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重要事件 > 抗日战争时期 > 延安整风运动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共产国际对毛泽东的支持与肯定

李鸿义


  一、共产国际与中共反对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斗争
  共产国际对毛泽东的支持与肯定
  抗日战争初期,共产国际对中共、毛泽东和王明的认识与评价,是矛盾的,也是发展的。它最终采取了肯定、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维护毛泽东的领袖地位的态度。这是中国共产党克服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重要条件。
  抗日战争初期,共产国际一方面担心中国共产党能否执行国际新政策,需要派人援助中共中央;一方面又告诫王明不要争当中国党的领导人。王明回国前,季米特洛夫曾对王明说:你回中国去要与中国同志关系弄好,你与国内同志不熟悉,就是他们要推你当总书记,你也不要担任。季米特洛夫还将这一情况介绍给继王稼祥后任共产国际中国代表的任弼时,说王明回国前,他们就提醒王明:虽然你在国际工作了多年,而且是执委成员和书记处书记之一,但你回国去并不代表国际,而且你长期离开中国,脱离中国革命实际,所以回去以后,要以谦逊的态度,尊重党的领导同志,中国党的领袖是毛泽东,不是你,你不要自封领袖。
  在对中共政策有所担心和器重王明的时刻,共产国际采取这种态度,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关于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提出后,按照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意见,中共应立即停止同国民党的武装冲突,实行联蒋抗日,也就是王明代表中共中央起草的《八一宣言》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精神,而中国共产党对国际七大这一精神并未盲目加以贯彻,是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在经历了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等不同阶段与国民党联合抗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也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捍卫了阶级的和人民的利益。这一切使得共产国际深感不安。1936年7月23日,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执委书记处会议上就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优秀的,勇敢的和战斗出色的,但不能说,在目前中国复杂环境中,他们在政治上是很成熟的。”④1937年8月10日,季米特洛夫又进一步认为:中共有“一些可能使党误入歧途的观点,这些观点含有一种使党和党的干部堕落即解除其思想武装的危险性。”⑤1938年3月政治局会议,当王明与毛泽东在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和有关军事统一的问题上激烈交锋后,会议决定派任弼时立即去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4月14日,任弼时向共产国际提出《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与任务》的书面报告大纲;5月17日,又在共产国际会议对报告大纲作了说明,使共产国际了解中国抗战情况和国共两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共产国际的担心和疑虑。6月11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作出了确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决议,在中国共产党党内斗争中支持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肯定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
  二是共产国际七大在与各国党的工作关系上,采取了让各国共产党根据决议精神独立地去解决本国复杂的政治问题和策略问题和不干涉各国共产党内部组织事宜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方针是根据中国实际和国共两党关系的具体特点制定的,毛泽东的领袖地位是在中国革命的实际斗争中形成的。要执行国际七大的这些决定,就必须支持中共的政策和维护毛泽东的领袖地,如果支持王明,就违背了国际奉行的原则。
  三是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在这一阶段的分歧,不是整体政策上的分歧。在建立统一战线问题上,中共与共产国际是一致的。分歧在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具体步骤和用什么策略维系与巩固统一战线的问题。这种分歧是属于局部性的,是远离中国实际斗争,领导不便的共产国际所能理解和接受的。
  ①崔可夫:《在华使命》,第36页。
  ②《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41页。
  ③《党史资料通讯》1987年第10期。
  ④《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系纪事》,第24页。
  ⑤《党史资料通讯》1987年第10期。
  

延安整风运动/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