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文献 > 研究论著 > 陕西帝陵档案
渭陵
陕西省文物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
渭陵是汉元帝刘夷的陵墓,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刘奭为西汉第八位皇帝,宣帝之子,在位16年。元帝时期,西汉历史进入晚期。
1957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地理位置与环境
渭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新庄村南,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1.5公里。南距咸阳市区3公里。
陵墓建于渭水北岸的黄土台塬上,海拔高度465—475米。近邻义陵、康陵、周陵。
渭陵陵区地处五陵塬上,地形呈西北高、东南低,塬面开阔,地势平坦。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3.1℃。年日照2182小时,年降水量545毫米,夏季有伏旱,初秋有连阴雨,早霜始于11月上旬,晚霜终于次年3月下旬。无霜期219天。全年多东北风,冬季多西北风。
渭陵周围种植以农作物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棉花等。其次为油菜、红薯、西瓜等。蔬菜作物有辣椒、萝卜、黄瓜、茄子等。植物有牡丹、金菊、月季等。动物有田鼠、野兔、蝙蝠、老鼠等。鸟类有麻雀、鸽子、燕子等。渭陵的东、西、南面为辽阔农田,无村庄,仅北边有村庄。
二、历史沿革
渭陵为汉元帝刘奭的陵墓。刘奭,宣帝子,孝宣许皇后所生,27岁即位。史载元帝“柔仁好儒”、“号令温雅”、“宽宏尽下”。在位期间“征用儒生,委之以政”,如任用贡禹、薛广德、韦玄成、匡衡为丞相。但由于社会矛盾激化,自然灾害频繁,宣帝开创的西汉中兴局面很快过去,西汉历史进入晚期。
渭陵动工于永光四年(前40),汉元帝“以渭城寿陵亭部原上为初陵”,开始营建。公元前33年,刘奭卒,葬渭陵。渭陵修建动工至元帝入葬不足8年。
渭陵以前的7个帝陵均设有陵邑,自渭陵开始,以后各陵均不设陵邑。
西汉末年,绿林军、赤眉军相继占领长安。赤眉军退出长安后,恣意发掘汉诸陵,使渭陵遭到破坏。
王皇后陵位于渭陵西北380米,同茔不同穴。公元9年—23年王莽篡位,为标志新莽政权的受命于天,在渭陵与王皇后陵之间挖掘沟渠,有意将两陵隔开。
20世纪70年代,在渭陵的陵园遗址中发现了一批精美的玉器文物,其中有玉奔马。玉奔马为传说中的“天马”象征,可能被作为“神”物存于帝陵礼制建筑中。
三、渭陵基本情况
陵园今存有帝陵、王皇后陵、被平毁的傅昭仪陵与一批陪葬墓,分布在东西1800米,南北1700米的范围内。帝陵陵园平面近方形,边长400—410米。陵园墙基宽4.5米。陵园东西南北各辟一门,西门阙址保存尚好。两阙址间距约14米。每个阙址现存台基面宽46米,进深10米,残高2米。
帝陵封土位于陵园中央,呈覆斗形,底部和顶部平面均为方形,底部每边长175米,顶部东西51.3米,南北47.2米,高29米。
王皇后陵呈覆斗形,底边长90米,顶边长36米,高17米。距帝陵西北380米。王皇后名政君,王莽之姑,汉成帝刘骜之母。王皇后陵园被称为“长寿园”,以王皇后享寿84岁而有其名。陵园平面为方形,边长300米。陵园辟四门,门址距封土均为135米。门置双阙,两阙间距15米。现存阙址台基面宽33米,进深13米。门阙遗址附近堆积大量汉代砖瓦,其中有“长生无极”、“长乐未央”文字瓦当。
傅昭仪陵:傅昭仪少时为上官太后的才人,元帝为太子时,得进幸。元帝即位后立为婕妤。后由于备受元帝宠爱,又有才略,被封为昭仪。元帝死后,傅昭仪随其子定陶恭王去封国,被称为“定陶太后”。其孙哀帝刘欣即位后,被加封为“帝太太后”。元寿元年去逝,汉哀帝下令以皇后礼仪将其祖母合葬于渭陵。王莽执政时,借傅昭仪“冢高与元帝山齐”,夷平了傅昭仪的陵墓。残冢位于渭陵东北350米处,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50米,高2米。地面陵垣与阙也被夷平。
渭陵东北处为陪葬墓区,原陪葬墓集中排成4行,每行7座俗称“二十八宿墓”。现存封土堆11座,均呈覆斗形,底边长20—37米,残高1.5—8米。其他陪葬墓有明显的裸露遗迹。陪葬墓区曾发现一些建筑遗址,出土有“长生无极,长乐未央”,“永奉无疆”文字瓦当及散水卵石等。据文献记载,陪葬渭陵者有王凤、王莽之妻、冯奉世等。
渭陵西北有建筑遗址,孝元王皇后陵东有西汉建筑遗迹。面积2万平方米,暴露有夯土,卵石散水及砖瓦。1976年发掘400平方米,揭露有墙基、平铺方砖地面、路面及瓦砾堆积,出土有云纹瓦当、圆形纹和回纹方砖多件。遗址中还发现有玉马、玉熊、玉辟邪、玉鹰、玉人头像、线刻鎏金小鼎、大小鎏金编钟等精美文物。
渭陵是咸阳塬上西汉9座帝陵之一,其遗址合理,布局规整,陪葬墓众多,陵园东、西、南门阙地仍存。元帝刘奭即位不久,宣帝开创的“中兴”局面很快过去,西汉历史进入晚期。而且从元帝渭陵开始,以后的诸帝陵皆取消了陵邑建制。因此,渭陵对于研究西汉陵寝制度及西汉历史转折时期,均具有重要价值。此外,陵区礼制建筑遗址所出土的奔马、辟邪等一批玉器,堪称弥足珍贵。其中的玉辟邪乃目前发现的最早同类实物,有学者认为,东汉帝陵前置石狮或辟邪,当源于此。
四、调查、发掘与研究情况
1930年,中国营造学社曾对汉代诸陵进行考察。
1966年、1972年,两次出土玉器。
1970年12月14日,咸阳市博物馆对渭陵进行考古调查,进行了实际测量登记。
1980年12月22日,咸阳市博物馆对渭陵进行了调查,主要了解文化大革命前后变化情况。
1989年4月1日,咸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渭陵进行了文物普查。
2002年8月—10月,咸阳市考古研究所对渭陵墓道、陪葬坑、陵园、建筑遗址及陪葬墓进行了考古调查。
从1970年5月起,出土的玉奔马、玉辟邪、玉熊、玉鹰等珍贵文物,现藏于咸阳博物馆,曾先后在国内外进行交流展示。
渭陵的相关研究,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受到重视和支持。先后出版、发表的著述有:
“西汉陵寝”,《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年3期。
“西汉诸陵位置考察”,《考古与文物》1980年创刊号。
“汉元帝渭陵调查记”,《考古与文物》1980年创刊号。
“西汉陵寝概况”,《中原文物》1985年2期。
“关于西汉帝陵形制诸问题探讨”,《考古与文物》1985年5期。
《西汉十一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关于西汉帝陵几个问题”,《洛阳古墓博物馆馆刊》1987年创刊号。
“西汉帝陵分布的考察——兼谈西汉帝陵的昭穆制度”,《考古与文物》1989年3期。
“西汉诸陵调查与研究”,《文物资料丛刊》1982年6月。
“西汉帝陵的朝向分布及相关问题”,《文博》1988年4期。
《中国文物精华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
五、保护管理
2004年6月成立渭陵文物管理所,属专职管理机构。
从1996年起,建立了由区、乡、村、组“四级”文物保护网络和文物稽查队与派出所、文保单位组成的“三级”治安联防机制,负责渭陵的田野文物保护工作,另外设有群众兼职文保小组。
陕西帝陵档案/陕西省文物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