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帝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轩辕庙区有何胜迹

惠焕章,陈战鹏编著


  轩辕庙又名黄帝庙,现位于黄陵桥山东麓,坐北面南,占地7.6公顷。庙总体呈长方形,长l40米,宽83.3米,主体建筑按南北轴线逐次排列,有山门、诚心亭、碑亭、大殿,东侧有长长的仿古回廊式碑廊,西侧有文物陈列室。西院有翠花门、四海归黄殿、保生宫、西展厅。
  轩辕庙前有沮水自西向东缓缓地流过,并在山门前形成一个湖泊,名叫印池。印池实际上是利用沮河古道改建而成,占地300余亩,碧水映青山,风景无限好。偌大的印池上,一座白色石质的轩辕桥南北横跨,古朴粗犷。印池四周,碎石铺路,绿树成荫,风景宜人。
  1992年整修工程前的山门为明清风格砖木结构建筑,门前有六根明柱支撑,六级踏步落地,飞檐斗拱。柱上有副对联:“广袤幅员三万里,悠长历史五千年。”门前原有一对绥德青石巨狮,威武雄健。现在的山门为五开间廊庑式,古朴庄重,气势恢弘。其建筑形式以秦汉风格为基调,石墙石柱,屋面采用歇山顶,上覆石筒瓦。山门台基高出地面2.72米,全部采用花岗石制作。额正中悬挂的“轩辕庙”牌匾,仍然是民国时期陕西省主席蒋鼎文1938年清明节祭陵时题写的书法珍品,苍劲有力,大气磅礴,真是不可多得,它为整座建筑增色不少。
  进入山门之内,只见大院左首一棵参天古柏苍劲挺拔,枝繁叶茂,生机勃发,它就是驰名中外的“黄帝手植柏”。相传至今已有5000余年历史,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此树高大而粗壮,7人合抱有余,有谚语道:“七搂八扎半,疙里疙瘩不上算。”再往北是黄帝庙第一进过亭一一诚心亭,历代帝王将相、政府要员、社会名流、墨客骚人、海外侨胞祭祖前都要先在这里整理衣冠,置备礼品,消除杂念,平静心情,然后缓步进殿,顶礼膜拜。此亭为明清歇山顶亭式建筑,由8根明柱支撑,四边无墙,共有明廊3间,面积约85平方米,亭柱上有两副对联:“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
  诚心亭北面、东侧为清代中部县令、钱塘人程寿筠所题石碑两通,其一上题“轩辕庙”,另一上题“文明之祖”。西侧为香港回归纪念碑、澳门回归纪念碑,分别由两位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何厚铧题写碑名,碑文叙述了立碑缘由,表达了两地同胞回到祖国怀抱的欣喜之情,昭示了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美好前景。
  再向北为碑亭,其建筑风格与诚心亭相仿,东西两侧有砖砌山墙,面积较前者略大。亭内保存着近现代历史名人孙中山、蒋中正、毛泽东所题石碑3通。东侧前面石碑刻的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时所作的一首词:“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后面石碑是蒋中正1942年冬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西侧石碑是毛泽东在1937年4月15日国共两党祭陵时亲笔题写的《祭黄帝陵文》手迹,飘洒俊逸,雄健有力。碑亭柱子上写有一副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里。”
  碑亭东侧院内还矗立着两通高大石碑,一通为前国家主席江泽民1993年为整修黄帝陵题词手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另一通为原国务院总理李鹏1992年9月20日为黄帝陵基金会题词手迹:“发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碑亭东侧有1988年新建碑廊,其中保存有历代祭祀、维护黄帝陵庙碑石40余通,上至北宋,下至当代,十分珍贵。现存最早的是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l413棵的记事碑,还有金昌明乙卯年1195年所立“冲和大德雷公寿堂记”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元至正二十年(公元l360年)张三丰谒陵诗碑等。其多为明清两代御制祝文碑。
  穿过碑亭,映入眼帘的是轩辕庙西南侧两棵紧紧相依的古柏,树龄约有3500年。其中一棵是极富传奇色彩的汉武挂甲柏,又称将军树。相传汉武帝刘彻元封元年北征匈奴归来,祭祖时将身穿的战袍和盔甲挂于此树,留下了密密麻麻的斑痕,似有断钉在内,而且纵横成行,清明时节有柏液流出。经科学鉴定,该树属柏树中的稀有品种,弥足珍贵。挂甲柏旁边的是龙尾柏,其状如神龙自天而降,煞是壮观,它与黄帝陵上的龙角柏遥相呼应。碑亭西北侧有一块黄帝脚印石,上刻黄帝大脚印一双,它原出土于黄陵县东南郭村,1956年移至轩辕庙院内。
  人文初祖殿是轩辕庙正殿,坐落在大院最北端。它初建于明朝,后代屡有修缮。这座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殿内的木质壁龛中供奉着一尊黄帝浮雕像。大殿门楣上镶嵌着原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先生1938年祭陵时题写的“人文初祖”隶书大匾。
  整个轩辕庙的建筑布局合理,疏密有致,古朴大气,典雅精致,是祭祀和缅怀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理想场所。 

黄帝轩辕氏百谜/惠焕章,陈战鹏边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