片刻,台湾人心目中的这个画像则是想象的画像,有种刻板的印象,似乎黄帝一定要留胡子。另外,黄帝还要蓄长发,在古代男人比女人的头发一般要长,并且梳成发髻。黄帝袍子的颜色在台湾的这个画像中是有问题的,根据阴阳五行的说法不对。中国人讲究五行,即有五种颜色“相生相克”,举个例子,秦始皇最早穿黑色的袍子,是尚水德的,在当时黑色是最高贵的颜色,视为上色,非常严苛,汉代是土德,崇尚的是黄色,后一个克前一个,周代是尚火德的,周代王室穿的是红色。两岸一直到1949以后才不同的,之前我们都有五行的排列顺序,“相生相克”,所以帝王的服饰颜色是不能乱画的,图案也不可以乱画。
  清代268年,清初清末,文武百官袍子的领子、挂的念珠,戴的孔雀上的尾巴和眼睛都有很大的差异。明清时期最有趣味性,因为衣服前面有补褂,文官是飞禽,武官是走兽,所以做官叫“衣冠禽兽”,是有这种说法的。因此台湾人心目中的黄帝画像用今天的话来说应该是漫画版,大陆黄帝陵悬挂的黄帝画像是有根据的,是汉代武梁祠汉画像石中的想象。
  从今天来看,两岸祭祖形式的差异性不大,应该说是现在越来越趋于简单化,赋予很多的现代色彩。现在祭祖活动已延伸到网络上,网络上采用放鞭炮、烧香等方式,如此这些,在家里均可进行。农业社会民众很闲,规矩亦很多,比如以前父母死了,三年不能远游等等,这里面有很多好玩的故事,以前奴牧时期,三年生了两个小孩,这些都是不合规矩的表现。
  祭祖是有一定文化意义的,但是否有一定的可效度,比如超度亡魂,亡魂真的能被超度吗?有人认为这种行为是敛财,因为放置牌位都要供奉的,商业色彩比较浓厚。现代工业社会民众生活节奏很快,将来祭祖的味道、包括过年的韵味都会越来越淡,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民俗一无所知。
  清明扫墓一方面可以缅怀先人,一方面亦可以凝聚家人感情,发展到今天清明时节荡秋千、放风筝等成为附加的元素,现代很多人扫墓活动更多的是郊游,以各种形式希望把快乐感染给祖先。实际上,各种形式的祭祖活动均可,祭祖是不可能消失的,因为慎终追远是非常严肃的事情,用比较超自然的话来讲,祖先神灵保护着我们,当然牌位是不能随便乱放的,是有一套民俗的规矩与规定,不管工业化社会怎么进步,祭祖传统是不能被抛弃的,甚至更应强化,传承后代。
  但是,两岸历史还是有落差的,大陆遵循的是古典的礼仪,汉代独尊儒家,明代以后掺杂过多的外来成分,台湾有很多其他民族统治过,不是那么纯中国式的,所以在台湾,有的外国人觉得很奇怪,在家里放的真神,香炉后面是土地公,上面有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耶稣像、圣母玛利亚,展现出“来者不拒”,这也表明人们缺乏安全感,因为台湾是移垦社会。不管是台湾祭祀的明代礼仪,还是大陆祭祀的汉代方式,祭祀仪式都有简化的迹象。工业社会时间就是金钱,现在都是网络作业,很有趣味性,但是没有临场感,自动化以后,都是虚无缥缈的感觉,将来电子器材的发展,无法预见。但是科技无法取代人性的一面,因此传统应该保留。
  这几年,包括黄帝、炎帝、甚至蚩尤文化备受瞩目,这里边包括很多商业文化。中国目前已实现三个国际性的目标,申奥和申博已经完成,现在是申遗,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全球排第三,很多现在都在申办,潜力很大。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观光国,商业利益甚是浓厚。
  《史记》中司马迁写的很多都是传闻,因为很多历史上根本没有直接证据,中国五千年历史,我个人保守估计没有那么长,从商朝算三千七百年,西方人认为夏以前都不算,缺乏直接证据,要找到黄帝的遗骨是不可能的。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半坡文化,河姆渡等是两码事,国内的遗址跟黄帝扯上关系的不多,所以黄帝应该是一个神话,但两岸同根同源的情怀应该传递,饮水思源不可忘本,不管身处世界哪个角落,不要忘记,我们都是华人,我们流着相同的血液。
  我是陕西人,现在在台湾,对台湾“遥祭”自然有着一份特殊的感受。台湾自1951年开始在圆山隔着台湾海峡举行遥祭黄帝的活动,以表示自己不忘本。今年比较特殊,台湾领导人马英九邀请很多革命烈士,包括辛亥革命在广州就义的先烈等比较久远甚至后来革命军人的遗族,跟其一一握手。这种情况在以前是从来没有的,因为早年台湾这段时间要求“去中国化”,有段不愉快的过程,现在正在恢复,两岸关系是应该被强化的。
  总而言之,血浓于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这个谚语应该一直用下去,不能忘根,也不能断掉,血缘关系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否定的。
  

辛卯(2011)年公祭黄帝活动宣传资料选编/陕西省公祭黄帝陵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