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革命根据地史
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历史地位的转变—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
任学岭
1935年11月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下称西北军委)(西北军委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是实际上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任命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为副主席,军事委员会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王稼祥、林彪、聂洪钧、徐海东、程子华、郭洪涛9人组成。
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随即设立西北办事处 (下简称军委西办),周恩来任主席,刘志丹任副主席。
西北军委直接领导与指挥野战军;军委西办直接领导与指挥地方兵团;各级苏维埃政府及其相应的军事机构领导与指挥本地游击队。这样,便形成了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的野战军、地方兵团和游击队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系统。
(一)野战军
红一方面军(前已述,略)。
(二)地方兵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
1935年12月下旬,军委西办决定,以陕北省安定一纵队为基干,辅以其他游击队。共约1200余人,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其战斗序列概要如下:
军长 刘志丹
政治委员 宋任穷
第二五○团
第二五一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九军
1936年1月,中共陕甘省委和陕甘省苏维埃政府,根据军委西办的决定,集中主力游击队900余人,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九军。其战斗序列概要如下:
军长 萧劲光
政治委员 朱理治
第二五五团
第二五六团
第二五七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
1936年3月上旬,军委西办要求陕北省委组建一个军,番号为红三十军,控制黄河渡口,保护东征主力的后方供应线。中共陕北省委和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集中主力游击队600余人,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其战斗序列概要如下:
军长 阎红彦
政治委员 蔡树藩
第二六二团
第二六三团
第二六四团
(三)各地游击队
陕甘省各路游击队
关中特区司令部(1936,1—1936,5)
司令:江华。政治委员:贾拓夫。副司令:陈国栋。所辖游击队:
淳耀六支队,支队长:冯聚才,指导员:刘文沛。
淳耀八支队,支队长:王克仁,指导员:崔明仙。
淳耀九支队,支队长:陈德发,指导员:史恒彩。
赤水十二支队,支队长:吴春容,指导员:梁德全。
赤水十三支队,支队长:任连俊,指导员:王新兴。
永红保卫队,队长:万根墙。
关中红军司令部(1936,5—1936,6)
1936年5月,中共关中特委和关中司令部撤销后,正式成立关中红军司令部。司令员:江华,政治委员:贾拓夫,政治部主任:张邦英。关中红军司令部将新宁、新正等三个独立营改编为两个团(6月编入陕甘独立师)。
第一团 团长 陈国栋
政治委员 刘永培
第二团 团长 贾维义
政治委员 钟辉
陕东抗日游击队
1936年2月,中共陕甘省委在组建陕东特委的同时,成立了陕东抗日游击支队,由原鄜县独立营、宜川独立营和东府游击第二支队合编而成。其战斗序列概要如下:
前敌委员会书记 郭子青
陕甘省委特派员 宋飞
支队长 曾征
政治委员 郭子青(兼)
其他各路游击队
甘洛县独立营,营长:党忠实,政治委员:张怀富。
肤施县独立营,营长:方子厚。
宜川县独立营,营长:王大国,政治委员:张志孝。
宜川县游击支队,支队长:贺廷智,政治委员:刘葆华。
红泉独立营,营长:王石山,政治委员:张凤山。
鄜县独立营,营长:边德荣。
中宜独立营,营长:杨德魁,政治委员:牛述申。
东府第二支队,支队长:严文炳,政治委员:薛和。
陕北省各路游击队
三边剿匪总指挥部(总指挥谢维俊,后遭破坏)
东地区游击队司令部(详后述)
其他各路游击队
吴堡独立营,营长:薛英桂,政治委员:张稼武。
吴堡独立团,团长:柴福俊(后李友宜、李启贤),政治委员:慕生钟(后任子传、马子祥)。
横山独立营,营长:牛占彪(后高华台、孙明、李启贤),政治委员:谭生宣(后魏怀礼、马建勋)。
米西基干游击队,队长:马腾宝(后郝玉山)。
米西独立营,营长:牛占彪,政治委员:谭生宣。
米西游击师,师长:柴福俊,政治委员:魏国亮。
米西独立第七营,营长:杨凤岐,政治委员:惠子俊。
米西独立第五营,营长:薛宏亮,副政治委员:杜炳德。
第五支队,支队长:刘岳山(后刘柯荣)。
第十二支队,支队长:艾山,政治委员:张维山。
第十四支队,支队长:雷正明。
第十七支队,支队长:董树华,指导员:高志荣。
抗日十支队,支队长:刘岳山,政治委员:刘柯荣。
绥清独立营,营长:雷高楼,政治委员:惠艾深。
定边游击大队,大队长:王德成,政治委员:王玉海。
三边独立营 营长:马福冀,教导员:龚逢春。
志丹独立营 营长:康继福,教导员:王四海。
延安游击大队,大队长:李善枝。
神府特区游击队
1935年11日,建立独立第三团,1936年4月,组成独立第四团,1936年7月,合编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独立第一师。战斗序列概要如下:
师长 王兆相
政治委员 张秀山
参谋长 李治洲(后杨文谟)
第一团团长 刘明山
政治委员 贺伟
第二团团长 刘明山兼
政治委员 王佑
骑兵团团长 刘崇德
政治委员 许发善
综上所述,三个西北中央组织的建立,及其领导工作的实施,标志着西北根据地历史地位的转变——由地方性根据地变为中央根据地。
陕甘革命根据地史/任学岭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