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十六国北朝帝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永陵

陕西省文物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


  永陵是西魏文帝元宝距的陵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
  1996年,永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地理位置与环境
  西魏文帝元宝距永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留古镇大众村(大冢村)村,海拔高度449.1米。永陵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接壤地带,地势自然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平坦之地。陵域四周均为黄土耕地。陵地周围是林荫村合,渠道方田星罗棋布。土地肥沃平坦,利于耕种灌溉。陵区汛期集中在7、8、9月。区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1℃—13.4℃,1月平均气温-0.3℃—-1.3℃,7月平均气温26.1—26.3℃。年平均降水量522.2毫米,多集中在7—10月份,年均日照时间2378.2小时,霜冻期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长达170余天,夏季多有冰雹和干旱。陵寝周围植被以落叶灌木林为主,也有柏树等常青树种,花草以草本植物为主。
  此地农耕种植以小麦、棉花为主,20世纪80年代兼种蔬果。陵区周边农民人口较为密集,村庄学校分布较多,交通便利。
  二、历史沿革
  永陵所在地富平在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先民拓荒辟土,繁衍生息。这里自古就是川、甘、秦、晋的“四省通行”,秦华阳公主迎名将王翦,相遇华阳谱写了千古绝唱。北周大将军贺兰祥在此兴修水利,造福庶民,至今延用。
  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强化同汉族的关系,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外,还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至河南洛阳,以汉服取代鲜卑服,以汉语取代鲜卑语,鼓励汉鲜族通婚,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时改鲜卑姓为汉姓,拓跋氏改为汉姓元。
  西魏文帝元宝炬,鲜卑族人,公元498年生,北魏节闵帝孙,原姓拓跋氏。北魏孝武帝被大将军宇文泰毒死之后,元宝炬被立为帝,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史称西魏。疆域包括今洛阳以西的原北魏领土及益州、襄阳等地。文帝在位时,大权旁落宇文泰手中,他实为傀儡。但宇文泰尚能注意全局改革,建立计帐和户籍制度,以保证国家收入,又颁行敦教化,尽地利、均赋税等六条诏书,开创府兵制,同时注意鲜卑族和汉族地主的关系,使西魏国力超过东魏。元宝炬535年即位,改年为大统,在位17年,大统十七年三月(551)文帝病死,终年54岁,同年四月葬永陵。
  据史料记载,文帝皇后乙弗氏,悼皇后郁久闾氏均合葬永陵。
  《中国历代帝王》(唐圣国作,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载:北魏孝武帝(元宝炬兄)元修在位时,高欢威权慑主,元修欲除高,因力单未成,逃离洛阳,西奔长安,投靠另一大将军宇文泰,534年被宇文泰毒死,葬永陵。可见永陵始葬者,并非元宝炬,而是其兄元修。现今永陵元修陵冢,在何位置,平夷于何时,方志和史料均无记载。《中国历代帝王》载:西魏废帝元钦(西魏文帝之子)在位时,元钦及元氏宗室对宇文泰专权不满,欲除宇,事泄,554年被宇文泰废掉后毒死。葬于永陵(今陕西省富平县境内)。
  永陵是葬元宝炬一位帝王,还是西魏几位帝王,无稽考。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农历腊月十二日子夜,关中大地震时,陵区地面建筑、墙垣遭毁。
  清入关之后,视元宝炬为祖先,每年清明时举行国祭,规模宏大,气势盎然,时永陵香火缭绕,游人如蚁,在此期间,永陵周围八堡官家委托代表八旗举事,各堡八色,国祭时一到花灯初上,八堡舞龙队便至陵区翩翩起舞,八堡龙色为八色,舞龙队员着装为八色,均为各旗龙旗色调。举事时间,朝野谒陵人以关中牛尻子布袋为工具,先赴陵东南40公里处的渭河滩背沙土给陵添土后再作谒拜,时永陵和渭河无不形成40公里长龙。可谓“清明国祭”不亚于今人黄陵清明祭祖。清明搭棚舞龙之形式于国民初期衰止,渭河滩取土添冢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
  由于清宫对永陵的重视,朝野为永陵立碑100多通。20世纪50年代尚存,1958年大多数被拉至陵4公里贺兰水库筑坝。1967年所剩碑石及神道原雕遭毁。
  三、永陵基本状况
  西魏文帝永陵现陵冢为圆椎形,周长230米,封土高13米,陵冢座北向南,神道西侧有石兽一件。主陵东北24米处有陪葬墓一座,东西长26米,南北长27米,封土损毁严重,残高5米,周长91.3米。据传说为平原公主墓。据《富平县志·刘志》载:一说是文帝妹明月公主,二说为西魏废帝元钦。明《魏陵辨》里载说是元钦,或是元廓。在永陵附近村民至今有亲兄妹不送陵的习俗。传说文帝入葬时,其妹平原公主哭得死去活来,暴死陵旁,即陪葬永陵。按此地传说,墓主或是平原公主。
  今冢前地里散落有砖瓦残片,墓前原立碑石100多通,20世纪50年代修贺兰水库时拉去堵坝。20世纪50年代初神道两旁还有石人、石兽,陕西省碑林博物馆拉去数件。现今陵南200米处仅剩西侧石兽一件,冢南约300米处有一碑石现用于水渠过桥,上刻有“北魏孝武帝永陵”字样,人称“误碑”。
  西魏文帝永陵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存,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研究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的遗存,从西魏时期卜陵科学、陵寝制度、陪葬制度、古建形式、石刻工艺、器物陪葬、甬道砌固等方面,多角度反映了西魏时期的社会。同时反映了当时中华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朝野审美情趣、宗教艺术、民间文化和习俗,而且清人祭祀永陵留下了一笔丰厚史料。
  四、调查与研究
  1994年6月,西北大学出版的《中国历代帝王》(唐圣国著)中载有永陵相关情况。
  1988年,在文物普查时,对永陵进行了调查。
  五、保护管理
  1956年4月29日,富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永陵为富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了永陵的保护范围。
  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永陵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标志情况:标志碑质地为青石,高130厘米、宽100厘米、厚20厘米,底座长130厘米、宽40厘米、高60厘米。
  碑石正面用仿宋体书刻“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间用隶书体书刻“西魏文帝永陵”,下为仿宋体“富平县人民政府立”。
  保护机构:
  1956年—1990年,由留古乡文化站负责永陵安全工作。
  1997年—2005年,由富平县唐献陵陪葬墓文管所负责永陵安全。
  2001年9月,省文物局拨资五万余元在陵冢东南建钢筑水泥结构平房三间,为永陵文管所办公所用房。





陕西帝陵档案/陕西省文物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