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中下)
第十三章 第二节 文艺工作队伍的成长——2
雷云峰
二 工农兵群众文艺活动的蓬勃开展
在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边区的许多村镇成立了农村俱乐部,组织了业余剧团,街头文艺成了当时最活跃的文艺形式。这种因地制宜开展文艺创作和文艺宣传活动,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和称赞。从1943年春节出现新秧歌运动开始,这种群众性文艺活动,就在全边区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了,几乎遍布边区的每一个乡镇。在边区,平均每1500人中就有一个秧歌队,同时,还有自乐班124个,皮影戏62班。
秧歌、社火是边区民间最普遍最主要的艺术活动形式,主要活动在春节,春节是群众艺术的节日。1944年春节,延安八大秧歌队在杨家岭会演。保安处的《冯光琪锄奸》,中央党校的《牛永贵挂彩》、西北局党校的《刘生海转变》,边区直属分区的《红军大反攻》,枣园机关的《动员起来》,行政学院的《好庄稼》,西北局的《女状元》,留守兵团政治部的《刘连长开荒》,均获得好评。同年10月间,在边区文教大会上有9位群众秧歌队代表介绍了典型经验。不久,群众秧歌队举行了一次联演。关中分区刘志仁、汪庭有的《跑红灯》,三边分区杜芝栋的《破除迷信》,陇东分区黄润的《减租》,子洲县拓开科的练子咀《闹宫》,民间艺人李卜的《张琏卖布》等,显示出群众文艺的壮观场面。1945年春节,延安秧歌队给毛泽东去拜年。毛泽东高兴地说:我们这里是一个大秧歌,边区150万人民也是闹着这个大秧歌,敌后解放区的9000万人民,都在闹着打日本的大秧歌。我们要闹得将日本鬼子打出去,要叫全中国的4万万5千万人民都来闹。
社火的旧形式很多,有“狮子”、“龙灯”、“竹马”、“小车”、“花鼓”、“彩船”、“马故事”、“柳木腿”(高跷)、“地故事”、“车亭”、“抬亭”、“背亭”等。利用社火的旧形式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改造和发展新社火活动。比如,1944年春节,庆阳县五个区的社火会演,三十里铺的社火最博得群众的称赞。它除表演“旱船”,“推小车”、“走马”、“打花鼓”外,还有新创作的秧歌剧:《夫妻开荒》、《黑牛耕地》、《减租》、《王麻子变工》、《种棉》、《劝二流子务正》、《懒黄转变》等节目。人们看了这些节目后都议论:“没有艺术人才参加,庄稼汉能够搞出这样好的东西来,实在想不到”。这些剧的特点,第一是真实生动,所描写的都是边区老百姓的实际生活;第二是剧情紧凑,开门见山,很短时间就能给观众一个清楚的事物印象;第三是场面热闹紧张,有说有唱,寓教于乐。在整个陇东分区,社火活动形成了一种高潮,全分区有群众社火131处,农村中到处可听到锣鼓声,甚至停了几十年的老社火都恢复了活动,说明群众的艺术活动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新秧歌活动,带动了诗歌、新说书、快板、窗花剪纸等民间艺术活动。比如,曲子县的老劳动英雄孙万福,就是一位不识字的劳动诗人。他没有念过书,目不识丁,完全凭着好记性,他时常在话语中使用着一些成语,形象和比喻,而且使旧的成语获得了新的内容和生命。《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就是他的杰作。民间艺人韩起祥带头组织的陕北“说书组”,在边区文协安波、陈明、林山的扶植帮助下,自编自演了不少优秀唱本。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新书有《刘巧团圆》、《张玉兰参加选举会》、《四岔捎书》、《张家庄祈雨》、《反巫神》、《掏谷槎》等。他们跋山涉水,走乡串户,宣传民主生活,提倡生产自救,破除封建迷信,歌颂新人新事,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毛泽东、朱德听了他的说书,甚为赞赏。韩起祥率先编写和说唱新书,不仅活跃了偏僻山村的文化生活,而且也为普及通俗文学提供了丰富经验。
此外,在群众中还创办有星期音乐学校和星期文化学园。1940年9月27日,延安的业余音乐爱好者成立了“延安合唱团”,属文化俱乐部领导。1941年8月,参加者扩展到25个单位,又成立了合唱团第二团。他们每星期天活动,对普及群众音乐活动起了积极作用。1942年6月27日,又成立了延安业余国乐社,由20多位国乐爱好者组成,属边区音协和文化俱乐部领导。他们自带二胡、三弦、秦琴、笙、△、笛子进行练习和演奏,每隔一段时间在文化沟艺术台公演一次。由柯仲平、丁玲倡导的“群众街头诗画运动”,号召有名氏、无名氏的诗画家,不要让乡村的一堵墙,路旁的一片岩石,白白的空着。街头诗画工作的开展,对普及与提高群众的文化活动,有着很大的历史功绩。
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中、下篇)/雷云峰.—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