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革命根据地史
陕甘游击队的正式组建和艰苦转战—西北反帝同盟军的成立
任学岭
1931年11月,谢子长按照中国陕西省委指示来到南梁。谢子长到后首先做了三件事:第一,召开了党团会议,成立了部队党的委员会(简称队委会)。书记:谢子长,委员:刘志丹、阎红彦、杨重远、胡延俊、白锡林等。第二,进行了临时编队。陕北游击队编为第一支队,支队长谢子长;南梁游击队编为第二支队,支队长刘志丹兼。各支队下辖三个大队(大队内部暂维持原建制),队委会为全军最高领导机关。第三,向队委会传达了省委指示。省委要求对南梁会合的部队进行整顿改编,正式组建红军游击队,开展农村游击战争,使游击区域扩大到关中交界,与三水(今旬邑)、淳化及渭北的农民斗争会合起来。①队委会认真讨论了省委指示,一致表示赞同,但同时认为立即进行整编,确有困难。部队所处的内外环境十分复杂:从内部来看,陕北游击队除它的基干力量(原晋西游击队)外,还有杨琪、杨鼎、杨桐、张福才、肖永胜、贺得胜、师诸杰等数股商贩武装;南梁游击队系收编不久的赵连壁、杨丕胜、贾生财三股绿林武装,骨干力量尚未形成。在这两支部队中,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知识分子、手工业工人和贫困农民,也有不少游民无产者、江湖镖客,封建帮会色彩和绿林习气浓厚,组织纪律涣散。成分不纯,是部队自身的一个严重问题。从外部条件看,南梁地区素为匪窟,这里聚集着土匪十数股,每股十数人、数十人、百余人不等。此外周围还有两大匪霸张廷芝、谭世林,各控制400人左右。以南梁为中心的各川道,人口不足两千,产谷约数千担,多年受土匪骚扰,以及官府、地主盘剥,人民穷困到极点,部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在这样的内外环境下,队委会认为,当务之急,是解决军需,稳定部队,同时加紧内部整顿,为正式改编创造条件。队委会还认为,南梁地区不能久留,宜向庆阳方向转移,一则解决全军的食宿和冬衣,二则摆脱土匪,为部队的整顿寻求适宜的环境。行动方针确定后,11月7日,部队开拔。9日,到达庆阳东北30里之新堡,定此为临时防地。与此同时,还抽调了部分人枪,组成别动支队,由阎红彦带领,向曲子、环县、定边及宁夏方向游击。阎红彦从事“兵运”工作期间,曾在这一带活动,有旧识,一方面可通过旧识收集力量,另一方面也可在本队外围监视敌军。支队在这里扩大百余人,后于新堡归队。
就在部队驻防新堡期间,陇东军阀陈珪璋为对抗陕军而极力扩充实力,派人联络收编游击队。谢子长、刘志丹考虑到部队当前的处境和实际需要,认为可以利用敌人的矛盾,以济急军需,生息力量。经队委讨论决定,派出马云泽(一支队)、刘约三(二支队)前往平凉同陈珪璋谈判。经过谈判,达成了如下协议:(1)收编后部队番号定为陇东暂编十三师警备骑兵第二旅,暂驻庆阳新堡一带;(2)谢子长任旅长,刘志丹任副旅长兼参谋长,杨重远任参谋主任,马锡五任军需主任;(3)拨给冬装1500套,军饷3000元;(4)拨给修械工具15驮,修械工人20余名;(5)拨给西药一驮,军医、护士两名;(6)陈部警卫团长刘宝堂在新堡点验部队。
我方按协议以谢子长、刘志丹、杨重远、马锡五组成旅部,以原第一支队组成第一团,原第二支队组成第二团。建置如下:第一团,团长师诸杰,党支部书记马云泽;第二团,团长刘志丹兼任,党支部书记刘约三。第一团所辖第一营,营长阎红彦,教导员阎润平;第二营,营长杨鼎,教导员胡廷俊;第三营,营长雷恩钧,教导员程玉表;第四营,营长白锡林,教导员党永亮。第二团所辖第一营,营长赵连壁,教导员白冠武;第二营,营长杨丕胜,教导员杨龚叔;第三营,营长唐青山,教导员(不详);第四营,营长贾生财,教导员邵德章。各营均辖4个连。11月中旬,刘宝堂对部队进行了点验,协议中所规定的军需、军饷、军械和工职人员也陆续拨付。
在祝贺收编大会会餐时,举行了十八兄弟拜把子香堂大会,刘志丹亲笔写了《金兰谱》。②参加换帖的有:谢子长、刘志丹、杨重远、阎红彦、刘约三、马云泽、胡廷俊、雷恩钧、白锡林、程玉清、师诸杰、杨琪、杨鼎、杨丕胜、赵连壁、贾生财、唐青山、刘宝堂。③刘志丹、谢子长对陕北和陕甘边境的社会习惯和传统有着深刻的了解。由封建迷信、宗族观念、江湖义气作为精神支柱的哥老会,是下层社会的一种政治势力。那些土客、镖头、绿林,大都是哥老会成员。而拜把子、结金兰,又是他们经常采用的一种维系手段。刘志丹、谢子长在当时的情形下,利用这种旧习,作为团结内部的一种策略。
陈珪璋部代表刘宝堂点验收编完毕,部队即行补给换装,转入冬训,主要是进行政治教育,灌输为谁当兵,为谁打仗和革命纪律等启蒙思想。
部队整训期间,陈珪璋并吞心切,一面派代表在上层谈判,纠缠不已;一面在基层拉拢串联。谈判大员史方成,频繁活动,暗中策反。同时在驻地周围布防,准备谈判不成,行武力解决。部队在之前招收的土客、镖头中,有一些人也想变草寇为军阀,而鼓噪投陈珪璋。鉴于形势的变故,队委会当机立断,决定即行转移,首先摆脱敌人。1932年1月8日,部队从现地出发,在庆阳六村原消灭陈珪璋两个连,突破了敌军包围,9日,胜利到达合水县柴桥村。
期间,陕西省委于1931年12月中旬,派荣子卿来部队,再次传达省委关于整顿改编部队的指示,要求部队脱离军阀部队,并对招收绿林武装,接受陈珪璋的改编等问题提出严厉批评,指责部队“已受甘肃小军阀收编”、“是单纯军事投机”。关于省委的批评,笔者认为是欠妥的,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人是从当时部队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接受了陇东军阀陈珪璋收编的。首先,1931年10月,南梁游击队与晋西(陕北)游击队会合以后,部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以谢子长、刘志丹为主要领导的队委会认为,当务之急是解决军需,稳定部队。改编后部队的军需得到了保障,这对面临严重经济困难的游击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其次,游击队虽然被收编,但部队的编制保持独立性。按照同陈珪璋达成的协议,收编后的部队虽然番号为陇东暂编13师警备骑兵第2旅,暂驻庆阳新堡一带,但实际上的编制和主要领导仍为原游击队人员,保持了游击队的独立性。况且,也可以利用陈珪璋给游击队的名义和防地,招兵买马,保存和壮大自己的武装力量。最后,收编后立即加紧内部整顿教育,为正式创建红军创造条件,伺机打出红旗。可以说当时接受陈珪璋的收编,既解决了部队的燃眉之急——军需,又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是一种“借水养鱼”的策略,对红军游击队的保存实力、积蓄力量起了重要作用。
1月中旬,陕西省委军委会书记李杰夫(高维翰,后叛变),偕旬邑县特支书记第伍伯昌(后叛变)来到部队。李杰夫向队委传达了省委指示:迅速组建一支正式红军,并要求部队认真学习《古田会议决议》,部队编成后,应从速开赴农民斗争已经开展起来的渭北(三原、富平、旬邑)地区,开展渭北游击战争,建立渭北苏区。第伍伯昌还介绍了渭北农村革命的大好形势。队委会根据省委指示,考虑到部队的现实状况:一则队委会对于整顿改编的认识尚未统一;二则部队成分不纯,纪律很坏,故此提出,部队的改编不宜以红军命名。队委会与省委代表荣子卿、李杰夫共同议决,适应“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政治形势,暂定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得到省委的批准。此时,三原、旬邑等地党组织动员贫农、雇工青年100余人先后参加反帝同盟军。省委的指示,地方党的支援,农民革命斗争的热潮,极大地鼓舞了部队,更加坚定了队委会整顿改编的决心。
2月初,在北柴桥村召开了改编大会,谢子长宣布了省委的改编命令,西北反帝同盟军正式宣告成立。总指挥谢子长,副总指挥刘志丹;参谋长杨重远(兼);经济处主任马云泽;副官处主任杨琪;文书室主任刘长汉。反帝同盟军辖两个支队,一个直属警卫队。第一支队,司令员师诸杰,辖3个大队。第一大队,大队长阎红彦;第二大队,大队长杨鼎,副大队长吴岱峰;第三大队,大队长雷恩钧,副大队长程玉清。第二支队,司令员刘志丹(兼),参谋长朱理凯,军需马锡五,辖3个大队。第一大队,大队长赵连壁,副大队长刘景范;第二大队,大队长杨丕胜,副大队长白冠五;第三大队,大队长贾生财,副大队长唐青山。直属警卫队,队长白锡林。渭北地区参军100余名新战士编为补充队。全军共700人左右,装备为现代武器和刀矛各半。部队编成后,随即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委员会(下简称队党委),党委书记谢子长,委员刘志丹、阎红彦等。④
反帝同盟军成立后,即转入整训。1月20日,陕西省委发出了《关于陕甘边境游击队的指示信》,信中指出:“你们的行动方针,是应该加强政治上组织上技术上的各种工作,坚决执行游击战争的任务。”⑤指挥部根据省委指示,对部队的训练做了安排:党的领导骨干组织和带领党员认真学习《古田会议决议》;指挥人员学习游击战争和中央红军的一些经验;对战士和基层干部主要进行反帝抗日的爱国教育、阶级教育、革命纪律教育,启发他们的政治觉悟。同时还开办了班排级干部训练班,学习游击战术和部队政治工作。⑥总之,反帝同盟军已经开始按照建设红军的要求,在政治上和组织上进行了初步的整顿和训练。
① 陕西省委关于陕甘边游击队的指示信,1932年1月20日,见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编:《陕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2年1月,1992年内部刊印,第2—6页。
② 《金兰谱》:“我弟兄情投意合,结为金兰,在中国革命战线上共同奋斗,始终不渝,如有中途背盟离叛等情,天诛地火。立此誓。书奉××如弟或兄惠存。”十八兄弟签名。
③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甘肃文史资料》第15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5页。另一说参加换帖的为八人,即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马云泽、师诸杰、杨琪、杨重远、刘宝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陕西文史资料》第14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页。
④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752页。
⑤ 陕西省委关于陕甘边游击队的指示信,1932年1月20日,见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编:《陕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2年1月,1992年内部刊印,第2—6页。
⑥ 吴岱峰:《陕甘边革命武装的创建和发展》,见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425页。
陕甘革命根据地史/任学岭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