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隋唐帝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高宗李治乾陵

黄濂

    唐高宗李治(628—683),字为善,小字雉奴。唐朝第三代皇帝。太宗第九子。长孙皇后所生。性懦弱。公元631年封晋王,公元643年立为太子,太宗死后继位,年号永徽。
  高宗即位之初,由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掌握朝政。太宗女高阳公主的丈夫房遗爱,因谋夺其兄遗直爵位与遗直相讼,被高宗贬为房州刺史。公元653年,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及吴王李恪等谋反。事发,遗爱被杀,元景、恪及高阳公主等均赐死,高宗帝位由此得到巩固。公元657年,高宗派大将苏定方等率军西征,攻灭西突厥。以其地分置陵、蒙池二都护府。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
  高宗即位后,纳武则天入宫为昭仪,公元655年废王皇后,立武氏为皇后。他在位期间,颁新律(即《永徽律》)。订定《律流》。时尊礼大臣,问百姓疾苦,史称“永徽之政”,有贞观遗风。高宗晚年患风眩病,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皇后武则天协助裁决政事,逐渐掌握朝政,称“天后”,朝廷内外称他们为“二圣”。从此武则天成为掌握实权的统治者,高宗处于大权旁落的地位。公元683年十二月,高宗病死于宫中,在位34年,终年56岁,葬于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座同时葬有两位皇帝的陵墓。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十八陵中迄今保存最好的一座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占地约20万亩。寝宫位于梁山山腰,墓道长为63.1米,宽3.9米。全部用石条填砌,共39层。每层石条之间都用铁栓板固定,并用铁浆灌注。神道北高南低,长约4公里,有石刻114件。武则天为了纪念参加唐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特使们,刻成61尊石人像列于陵前。他们穿紧袖衣,腰束宽带。足蹬皮靴,两手前拱,以示祈祷。明时刘伯温曾作诗道“蕃王俨侍立层层,天马排行势欲腾。”就是描写他们的雄姿。石刻南端,东西对峙各有土阙,遥望似乳头,俗称“奶头山”,是乾陵的天然门户。依山为阙,气势雄伟,实为渭北唐十八陵中所独见。乾陵周围分布许多陪葬墓,仅陵园东南就有17座,已发掘5座,对外开放。
  

中国历代帝王陵/黄濂主编.—大连:大连出版社,2007.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