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文献 > 研究论著 > 陕西帝陵档案
第四章 西汉帝陵 长陵
陕西省文物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
长陵,是西汉王朝的开创者汉高祖刘邦的陵墓。它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的渭北塬上,陵封土为覆斗形。
1956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长陵为第一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国务院公布长陵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地理位置与环境
(一)地理位置
长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地处渭北塬上,西南距咸阳市区15公里,南距西安市区14公里,海拔高度410—490米。
(二)地理环境
1.自然环境
长陵地处泾渭之交的五陵塬上,地形呈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465—490米,地势平坦,自然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气候,年平均气温13.1℃,极端高气温42℃,极端最低气温-18℃,年日照2182小时,年降水量545毫米,夏季有伏旱,初秋有连阴雨,早霜始于11月上旬,晚霜终于3月下旬,无霜期219天,全年多东北风,平均风速2.7米/秒,冬季多西北风,最大风速18米/秒。
2.人文环境
长陵所在的区域周围为广阔的农田,主产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红薯等;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花生、芝麻、西瓜等;蔬菜有辣椒、黄瓜、芹菜、西红柿、茄子等;人工饲养有家畜等。
二、历史沿革
长陵亦名长山、长陵山,是汉高祖刘邦和吕后的合葬墓。刘邦,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沛县东)人,公元前202年二月当皇帝,立国号汉,建都长安,史称西汉。公元前195年五月崩于长乐宫中,葬长陵,庙号“高皇帝”,谥号“高祖”,亦称汉高祖或汉高帝。
民国时,长陵受到保护,设守陵户管理陵区,以防盗掘和破坏。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长陵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基本状况描述
(一)长陵概况
长陵陵区分布有高祖陵、吕后陵、陵园、陵邑、陪葬墓、丛葬坑等。吕后陵在长陵东南处,形制与高祖陵相同,陪葬墓分布于长陵以东,现存60余座,封土形式多为覆斗形、圆丘形。据文献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功臣及达官显贵:萧何、曹参、张良、王陵、周勃、纪信、戚夫人等皆陪葬长陵,但确切位置已不可考,长陵邑呈长方形,位于长陵之北。
高祖陵封土为覆斗形,底部东西长153米,南北长135米,顶部东西长55米,南北长35米,封土高32.8米,陵底部南、西、北三面有灌溉渠。
吕后陵在高祖陵东偏南约280米,封土形状和高祖陵相同,底部东西长150米,南北长130米,顶东西长50米,南北长30米,封土高30.7米。
长陵陵园平呈方形,边长780米,周长3120米,高祖陵与吕后陵在同一陵园中。
长陵邑城址在长陵北,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2200米,东西宽1245米,墙宽7—9米,地面上城墙保存最高6米,城墙均夯筑,夯层一般厚6—8厘米,墙基夯层较厚,一般15—18厘米。南北西城各开一门,南北二门相对,西门辟于西城垣中央,门道有夯土遗址。陵园与陵邑南北相邻。长陵邑之内有官署,市场和里居等。长陵附近地面遗存有大量西汉时的砖瓦残片,出土有五角水管道和“长乐未央”、“长生无极”、“长陵东当”、“长陵西当”等文字瓦当。1968年在狼家沟出土“皇后之玺”印章,20世纪6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长陵东杨家湾北原上的两座陪葬墓附近的丛葬坑内清理出三千多陶人陶马。
长陵陪葬墓,原有七八十座古墓,至今保留封土63座,多为南北方向排列,成组分布。封土从外形上看有三种:覆斗形、圆丘形和山形,不但形状不一,封土大小也不一样。
西汉帝陵规模宏伟,建筑布局严谨,封土高大,葬品丰富,为中国代表性的帝王陵墓,长陵作为西汉早期帝陵之一,不仅工程浩大,规划严谨,而且陪葬墓墓主中不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与科学价值。
(二)价值与意义
1.历史价值
汉高祖刘邦,字季,是西汉开国皇帝,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在位,终年62岁。刘邦在位期间主要是稳定封建秩序,巩固政权,一是沿袭秦制;二是消灭异姓王;三是结亲匈奴;四为除叛乱之根基迁六国遗族豪杰、名家10多万人于关中;五是实行重农抑商,轻徭薄赋,释放奴婢,复员士卒等政策,恢复经济。长陵的建制和陵区丰富的遗存,间接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丧葬制度、民俗文化。
2.文化价值
长陵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宏伟高大的封土堆及其良好的周边地理环境,为发展文物旅游事业的提供了有利条件。出土的西汉陶制兵马俑,反映了西汉时期的雕塑艺术、制陶工艺技术等,充分展示了两千年前高超的文化艺术水平和艺术成果。
3.科学价值
从陵墓、陵庙、陵园的建筑材料、建筑艺术及建筑风格上的地面夯打,基础处理,封土堆积,排水设施,陵园阙门,陵庙位置的建造等为研究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与科学发展水平提供了基础资料。
四、相关研究情况
长陵的相关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受到重视和支持,先后出版、发表了以下成果:
“西汉陵寝”,《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52年3期。
“西汉诸陵位置考”,《考古与文物》1980年创刊号。
“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出土大批西汉彩绘陶俑”,《文物》1966年3期。
“西汉陵寝概况”,《中原文物》1985年2期。
“关于西汉帝陵形制诸问题探讨”,《考古与文物》1985年5期。
《西汉十一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西汉诸陵调查与研究”,《文物资料丛刊》1982年6月。
“长陵建制及其有关问题——汉刘邦长陵勘察记存”,《考古与文物》1984年2期。
“西汉早期大墓葬俗特征浅析”,《考古与文物》1983年1期。
“西汉帝陵分布的考察——兼谈西汉帝陵的昭穆制度”,《考古与文物》1989年3期。
这许多专著和文章,同时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先后吸引了一批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实地考察、学术交流。
五、文物调查
1957年,第一次全省文物普查时,对长陵进行了调查。
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长陵的一座陪葬墓附近发现了大量陪葬墓,坑内出土了3000多件兵马俑。现藏咸阳市博物馆。
1968年,在长陵狼家沟附近出土了一枚“皇后之玺”玉印,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1970年,陕西省考古所、咸阳市博物馆,开始对陪葬墓进行长达五年之久的考古发掘。
1980年,第二次全省文物普查时,对长陵进行了调查。
1983-1984年,石兴邦等同志,对长陵进行全面勘察,清理了徐家寨村北陪葬墓、市财政及文物部门拨给调查专款4000佘元。
1988年,国务院公布长陵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渭城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长陵文管,负责长陵田野文物安全。
1989年,渭城区文管会同省文物局在长陵考察划界保护范围。
1990年,渭城区文管会对长陵进行了普查。
2002年,咸阳市考古所对其陵园、建筑遗址及陪葬墓进行考古调查。
六、保护管理
(一)保护标志情况
长陵保护标志为水泥碑刻,工字形底座。碑高130厘米,宽100厘米,厚20厘米;底座高47厘米,宽44厘米,长140厘米。碑正面上部刻有楷书为“第一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下为“高祖长陵”,1981年10月1日由咸阳市人民政府所立。
吕后陵保护标志为石质碑刻,无底座,碑高130厘米,宽100厘米,厚20厘米,碑正面上部楷书为“第一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下为“吕后陵”,1984年10月11日由咸阳市人民政府所立。
(二)保护情况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后,逐步建立各级文保机构和业余文保网。
1998年,成立长陵文管所。长陵另设有群众保护小组。
从1996年起至今,建成了由区、乡、村、组“四级”文物保护网络和文物稽查队与派出所,结合文保单位组成的“三级”联防组织架构治安联防机构。
陕西帝陵档案/陕西省文物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