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
第一章 自然社会环境与历史渊源/第四节 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三
黄正林
三、陕甘宁边区合法地位的确立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局面开始出现。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中共在致电国民党三中全会提出了五项国策和四项保证,即五项国策是:(一)停止一切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二)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三)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四)迅速完成对日抗战之一切准备工作;(五)改善人民生活。四项保证是:(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三)在特区政府区域之内,实行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四)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①这标志着中共结束了和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的敌对状态。
随后,中共代表和国民政府代表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南京等地进行了多次谈判。在国共谈判中,涉及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陕甘宁根据地的地位问题。2月,中共代表周恩来、叶剑英同国民政府代表顾祝同、张冲、贺衷寒在西安开始谈判。3月8日,周恩来将谈判情况向中共中央做了汇报,关于西北苏区,周恩来的汇报中说:“取消苏维埃政府及其制度,现红军驻在地区改为陕甘宁行政区。”②3月16日,中共在《中央关于与国民党谈判条件问题给周恩来的指示》中承认“取消苏维埃政府及其制度。现红军驻在地区,改为陕甘宁边行政区,执行中央统一法令与民选制度,其行政人员,经民选推荐中央任命。”③
3月下旬至4月初,周恩来与蒋介石在杭州谈判,关于陕甘宁边区的地位,周恩来提出六点声明,包括:“1、陕甘宁边区须成为整个行政区,不能分割;2、红军改编后人数须达4万余人;3、三个师之上必须设总部;4、不许国民党派遣副佐及训政人员;5、红军学校必须办完;6、红军防地须增加。”蒋介石口头允诺了周恩来关于陕甘宁边区、红军和苏区的声明。④
6月17日,中共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关于未来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组成,中共的意见是:“陕甘宁边区政府,仍由中央方面派正的长官(可由共方推择中央方面的人),边区自己推举副的,可由林伯渠担任,事情可由边区政府自己办。”⑤6月25日,中共中央在致彭德怀、任弼时、叶剑英的电报中再次阐明了中共对陕甘宁边区的立场:
陕甘宁边区民主选举在七月内自动实行,并向蒋推荐张继、宋子文、于右任三人择一人任为边区行政长官(仅为挂一名义,蒋甚坚持),林伯渠同志为副长官。其下各行政长官由我方推荐负责人选,将来由边区参议会推出,请行政院任命。县长及其下各局长,则由县议会选出。边区将订出自己的经济和教育计划,并即起草各种条例及法规,以便与南京磋商。⑥
从以上可以看出,抗战爆发前夕,陕甘宁苏区是中共所拥有的唯一的根据地。因此,关于陕甘宁边区的地位问题就成为国共达成谅解的焦点之一。在这个问题上中共做出了巨大让步,如取消陕甘宁的苏维埃制度,实行民主改革;陕甘宁边区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但必须保持边区在行政区划上的完整性;陕甘宁边区在行政上名义上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但必须保持边区在具体工作和政治、经济、教育等政策方面的独立性。
就在国共两党在关于陕甘宁边区的地位等一系列问题上进行谈判的时候,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7月15日,中共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国民党中央。《宣言》提出了国共合作抗日的三项政治纲领:“(一)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与解放。首先须切实的迅速的准备与发动民族革命抗战,以收复失地和恢复领土主权之完整。(二)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与规定救国方针。(三)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同时,中共还提出了四项承诺:“(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与现在中国占领导地位的国民党推诚相与,共同为对外抗战对内民主与民生幸福而努力,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力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三)取消现有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主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中央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同动,担任抗战前线之职责。”⑦这个承诺“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国民党的要求”。⑧
7月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和国民党代表蒋介石、邵力子、张冲在庐山举行会谈。中共代表提议以《宣言》作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并由国民党公开发表。蒋介石表示中日开战后,《宣言》即可发表,承认陕甘宁边区。⑨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和陕甘宁边区的合法地位。在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中,陕甘宁边区是唯一被国民党政府承认的根据地。
①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中),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385—386页。
②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中),第424页。
③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中),第429页。
④房成祥、黄兆安主编:《陕甘宁边区革命史》,第57页。
⑤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中),第515页。
⑥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中),第518页。
⑦《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5期(一),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5年编印,第286—287页。
⑧杨奎松:《国民党走向皖南事变之经过》,《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4期。
⑨房成祥、黄兆安主编:《陕甘宁边区革命史》,第57页。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