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中下)
第十章 第三节 组织起来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3
雷云峰
三 几个先进的互助合作组织
1943年,边区各地的农民群众,在进行劳动互助中间,根据实际生活的经验,发展和改造了各种旧的互助形式,创造了许多新的劳动互助组织,给劳动互助的进一步发展树立了榜样,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
白原村式变工。它是把包括三个自然村的一个行政村所有72户农家的大变工,村主任石德明是总的领导。他不仅把全村的男劳动力都组织起来作主要劳力,而把6个老汉组织起来变工垫圈、割草、做零活,把11个娃娃组织起来变工放羊开荒,把21个妇女组织起来变工做饭、锄地、纺织。同时,还把全村的耕牛组织在搭工棚里,把全村的驮运牲口组织成为运输队。这是全年不散的变工,根据耕种、开荒、锄草、收获等不同农活,灵活进行变工编组;还进行开义仓地、运盐、优抗、送粮、自卫动员的工作。
马家沟式变工。它是包括全自然村14户农民的大变工,把全村的15个全劳动力、十犋牛、十头驴都组织在4个组里。这也是全年的变工队:春耕时按牛犋好坏和相互关系分为4个小组,变工开荒、播种,没有牛犋的农户则用人工变牛工;夏耘时,把9个劳动力吸收几个短工组成1个扎工组,又以7个劳动力组成1个变工组;秋收时则按7个组进行收割、背、打。除进行农业生产外,还朋伙放青运盐,变工进行优抗。这种形式中包含有人工变牛工和扎工。
吴家枣园式变工。它是包括全村22个全劳动力的人工变工,是一个变工队,按劳动力强弱及相互关系分为3个小组,从开荒、锄草、秋收全年变工不散,都是按3个组进行。这种形式只是人工的大变工,半劳动力及牛犋均未参加。
后殿村的唐将班。它取消原来唐将班和扎工包头抽工人工钱,对工人的压制、高价出售工具等一切压迫剥削工人的办法以及一切迷信习惯,代之以民主的生活,增加了读报、教唱新秧歌等文化娱乐活动。按劳动力强弱互相帮助。
上述几种变工、扎工典型,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于周围的劳动互助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几种劳动互助形式,都是人力和畜力的合作,在开荒的时候,某一天给谁家变工,开下的荒地就是谁家的,收获的时候仍归各人的庄稼归各人所有。这种分配方法叫“按土地分配”。
除以上几种形式外,还有一种新的形式叫“刘秉温式”的变工队。它和其它各种形式的基本不同点在于庄稼的分配方法。凡是在变工期间开下的荒地,都归参加变工的农户集体所有,收获的时候不是按各人的土地分配,而是按着参加变工的农户的人力和畜力的多少来分配,这种分配方法叫“按劳动力分配”。这种变工形式能使变工范围内的土地得到最合理的使用和调剂,可以做到有计划的耕种和轮种,克服在变工开荒中争好地,播种、锄草、收割中抢时间的矛盾。这种变工在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时,是最适合与最便利的一种变工形式。但它也有缺点,因每个参加变工的农户,除有公共土地外,又都有自己的土地,所以许多农民总是先把自己的庄稼作好,才去管公共土地上的庄稼,往往在耕作公有地时,不是赶不上农时,便是精心不够,而影响产量。
“刘秉温式”变工队比较其它变工形式有它的优越性和进步性,但这些只有在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出来。在当时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意识观念下,它的优点不但不能充分展现,而缺点却完全暴露出来了。相反“按土地分配”的变工形式,就可能把农民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把它变成促进生产的刺激。因此,实行“刘秉温式”变工形式的延安碾庄和陇东的许多地方,都在1944年把公共土地按劳动力分开归每户所有,集体进行耕种,改为“按土地分配”一类的变工队。①
①中共中央西北局调查研究室编:《陕甘宁边区的劳动互助》,1944年。
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中、下篇)/雷云峰.—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